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賞析細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3、課外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4、聯絡生活體驗,尋找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從和學生交流當地家鄉話開始。

  鄉音總是縈繞在我們心中最美的語言。許多年後,當你走在異鄉的土地上,耳畔聽不到這聲聲熟悉的鄉音,眼中見不到這張張親切的面容,那時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呢?

  (學生回答)

  是啊,故鄉是許多人心裡魂牽夢繞的地方。臺灣作家琦君她對遠離了幾十年故鄉的思念,不是一首詩,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鄉的春酒,就讓我們去細細品嚐這杯故鄉的春酒。

  二、整體感知,為春酒取名

  聽教師配樂朗讀,要求學生靜靜地聽,靜靜地想:能否取一個合適的酒名來體現自己所品嚐到的春酒的味道。

  師:從學生取酒名的角度板書:童心酒母親酒鄉情酒。

  三、賞讀細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問:端起這杯童心酒,你覺得哪些細節能體現兒時我的童心童趣?

  (引導學生關注其中幾處細節,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純真的快樂。)

  例子:⑴其實我沒等她說完,……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這裡的偷偷地寫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膽怯與好奇;一個舔字活畫出一個嘴饞可愛的小女孩的樣子,充滿童趣。

  ⑵母親給我在小酒杯裡只倒一點點……也是個酒仙呢。

  只一點點說明對母親的小氣感到不滿足,充滿孩子氣的天真與可愛。

  端、聞、走來走去說明對酒的珍惜。

  說小花貓是酒仙以我當時孩子氣的心理去揣摩小花貓,可見我也一樣饞得要命,足見我可愛的童心童趣。

  ⑶我是母親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問:這個比喻恰當嗎?用像小豬像皮球像企鵝不是更可愛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嗎?(因為蜜蜂採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為形體小更見我的可愛。)

  另外,如總是一馬當先眼巴巴等說明我對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師:

  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純真的快樂,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懷念。而在琦君的記憶裡最值得懷念的是她的母親。

  問:如果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拍攝成一個個特寫鏡頭,你最想選擇哪個細節?為什麼?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寫鏡頭往往要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可以抓住表現這些特點的詞語。看哪組同學拍攝得最到位,能給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⑴學生討論交流。

  ⑵回答時儘量引導學生去品讀細節中母親的不同側面,每個鏡頭所蘊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聰明能幹──母親釀的酒喝。

  熱情好客──讓出花廳、捧酒助興、分給別人吃自己不吃等

  純樸賢惠──得到別人誇獎,臉紅紅的

  溫柔慈愛──對我善意的提醒。

  教師可問學生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這裡把母親的神態拍成靦腆不是更能表現母親的淳樸嗎?得意是得到別人誇獎後一種甜蜜的神態,更能突出母親的質樸和賢惠。

  小結:感謝這幾位同學為我們從不同側面突現了母親酒的涵義。母親身上的勤勞善良、溫柔慈愛、質樸賢淑這正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載了琦君對故鄉最溫情的懷念。

  3、問:

  琦君懷念的僅僅是她的母親嗎?品析鄉情酒時可明確:

  ⑴花匠阿標叔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善良純樸的他正是故鄉淳樸濃厚人情的體現。

  ⑵鄉鄰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時的融洽的氣氛

  ⑶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裡靠一下……才過癮。(大家如此喜愛這個小姑娘,鄰里之間親密隨和溫馨融洽的氣氛令人嚮往。)

  小結:醇厚的鄉情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處處充滿溫馨充滿融洽充滿快樂的故鄉。這正是琦君永遠記憶中的故鄉。

  四、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1、師:

  故鄉的春酒,盪漾著我兒時純真的快樂。故鄉的春酒,散發著母性溫柔的光芒;故鄉的春酒,流淌著鄉鄰間樸實的情意。此時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嗎?(道地家鄉味)這些蘊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啊。光陰荏苒,她還能品嚐到這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嗎?

