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給屈原 余光中
漂給屈原是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全詩寫的是什麼呢?主要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漂給屈原
余光中
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
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
你恆在鼓聲的前方引路
哀麗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從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聲
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
湘水悠悠無數的水鬼
冤纏荇藻怎洗滌得清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
非湘水淨你,是你淨湘水
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
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
亦何須招魂招亡魂歸去
你流浪的詩族詩裔
涉沅濟湘,渡更遠的海峽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裡,風裡,水裡
詩作簡析
余光中與屈原,一位是譽滿中外的當代詩人,一位是流芳千古的文人騷客,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但二者在詩歌創作上卻有著某種潛在的淵源。余光中騷情雅意,與屈原關係最深。作為一箇中國新詩人,承繼屈原的精神和詩歌美學的遺澤。屈原遭受流放、行吟澤畔的經歷,讓余光中產生共鳴。余光中年少經戰亂,9歲稚齡便目睹了首都南京的淪陷,他與母親輾轉流徙,後避難香港,最後漂往孤島臺灣。可以說,余光中的大半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引起他和屈原的強烈共鳴。從余光中與屈賦傳承關係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屈原情結主要來自對屈原辭賦和其高尚品格的推崇;他的詩歌和屈賦都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故國苦戀情緒。余光中濃厚的屈原情結還來自二者在詩品上的契合,在“美”的執著追求上的.共鳴。無論是屈原的《楚辭》,還是余光中的現代詩,都體現了二人志潔行方的詩人品質和熾熱的愛國情懷。
拓展:讀屈原: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歷史文人有很多,而屈原為何能夠獨領風騷稱為千古傳唱到人物呢,因為他是一個愛國詩人,屈原離騷無處不在地體現了他到愛國之情,這是為什麼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端午。
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有的人死了,可他還活著”。這句話可以來形容屈原罷!
屈原因為他的愛國心,因為他的死,讓後人都記住了他。對於他來說是“非吾心,毋寧死”他生命的永恆,是因為他的死,自從那一刻到現在,他還是活著。歷史上,還有一個司馬遷可以與他相比。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而,他的苟活,讓所有人都記住他,他的生命也是永恆的。雖然他和屈原選擇不同但他們卻有著永恆的生命。據說,《史記》成了以後,司馬遷就死了,如果沒有《史記》,司馬遷早已不存在了,因為他不會隱忍苟活。而屈原沒有什麼掛念的了,活著有何意思?
“屈原之所為兮,與日月兮齊光。屈子之一跳,讓名不見經傳的汨羅江為後人所銘記,讓農曆五月五成為特色獨具的節日;使生命的雅潔、靈魂的高貴卓立於後世。”這是屈原的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成就了荊軻的美。
不僅死,還有活著的時候,他也是一種美。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而且還有他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
正是因為只有他有這種精神,而別人沒有,正因為他的悲劇,他才能流傳千古。雖然他的生命長度很短,但他的生命變得越來越厚。屈原不再僅僅是我們的,他還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丘吉爾面對法西斯的威脅曾說:“不自由,毋寧死。”對於屈原來說:非吾心,毋寧死!
即使被流放兩次,他也不隨其波逐流。最後,湯湯的汨羅江把它收留了,但是汨羅江水太混了,盪滌不掉它的憂愁;而且汨羅江水太淺了,掩埋不掉它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