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拾貝殼》課程教學反思

《拾貝殼》課程教學反思

《拾貝殼》課程教學反思

  新教材的編排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其呈現方式靈活多樣,有助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拾貝殼》是新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很適合於讓學生朗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願意學樂學。本節課中“我以讓小朋友們找喜歡貝殼的句子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因而,整堂課中學生都處於找的角色中,他們始終以主人翁的姿態。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讀讀課文、想想貝殼、找找理由。

  二、以讀為本,在朗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代替

  學生的閱讀實踐。因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給學生朗讀、探究。如: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準備好貝殼給它們起上相關的名字。想取一個合適的名字,那就得讀書,而且還要認真地讀,得讀出文中是如何給貝殼起名字的。這樣無須教師多餘的講解,學生就自然地在朗讀中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體會、感悟中。而後,又讓他們談談給貝殼取了怎樣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取呢?當學生彙報了自己滿意的名字後,為了“自圓其說”必須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個合適的理由。此時,他們又進入了朗讀、體會的過程。因為只有再讀書,從書中找句子、找詞語,並讀讀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語言表達出來。少了教師繁瑣的講解,學生卻學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樂而不為呢?

  三、挖掘訓練點,發展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

  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這段話足矣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就能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促其展開豐富的想象。我在本節課的`設計時,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要片段讓學生展開想象。如:講到第二段孩子們喊著,跑著,跳著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孩子們的表現,抓住“來到海邊”一詞讓學生想象:他們怎樣來到海邊的。又如:講到我把貝殼帶回家,讓學生想象還可以把海邊的什麼帶回家。

  四、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進

  1、想象說話用比喻句。學生思路不夠寬。師也沒能及時地引導,以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學生在課堂上會不時地出現一些細小的錯誤而未能及時地給予糾正和強調,導致以後這種錯誤頻繁地出現,為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以後應該時刻關注學生,有意識地善於捕捉學生中的資訊,注意從學生的反饋資訊中時刻調整自己的教學,擯棄“教師心中有教案而無學生”的錯誤思想。

  一課下來雖然發現了許多問題,但努力的過程卻讓我受益非淺。相信語文的教學不在於一時,而在於日積月累,努力把握每一節課,讓學生真正學會感悟、學習,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