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透過課堂看教案

透過課堂看教案

透過課堂看教案

  一、真實樸素是語文課的基石

  很多人喜歡把課堂說得很神秘,要製造課堂氛圍,要體現教學藝術,要這樣要那樣。到最後,什麼都想到了,就是忘記了真實。

  那天聽一堂比賽課,上課的是一位青年教師。課堂中最後有個環節是叫學生寫字,教師巡視。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個環節。我知道到這時候,課已經結束了。雖然說教師還在巡視,可那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經把聽課筆記合上了。突然,教室裡響起了一個很幼稚、很響亮的聲音:“老師,你走到我的身邊,怎麼不看看我啊?”聽課的老師都笑了,我看見上課的老師臉紅了。

  我們老師已經習慣了“作秀”,習慣了形式。可是突然之間,我們發現如今的孩子不再那麼乖了,他們敢於對老師說“不”了。課改最大的變化不是我們老師而是我們的學生。我們在臉紅之後應該感到欣慰。

  有位老師上《頤和園》,上完了問學生:“你們想去頤和園看看嗎?”學生說想,老師說:“那你們下次去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叫上我。”本來老師是隨便說說的,因為課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學校了,可學生是很認真的。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那你住在哪裡啊?”

  相信很多老師都曾這樣教這篇課文。說真的,如果那個老師直截了當地回答學生,我就不好說什麼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問的學生會有什麼感受,反正我是挺難受的。新課程強調對話,強調生成。可是學生真正和你對話了,課堂真正生成了,我們老師為什麼不敢了呢?

  有位老師上《春雨的色彩》,在學習了春雨是綠色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之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你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不少學生做閉眼沉思狀,努力地去聆聽、去想像,可結果卻令老師十分下不了臺。一位學生說:“老師,我什麼也沒看到!”這是真實的。老師並沒有著急,她說:“那我們一起再去看一看,聽一聽吧。”然後是配樂的課文朗讀。還是那個學生,他說:“老師,我現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綠綠的。”

  這樣的問題我們也經常會問,我們的學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師要聽什麼,所以不會說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沒聽到。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來了,老師沒有說再想想看,而是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調整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這次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教學才是真實的。

  從“一言堂”的分析講解,到“語言文字訓練”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們的語文課什麼都不缺,就缺真實。

  語文課應該是真實的。課堂教學要生活化,要適應學生階段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學生真情流露。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真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這是一個教師的神聖使命,也是尊重愛護學生的表現。

  真實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基石,只有這個基石牢固了,我們的課堂才有可能建設好。用真實的眼光看學生,學生是聰明活潑的;用真實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個性鮮明的;用真實的眼光看教學,教學是樸素平常的。

  二、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的根本

  新課程很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很多老師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現了許多四不像的課。

  曾聽過一位年輕教師的課,她選上的課文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的《畫風》。教材的.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三個小朋友是怎樣把風畫出來的。結果這位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叫學生帶來了水彩筆,讓學生畫畫。個別畫,小組畫,到黑板上畫……一節課的大半時間都用在讓學生畫風上了。到後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聽美術課了。

  這個案例比較特殊,因為課文的題目是畫風,教師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讓學生畫畫了。可是這樣的課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課到底姓什麼?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融合,強調閱讀的拓展,這是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的。我們要走出小語文的圈子,樹立大學科、大語文的觀念。語文姓語名文,能否把握好語文的性質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過程。語文課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如果脫離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麼語文課就不是語文課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加強課外閱讀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樣是畫風,有一位老師處理得相當好: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她讓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畫,然後讓畫的小朋友說說:“你畫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畫?”

  這個教學環節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畫。我們讓學生畫畫是為了瞭解學生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狀況;二是畫了之後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要這樣畫,把畫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