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助人> 關於助人為樂的經典事例

助人為樂的經典事例

關於助人為樂的經典事例

  助人為樂的事例

  當你學會了,嘗試去教人;當你獲得了,嘗試去給予。——題記

  事例1:

  嚴植之救人急難

  南朝梁天監年間,有位五經博士叫嚴植之,學識淵博,品格高尚。有一天,他在江邊偶然看見一個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爛,面目浮腫,詢問之後得知此人姓黃,是荊州人,因家貧外出幫工。近來身患重病,被急於趕路的船主拋在岸上。嚴植之於是將此人接回家中,為他治病。一年之後,姓黃的病人康復了,為了感謝嚴植之,他雙膝跪地,懇切地表示,願留在嚴植之府中終身充當奴僕,以報答救命大恩。嚴植之謝絕了,並取出錢和乾糧,讓他回自我的家鄉。

  事例2:

  王羲之助人賣扇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天下聞名,但是他輕易不肯給人寫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見了一位貧苦的老婆婆,提著一籃竹扇在集市旁叫賣,卻沒有什麼人去買。他看到後心裡很感同情,於是就幫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題上字。人們知道後紛紛圍攏來搶著購買,一籃子竹扇很快被搶購一空。等著買米下鍋的老婆婆十分高興,十分感謝樂於助人的大書法家。

  事例3:

  辛公義改變陋習

  隋朝人辛公義曾任岷州(今甘肅岷縣)刺史。當地的老百姓有一種陋習,凡是家裡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誰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顧和治療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辛公義到任後瞭解到這相狀況,就下令將病人抬到門裡來,自我和數百位病人住在一齊,親自安排給他們看病服藥的事情。經過細心照料,這些病人都恢復了健康。辛公義的行為不僅僅得到了人們的讚頌,也徹底改變了當地的陋習。

  事例4:

  李士謙樂善好施

  北朝魏齊時,有位叫李士謙的人,家庭十分富有,但人崇尚節儉,為人慷慨,常賙濟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許多人家都斷了糧,李士謙就拿出一萬石糧食給鄉里的缺糧戶。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莊稼欠收。借了糧的人都要求延期償還。李士謙說:“我借糧給你們是為了幫大家度荒,不是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糧就不用還了。”於是他請來一些欠糧的人吃飯,在吃飯時當著大家的'面燒燬了全部借據。第二年糧食豐收了,許多人挑糧來還,李士謙堅決不收,還糧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謙樂善好施30年,在隋文帝開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趙州一帶有1萬多人為他送葬,哭聲動地。

  事例5:

  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

  雷鋒經常利用節假日到火車站去扶老攜幼,幫忙車站的工作人員打掃衛生,或利用休息時刻替老鄉撿糞、種地。人們誇獎他說:“雷鋒鍾愛助人為樂,是共產黨、毛主席教育出來的好兵。”

  一天,雷鋒因共登上了從撫順到瀋陽的列車。你看他,以上車就忙個不停。他主動幫列車員掃地、擦璃、收拾桌子,給旅客倒開水,幫忙婦女抱孩子,給老人找座位。一會兒,就忙得滿頭大汗。別人叫他休息,他總說不累。

  到瀋陽站換車的時候,雷鋒在車站內發現一位揹著孩子的中年婦女因丟了車票而焦急萬分。他急忙上前問明瞭狀況,原來這位婦女是從山東來的,要去吉林探望孩子他爹。雷鋒就安慰她不好著急,並領著她到售票處用自我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車票。大嫂接過車票,熱淚奪眶而出。

  又一次,雷鋒到丹東作報告回來,早晨5點鐘到瀋陽換車回部隊,過地下道時,他看見一位老大娘,拄著棍、揹著大包袱,很吃力地走著。雷鋒迎上去一問,知道大娘從關內來,是到撫順去看兒子的。雷鋒立即把包袱接了過來,一手扶著老人說:“大娘,我送你到撫順去。”

  老人高興得不知說什麼好。上車後,雷鋒給老人找了座位,自我就站在老人身邊。他問老人的兒子是幹什麼的,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裡。老人說兒子是煤礦工人,出來好幾年了,老人沒有來過撫順,還不知道兒子住在哪裡。說著從懷裡掏出一封信,遞給了雷鋒。他看了信封上的地址,寫的是“撫順市XX信箱”,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兒子的迫切情緒,就說:“大娘,您放心,我必須幫您找到兒子。”

  “那敢情好!”老人高興得眉開眼笑。

  火車進站後,找了兩個多小時,最後幫忙老人找到了兒子。母子見面,老人的第一句話是:“兒呀,若不是這孩子一路送我,娘怕還找不到你呢。”

  老人的兒子拉著雷鋒的手,一再表示感謝。

  1961年5月的一天清晨,雷鋒冒著大雨去瀋陽辦事。去車站的路上,他見到一位婦女揹著一個孩子,手裡還牽著一個小女孩,在大雨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往車站走著。雷鋒見到這種情形,急忙跑上前去,脫下自我的雨衣披在那婦女身上,有背起地上走的小女孩,陪同她們母女一同到了車站。上車後,雷鋒見那女孩冷得直打顫,於是又把自我身上穿著的絨衣脫下來,穿在小女孩的身上,還把帶的饅頭給兩個孩子吃。火車到了瀋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向把她們送到家裡。那婦女十分感動,眼裡閃著淚花,緊緊握住雷鋒的手說:“同志,我可怎樣感謝你呀!”

  雷鋒就是這樣永不停息地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