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國論》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國論》教案1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採用對比逐層論證的方法。

  3.掌握課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裡,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寰宇的歷史程序。也許因為秦王朝過於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後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麼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勝為敗?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餘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鬥諸侯”。這種剖析顧及鬥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並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它具有現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讀註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於、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二——四題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完成練習二——四題

  二、分析課文

  1、齊讀課文

  2、思考練習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兩個分論點是?分別是就哪些國家而言的?文章的論證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對歷史教訓的'總結?哪一句點明瞭寫作意圖?

  4、教師簡析(參考教師用書)

  5、簡介寫作背景,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愛國之情

  作者生於真、仁、英宗三世。其時,宋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遼),西有西夏,它們不斷騷擾,國家不得安寧。1004年,大遼舉兵攻宋,當時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遼在澶州打了一仗,宋軍大勝。形勢如此有利,真蹤卻一味求和,訂下“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自此,抗敵衛國只氣銳減,委曲求全之風日上。後遼又連連加碼,宋均慨然應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書停戰求和,宋卻反而給西夏銀、絹、茶。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以為這和戰國六國以地賂秦相比,有國之而無不及,下場更加不堪設想,於是寫下了這偏醒世文章。

  所以,結合背景,我們能夠更加體察到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三、小結

  本文立論鮮明,論證嚴密,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語言上,長短相間、整散交錯。確如王安石雲:“蘇明允有戰國縱橫之學”。

  文章字裡行間包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這樣感情強烈的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賂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讚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於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齊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比較閱讀《過秦論》;

  學習蘇轍《六國論》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背誦中心論點句、寫作意圖句;背誦全文

  二、比較《過秦論》

  1、都是史論文

  2、都借古諷今,以史致用,都得源於作者的憂國情懷

  《過》諷諫漢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滅亡的覆轍;《六》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鑑,奮起抵禦外侮。

  3、論證方法:都運用對比論證方法。

  4、中心論點的提出:《過》卒章顯志,《六》開門見山。

  5、語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齊;長短相間,錯落有致。

  不同:《過》詞采華麗,《六》淺顯易懂。

  三、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另二篇《六國論》

  一是蘇轍的《六國論》,見教材。一是李楨的《六國論》(節選)

《六國論》教案2

  教學目的

  1.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我們上學期曾學習過賈誼的《過秦論》,作者借評論秦的興亡來告誡當時的封建統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阿房宮賦》,杜牧就秦國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從而導致覆亡來諷時刺世。這節課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作者蘇洵這位封建時代的進步知識分子又在借評論六國滅亡來闡述什麼樣的政治主張。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現在河南開封),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他。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

  蘇洵精於散文,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並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國滅亡的時代背景(幻燈)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②秦滅六國時間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

  ③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戰國時代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各諸侯國都開始進行改革,眾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漸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後來秦國用了8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2)蘇洵所處的北宋的時代背景(幻燈)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投降,北宋為求苟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苟洵針對這樣的現實寫作此文,用於諷喻宋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速讀,熟悉課文。

  2.教師範讀,正音,並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

  3.學生依書下注釋,粗通文意,有疑問的地方勾畫出來課堂提問。

  4.學生熟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1.對課文熟讀成誦。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課後練習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後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於北宋,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用攻戰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與賂秦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對比,說明秦不用戰爭就能獲得土地,六國不用戰爭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國最終滅亡,是歷史必然,將秦與六國對比,將六國與六國對比,同樣證明六國破亡為歷史的必然。

  2.引證法

  引用蘇代的話,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觀點。

  3.例證法

  列舉六國滅亡的史實,證明觀點。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回顧全文的論證結構。

  2.檢查背誦。

  二、結合課後蘇轍《六國論》作比較閱讀

  1.學生自讀蘇轍《六國論》。

  2.分組討論兩文異同。

  3.總結

  (1)相同點:

  兩文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蘇轍認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應“厚韓親魏”。蘇洵也認為“以地事秦”中韓、魏兩國最為突出,“為積威之所劫”,最終招致滅亡。

  (2)不同點

  ①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

  蘇洵認為在於六國爭相以地賂秦。蘇轍認為在於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

  ②兩篇文章的最終目的。

  蘇轍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向論策,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策略。首先,不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其次,“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些策略實際上也是對北宋朝廷說的。

  蘇洵的憂國之心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三、佈置作業

  1.進一步落實背誦。

  2.歸納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等現象。

  附:板書設計

  六國論

  蘇洵

  一、解題

  1.關於蘇洵

  二、分析論證結構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2.引證法

  3.例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