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精選6篇)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窪、印”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晶”等1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體會隱喻的寫作方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4.學習作者善於發現美、描述美、讚賞美。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善於發現美、描述美、讚賞美。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我們每天走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你有沒有發現路途上美麗的風景?本文作者就發現了上學路上的美麗風景,讓我們隨作者一起去學會發現美、描述美、讚賞美!

  2.板書課題,並齊讀課題。

  3.作者簡介:張秋生,詩人、兒童文學家,1939年8月生於上海,天津市靜海縣人,長期從事少兒報刊編輯工作,曾任《少年報社》總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創作集童話、詩歌、散文於一體的文學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兒童情趣和內涵,頗受小讀者喜愛。本課就選自張秋生的童話集《小巴掌童話》。

  4.法國梧桐:大量傳入我國約在上世紀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國人種植於上海的租界內,故稱為“法國梧桐”,簡稱“法桐”或“法梧”。葉子有5個葉尖,少有3個或7個,葉子長寬差不多。正式的名稱叫“三球懸鈴木”,屬落葉喬木,是世界著名的優良庭蔭樹和行道樹,有“行道樹之王”之稱。

  二、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認讀生字,指正字音。

  3.邊讀邊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麼?

  三、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把你喜歡的句子用橫線標出來。

  2.課文分幾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3.透過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詞語?

  四、交流課文內容。

  1.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問(簡單問題當堂解決,解決不了留待進一步讀書解決。)

  五、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

  2.記憶生字,提醒學生與熟字區分比較。

  3.書寫點撥。

  4.寫生字和詞語,當堂展評。

  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

  1.聽寫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語段。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從哪裡可以看出門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2.小組內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3.採用指名讀、比賽讀等方式激勵學生朗讀。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藉助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把一物當作另一物來寫。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使人一目瞭然,形象生動。教學目標5.你能說一個打比方的句子嗎?

  6.短文描寫的是什麼季節?這個季節還有什麼樣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豐富想象。

  1.“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發現啊!你在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指名說一說。

  四、總結感受。

  1.這篇課文描寫了上學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風雨過後天放晴了,“我”在上學路上,發現水泥道上佈滿了落葉,透過比喻的手法詳細描寫了水泥道的美,最後動情地讚賞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上學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練習。

  1.根據短文內容填空。

  (1)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

  (2)梧桐樹的落葉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

  (3)棕紅色的小雨靴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

  (4)我還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樣子寫詞語。

  (溼漉漉)的水泥道 (亮晶晶)的水窪

  (綠油油)的麥苗  (青靈靈)的樹葉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2

  【教材分析】: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我”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的好教材。

  【教學目標】:

  1.認識“窪、印”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等13個字,會寫“金色、水泥”等詞語。

  2.能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明朗、凌亂、熨帖”等詞語的意思,並與同學交流理解的方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會善於觀察事物,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對比欣賞,激發興趣:

  1.激趣揭題

  引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走進一條水泥道。透過原始水泥道和鋪滿金色葉子的水泥道比較,感受水泥道奇妙的變化,感受落滿葉子的水泥道的美,激發興趣,揭示課題。板貼,認識梧桐葉。

  2.指導書寫“鋪”。

  指導“鋪”的讀音,指導書寫。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理解詞語。

  1.讀課文,認識生字詞語。

  下面咱們讀讀課文,可以嗎?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用——畫出你認為難讀或難懂的詞語。

  2.生自由讀課文。

  3.師板書:熨帖,凌亂

  “粘在熨帖”這兩個詞語指導認讀。等樓梯的方式認讀詞語:水窪印著凌亂增添棕紅色小雨靴。

  4重點指導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1)重點指導用多種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

  課文中還有一些難懂得詞語,剛才我看到好多同學都畫了,熨帖、凌亂,其實還有一個詞語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看板書:明朗。課文裡是這樣寫的:抽生讀第1-3自然段。“明朗”什麼意思啊?總結方法:藉助近義詞、聯絡生活實際、藉助熟字猜詞義。

