查文庫>教學反思>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5篇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

  【初次實踐】

  課始,讓學生任意報數,師生比賽誰先判斷出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正當我沉浸在遊戲的情境之中,幾個“不識時務者”打亂了課前的預想。“老師,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個數位上的數加起來,看看是不是3的倍數就行了!”“對!在數學書上就有這句話。”……又有幾個學生偷偷地打開了數學書。“怎麼辦?”謎底都被學生揭開了。面對這一生成,我沒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斷地調整了預設,變“探索”為“驗證”,將結論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然後組織學生將百數表中3的倍數圈出來,驗證是不是具有這樣的特徵,最後進行一系列鞏固練習……

  [反思]

  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類似上述案例中的“超前行為”,即有些學生提前把要探究的新知識和盤托出。我們的習慣做法就是變“探索”為“驗證”,當然有些知識的教學採用這種方式是有效的,然而本課中“驗證”的過程真能取代“探究發現”的過程嗎?僅僅舉幾個例子試一試,驗證方法單一,思維含量低,學生充其量只能算是執行操作命令的“計算器”,又能獲得哪些有益的發展?如果經常進行這樣的教學,還容易使學生形成浮躁淺薄,不求甚解,甚至只要結論的不良學習風氣。怎麼辦,置之不理嗎?如果這樣,不僅沒有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且在已經揭開“謎底”的情況下,再試圖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實驗、發現,體驗遭受挫折後取得成功的那種激動,也只能是一種奢望。那麼又該如何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呢?

  【再次實踐】

  (與第一次教學情況基本相同,有些學生能夠正確地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這時一些學生卻依然感到困惑,我設法將這一困惑激發出來。)

  師:同學們真能幹,這麼快就知道了3的倍數的特徵,上節課我們學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徵只和什麼有關?

  生:只和一個數的個位有關。

  師:與今天學習的知識比較一下,你有什麼疑問嗎?

  生1:為什麼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只看個位不行?

  生2:為什麼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5的倍數只看個位,而判斷是不是3的倍數要看各位上數的和?

  ……

  師:同學們思考問題確實比較深入,提出了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那我們先來研究一下2、5的倍數為什麼只和它的個位有關。

  (學生嘗試探索,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簡單數開始研究,藉助小棒或其他方法進行解釋。)

  生1:我在擺小棒時發現,十位上擺幾就是幾十,它肯定是2、5的倍數,因此只要看個位擺幾就可以了。

  生2:其實不用擺小棒也可以,我們組發現每個數都可以拆成一個整十數加個位數,整十數當然都是2、5的倍數,所以這個數的個位是幾就決定了它是否是2、5的倍數。

  師:同學們想到用“拆數”的方法來研究,是個好辦法。

  生3:是否是3的倍數只看個位就不行了。比如13,雖然個位上是3的倍數,但10卻不是3的倍數;12雖然個位不是3的倍數,但12 = 10 + 2 = 9 + 1 + 2 = 9 + 3,因此只要看十位上餘下的數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是不是3的倍數就行了。

  生4:我也是這樣想的,我還發現十位上餘下的數正好和十位上的數字一樣。

  生5:(面帶困惑)起初,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在試三十幾、四十幾時就不行了。餘下的數和十位上的數不一樣了,比如40除以3只餘1,餘下的數就和十位數字不同。

  生(部分):對。

  生4:其實40不要拆成39和1,你拆成36和4,餘下的數不就和十位數字相同了嗎?

  生6:也就是說整十數都可以拆成十位上的數字和一個3的倍數的數。這樣只要看十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數就可以了。

  師:同學們確實很厲害!那三位數、四位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呢?

  學生用“拆數”的方法繼續研究三、四位數,發現和兩位數一樣,只不過千位、百位上餘下的數要依次加到下一位上進行研究。3的倍數的特徵在學生頭腦中越來越清晰。

  師:同學們透過自己的探索,你們不僅發現了3的倍數的特徵,還弄清了為什麼有這樣的特徵。現在你還有哪些新的探索想法呢?

  生1:我想知道4的倍數有什麼特徵?

  生2:我知道,應該只要看末兩位就行了,因為整百、整千數一定都是4的倍數。

  師:你能把學到的方法及時應用,非常棒!

  生3:7或9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呢?

