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小班《風箏》教案

幼兒園小班《風箏》教案

幼兒園小班《風箏》教案

  活動目標

  1.在嘗試將塑膠袋變成風箏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模仿能力,探索讓塑膠袋飛起來的方法。

  2.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喜歡的風箏,體驗自制“風箏”進行遊戲的快樂。

  3.激發幼兒對放風箏活動的興趣。

  4.鍛鍊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調和靈活。

  活動準備

  l、人手一個塑膠保鮮袋,雙面膠、剪刀,彩色皺紋紙條若干,不同長短的細線若干。

  2、放風箏的錄影,音樂磁帶。

  3、選擇一塊寬敞、平坦的場地,便於遊戲時的來回跑動。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1.播放“放風箏”的錄影。

  他們在做什麼?你們誰放過風箏?你放的風箏是什麼樣子的?(顏色、形狀、大小)你是怎樣讓風箏飛上天的?

  (評析:談話內容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在春天裡,已經有許多孩子有過放風箏的經驗。風箏顏色、形狀的豐富多樣對小班幼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師能抓住教育契機,引導他們對風箏的形狀、顏色有初步的瞭解,將如何讓風箏在天上飛起來並呈現多種姿態,作為活動的切入口,激發了幼兒交流的慾望。)

  2.請小朋友幫忙滿足塑膠袋的“心願”――飛上天。

  塑膠袋娃娃看見風箏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可羨慕了!她想和風箏一樣,穿上漂亮的衣服,飛上藍天,小朋友快動動腦筋,幫忙想想辦法吧!

  二、猜想讓塑膠袋“飛”的方法

  1.你有什麼好辦法,讓塑膠袋飛上藍天呢?(引導想象)

  2.出示範例,並即興唱兒歌:身上彩帶飄呀飄,五顏六色真漂亮;肚子鼓鼓胖娃娃,還有一條長尾巴。

  3.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塑膠袋娃娃哪些地方變了呀?她變成了一隻風箏就能飛上天了。(引導幼兒觀察後講述)

  (評析:活動中教師能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幼兒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得到了支援和鼓勵,在與老師、同伴的語言交流中體驗著交往的快樂。透過讓看看、想想、說說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探索“風箏”的製作法

  1.粘綵帶。教師示範:剪一條雙面膠粘在塑膠袋下面合適的位置,然後將幾根彩色皺紙條粘在雙面膠上,引導幼兒觀察綵帶的顏色和數量:老師粘了幾根綵帶啦?是什麼顏色的呢?

  幼兒操作粘綵帶,教師指導、幫助。

  2.變胖娃娃。探索學習讓塑膠袋鼓起來,變成胖娃娃。

  誰來試一試?你有什麼好辦法?為什麼裡面的氣很快就逃走了呢?提示要領:裝氣後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再讓孩子們試一試,體現自主學習。強調難點部分的要領:使袋子的嘴巴張開,上下晃動,l、2、3抓住嘴巴,擰一擰,不要讓氣逃走哦!

  3.長出尾巴。教師操作,幼兒觀察:拿一根細線的'一端,在塑膠袋擰緊的嘴巴處繞幾圈,然後繫牢(繞線並繫牢對小班孩子來說有難度,小朋友可以試一試,不行的活由老師幫忙)。

  (評析:採用自然習得的方法鼓勵幼兒勇敢地試一試,孩子們非常樂意接受這種方式,嘗試起來也信心十足。活動環節過渡自然,突出了重點、難點,給孩子提供了充分學習和探索的機會。)

  四、製作“風箏”

  幼兒自由分組,製作風箏,教師巡迴觀察,提醒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相互幫助,也可以請老師幫忙。

  五、放“風箏”

  1.孩子們,我們來放風箏吧!

  幼兒自由玩。集中:你的風箏飛起來了嗎?你是怎麼讓風箏飛起來的呢?誰的風箏飛得最高?我們請他來飛一次!

  2.小結要領:於舉高,跑得怏,風箏就能飛得高!

  3.幼兒再放風箏,比一比誰的風箏飛得高。

  (評析:引導幼兒在積極的跑動中、在相互比較中自己認識到手舉高、跑得快,風箏就會飛得高;能力強的幼兒還發現,線的長短也會影響塑膠袋的飛行。這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幼兒繼續探索的強烈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