  (2)小結:同樣一個詞語,我們可以用多種方法來理解的。

  三、細品:學習5-7自然段

  重點學習5-7自然段,出示學習要求:1.默讀5-7自然段,把你喜歡的句子用~~~~~畫下來,喜歡的詞語用圓圈圈出來。2.與同桌交流一下你喜歡的原因。

  1.學生根據要求學習。勾畫,交流

  2.分享你都畫了哪些詞語和句子,體會秋景之美。

  (1)抓詞語“閃閃發光”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了,下過雨,葉子上的水珠還在發光,好美呀!指導朗讀。(老師範讀,生讀,齊讀)

  (2)抓句子“我走在……路的盡頭……”比喻手法,把水泥道比作地毯,把落葉比作圖案,師範讀,生跟讀。體會的好,你們才能夠讀的好。

  (3)抓詞語:“金黃金黃”重點強調葉子的顏色,體會到了色彩之美。圖文結合感悟美:金黃金黃的葉子,帶著體會再讀一遍。有了理解就讀的更美了。

  (4)聯絡上下文理解“熨帖”“凌亂”。

  “熨帖”就是粘在,緊緊地粘在(聯絡上文),聯絡下文就是平展的粘在。(師板貼,聯絡上下文。)

  “凌亂”,用學過的方法說一說你的理解:不規則,聯絡上文,也可以藉助詞義理解。“凌亂”就是雜亂無章,這個詞有點貶義的,可是為什麼放到這裡來形容落葉的美啊?(自然,不死板,是一夜秋風也是一夜秋雨,更是美麗的大自然。)學生上講臺把凌亂的落葉鋪到水泥道上來吧!欣賞圖片,再次感受凌亂之美。

  指導朗讀:他們排列的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生齊讀。你們體會到了這凌亂,感受到了這份自然之美,這份秋景之美,(師板書:美)

  3.指導寫作方法

  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整體的這三段,作者是如何把這秋景之美,自然之美呈現給我們的呢?完成練習紙第二個學習內容。

  (1)學生完成第二部分學習內容,

  彙報:一片片是數量,金黃金黃是顏色,小巴掌是形狀。同學們,你們看有光澤,有數量,有形狀,有顏色,你們認為作者怎麼樣?(喜歡秋天,帶著這種喜愛之情他把葉子觀察的非常細緻,不僅善於觀察,還善於想象,就依靠這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作者把這秋色之美寫的多好啊,就讓我們透過朗讀,把這秋景之美讀出來。找三位小小朗讀者,讓我們跟著他們一起欣賞這秋景之美。

  (2)師創設情境引讀:

  一夜秋風一夜秋雨,我揹著書包去上學時,天開始放晴了,啊,多麼明朗的天空,我發現:(接讀5自然段)。這溼漉漉的水泥道啊,是秋天裡最美的風景(接讀6自然段)。這小小的落葉,每一片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接讀7自然段)。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如果是你就走在這條水泥道上,你想做些什麼呢?

  (生說)

  四、學習最後一段,收尾呼應

  為什麼說“第一回”,因為以前都沒有留意過,今天仔細觀察,用心感受,有心發現,有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練習寫作:

  上學、放學路上的美,下課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細心感受把你們上學放學路上的美寫下來。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3

  教學目標

  1.會認“窪、印、凌、增、棕、靴”6個生字;會寫“鋪、泥、晶、緊、院、印、排、列、規、則、亂、棕、遲”13個生字;正確讀寫“鋪滿、水泥道”等詞語。

  2.在朗讀中感受水泥道的美,培養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初步體會文中一些句子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水泥道的美。

  資料庫

  課前蒐集:有關法國梧桐樹的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窪、印、凌、增、棕、靴”6個生字;會寫“鋪、泥、晶、緊、院、印、排、列、規、則、亂、棕、遲”13個生字。

  2.正確讀寫“鋪滿、水泥道”等詞語。

  一、匯入環節

  (一)新課匯入,板書課文題目

  匯入語:同學們,從你的家到學校是柏油馬路,還是泥濘的小路?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起看看這條通往學校的道路吧。