  ……

  師:同學們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非常有價值的問題,課後可以繼續進行探索。

  [反思]

  1. 找準知識間的衝突,激發探究的願望。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徵,知道只要看一個數的個位,因此在學習3的倍數的特徵時,自然會把“看個位”這一方法遷移過來。而實際上,3的倍數的特徵,卻要把各個位上的數加起來研究。於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衝突使學生產生了困惑,“為什麼2或5的倍數只看個位?”“為什麼3的倍數要把各個位上的數加起來研究?”……學生急於想了解這些為什麼,便會自覺地進入到自主探究的狀態之中。知識不是孤立的,新舊知識有時會存在矛盾衝突,教師如能找準知識間的衝突並巧妙激發出來,就能激起學生探究的願望。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將新知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 啟用學習中的困惑,讓探究走向深入。創造和發現往往是由驚訝和困惑開始。對比兩次教學,第一次教學由於忽視了學習中的困惑,學生對於3的倍數的特徵理解並不透徹,探索的體驗也並不深刻。第二次教學留給學生質疑的時空,巧設衝突,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將困惑激發出來,透過學生間相互啟發、相互質疑,對問題的思考漸漸完整而清晰。學生不但經歷由困惑到明瞭的過程,而且思維不斷走向深入,獲得了更有價值的發現,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實提高。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產生困惑,這種困惑有時是學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現。面對這些有價值的思考,我們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採取恰當的方法將其啟用,促使探究活動走向深入,讓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當然,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產生怎樣的困惑,面對這一困惑又該如何恰當引導,尚需要教師課前精心預設。

  3. 溝通知識間的聯絡,讓學生不斷探究。顯然,2、5的倍數的特徵與3的倍數的特徵是相互聯絡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透過“拆數”進行觀察),特徵的本質也是相同的。這種研究方法和特徵本質的及時溝通,激發了學生繼續研究4、7、9……的倍數的特徵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不斷探究,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並在探究過程中建構起對數的倍數特徵的整體認識,感悟數學其實就是以一馭萬,以簡馭繁。課堂不是句號,學生的發展始終是教學的落腳點。我們的教學絕不能僅僅侷限於學生對於一堂課知識的掌握,而應著眼於學生對於解決問題方法的感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2

  3的倍數是在學習了2、5的倍數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我讓孩子們提前進行了預習,透過授課發現孩子們的預習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學生在彙報時能夠圈出3的倍數,而且非常準確,在彙報3的倍數的方法時,他們大多數是藉助結論得出來的,沒有體現出他們研究的過程。因此,我在課上進行了及時的指導,把孩子們需要彙報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孩子們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立刻進行了新的分工。第一位同學彙報了他們找到的3的倍數,並介紹的找3的倍數的方法即,用這個數除以3,看商是不是整數而且沒有餘數。接下來彙報百數表中前十個3的倍數,讓大家觀察個位上的數字,透過觀察發現3的倍數個位上是0-9的任意一個數,不能像2、5的倍數特徵只看個位的特殊數就行了。因此只看個位不能確定是不是3的倍數。

  由於孩子們有了提前的預習,孩子們心目中已經有了結論。因此在這個時候孩子們思考的深度不夠,沒有理解教材的意圖。教師把教材的意圖有意識地進行了滲透,讓學生駐足片刻,把握課堂的結構。

  第三個環節,孩子們發現斜著看每個數的各位逐漸加一,十位逐漸減一,因此個位上的數字和十位上的數字之和不變,而且都是3的倍數。讓孩子試著總結結論:兩位數個位上和十位上的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那麼這個數也是3的倍數。

  第四個環節,其實並不是把3的倍數特徵總結出來了就完成任務了。這個結論只是透過觀察百數表得出的關於兩位數的結論,兩位數滿足這個特徵,是不是所有的數都適用呢?於是讓孩子試著寫一個三位數、四位數而且是3的倍數,然後用這個結論進行驗證,看是否符合。孩子們先試著寫幾個3的倍數,老師羅列到黑板上,然後分別用用各個數位之和相加的方法和除以3是否有餘數的方法進行驗證。驗證的結果是肯定的,因此得出的結論適合所有的數。

  到這裡孩子們對於3的倍數特徵已經理解的很透徹了,做起練習來也顯得得心應手。孩子體驗了結論得出的過程,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有他的意圖,在每個環節孩子都有思考,有思維的碰撞,這才是教材的意圖,才是真正的數學課。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3

  《3的倍數的特徵》的教學是五下數學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中一個知識點,是在學生已認識倍數和因數、2和5倍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2、5的倍數的特徵從數的表面的特點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據個位數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來。但是3的倍數的特徵卻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在《3的倍數的特徵》的開始階段我複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徵之後就讓學生猜一猜什麼樣的數是3的倍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徵”遷移到“3的倍數特徵的問題中, 得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後被學生補充到“個位上是0—9的任何一個數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數,”其特徵不明顯,也就是說3的倍數和一個數的個位數沒有關係,因此要從另外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

