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明史·于謙傳的閱讀試題及答案(附譯文)

明史·于謙傳的閱讀試題及答案(附譯文)

明史·于謙傳的閱讀試題及答案(附譯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舉永樂十九年進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帝大悅。師還,賞賚與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次經畫部署,人心稍安。即遷本部尚書。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謙入對,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駕,勢必輕中國,長驅而南。請飭諸邊守臣協力防遏。京營兵械且盡,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繕器甲。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兵守九門要地,列營郭外。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參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積糧,令官軍自詣關支,以贏米為之直,毋棄以資敵。文臣如軒輗者,宜用為巡撫。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宜用為將帥。至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帝深納之。

  謙既死,而亨黨陳汝言代為兵部尚書。未一年敗,贓累鉅萬。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對。俄有邊警,帝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

  (節選自《明史·于謙傳》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帝命謙口數其罪 數:清算 B.王驚謝至再 謝:拒絕

  C.以贏米為之直 直:通“值”,代價 D.上下無固志 固:堅定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洎牧以讒誅

  B.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 曩者辱賜書

  C.不效則治臣罪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D.帝憂形於色 士大夫請於當道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于謙由於口才出眾,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現出色,深得皇帝讚賞,班師回朝後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樣的賞賜。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後,京師上下大為震驚,有人主張南遷,于謙以宋王朝南渡為例,嚴厲加以駁斥,他的主張得到了當時監國的郕王的認可。

  C.景帝即位之後,于謙奏議積極備戰,認為應該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據守要地遷民入城,文臣武將各司其職,以應對必然長驅南下的敵寇。景帝完全接納了他的意見。

  D.陳汝言戰敗之後,皇帝念及于謙,痛惜不已,認為如果於謙尚在,情勢必然不至於如此不堪。

  20.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2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

  (2)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

  參考答案:

  17.答案:A 數:列舉(數呂師猛叔侄為逆)

  18.答案:C 連詞,就

  A以:憑藉……的.身份;因為 B者:用在列舉人名後,類於“這些人”;用於時間詞後,表示“……的時候”D於:在;向

  19.答案:D陳汝言並非戰敗,而是所幹的壞事敗露。

  20.答案: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21.(1)答案: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

  (2)答案: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

  【參考譯文】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紮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於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正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皇帝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不聽。鄺野跟隨皇帝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珵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計程車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按照次序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九月,郕玉即帝位為景帝,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製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紮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囗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該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該用為將帥。至於軍隊裡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對他的意見,皇帝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于謙死後,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陳汝言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鉅萬。皇帝召大臣進去看,變了臉色說:“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皇帝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於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皇帝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