  (二)資料分享

  有關法國梧桐樹的資料。

  二、先學環節

  (一)出示自學清單一

  任務:讀通課文,學習生字

  讀一讀:藉助課文中標註的拼音大聲朗讀三遍課文,做到讀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得2顆星。準字音,讀通句子。

  標一標: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把你認為容易讀錯的`、難寫的詞語每個讀寫兩遍。

  新詞如下:鋪滿、水泥道、亮晶晶、院牆、印著、排列、規則、凌亂、棕紅色、遲到

  容易讀錯的:

  難寫的:

  寫一寫:給每個生字組兩個詞語(寫在生字表下面),並選擇一個生字進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詩句等)。

  我選擇的生字是

  我給它找的形近字是

  我能給它們分別組詞:

  我看到這個字想到了:

  溫馨提示:自學完成後,小組組長檢查“自學清單一”中的任務並做好評價記錄。

  想一想:默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題目是《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作者為我們描繪了秋雨過後沾滿

  的水泥道,文章優美而富有童趣。

  (二)組內交流

  交流內容:

  1.朗讀課文。

  2.讀會認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讀錯。

  3.會寫字的組詞、拓展;提示哪些字容易寫錯。

  4.初步感知課文。

  (三)全班展示

  按照自學清單,請四個小組展示自學情況。

  分別展示:“讀一讀”“標一標”“寫一寫”“想一想”

  三、後教環節

  精彩預設與點撥

  預設1會認字

  提示:

  增、棕:聲母都是z,不是zh;

  印、凌:“印”是前鼻音,“凌”是後鼻音。能把字音全部讀正確得1顆星。

  點撥:根據部首,學習“窪、棕、靴”。

  預設2會寫字

  1.觀察生字結構:

  (1)“鋪、泥、院、排、規、棕”都宜寫“左窄右寬”;

  (2)“列、則”的偏旁都是“刂”;

  (3)“晶”由三個日組成;“緊”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部短,下部長;“遲”的“尺”的最後一筆是點不是捺。

  2.教師重點指導、示範:印、規。

  預設3

  對於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靈活糾正指導。

  四、檢測環節

  自學檢測反饋

  過渡語:孩子們,老師看到你們都自學得很認真,相信你們的自學效果也肯定不錯。請小組內先自測一下!

  1.看拼音,寫詞語。

  2.仿照例子寫詞語。

  例:亮晶晶(ABB式)

  3.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

  ()的水窪()的水泥道

  ()的圖案()的地毯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朗讀了課文,自學了生字,初步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在朗讀中感受水泥道的美,培養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初步體會文中一些句子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一、匯入環節

  匯入課文,板書課文題目

  過渡語: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雨後的水泥道非常美。那麼,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文字,看看它具體美在哪裡。用提問的形式匯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先學環節

  (一)出示自學清單二

  1.請找出描寫水泥道的語句畫上橫線,說說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水泥道的。透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2.作者把梧桐樹的落葉比作什麼?

  把梧桐樹的落葉比作。

  3.“我”走在水泥道上的心情如何?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4.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5.課外蒐集有關梧桐樹的資料。

  (二)小組交流

  1.根據小組人數,組長合理分配問題。

  2.一人說,其他人聽,聽後糾正、補充,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全班展示

  請四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補充質疑,每個小組展示一個問題。

  三、後教環節

  精彩預設與點撥

  預設1學生從描寫水泥道的句子不難體會到水泥道的美,難點在於朗讀。如何讀出對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方法:教師範讀、播放朗讀。

  預設2對於作者把梧桐樹的落葉比作什麼,學生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參考答案如下:

  金色的小巴掌

  預設3體會重點語句

  (1)“可是,地面還是潮溼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窪,映著一角小小的藍天。”這句話中的“映著”說明水窪裡的水很清澈,水泥道很乾淨。

  (2)“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這一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梧桐樹的落葉的樣子以及水泥道的美麗。

  (3)“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這句話寫出了水泥道因為有了孩子的加入,變得更加美麗了。

  四、檢測環節

  1.讀句子,完成練習。

  (1)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這兩句話是把比喻成,說明了。

  (2)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這句話運用了的修辭手法,把比喻成。

  2.課文描寫的是什麼季節?這個季節還有什麼樣的美景?