  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接著提供給每位學生一張百數表,讓他們圈出所有3的倍數,丟擲問題:把 3 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看看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3的倍數特徵 。學生在經歷了猜測、分析、判斷、驗證、概括、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後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數的特徵,引導學生真正發現: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不是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數。從而,使學生明確3的倍數的特徵,然後進行練習與拓展。這樣的探究學習比我們老師直接教給他們答案要紮實許多,之後的知識應用學生就相應比較靈活和自如,效果較好。

  這節課結束後,我感覺最大的缺憾之處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上,由於自己事先練習下水沒有做足,所以誤導了學生。題目如下:“從3、0、4、5這四個數中,選出兩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數,分別滿足以下條件:1、是3的倍數。2、同時是2和3的倍數。3、同時是3和5的倍數。4、同時是2、3和5的倍數。”學生問要寫幾個時,我回答如果數量很多至少寫3個。呵呵,其實此題不需要如此考慮,因為它們的數量都有限。

  希望以後自己的教學會更紮實起來。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4

  《3 的倍數和特徵》一課是在學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我從學生的已有基礎出發,把複習和匯入有機結合起來,透過2、5的倍數特徵的複習,設定了“陷阱”,引導學生進行猜想3的倍數的特徵可能是什麼,從而引發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經歷新知的產生過程。

  一、引發猜想,產生衝突。

  前一課時,學生在發現2、5的倍數特徵時,都是從個位上研究起的,所以在複習舊知時,我也特意強調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引導學生猜想3 的倍數特徵是什麼時,不少學生知識遷移,提出:個位上是3、6、9的數應該是3 的倍數;3 的倍數都是奇數。提出猜想,當然需要驗證,很快就有學生在觀察百數表後提出問題:個位上是3、6、9的數只是有些是3的位數,有些不是3的倍數;有些偶數也是3的倍數,而有些奇數卻不是3 的倍數。學生的第一猜想被自己否決了。既然沒有這麼明顯的特徵,那麼在百數表裡找出3的倍數,不少學生就開始了繁雜的計算,這個環節我給了他們時間慢慢去算,用意在於體會這種計算的不方便,從而去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 的倍數。

  二、自主探究,建構特徵

  找3 的倍數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處理這個難點時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並掌握找一個3的倍數的特徵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在完成100以內的數表中找出所有3 的倍數後,我引導學生觀察發現3的倍數的個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個數字,要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不能和判斷2、5的倍數一樣只看個位,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然後我提出到底什麼樣的數才是3的倍數這一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藉助計數器,於是我給學生準備了簡易計數器,讓學生多次撥數後,觀察算珠的個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有了發現:所用的算珠個數都是3 的倍數。在學生提出這個猜想後,全班學生再一次進行驗證第二個猜想,這個驗證也是在突破難點,學生在驗證中掌握難點。同時,我也讓學生對比了之前所用的方法,體驗這個新方法的快捷與簡便,讓學生的印象更深刻。這個教學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克服困難,解決了力所能及的問題,達到了新的平衡,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雖然用了很多時間,但我認為學生探索的比較充分,學生的收穫會更多。

  三、鞏固內化,拓展提高。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雖然每個同學只操作了一兩次,但是透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歷了一個典型的.透過不完全 歸納的方法得出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體驗,無論是方法層面,還是思想層面均將對後繼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初步感知3 的倍數的特徵後,我提出了問題:一個數,在計數器上撥出它,所用數珠的顆數是3的倍數,它就是3的倍數,對嗎?你是否認為我們研究出的結論對所有的數都適用呢?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意義在於透過“更大的數”和“任意找”兩方面,使學生深切體驗了不完全歸納法的這一要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縝密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5

  《3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在學習過2.5倍數特徵之後的又一內容,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決定在這節課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使學生猜想——觀察——再觀察——動手試驗的過程中,概括歸納出了3的倍數特徵。

  1、找準知識衝突激發探索願望。

  找準備知識中衝紛激發探索,在第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複習2.5的倍數特徵並對一些資料做出了判斷而後我們“誰來猜測一下3的倍數特徵”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由於學生剛剛複習了2.5倍數的特徵,知道只要看一個數的個位,因此在學習3的倍數特徵時,自然會把“看個位”這一方法遷移過來。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於是新舊知識間的矛盾衝突使學生產生了困惑,有了新舊知識的矛盾衝突,就能激發起學生探究的願望,這樣不反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有效的將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激發學習中的困惑,讓探究走向深入。