  關注最後兩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為她已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了。

  2、瞭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於溫州。她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遷至臺灣,後定居美國。自去臺灣以後,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溫州。她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是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故鄉是漂泊海外的遊子心中的根吶。

  讓學生帶著這份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傷,齊讀結尾。

  師:那份揮之不去的美麗鄉愁正是縈繞在作者心中一份難以割捨的故鄉情結。它借春酒讓這份鄉愁在溫馨的懷念中透著一股隱隱的愴痛。

  五、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1、師:

  從古到今,因為漂泊,因為遠遊,因為戰爭,因為心中的理想而遠離故土的人,都會對故鄉懷有深深的思戀。因此思鄉成了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詩人作家們往往借用豐富的事物(即意象)來表達對故鄉無盡的情思。

  問:琦君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鄉作品中常常藉助哪些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明月、笛、鄉音、秋風等)。讓學生吟誦有關鄉愁詩句。

  2、小結:

  故鄉情結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念,是崔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憂思,是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滄桑,是余光中隔著一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明月、暮日、鄉音、秋風、老樹等這些不同的意象賦予了鄉愁更豐富的內涵,更深沉的情感。故鄉情結已沉澱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古至今,多少人為謀生存圖發展,背井離鄉,羈旅天涯,但不管走到哪裡,走得多遠,也不管春風得意、事業有成,還是慘淡失意、窮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總是像影子一樣緊緊相隨,讓人魂牽夢繞。求學海外的學子學成歸國,客居他鄉的華人華僑或回大陸尋根認祖,或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慷慨解囊,這都是緣於那份深沉的故鄉情結啊。故鄉情結成為了具有強烈凝聚力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六、聯絡生活體驗,編織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師:故鄉情結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對我,一個普通的人而言,故鄉情結是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時最喜歡吃母親做的番薯糕。記得母親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放在一個大篩子上,在陽臺上晾曬。那金黃的色澤伴著陣陣香味對我充滿了無限的誘惑。我總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當這時,母親總會輕輕拍一下我的手,嗔怪著說: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曬乾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來才有味道。現在我偶爾從超市買回一袋地瓜幹,卻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後當我身居另外一個城市,我依然會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為它是我對故鄉一段最本色最溫暖的回憶。

  那麼當故鄉和你漸行漸遠的時候,當它在你心中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時,縈繞在你心中的那份故鄉情結又會是什麼呢?你也像老師那樣試著寫下一兩句話,為自己編織一份美麗的故鄉情結。

  示例:故鄉情結是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邊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溫暖的回味。

  學生交流。教師點評。

  結束語:故鄉是一道永遠也看不厭的風景,故鄉是一段永遠也忘不了的過去。那融入生命的故鄉情結不僅鐫刻在每個遊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裡。無論走得多遠,故鄉這個生命的根,精神的根會依然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記住:心靈的故鄉永遠是我們心中一座豐饒博大的精神家園。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本節課學習,學生初步瞭解該地風土人情。

  2、透過本節課學習,學生學會總結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3、透過本節課學習,學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洩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重難點:

  1、老師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師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多媒體助學

  2、朗讀導學

  教學過程:

  匯入: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劉成章的這篇《安塞腰鼓》。在中國呢,有很多地方有著他們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歷史人物,或者是有著專屬於他們的活動。比如說起西湖你就會想到杭州,說起傣族就會聯想到潑水節。那麼同學們知道安塞腰鼓是哪裡的嗎?(同學們說了很多地方)老師聽見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陝西陝北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幾十人或上百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震撼,被稱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師:同學們先自由朗讀這篇文章,並標出文章的自然段。

  (開始朗讀,朗讀結束)

  師:老師看大家都讀完了,那老師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有一句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同學們知道是哪一句嗎?

  學生一齊:好一個安塞腰鼓!