  五、本課小結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是多美的發現啊!你在上學路上看到過什麼樣的美麗景色?課下講給同學們聽。

  六、板書設計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水窪中的藍天

  梧桐葉金色的小巴掌

  棕紅色的小雨靴

  棕紅色的小鳥

  七、拓展閱讀

  《自報家門》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4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一夜秋風、秋雨後,天開始放晴,一片片金黃金黃的梧桐樹葉落在了水泥道上,為水泥道增添了美感。字裡行間流露著“美的發現”,表達著“美的情感”。教案設計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來體會水泥道之美。透過反覆誦讀,想象文字所描繪的優美畫面,體會語言文字使用的優美。能仿照課文或“閱讀連結”進行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鼓勵學生觀察周圍景物,從而去發現美、記錄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製作多媒體課件及字卡、詞卡。

  2.準備梧桐樹葉。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蒐集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

  2.尋找能體現秋天的美麗的事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實物,匯入新課

  1.(出示梧桐樹的葉子)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葉子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片葉子像什麼嗎?

  2.是啊,在作家張秋生的眼中,這梧桐樹葉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板書:金色巴掌)那鋪滿這樣葉子的水泥道會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課。

  3.板書補全課文題目,齊讀課文題目。

  設計意圖:由實物引出,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識記生字

  1.引導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藉助拼音讀一讀,也可以問問同桌,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學習生字。

  (1)自由讀一讀要求會認的生字,口頭給生字組詞。

  (2)與同桌交流,自己認為哪個生字比較難認,交流識記方法。

  (3)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

  3.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課件出示詞語,其中生字是帶拼音的。開火車讀這些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水窪、腳印、凌亂、增添、棕色、雨靴

  (2)課件中的詞語去掉拼音,請同學讀一讀。

  (3)抽讀、開火車讀字卡。教師強調:“增、棕”是平舌音。

  窪 、印、 凌、 增、 棕 、靴

  (4)你認為哪些生字比較難認?其他同學有哪些好方法呢?

  (5)歸類識字:“窪”,可先出示學生已經認識的“娃、蛙、掛”等熟字,透過比較偏旁,進一步體會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徵。

  (6)教師適當點撥:“靴”“棕”可以藉助插圖理解。

  靴:你都見過什麼樣的靴子?(課件出示圖片:皮靴、雨靴)

  4.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請學生來讀一讀。

  (1)可是,地面還是潮溼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窪。

  (2)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

  (3)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4)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從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注重生字學習,透過同桌合作交流、互相檢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在重點點撥時,透過圖片、聯絡生活實際、字族識字法等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三、再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

  (1)課文中有哪些詞語你不懂?找一找不理解的詞語,把詞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其他同學想一想,你有什麼好方法來理解這些詞語,和同學交流交流。

  (2)學生彙報、交流自己不懂的詞語,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重點點撥以下句子中的詞語。

  ①啊!多麼明朗的天空。

  進一步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看到過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樣的。

  點撥:引導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明朗”的近義詞是“晴朗”。出示晴朗的天空的圖片,引導學生直觀理解什麼是“明朗”。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讀句子。

  ②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點撥:出示“熨帖”在字典中的解釋:A.舒服;B.(事情)完全妥當。引導學生聯絡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明確選擇“A”,“熨帖”在句子中可以理解為“落葉舒服地粘在水泥道上”。

  ③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

  點撥: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聯絡上文“排列得並不規則”來理解“凌亂”。同時,請學生找出“凌亂”的反義詞來理解“凌亂”。

  (3)小結:理解詞語的方法是多樣的。我們可以用聯絡上下文、觀察課文插圖、聯絡生活實際、找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法來理解。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理解詞語的意思。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________________時,天開始________________,院牆外的水泥道上鋪上了很多的________________,就像鋪上了一塊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尋找近義詞和反義詞、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藉助課文插圖等方法。最後採用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來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四、觀察示範,指導寫字