  找準知識之間的衝突並巧妙激發出來,這是一節課的出彩之處,而我從孩子們的學號為入重點,讓孩子們判斷自己的學號是否是3的倍數,並再次探究3的倍數特徵,並且發現3的倍數和數字排列順序的有關係。但和這個數的個位上的數字有關。使之所探究的問題是漸漸完整而清晰,而後我又組織孩子們用擺小棒的方法來探究和驗證,這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方法,促使探究活動走向深入,讓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

  3、課後反思使之完美。

  這節課結束後,我感覺最大的缺憾之處,最後點選了的倍數特徵時,應放手讓孩子們多說,說透,這樣更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概括歸納能力。而老練習題方面,也應形式面多樣化,如用卡片練習判斷,或透過打手勢的方法或先聽老師——這樣效率更高,課堂氛圍好,課堂不是同步,學生的發展始終是教學的落腳點。我們的教學應著眼於學生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感悟,這樣才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6

  《2、5、3倍數的特徵練習課》是一堂練習課,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5,3倍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以後學習分數,特別是約分、通分,需要以因數倍數的知識的概念為基礎,到進一步掌握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和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需要用到質數、合數的概念,而最基礎的就是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徵。從開始學習2,5的倍數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數上,到學習3的倍數特徵時從只看個位轉向考察各位上的數相加的和,學生已經有了思路上的轉變,思維的轉折,觀察角度的改變,以此讓學生自主探索4的倍數特徵,但由於與2,5,3的倍數特徵又有些許不同,對學生依然有一定難度。

  如果只是單一的做習題,勢必有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這樣子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保障,對教師的功底與教學策略有很大的挑戰。因此課堂伊始,我直接開門見山式的先對前面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梳理,接著利用學生感興趣也是正在使用著的工具——“手機”的鎖屏密碼為線索,透過提示讓學生解密碼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以破解後的密碼1080,匯出本節課我們要重點探究的4的倍數特徵。讓學生帶著趣味,自主的去探索。由於有了前面探索2,5,3倍數特徵的基礎在,所以在探索4的倍數特徵時放手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思考從而有所發現,體驗探索的樂趣。接著透過計數器,讓學生明白判斷4的倍數特徵背後的原理。最後在練習鞏固中,逐漸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感知數學知識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如何讓練習課不僅僅只是做練習,讓學生能在練習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思維上實質的提升,仍然值得我在好好的去思考探索。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7

  3的倍數的特徵的教學與2、5倍數的特徵難度上有不同,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從數的表面的特點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據個位數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來),但是3的倍數的特徵卻不能從表面去判斷,因而我特設以下環節突破重難點預習題。

  1、給出一些數讓學生先判斷哪些數是3的倍數。並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判斷的?

  2、從以上的3的倍數進行思考:

  (1)、3的倍數與它個位上的數有關係嗎?

  (2)、 3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都是3的倍數嗎?

  新課時讓學生從上面的練習中去發現了什麼,從而歸納3的倍數的特徵:一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然後再讓每個同學任意寫一個3的倍數,再看看這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是不是3的倍數。要求學生說出方法和思路。

  經過以上這些活動後學生都能對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進行簡單的判斷。特別是學生對3的倍數特徵的判斷大多數的學生能先求出各個數位的數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數,然後再進行判斷,效果很好。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8

  心理學原理表明,新異的刺激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材和要求,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教學3的倍數特徵這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下列鞏固練習:

  下列數中3的倍數有:()

  1435451003328767488

  學生利用3的倍數的特徵一下子就回答了上面的問題,得到了老師的肯定。這時我接著說:“我們來一場老師、學生打擂臺怎麼樣?看誰說的3的倍數的數最多,我們看誰能考倒老師。”這時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出題來考老師。

  生:42

  師:111

  生:78

  師:57

  生:81

  師:20xx

  生:6891

  …………

  這時師故意出錯:369041

  學生馬上發現了這個數不是3的倍數,師問:“你能不能改一改其中的某個數字使它成為3的倍數。”

  生:“可以將1改為2。”

  生:“可以將4改為5。”

  生:“可以將1改為5。”

  生:“可以將1改為8。”

  生:“可以將4改為2”

  生:“可以將4改為8”

