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我要的是葫蘆》課堂教案

《我要的是葫蘆》課堂教案

《我要的是葫蘆》課堂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課堂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

  3、繼續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4、使學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細小的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絡。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1、師:同學們,你們見過葫蘆嗎?能把你知道的有關知識說給大家聽嗎?

  2、師出示葫蘆圖片,補充簡介葫蘆。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葫蘆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蘆》(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生自由發言。

  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本課。

  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暢所欲言,從整體上感知本課。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自讀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藉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開啟課後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藉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義,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4、分段朗讀課文。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生字。

  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幫助學生認字,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三、小組討論。

  1、請同學們再仔細地讀一遍課文,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組內說一說。

  3、派代表說一說。

  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互相幫助,通力合作。給學生更多的展現自我,實現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

  四、彙報交流。

  (一)下面老師請同學們彙報一下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生彙報時師注意適時指導一下幾個重點:

  1、第一自然段:

  指導學生了解葫蘆長的什麼樣子?

  重點理解在“藤上掛了幾個葫蘆”這句話中,為什麼用“掛”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詞。(用“掛”生動、形象、準確)理解句子“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說明種葫蘆的人非常喜歡小葫蘆)

  2、第二自然段:

  瞭解蚜蟲對葫蘆有什麼危害?

  種葫蘆人的心理,他不治蟲的原因的理解:盯著、自言自語

  指導朗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讚歎的語氣)

  3、第三自然段:

  重點指導朗讀,用反問奇怪的語氣,體會他不聽勸告,滿不在乎的心情。

  4、第四自然段:

  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個一個都落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種葫蘆人內心的沮喪。指導學生用後悔、無奈、緩慢的語氣讀。

  (二)表演這個小故事。

  比一比那組同學演得好。

  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儘量肯定他們有價值的意見,給予表揚。

  把朗讀作為孩子們抒發自己心中感悟與品味語言的最佳方式。

  透過表演進一步地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學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語言和語氣。

  五、拓展延伸。

  1、小組討論: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麼呢?

  2、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到頭來,葫蘆也長不成。)

  3、續講故事: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

  4、指名講故事。

  加深並鞏固對課文的理解,並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1、認讀本課生字卡片,組詞,並說句子。

  2、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3、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掛:右邊的“圭”由兩個“土”字組成。

  鄰:左右結構,左邊是“令”,不是“今”。

  居:認識“屍”(屍字旁)。半包圍結構。

  4、學生獨立描紅書寫。

  流記字方法,相互學習,相互補充。並及時提醒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