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歡迎閱讀與收藏。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

  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舊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餘”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那麼,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餘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彷彿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麼“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餘無多的寶貴時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餘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徵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餘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麼人生如寄之悲,什麼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汙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個是“何陋之有”。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汙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拓展:《歸園田居·其五》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

  歸園田居·其五

  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歸園田居其五翻譯: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一隻款待鄰里。

  太陽落山室內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歸園田居其五背景:

  公元406年(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亦即是陶淵明由彭澤令任上棄官歸隱後的第二年,人便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當時詩人四十二歲。此詩是其中的最後一首也就是第五首。

  歸園田居其五字詞解釋:

  (1)從內容上看,此詩似與上一首相銜接。 詩人懷著悵恨的心情遊山歸來之後,盛情款待村中近鄰,歡飲達旦。詩中雖有及時行樂之意,但處處充滿純樸之情。

  (2)悵恨:惆悵煩惱。策:策杖,拄杖,這裡作動詞用。崎嶇:地面高低不平的樣子。歷:走過。棒曲:樹木叢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濁):洗。

  (4)漉(lu鹿)酒:用布過濾酒。濾掉酒糟。近局:近鄰。

  (5)暗:昏暗。這句和下句是說日落屋裡即昏暗,點一把荊柴代替蠟燭。

  (6)日入:太陽落山。荊薪:燒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遺憾。天旭:天亮。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漢族,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田園詩派創始人。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於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卓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