  學生回答完後,我及時提問:“你們為什麼不改其中的3、6、9和0呢?”學生透過思考回答:“因為0、6、3、9每一個數都是3的倍數,所以只要改4和1這兩個數就行了。”這時我及時指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可以用篩選法來判斷,在各數位的數字中先篩去3的倍數或和為3的倍數的數字,若餘下的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原數就是3的倍數,否則就不是。”這時我逐漸地出示下列這組數要求學生馬上判斷是否3的倍數。

  56

  561

  5617

  56178

  561784

  5617849

  …………

  這個鞏固練習,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激起學生認知的內驅力,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帶來了內心的滿足感。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9

  《3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在學習過2.5倍數特徵之後的又一內容,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決定在這節課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使學生猜想——觀察——再觀察——動手試驗的過程中,概括歸納出了3的倍數特徵。

  我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引導學生先進行合理的猜想,進而引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驗證自己的猜想,透過驗證,學生自我否定了自己的猜想。此時學生處於“不憤不啟”的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迫切想知道3的倍數的特徵究竟是什麼?這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學生主動探究意識,有利於後面的探究學習。他們還認為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當你解決一個新問題時,一般沒有人告訴你解決這個問題會碰到什麼困難。你只有碰到問題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方才清楚還需要哪些知識,然後,你要在原來的知識庫中去提取並靈活地應用原有的知識。

  新課堂呼喚“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隨大量差錯的生成,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應該有意識地去避免學生犯錯誤。因為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學生的錯誤是勞動的成果,關鍵是要看我們教師如何看待學生的錯誤,有個教育專家說得好:“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中要有沉著冷靜的心理、海納百川的境界和從容應變的機智,給學生一個出錯的機會和權利。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0

  3的倍數的特徵比較隱蔽,學生一般想不到從“各位上數的和”去研究,本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上課開始先讓學生回顧舊知,2的倍數和5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學生們發現都只要看一個數個位上的數就行了,於是很順地設下了陷阱:同學們,那猜猜看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呢?猜測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思考方法,讓學生猜測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受2的倍數和5的倍數的特徵的影響,有學生很自然猜測到:“個位上是0,3,6,9的數一定是3的倍數”,還有學生猜測:“各位上的數字加起來是3,6,9一定是3的倍數”,能想到這點應該說是了不起的。本課到這裡都很順利,因為完全在我的預設之中。

  下面進入驗證環節,先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3的倍數,再在這些學號中挑出個位上是0,3,6,9的數,透過交流這些數不一定都是3的倍數。學生初步發現了3的倍數的特徵與2和5的倍數不同,不表現在數的個位上,那3的倍數究竟與什麼有關係呢。於是進入到動手操作環節,在此基礎上,利用計數器轉移探索的方向,讓學生用3顆算珠在計數器上任意擺數,得出結果:擺出的數都是3的倍數,到這裡有幾個學生顯得很興奮。隨後用5顆算珠實驗,發現擺出的數都不是3的倍數,到這裡學生中已經有一些議論,他們都有了發現。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將自主權交給了學生們,自己選擇算珠的顆數進行了第三次實驗,然後板書出每組的實驗結果,從結果的資料中,學生們都很興奮地發現了所用算珠的顆數是3顆,6顆,9顆,撥出的數都是3的倍數,每個數所用算珠的顆數,也是每個數各位上數的和。把算珠顆數抽象成各位上數的和,是理解3的倍數特徵的關鍵。

  “試一試”是教學的第三步,如果一個數不是3的倍數,那麼這個數各位數的和不是3的倍數。利用反例進一步證實3的倍數的特徵,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可惜在這一點上,我很倉促地指著黑板上算珠顆數是4顆,5顆,7顆,8顆時,所擺出的數都不是3的倍數,直接告訴了學生,而沒有讓學生自己舉出反例。隨後設計了一系列習題,使學生得到鞏固提高。

  整節課只能說順利地走了下來,對於教者我來說從中發現了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及時總結,虛心請教,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1

  《3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在學習過2和5倍數特徵之後的又一內容,因為2和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決定在這節課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使學生猜想——觀察——再觀察——動手試驗的過程中,概括歸納出3的倍數特徵。

  但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並沒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進行,一個學生在我沒有預想的前提下說出了3的倍數的特徵,所以我準備讓四人小組去合作交流發現3的倍數的特徵也沒有進行。只是讓學生兩人去再說一說剛才那個學生的發現,加以理解,鞏固。

  這節課結束後,我感覺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備課不充分。自己在備課時沒有好好的去備學生,沒有做好多方面的預設;