  師:對,看來同學們都發現了。這句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嘆,那同學們在讀完這篇文章後,你們感受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安塞腰鼓呢?

  (同學們舉手)

  師:小趙同學,你來回答。

  小趙:壯闊,還有充滿力量。

  師:說的很好,請坐。還有同學想回答嗎

  (小李舉手)

  師:小李,你來說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渾

  師:很好,請坐。其實文中有一句話是作者直接說出來的,是作者對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課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話,我們一起把它讀出來。

  生一齊:好一個壯闊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體播放安塞腰鼓的圖片)

  師:我們同學們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壯闊、雄渾的,作者又說安塞腰鼓是壯闊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麼作者是怎樣表現出安塞腰鼓的這些特點的呢?這個當作小組討論的問題,給五分鐘的時間討論,一會我來找同學回答。開始討論吧。

  (時間到,討論結束)

  師:好了,時間到了,三組派一個代表回答

  三組代表:作者透過描寫安塞腰鼓的場面表達出安塞腰鼓壯闊雄渾的特點。

  師:你是從哪找到的呢?

  三組代表:從文章的第3~5段

  師:同學們看一下他找的對嗎?

  生一齊:對!

  師:還有嗎?

  三組代表:還有就是描寫安塞腰鼓的響聲,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後生,在第15~17段。

  師:請坐,這位同學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師:有人這樣形容安塞腰鼓,說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衝勁,轉身有股狠勁,揮錘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勁,那麼同學們,我們學習到了這裡,你們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這股勁了嗎?

  (同學們有小聲嘀咕的,有人大聲說“感受到了”)

  師:我聽見有同學在下邊說沒有呢,沒關係,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最能表現出安塞腰鼓這股勁的段落,就是描寫響聲的這幾段,老師起個頭“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開始。

  (朗讀結束)

  師:同學們讀的非常的有氣勢啊!老師也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也能有這股衝勁和牛勁。最後還有一個小問題,文中有一句話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學舉手回答)

  同學: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師:非常準確,我們一起讀一下這句話。

  生一齊讀。

  師:最後老師留一個小作業,寫一下你們家鄉或者是你知道的某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歷史事蹟等等,兩百字左右,下節課我們要簡單交流一下。下課。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1、透過本節課學習,學生初步瞭解該地風土人情。

  2、透過本節課學習,學生學會總結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3、透過本節課學習,學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洩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重難點:

  1、老師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師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多媒體助學

  2、朗讀導學

  教學過程:

  匯入: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劉成章的這篇《安塞腰鼓》。在中國呢,有很多地方有著他們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歷史人物,或者是有著專屬於他們的活動。比如說起西湖你就會想到杭州,說起傣族就會聯想到潑水節。那麼同學們知道安塞腰鼓是哪裡的嗎?(同學們說了很多地方)老師聽見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陝西陝北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幾十人或上百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震撼,被稱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師:同學們先自由朗讀這篇文章,並標出文章的自然段。

  (開始朗讀,朗讀結束)

  師:老師看大家都讀完了,那老師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有一句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同學們知道是哪一句嗎?

  學生一齊:好一個安塞腰鼓!

  師:對,看來同學們都發現了。這句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嘆,那同學們在讀完這篇文章後,你們感受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安塞腰鼓呢?

  (同學們舉手)

  師:小趙同學,你來回答。

  小趙:壯闊,還有充滿力量。

  師:說的很好,請坐。還有同學想回答嗎

  (小李舉手)

  師:小李,你來說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渾

  師:很好,請坐。其實文中有一句話是作者直接說出來的,是作者對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課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話,我們一起把它讀出來。

  生一齊:好一個壯闊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體播放安塞腰鼓的圖片)

  師:我們同學們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壯闊、雄渾的,作者又說安塞腰鼓是壯闊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麼作者是怎樣表現出安塞腰鼓的這些特點的呢?這個當作小組討論的問題,給五分鐘的時間討論,一會我來找同學回答。開始討論吧。

  (時間到,討論結束)

  師:好了,時間到了,三組派一個代表回答

  三組代表:作者透過描寫安塞腰鼓的場面表達出安塞腰鼓壯闊雄渾的特點。

  師:你是從哪找到的呢?