  1.出示本節課要寫的生字,口頭給生字組詞。

  鋪 泥 晶 緊 院 印

  2.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說一說自己認為哪些生字比較難寫。

  3.學生彙報交流認為難寫的字,教師重點點撥。

  (1)鋪:左窄右寬,注意右邊的“甫”不要少寫一點。

  (2)印:左右等寬,不要忘了左邊的橫,右邊是“卩”,不是“阝”。

  (3)緊:要寫得緊湊,特別注意下半部分“糸”的筆順。

  (4)晶:上邊“日”居中,下邊兩個“日”分別在豎中線兩側。

  4.教師示範,學生觀察教師臨寫,在田字格中練習書寫。

  5.投影展示,師生評價。

  6.出示詞語,指名讀。

  鋪滿 水泥 亮晶晶 緊張 大院 腳印

  7.練習書寫詞語。

  8.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設計意圖:經歷觀察、交流、示範、臨寫的過程,指導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美觀,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第二課時

  一、複習詞語,匯入新課

  1.抽讀詞語卡片:水窪 腳印 凌亂 增添 棕色 雨靴

  2.匯入: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誰願意說一說那條水泥道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過渡:那是多麼美麗的一條路哇!這節課就讓我們再一次跟隨作者的筆墨去欣賞那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設計意圖:由複習詞語匯入,檢測學生對生詞的掌握。同時,回顧水泥道給自己留下的印象,自然遷移到新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的優美。

  二、誦讀感悟,品析語言

  1.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自讀:

  畫出描寫水泥道的相關句子,仔細讀一讀,看看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美。

  2.學生彙報,教師相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美”。

  3.重點句1:可是,地面還是潮溼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窪,映著一角小小的藍天。

  (1)引導學生抓住“潮溼”“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藍天”來談自己發現的美。

  (2)讀著這句話,你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能為大家描述一下嗎?

  (3)指導朗讀。

  指導學生朗讀時語氣要舒緩一些。

  4.重點句2: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1)引導學生抓住“彩色”“印著落葉圖案”“閃閃發光”等詞語體會水泥道的美。

  (2)這段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

  (3)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什麼?(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地毯。)

  (4)課件出示:水泥道像(    )的地毯。引導學生從這段話中,找出恰當的詞語來形容一下這是塊怎樣的地毯,並試著讀出這塊地毯的特點。

  (這是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地毯;這是一塊閃閃發光的地毯;這是一塊能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地毯……)

  (5)指導朗讀,語速稍慢,給人以美的感受。

  5.重點句3: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說一說:自己看到了哪些優美的畫面?是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引導學生抓住“熨帖地”“平展地”“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來體會美。)

  (2)課件出示路上鋪著梧桐樹的落葉的圖片,配樂請學生欣賞。

  (3)看了這些圖片,你有怎樣的感受?

  (4)配樂指導朗讀。

  6.讀描寫水泥道的句子,昇華美的感受。

  播放課件,在音樂中教師進行引讀。

  引讀:一夜秋風,一夜秋雨。第二天,天開始放晴了,你看——(課件出示,指名讀)地面還是潮溼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窪,映著一角小小的藍天。

  是啊,那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

  了。——(課件出示,指名讀)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多麼美的一塊地毯哪!仔細一瞧——(課件出示,齊讀)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7.過渡:多麼美的水泥道哇!看到這條水泥道,作者的心情怎樣呢?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呢?

  8.課件出示: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談體會。

  預設:從“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可以體會到作者喜愛眼前的美景,不忍心破壞眼前的美。

  從“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愛那鋪在路上的梧桐樹葉。

  從“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快樂。

  (2)導引:作者把自己穿的那雙棕紅色的小雨靴比喻成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作者把小雨靴比喻成了兩隻棕紅色的小鳥,更能表現自己對美景的喜愛。)

  引導學生用輕快的語氣,讀出“我”愉悅的心情。

  (3)指導朗讀。

  9.引導學生髮現語言美。

  (1)多麼美的景色!多麼美的語言!這篇文章的結構也很美,聰明的你是否發現了呢?