  2、在觀察百數表到後面總結3的倍數特徵時,都應放手讓孩子們多說,說透,這樣更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概括歸納能力。老師不要著急,學生能說出的儘量讓學生說,多放手,相信學生。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2

  《3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在學習過2.5倍數特徵之後的又一內容,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決定在這節課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使學生猜想——觀察——再觀察——動手試驗的過程中,概括歸納出了3的倍數特徵。

  一、猜想:讓學生回顧舊知,2的倍數和5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學生們發現都只要看一個數個位上的數就行了,於是很順地設下了陷阱:同學們,那猜猜看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呢?由於受2的倍數和5的倍數的特徵的影響,有學生很自然猜測到:“個位上是0,3,6,9的數一定是3的倍數”。

  二、驗證::先讓學生在百數圖中找找看,顯然像13、16、19等等的數不是3的倍數,學生初步發現了3的倍數的特徵與2和5的倍數不同,不表現在數的個位上,那3的倍數究竟與什麼有關係呢。

  三、探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百數圖中找出3的倍數的數,如果把這些3的倍數的個位數字和十位數字進行調換,它還是3的倍數嗎?(讓學生動手驗證)

  12→2115→5118→8124→4227→72

  我們發現調換位置後還是3的倍數,那3的倍數有什麼奧妙呢?

  如果把3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它們的和是3的倍數。

  四、驗證:下面各數,哪些數是3的倍數呢?

  2105421612992319876

  小結:從上面可知,一個數各位上的數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數,那麼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這樣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3

  1.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教師利用學生剛學完“2、5的倍數的特徵”產生的負遷移,直接丟擲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徵”遷移到解決“3的倍數特徵”的問題,產生認知衝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本案例中,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猜測、否定、反思、觀察、討論,大部分學生漸漸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2.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在上面案例中,教師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依據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緊緊圍繞“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這個問題來開展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並不斷組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逐步發現、歸納規律、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分析、概括、驗證、判斷等能力。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4

  3的倍數的特徵比較隱蔽,學生一般想不到從“各位上數的和”去研究。上課開始先讓學生回顧舊知:2的倍數和5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學生們發現都只要看一個數個位上的數就行了,於是很順利地設下了陷阱:“同學們,那猜猜看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呢?猜測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思考方法,讓學生猜測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受2的倍數和5的倍數的特徵的影響,有學生很自然猜測到“個位上是0,3,6,9的數一定是3的倍數”,還有學生猜測“個位上的數字加起來是3,6,9一定是3的倍數”,能想到這點應該說是了不起的。本課到這裡都很順利,因為完全在我的預設之中。

  下面進入驗證環節,先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3的倍數,再在這些學號中挑出個位上是0,3,6,9的數,透過交流,學生髮現這些數不一定是3的倍數。學生初步發現了3的倍數的特徵與2和5的倍數不同,不表現在數的個位上,那3的倍數究竟與什麼有關係呢?於是進入到動手操作環節。在此基礎上,抽象成各位上數的和,是理解3的倍數特徵的關鍵。

  “試一試”是數學的第三步,如果一個數不是3的倍數,那麼這個數各位數的和不是3的倍數,利用反例進一步證實3的倍數的特徵,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隨後設計了一系列習題,使學生得到鞏固提高。

《3的倍數特徵》教學反思15

  今天我教學了3的倍數的特徵,我首先複習2、5的倍數的特徵,然後我出示了幾個不同的四位數,問生:誰能很快判斷出哪些是3的倍數?想知道有什麼竅門嗎?這們引入課題很順當,學生也很有興趣。下面,我先讓學生寫出50以內3的倍數,再觀察:3的倍數有什麼特點?學生一時很難發現,仍從個位上的數去觀察,但馬上被其他同學否定,當時我心裡有點擔心怎麼看不來呢?,我啟發學生再看看個位和十位上的數,透過交流後,在部分學生馬上發現把每個數的數字加起來的和除以3都是正好除的,我讓學生用這個發現對書上第76頁的表格100以內的數進行驗證一下,學生驗證後我又讓學生從100以外的數來驗證。從而得出了3的倍數的特徵。再透過用1、2、6可以寫成哪些三位數?這些三位數是3的倍數嗎?由此有什麼發現?讓學生進一步明白3的倍數跟數字的位置沒有關係,只跟各位上數的和有關係。這樣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時學生思考時就不會漏寫了。最後,通過後面的練習,我覺得在教學某些知識時,最好老師不要輕易下結論,只有讓他們自己在反覆實踐中自己得出結論,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