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撈月教案設計
猴子撈月》以寓言故事為題材,透過精美的圖畫、簡潔的文字,敲開孩子稚嫩的心門。下面為大家分享了猴子撈月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目標:
1、感受傳統民間故事的趣味。
2、理解倒影與水的關係。
3、鍛鍊語言描述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第五冊第9-13頁。
2、掛圖《猴子撈月亮》。
3、語言磁帶或CD。
活動過程:
一、邊看幼兒用書,邊聽故事。討論
——教師:為什麼猴子們要去撈月亮?
——教師:月亮到底在天上還是在水裡呢?
二、邊看掛圖邊分析再聽一遍故事,探討細節。
1、幼兒與好朋友面對面坐好。
——請幼兒和好朋友面對面坐在一起,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好朋友的特點。
——教師:請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好,我們來仔細看看好朋友吧。
2、說說好朋友什麼樣子。
——是誰發現月亮掉進水裡了?學一學他的樣子。
——猴子們是怎樣去撈月亮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月亮被撈上來了,可是為什麼又打破了呢?
——猴子們後來又發現了什麼?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呢?
三、回到故事的整體,談談自己的想法。
——你喜歡這些猴子嗎?為什麼?
——他們是聰明的猴子還是傻猴子呢?為什麼?
——夜晚的水裡除了月亮的'影子,還會有什麼影子呢?
——要是在白天,小猴子能從水裡看見影子嗎?
活動延伸:
1、在自由活動時間裡播放故事《猴子撈月》讓幼兒加深印象。
2、進行故事表演遊戲,教師可以扮演老猴子,引導幼兒表現故事中的一些細節。
教學反思:
孩子喜歡觀察,但沒有堅持性。因此,連續性觀察往往半途而廢,沒有結果。如何引導孩子們做連續性觀察並獲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們一起做觀察記錄的方法試一試,因為孩子們在和老師一起做事情的時候興趣是最高的。
我找來綠豆和芸豆來做“比一比誰先發芽”的試驗。在把綠豆、芸豆分別泡在小盤子裡的同時,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一張記錄表:用小綠點表示綠豆,用棕色的橢圓形表示芸豆,在綠豆和芸豆的下邊分別畫出一週五天的記錄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勵孩子們看看它們有沒有變化,怎樣變化,誰先發現它們的變化,誰就來做觀察記錄。
第一天一早,鬆鬆來到幼兒園就直奔自然角,拉過泡豆豆的小盤子仔細地看起來。不一會兒,鬆鬆興奮地告訴我:“老師,小豆豆變了!快看小綠豆的綠皮破了,上邊還有個小白點。”聽他這麼一說,我和其他小朋友趕緊圍過來仔細地觀察,還真的有三四個小綠豆破了皮兒,上邊的小白點是綠豆發的芽兒。但是我沒有直接告訴孩子,而想聽一聽他們的說法,瞭解一下他們有沒有關於種子發芽的經驗。這時,樂樂問:“那個小白點是什麼呀,是小芽芽嗎?”明明說:“不像,媽媽買來的綠豆芽可比它長。”“那是什麼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芸豆怎麼起了好多皺紋呀,真難看。”“是水泡的吧,像個老頭,嘻嘻……”孩子們捂著嘴笑了起來。為了鼓勵孩子們的發現,特別是第一位發現者——鬆鬆,我讓他把小綠豆的變化畫在記錄表中,讓明明把芸豆的變化也記錄在表中,用他們明白的符號做記錄,然後,請他們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為了直接肯定他們的行為,鼓勵其堅持連續性觀察並激起大家的觀察興趣,我則把他們的話記錄在與之相對應的符號下面,幫助其表達得更清楚。從此,每天都會有四五位小朋友熱心地關注著綠豆、芸豆的變化過程,爭著做記錄,結果原定五天的觀察記錄表格已遠遠不夠使用。幹是,我們又增加了一張表格,讓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連續性觀察活動當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養孩子某種興趣並能夠將這種興趣保持下去,老師的積極參與對孩子們來說是最佳的鼓勵方式;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表現與展示的機會,是孩子們擁有成功感受、增強自信的最佳途徑;同時成功與自信又會促進孩子自主發展並保持對某一事物的興趣性,使之不斷探索再獲成功,從而形成一個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