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5篇)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5篇)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

  原文: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註釋

  ⑴掩:關閉。柴扉:柴門。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2

  原文:

  一枝花·春日送別

  元代:劉庭信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譯文: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楊柳在絲絲微風中飄蕩,梨花在點點細雨中綻放。雨點隨著花瓣飄落,柳條在風中顯得格外疏朗。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春天過去了,誰也沒有辦法把春天留住。春天為什麼走得這樣快?請問司春的東君,誰能為春天景物作主。

  註釋: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yīng)花做主?

  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景物。

  賞析:

  這是劉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別》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譽。全曲先寫景而後抒情,由景生情,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這首曲子的曲辭確實是“語極俊麗”。開頭四句,作者扣住題中的“春日”,用工細綺麗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風襯楊柳,顯楊柳更風流;雨襯梨花,顯梨花更聖潔。楊柳隨風,梨花帶雨,風與楊柳,雨與梨花,皆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風乃“絲絲”風,雨乃“點點”雨,“絲絲”、“點點”兩個疊詞,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盡情透出;同時也隱含著柳搖若風,花落如雨的比喻。這四句對仗工整,實際上是以詩入曲,借對仗藝術而使這幅春景圖形象更鮮明,色調更和諧。

  “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為雨打,更因為風吹;柳條稀疏,因為風拂,也因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隱隱的哀愁。這種情緒,在“春事成虛”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現。梨花瓣落,春將歸去,故云“春事成虛”。這裡的“無奈春歸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將遠去的“人”;同樣,“春歸何太速”一語,既是對匆匆而盡的“春”的質問,也是對匆匆離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後的“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便由怨而轉為幽憤了,亦暗釦了題旨“送別”。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3

  原文:

  望江怨·送別

  清代: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愁雲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譯文: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愁雲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

  春天的江面浩渺無邊,我目送著扁舟駛向遠方,直到被江岸的樹梢遮斷。無邊的愁雲聚攏上來,風帆漸行漸遠,像小小的沙鷗飛向天邊。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可恨那紅紅的夕陽還有一竿高,為什麼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註釋:

  春江渺(miǎo),斷送扁(piān)舟過林杪(miǎo)。愁雲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遠意。釋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詔徵赴行在》雲:“遐路渺天末”。斷送:一般作消磨、棄絕、打發等義解,在這裡均不甚妥切,實際是目送而至於盡(“斷”),極言所望之遠。杪:樹木的末梢。孫覿《西山超然亭》詩:“孤亭坐林杪,俯見飛鳥背。”布帆:布質的帆。李白《秋下荊門》:“霜落荊州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詞人以輕鬆語寫沉重的心情,雅韻與俗美兼具,雖用比興而無曲晦之感,毫不雕琢卻有流動之趣,離愁別緒躍然紙上。

  這首四十個字的小詞,題曰《送別》,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見其行舟,詞大半從“舟”字著筆。春江水暖,一望綿遠,不見端際。詞人佇立江邊,目送行舟,水長天遠,似都沒有盡頭。次句緊承上句,仍是江邊人注目之所見:望呵,望呵,一直望到遠去的小舟過了樹木的梢頭。船已行遠,故所望之人似覺船已越過樹梢在前進。首二句十個字,將送者神情專注和船行漸遠的情狀,描繪極為精細。

  下二句說,船越行越遠,船體已不可見,惟見點點白帆,比沙鷗還小。這裡“青未了”從文義說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遠影碧空盡”時,惟有點點白帆可以望見。而愁如雲積,是此時詞人的惑受。“布帆遙比沙鷗小”,可看乍寫實,但亦寓有對行者的祝願。

  最後說:“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殘照”,夕陽、落日。孟浩然《同獨孤使君東齋作》:“竹間殘照人,池上夕陽浮。”殘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喚早點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責備,見怪也。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4

  原文:

  送別

  唐代: 駱賓王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譯文: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寒夜的敲更聲接續著這漫漫長夜,清涼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離別時難以割捨,拿什麼贈送給你呢?我這自有如裝在玉壺冰一樣真心。

  註釋: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chéng)。

  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約二小時。夜永:長夜。秋澄:澄淨的秋色。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hú)冰。

  離心:離別之心。玉壺冰:比喻清白和高潔。比喻人品質的高潔。

  賞析:

  這首詩把離情表現得高潔純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傷,此種手法少見於初唐詩歌。前兩句是寫長長的秋夜寒冷,渲染離別時難捨的氣氛。後兩句用“玉壺冰”表明心情,體現了兩位朋友之間坦誠相見的真正友誼。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並不是說君子把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看得比水還要淡,而是說:君子之間的友誼應該像清澈見底的水一樣純潔。這首詩正體現了這種純潔的友誼。

  詩的前二句運用了倒裝句法,先說“夜永"、“更寒”,然後再倒轉回去說:在秋高氣爽的秋日黃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經促膝話別。這種章法的運用,改變了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敘述的方式,強調了“更寒”、“夜永”,突出了兩位摯友之間依依惜別的心情。收到了化平鋪直敘為起伏跌宕的藝術效果。“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點明節序的特徵與時間,而且也映帶出朋友之間的.真誠相見與友誼長存;“涼夕”,“寒更”中的“涼”、“寒”也同樣是不只說明環境的“涼”、“寒”,而且顯示出一對朋友在臨別之際心緒不佳。倒裝、側重、心與境諧等藝術手法被詩人揉合在兩句詩中,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既然兩人的友誼是那樣的深長,在離別之際用什麼贈給對方就值得思考了。“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這出人意表的兩句詩體現了兩位朋友之間坦誠相見的真正友誼。詩人贈給對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願,而是一顆冰清玉潔的心。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離心”比作“玉壺冰”。其命意同於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5

  原文:

  謝亭送別

  唐代: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譯文: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唱完送別之歌你就解開行舟遠去,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傍晚酒醒人已遠去,只有滿天風雨送我離開那西樓。

  註釋:

  勞歌一曲解(jiě)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泛指送別歌。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水急流:暗指行舟遠去,與“日暮酒醒”、“滿天風雨”共同渲染無限別意。

  日暮(mù)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賞析: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前後兩聯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的場景組成。前聯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聯以風雨悽其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於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一。

  “勞歌一曲解行舟”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後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紅葉青山水急流”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後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豔。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後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別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與此同一機杼。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的藝術辯證法。

  這一句並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透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於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狀態,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的意境帶有一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時那種並不和諧安閒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句則是表明詩的前後聯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朋友乘舟走遠後,詩人並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後,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濛。眼前的江面,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籠罩在濛濛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隨著急流駛到雲山霧嶂之外的什麼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雨的迷濛悽清,酒醒後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悽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境氣氛的包圍,於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後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並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於這景物所特具的悽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悽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此詩主要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惆悵。前二句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二句以風雨悽悽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以描寫景色作為反襯的手法表達情感,筆法富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