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高二語文《呱呱》教案

高二語文《呱呱》教案

高二語文《呱呱》教案

  教學重點

  (還是那句話,自己寫吧,打字太累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在前面幾節課學習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這篇文章中,史鐵生寫道,在他面臨心理死亡的時候,是地壇拯救了他,特別是那些自由自在的“小昆蟲,蜂兒,螞蟻,瓢蟲”讓他懂得生命的忙碌與快樂。在一個人最失望最痛苦的時候,往往是某一件事,甚至某一個物象擊中了他的靈魂,讓他得以重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篇外物拯救靈魂的故事。

  板書――――《呱呱》

  二、學生默讀文章,完成兩個任務

  1,生字詞(找個本子抄抄吧)2,用簡短的話複述課文

  (2,學生大致回答:作者或我在年輕時候想自殺,在死亡的路上,聽到了嬰兒呱呱的啼哭聲,使作者或我收回了腳步,治癒了內心的創痛)

  三、問題設計:

  1,“我”為什麼會想到自殺?

  (在第一段,學生基本上能找出來,但學生可能不會說最後一句)

  2,這些確實是“我”想自殺的原因。那麼,對他的這種感覺影響最大的是什麼呢?為什麼他想到要到遠離人寰的山頂去自殺?

  (學生基本上會說拜倫和曼弗雷德的影響,當然最主要的是拜倫)

  3,拜倫為什麼會影響到在作者的自殺?

  (學生會看下面的註釋,然後說拜倫有憂鬱傾向。這時候引入作者的經歷背景,特別是他在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上和拜倫相似。但拜倫勇敢的參加了革命戰鬥,但作為作者這類的人的懦弱性導致了他不敢去透過暴力去實現理想,萬般無奈只好準備用生命去表示微弱的抗爭。適當的多講一些,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4,那麼,剛才同學們在複述的時候,說主人公是作者,行不行呢?

  (學生基本明白,可以指作者,更多的是指象作者一樣茫然的那一批年輕人)

  5,那麼主人公有沒有自殺?(沒有),哪句話表明他轉變的?(第一段的那個葡萄酒比喻展現了主人公的強烈自殺願望,但“一種隱秘的恐懼使我全身發冷,可是。。。表明他自殺面前的懦弱)

  6,是什麼使他有了不自殺的轉變?

  (嬰兒的啼哭聲)

  7,在急切想自殺的情況下,為什麼僅僅嬰兒的啼哭卻能讓他轉變念頭?

  (創設那個環境,讓學生去感悟體會吧。重要的是把文章看完,看透)

  A,嬰兒的.哭聲表示了生命的存在(那個特定的環境)和生命的堅強

  B,苦聲喚起了主人公內心深處的對生命的渴望

  C,當主人公看到嬰兒一家的時候(多讀幾遍這幾段),那溫馨的家庭場景讓他感到世界還有愛的存在,有愛就有希望,希望在於將來

  8,那麼看到這裡本文的主題是什麼?學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怎麼對待自己的生命?

  (主要是對生命的讚美,對愛的謳歌,要為生命尋找生存下去的藉口。讓學生自由發揮吧。最後教師的總結別忘了,能錦上添花的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