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歐陽修《文懲範公神道碑銘》原文及譯文

歐陽修《文懲範公神道碑銘》原文及譯文

歐陽修《文懲範公神道碑銘》原文及譯文

  導語: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歐陽修《文懲範公神道碑銘》原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範公諱仲淹,字希文,世家蘇州。公生二歲而孤,母夫人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家世,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本於仁義。祥符八年,舉進士,禮部選第一,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始歸迎其母以養。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趨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請自守,乃知延州。公為將,務持重,不急近功小利。於延州築青澗城,墾營田。於慶州城大順,以據要害,又城胡蘆,奪賊地而耕之。賊以騎三萬來,公戒諸將:“戰而賊走,追勿過河。”已而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既失計,乃引去。於是諸將皆服公。公待將吏,必使畏法而愛己。所得賜賚,皆以上意分賜諸將。公居三歲,士勇邊實,恩信大洽,乃決策謀取橫山,復靈武,而元昊數遣使稱臣請和,上亦召公歸矣,初,公既得熟羌為用,使以守邊,因徙屯兵就食內地,而紓西人饋輸之勞。其所設施,去而人德之。

  慶曆三年春,召為樞密副使,五讓不許。既至數月,以為參知政事。每進見,必以太平責之。公嘆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後,而革弊於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賜手詔,趣使條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歲而罷,有司悉奏罷公前所施行而復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賴上察其忠,不聽。

  方公之病,上賜藥存問。既薨,輟朝一日。以其遺表無所請,使就問其家所欲。贈以兵部尚書,所以哀恤之甚厚。公為人外和內剛,樂善泛愛。喪其母時尚貧,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好施,意豁如也。

  (歐陽修《文懲範公神道碑銘》)

  譯文

  範公名諱(是)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蘇州。範公出生兩歲就(喪父)成了孤兒,母親貧困沒有依靠,改嫁長山朱氏。(他)長大後,瞭解了自己的身世,感傷流淚,辭別母親離開(家),到南都(去)。(他)進入學堂,要求自己更加嚴格。過了五年,(他)通曉了六經的要旨,寫文章,論述一定以仁義為根本。祥符八年,(他)考中進士,被禮部選為第一名,做了廣德軍司理參軍,才回家接母親來奉養。範公年少時(就)有非凡的氣節,對於(個人的)富貴貧賤譭譽快樂憂傷,一點都不動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於天下,經常自己誦讀:“士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他侍奉皇上對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則,不因對自己有利或有害而決定取捨。

  元昊(在)河西反叛,延州危急。範公請求(朝廷允許)自己守城,於是做了延州的知州。範公做將領,務求慎重,不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功利。(他)在延州修築青澗城,開墾軍田。在慶州修築大順城,來佔據要害 之地,又修築胡蘆城,奪回叛賊的土地(派人)耕種。叛賊帶領三萬騎兵來襲,範公告誡諸將:“開戰後,(如果)叛賊敗走,追擊(敵人)不要過河。”(開戰)不久叛賊果然敗走,追擊的將士沒有渡過河,河另一邊果然有伏兵。叛賊陰謀沒有得逞,就領兵撤退了。由此各位將士都很佩服範公。範公對待將士吏卒,一定讓(他們)畏懼軍法,愛惜自己。所得的賞賜,都按照皇帝的意思分別賞賜給各位將士。範公據守(延州)三年,士兵勇敢,邊地富足,恩情威信遍及(延州),於是決定謀劃攻佔橫山,收復靈武,元昊多次派使者稱臣求和,皇帝也就召範公回(朝廷)了。當初,範 公使歸附的羌人為朝廷效力,讓(他們)把守邊關,於是將駐紮邊地的軍隊撤回內地謀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給運輸糧草的辛苦。他(在延州)採取的各種措施,(一直到他)離開後(延州)人(還)十分感激他。

  慶曆三年春天,(皇帝)任命(範公)做樞密副使,(他)五次推辭(皇帝都)不答應。(範公)到(京城)幾個月後,(皇帝)讓(他)做參知政事。(他)每次進見,(皇帝)一定用(使天下)太平(的重任來)要求他。範公嘆息說:“皇上重用我到極致了!但是事情有先後,(要)在長久安定(的情況下)改革弊政,不是朝夕可以(做到的)。”不久皇帝兩次賜給(範公)親筆詔書,催促(他)逐條陳奏天下大事。他做參知政事,才一年就被罷免了,有關部門上奏(朝廷),全部廢止了範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復了舊的政策。言官就(趁機)用歹毒的事誣陷他,全靠皇帝體察他的忠心,不聽信(讒言)。

  當範公病重時,皇帝賞賜藥物慰問(他)。(他)死後,(皇帝)停止上朝一天。因為他臨終的表奏中沒有任何要求,(皇帝就)派人到(範公家裡)問他家人的要求。追封(範公)兵部尚書(的官職),用來表示對他哀悼撫卹(的待遇)很豐厚。範公為人外表謙和內心剛直,樂於行善,廣有仁愛。母親死的時候,他還很貧窮,終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賓客(自己)一天不吃兩頓肉,有了財產(就)樂於施捨,心胸非常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