  三組代表:從文章的第3~5段

  師:同學們看一下他找的對嗎?

  生一齊:對!

  師:還有嗎?

  三組代表:還有就是描寫安塞腰鼓的響聲,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後生,在第15~17段。

  師:請坐,這位同學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師:有人這樣形容安塞腰鼓,說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衝勁,轉身有股狠勁,揮錘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勁,那麼同學們,我們學習到了這裡,你們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這股勁了嗎?

  (同學們有小聲嘀咕的,有人大聲說“感受到了”)

  師:我聽見有同學在下邊說沒有呢,沒關係,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最能表現出安塞腰鼓這股勁的段落,就是描寫響聲的這幾段,老師起個頭“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開始。

  (朗讀結束)

  師:同學們讀的非常的有氣勢啊!老師也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也能有這股衝勁和牛勁。最後還有一個小問題,文中有一句話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學舉手回答)

  同學: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師:非常準確,我們一起讀一下這句話。

  生一齊讀。

  師:最後老師留一個小作業,寫一下你們家鄉或者是你知道的某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歷史事蹟等等,兩百字左右,下節課我們要簡單交流一下。下課!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4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朗讀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2、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課型設計:品讀課

  三、預習要求

  1、落實字詞,會讀會寫。 2、上網瞭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況。

  四、教學設想

  1、安塞腰鼓是產生於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於生活在成都的現代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採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學生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鬆多了。

  2、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所以教學分為兩個板塊:感知氣勢;品味語言。整個過程又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薰陶,完成教學。

  3、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凸現學生主體精神,力避教師煩瑣講解,突出新課程理念。

  五、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朗讀、感知

  (一)知內容。

  1、放錄影。

  安塞腰鼓曾在我國多種大型活動中演出,可把其製成多媒體教學錄影。在正式講解課文時,放出來,給學生以形象的感受,並調動學生的情緒。

  學生邊看錄影邊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其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2、談觀感。

  在學生談觀感時,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適當引導:

  ①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高度合諧。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

  ③安塞腰鼓的內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瀉;是羈絆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發、噴湧。

  3、讀課文,作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試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是文中的內容。

  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偉磅礴”“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為觀止”“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結構。

  師生聯讀課文。

  說明: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4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4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學生會很快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

  明確: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

  (三)尋美點。

  分組朗讀,進行分組尋找美點比賽。用“美,你看(聽)”的句式敘述出來。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②火烈的舞蹈場面美,你看,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③激越的鼓聲美,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擊鼓的後生美,你看,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⑤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

  ……

  第二板塊:朗讀、品味

  (一)替換式品讀,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

  1、學生齊誦第6段。

  2、教師示範。教師將大家剛才讀的內容改成了另一種文學樣式——詩,(幻燈出示所改之詩)教師範讀。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

  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

  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

  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

  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學生反覆朗讀。

  3、學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內容。如:

  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

  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

  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

  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

  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

  4、分小組反覆替換朗讀其他段。

  (二)評點式品讀,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

  1、學生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3遍,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

  可以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

  2、分學習小組交流。

  3、學習小組彙報員向全班彙報。

  4、教師整理學生評點。

  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

  (2)“茂騰騰的後生”“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3)“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從句式上說:

  (1)“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狠”“忘情”“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2)“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

  從修辭上說:

  (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物件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2)文中的反覆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句與句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錢鑽,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從寫法上說: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2)“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後的寂靜。

  (3)文中開頭的靜態描寫好,好在它為文章後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

  (三)自由式美讀

  1、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錫銘,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讚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讚美陝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徵。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激越豪壯,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讀

  第三板塊: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請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段話,描述一個表演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