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浙教版四年級氣象學家竺可楨優秀教學反思

浙教版四年級氣象學家竺可楨優秀教學反思

浙教版四年級氣象學家竺可楨優秀教學反思

  新課標頒佈以後,我們的語文教學高揚“人文”大旗,卻漸漸地淡忘了“語言”。其實,無論語文教學的任務如何變化,其基本的任務仍是學習語言。讓學生將語言學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是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試圖體現一種流暢樸實的教學風格,既顧及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情感特點,又努力凸現語文課的價值追求,探尋“工具”和“人文”的視界融合。從匯入到結課,體現學生主體,賦予學生廣闊的閱讀空間,引導他們潛心涵詠,誦讀品味,想象表達,從而獲得對語言文字深層意蘊的領悟,帶給學生學習語文的無窮快樂和驚喜。

  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還是存在著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例:

  當學生找出了竺可楨記錄本上記載的內容時,我提問:哪一處最有研究價值?我的意圖是讓學生說出這兩個省略號。但當時課堂上出現了冷場,從學生的眼神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感到不知所措,他們無法理解老師到底叫他們幹什麼。其實這個失誤就告訴我們課堂上提問一定要明確,不能太寬泛。後來,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就直接明確這兩個省略號有什麼作用?透過這個問題引出了“從 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記和筆記本加在一起有近千萬字!”然後,再來感受竺可楨的“偉大”。

  對於這四個重點句的教學就單個來講是成功的,但是總讓人感覺缺乏一條能連貫這四個句子的線索。因此,在教學中讓人感覺有此凌亂,同時也顯示不出教學這四個句子的用意。顯然,對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些句子也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在第二次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當四十多本日記呈現在我們面前時,當我們一頁一頁地翻閱這些日記時,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大自然的變化嗎?那麼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呢?引導學生說出竺可楨身上的優秀品質。並從課文中找依據,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了這幾個重點句。同時也使學生進一步地瞭解了竺可楨的“偉大”,達到了基於文字又超越文字的效果。

  課件的出示要適時。第一次上課時,我把“新綠”“蛙鳴”“南燕”這幾組畫面同時出現,結果效果平平。在第二次上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地一幅一幅地出現這幾幅畫面,然後再同時呈現這幾幅畫面,同時叫學生朗讀。這樣一來效果馬上就出來了。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有一點自己認為比較成功的方面。例:

  我十分注意“導”,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生成”。孩子們學習得十分投入,特別是觀看了“新綠”“蛙鳴”“南燕”這幾組畫面後,喚醒了他們塵封的記憶,不少學生腦海中浮現了竺可楨爺爺一絲不苟工作的形象。有的學生說: “我想竺可楨爺爺在上班時,時常仰著頭,用手中的放大鏡觀察著大樹上葉子的變化。”還有的學生說:“每逢雙休日,竺可楨爺爺總是拄著柺杖,登上山頂去觀察南來的燕子。”這不就是對文字的語言最好的解讀嗎?語文課,要留給孩子形象,讓學生品味出語言的語意美,語境美及語情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設計時,我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巧妙地將物候知識和語言學習進行了有機的.融合。既關注顯性知識技能的縱向積累,又關注學生隱性情意的橫向生長,教師立足實際,充分估計學情,從廣度和深度上對教材進行再創造,靈動地使用教材,開發教材。透過藉助文中排比句的學習,既感悟了語言,又激發了學生對竺可楨崇敬之情,使語言和精神,心智和情感得到了高度的融合。

  此外,引導學生感悟排比句的特點也是本課的亮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步步誘導,層層剝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讀懂排比句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悟排比句的特點,有的學生髮現這幾句話中都有“第一”這個詞;有的學生髮現這幾句話中都用了四字詞語,像“許許多多”“喧鬧嘈雜”“車水馬龍”等;還有的學生髮現了他們的句式都是“他在什麼地方發現了什麼”。看學生讀得如此津津有味,我不失時機地向他們推薦高年級的課文《我愛綠葉》《桂林山水》,讓學生找找其中的排比句,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語言內涵的理解力,對語言內容的直覺力和對語言差異的辨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