  (2)課件出示開頭兩個自然段和最後兩個自然段。

  開頭:一夜秋風,一夜秋雨。

  我揹著書包去上學時,天開始放晴了。

  結尾:一夜秋風,一夜秋雨。

  當我揹著書包去上學時,第一回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讀一讀,你有什麼發現?

  (4)小結:像這樣,文章開頭提到的內容,在結尾處又寫到了,這種寫法就叫做首尾照應。這種寫法使文章充滿詩意,結構嚴謹,突出了作者對門前水泥道的喜愛之情。

  10.總結:就像羅丹所說:“對於我們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條普通的水泥道,在這些落葉的裝扮下變得更美。更重要的是,作者善於發現這些美,並且用優美的語言展現出來,讓我們也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這種美。這體現了觀察的重要性,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呀!請你再讀一讀自己找到的描寫水泥道的句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找到描寫水泥道美的句子,啟發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來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情感。透過個別讀、圖文結合讀、教師引讀等多種方法,感受水泥道之美,感受語言之美。同時,關注文章首尾照應的寫法,引導學生髮現結構之美。引用羅丹的話作為總結,鼓勵學生去發現美,去感受美。

  三、賞析名篇,讀寫結合

  1.過渡:一些著名的作家就特別善於觀察、發現,用優美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所見,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2.自由讀“閱讀連結”中汪曾祺的《自報家門》的片段,引導學生圈一圈作者在放學回家路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再對比課文描寫落葉的語段,看看在寫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3.學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

  4.小結:《自報家門》的片段是以簡潔樸實的語言羅列放學途中看到的各種作坊、店鋪及師傅工作的場景,用較少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景物;課文是圍繞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寫法上兩者不同。

  5.過渡:把自己在路上觀察到的景物寫下來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你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吧。

  6.學生練習寫話,教師巡視指導。

  7.投影展示學生作品,師生評議。

  8.教師點評學生寫的話。

  9.總結: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希望我們能用自己的雙眼去捕捉美,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能用自己的文字來記錄美。

  設計意圖:對比閱讀,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在課文及閱讀連結內容的引領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動筆去寫一寫路上美麗的景色。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觀察示範,指導寫字

  1.出示本節課要寫的生字,指名認讀:排 列 規 則 亂 棕 遲

  2.獨立觀察生字,然後交流生字的書寫要領。

  3.教師示範,重點點撥:

  (1)規:右邊是“見”,不是“貝”。

  (2)列、則:左寬右窄,注意“歹”“貝”的寫法。

  4.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書寫。

  5.同桌互相評價。

  6.出示詞語,指名讀。

  排列 規則 雜亂 棕色 遲到

  7.練習書寫詞語。

  8.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掌握書寫要領。同時,引導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培養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

  五、作業設計,拓展積累

  1.找一找:走進大自然去觀察,你從哪裡找到了秋天的美?可以選取相關的事物留作紀念。

  2.畫一畫:可以動筆畫一畫自己眼中美麗的秋天。

  3.寫一寫:為自己的畫配上幾句話,描寫畫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觀察美景,欣賞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啟發學生有感而發,透過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發現的美。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教學設計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來體會鋪滿金色落葉的水泥道的美,並且藉助課文插圖、多媒體課件來直觀感受這種美,從而感悟生活中到處都有美,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美。注重理解詞語的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尋找近義詞和反義詞、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藉助課文插圖等方法。同時,注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聯絡生活實際,請學生動筆去寫一寫上學、放學路上美麗的景色,學生寫話興趣很高,再現了自己眼中的美景。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5

  設計說明:

  課文用一個小孩的眼睛去發現梧桐葉落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體現了孩的天真爛漫。

  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去發現小作者觀察到的每一個景點,體會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觀察細緻,想象豐富。

  學前準備

  1.觀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學生)

  2.自學生字、製作生字卡片。(學生)

