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例項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能用條表統計圖直觀、形象地表示資料。
2.經歷由1格表示1個單位到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過程,並能對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解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3.體驗確定1格代表多少個單位合適,滲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思想。
教學重點:
認識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難點:
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合適的數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1.同學們,你們都喜歡什麼體育運動?小紅、小芳、小奇他們喜歡踢毽子,瞧,這是他們一年級時踢毽的成績。(出示統計表)
2.小紅跳了多少?小方小齊呢?為了讓他們的成績更清楚直觀,老師把他製成了一個統計圖。大家仔細看。(課件演示整個統計圖的生成過程)
3.誰來告訴老師,在這個統計圖裡,1格表示的是多少下?
學生:1下。
教師:也就是1格表示1個單位。(板書:1格表示1個單位)
4.為什麼縱軸上要分12格?
學生:因為最大的資料是12個。
根據最大資料來確定縱軸上分多少格,你說得真好!
二、引起衝突,探索新知
(一)教學例1。
1.現在,這三個小朋友已經上四年級了,我們來看看他們現在的踢毽成績(課件演示前面的部分。)
2.把它們現在的成績也畫成統計圖!如果1格表示1下,縱軸上至少需要分多少格?學生齊答:120格。
3.好,請同學們在卡片上試著分一分。
學生嘗試。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提醒:"在分的過程中,你遇到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感受?
學生1:120格太多了,畫不完。
學生2:分得太細,密密麻麻。
學生3:縱軸上的資料看不清楚。
學生4:太浪費時間!
4.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說,在縱軸上分120格,要麼畫不下,就算是畫下了……也是密密麻麻的,看不清楚,還浪費時間!
5.那怎麼辦?
學生:可以1格表示10下。
6.你為什麼會想到用1格來表示"10下"呢?
學生:我看到這些資料都是整十整百的。
7.你真聰明,根據資料的`特點,選擇了1格表示10下。如果1格表示10下,在縱軸上至少需要分多少格?出示課件,我們一起來分一下。那縱軸的資料怎麼標呢?誰來指著大螢幕說一說。注意,資料應該對準刻度來寫。
那怎樣用直條來表示他們的成績,應該怎樣畫?
8.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今天學的這個統計圖和我們以前學的統計圖有什麼不同?在小組裡議一議。
學生1:以前,我們是用1格表示1個單位,今天,我們是用1格表示10個單位。師:以前統計的資料很小,可以用表示1個單位。今天的資料比較大,如果還用1格表示1個單位就很麻煩,所以要用1格表示多個單位。(板書:1格表示多個單位)
9.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用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條形統計圖。
(二)教學例2
1.同學們真是厲害,把這麼麻煩的事情變得如此簡單,下面我們去參觀一個"蘋果園"!這是蘋果園最近幾年的蘋果產量統計表。我們來把他製作成一個產量條形統計圖,觀察這些資料,
2.(課件出示上未完成的統計圖)在這個圖裡,1格表示1千克、10千克合適嗎?
3.那這些為什麼不合適?學生:畫不下。教師:你怎麼知道畫不下?
學生:……(可上臺來指著課件說)
4.你認為: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適?
5.開啟課本,自己試著在書上完成統計圖。
6.誰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統計圖。
重點處理7500 7.這是我們某小學三位同學制的統計圖,如果要從這三幅圖中選擇一幅圖來宣傳蘋果園,你會選哪幅統計圖?
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
學生1:我選擇圖一,因為他畫起來好畫些。
學生2:我也選擇圖一,因為他看上去要清楚一些。
學生3:圖一要美觀一些。
1格表示2000 kg時,重點處理7500的直條。把6000~8000這一格平均分成4份,取3份就可以了。
1格表示3000 kg時,重點處理4000的直條。把3000~6000這一格平均分成3份,取13處就是4000。相同的道理,我們可以找到5000。8000是把6000~9000這一格平均分成3份,從6000往上數兩份就是8000。
8.看來,要想畫出合適的統計圖,我們要根據資料的特點,合理地選擇1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那大家能不能根據這個統計圖來預測一下2008年的柑橘產量會怎麼樣?
學生1:我想到2008年產量還會增加!我看到前面幾年的產量都是一年比一年多。
學生2:我覺得會下降。今年高溫乾旱,柑桔會減產。
教師:你真了不起,還能夠結合實際來分析問題。
三、應用知識,練習鞏固
1.遊戲:大家來找茬
2.動動手
你能在這個圖裡,把每年的糧食產量情況製成條形統計圖嗎?
自己在卡片上完成統計圖。
制完的同學看看和老師的一樣嗎?
四、總結
學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