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蘇軾> 蘇軾《晁錯論》原文以及翻譯

蘇軾《晁錯論》原文以及翻譯

蘇軾《晁錯論》原文以及翻譯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所寫的《晁錯論》膾炙人口,是一篇難得的佳文。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蘇軾《晁錯論》原文和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1]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並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衝,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之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 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注:狃,音同“紐”,習以為常。)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好辦的,是表面上太平無事,但實際上卻有無法預料的隱患。坐在那裡看著事情在變化,卻不想辦法解決,那麼恐怕事情就會發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開始就用強硬的手腕去處理,那麼天下的人由於習慣太平安逸,就不會相信我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傑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為天下的人去承擔大難,以求建立偉大的功業。這當然不是在短時期內由那些只圖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無故挑起大難的開頭,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後才有言辭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臨頭,卻想避開它,讓別人來承擔責任,那麼天下的禍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從前晁錯竭盡忠心為漢朝出力,謀劃削弱山東諸侯的勢力。山東諸侯聯合起兵,借誅殺晁錯的名義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殺了晁錯來向諸侯解釋。天下的人都悲嘆晁錯因為盡忠朝廷而遭殺身之禍,卻不知晁錯也有自取其禍的原因。

  古時候能夠建立大功業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還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鑿開龍門堤口,疏通大河,讓水流進大海。當他的功業尚未完成的時候,也有堤壩潰決和洪水橫衝直闖的可怕災難。只因為他事先估計到這種必然性,事情來了並不驚慌,而是從容不迫地規劃解決,所以最後獲得了成功。七國諸侯那樣強盛,卻要一下子削弱它們,他們起來叛亂有什麼奇怪的呢?晁錯不在這個時候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擋大難的先鋒,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為保全自己著想,想使皇帝親自帶兵出征,而自己卻在在後方留守。那麼試問,挑動七國叛亂的是誰呢?自己想求得名譽,又怎能逃避禍患呢?因為親自帶兵出征極為危險,留守後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難的罪魁禍首,卻選擇十分安全的事情來做,把極為危險的事情留給皇上去擔當,這是忠臣義士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這個時候,就算沒有袁盎進言,晁錯也未必能免除殺身之禍,為什麼呢?自己想留在後方防守,卻讓皇帝親自出徵。按照常理上說,皇帝已經很難於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議,所以袁盎的話就能在這中間發生作用。假使吳、楚反叛,晁錯挺身而出承擔危險,日夜操勞,率兵向東去阻擊他們,不至於使自己的君王受牽累,那麼皇上將依靠他而無所畏懼,即使有一百個袁盎,可以離間得了嗎?

  哎!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業,就不要專門去考慮保全自己的計策。假使晁錯自己帶兵去討伐吳、楚,不一定沒有成效。只因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興,奸臣能夠乘機進言。晁錯用來保全自己的計策,不就是用來自己害自己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