  3.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詞語,正確讀寫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教學環節導案學案達標檢測

  一、精讀感悟

  (用時:10分鐘)

  1.自讀課文,瞭解作者觀察到的每個景點。

  2.理解詞語:明朗、亮晶晶、溼漉漉、熨帖、凌亂。

  3.欣賞文中的比喻句。

  4.根據課文內容釋題。

  1.作者觀察了明朗的天空、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窪、金黃的葉。

  2.聯絡課文內容和利用工具書理解詞語。

  3.畫出文中的比喻句,並指出把什麼比作什麼。

  4.“金色巴掌”指梧桐樹的葉,課題是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6.仿寫詞語。

  亮晶晶________________

  7.仿寫比喻句。

  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個金色的小巴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賞析美句(用時:20分鐘)

  1.默讀課文,用“”畫出寫美景的句,用“”畫出作者高興的句。

  (學生讀後,課件相應出示)

  2.欣賞、體會這些句中的美。

  1.美景:

  (1)這一片片閃著雨珠的葉,一掉下來,被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

  2.高興:

  (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

  (2)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8.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水窪

  ()的地毯

  ()的巴掌

  ()的天空

  ()地走著

  ()地歌唱

  三、總結仿寫(用時:10分鐘)

  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們喜歡嗎?

  2.你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吧。小練筆:用幾句話寫下你上學或放學看到的景色。

  教學反思

  本文的小作者觀察細緻,想象豐富,語言也很優美。教學中,我注重對重點句的理解、感悟,先讓學生感受到了文字的優美,再去想象欣賞美麗的圖案,讓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教案6

  教學目標

  1.會認“窪、印、凌”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晶”等13個生字。

  2.學會藉助上下文理解詞語,能抓住關鍵詞語感受水泥道的美麗。

  3.積累優美的段落語句。

  教學重點

  學會藉助上下文理解詞語,能抓住關鍵詞語感受水泥道的美麗。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的方法的掌握和運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詩人途經一片楓林,被美景陶醉,寫下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篇,你見過哪些美麗的景物,來說一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樣的一番美麗呢?讓我們進入課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課學習

  1.藉助拼音,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重點指導“鋪”的讀音。並指導它的另一個音節,組詞:鋪滿、當鋪

  2.小組互相檢查。

  3.教師指名讀課文,檢查閱讀情況。

  4.再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5.想一想,課文告訴我們水泥路上的什麼很美,美在哪裡,畫出相關的語句,展示給同學們聽。

  三、生字的教學

  教師重點指導“鋪、晶”2個字。學生自學“泥、院、印”並交流識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習了生字,讀通了課文,一起感受了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麼的美麗迷人。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感悟它的美麗。

  五、作業佈置

  1.抄寫生詞。

  2.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檢查生詞的認讀情況。

  2.上節課透過閱讀你感受到了什麼?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麗。

  這節課我們來體會作者寫出了水泥道的何種之美?

  二、新課學習

  默讀課文:畫出你認為表現水泥道很美的句子,並想想從哪些詞語上體會出什麼樣的美麗。說給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麼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麼意思,換成“晴朗”可以嗎?表達有區別嗎?

  2.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這一片片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黃金黃”“閃著雨珠的葉子”“溼漉漉的”“粘”這些詞語感受到了秋天梧桐葉的色彩美,而“溼漉漉的”“粘”把雨後的水泥路的潮溼、溫潤展示出來,一種秋色下溫潤美麗的景色展現眼前。

  3.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

  這段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寫出了梧桐葉的狀態。那麼,熨帖是什麼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隻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

  這段話你體會到什麼?

  5.這篇課文抓住了哪些事物進行描寫?

  三、有感情地朗讀出示的句子

  四、課堂總結

  作者觀察細緻、語言生動,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把雨後水泥道的獨特的美,寫得淋漓盡致。我們一定把自己喜歡的語句積累下來。

  五、課堂作業

  1.課堂小練筆:寫一寫你上學路上發現的美景吧,一會兒讀給大家聽。

  2.抄寫課文表現水泥道美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