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舊唐書·高適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舊唐書·高適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舊唐書·高適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高適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貧,客於梁、宋,以求丐自給。其性傲於權貴,窺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宋州刺史張九皋深奇之,薦舉有道科。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於文雅,唯以舉子待之,適拂袖而去,客遊河右。河西節度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左驍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從翰入朝,盛稱之於上前,已而又去。

  會祿山之亂,徵於翰討祿山,拜適左拾遺兼監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陽。及翰兵敗,適自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曰:“監軍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其勇戰,安可得乎?且南陽之帥各皆持節,寧有是,戰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玄宗深納之,後祿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尋遷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於江東,欲據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平江淮之亂。兵罷,宰相李輔國惡適敢言,短於上前,乃左遷太子少詹事。

  未幾,蜀中亂,出為蜀州刺史,劍南自玄宗還京後,於梓、益二州各置一節度,吏制繁冗,百姓勞敝,適論之曰:“蜀地位在邈遠,垂於險絕,以國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勢。奈何以險阻彈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納。後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東川節度使李奐,適率州兵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於璋,斬之。代宗即位,感其洞明,以黃門侍郎嚴武代之還,用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適止輕車詣任,食邑皆封還。永泰元年正月卒,贈禮部尚書,諡曰忠。

  (節選自《舊唐書·高適傳》)

  5.對文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薄於文雅 薄:迫近,靠近

  B.監軍李大宜不恤軍務 恤:體恤

  C.西幸蜀中,避其蠆毒 幸:帝王到某地

  D.適止輕車詣任 詣:前往

  6.下列句子中,與“其性傲於權貴”的“於”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聖人不凝滯於物

  B.當其欣於所遇

  C.籍獨不愧於心乎?

  D. 春水碧於天

  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高適小時候家境貧寒,在梁、宋一帶客居,靠乞討來滿足自己的生活,後被刺史張九皋推薦參加科考,但當時宰相李林甫不重視文才,高適憤然離開。

  B.安祿山反叛時,高適被哥舒翰徵辟做左拾遺兼監察御史,於是他輔佐哥舒翰守衛南陽,在哥舒翰兵敗後謁見玄宗陳述兵敗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見。

  C.皇帝讓各個皇子分被鎮守地方,高適曾極力勸阻,但未被採納,後來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肅宗召其商量,採納了他的意見並讓他領兵平定叛亂。

  D.高適做蜀州刺史時,對玄宗時代就設定多個節度史的現象表示反對,認為這既讓蜀地的官吏大增,使蜀地百姓勞累,又給中央政權帶來危害。

  8.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 (3分)

  (2)宰相李輔國惡適敢言,短於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4分)

  (3)感其洞明,以黃門侍郎嚴武代之還,用為刑部侍郎。(3分)

  參考答案:

  5.(3分)A(薄:輕視。)

  6.(3分)B(B,對,同例句;A,被;C,在;D,比。)

  7.(3分)D(原句找不到“又給中央政權帶來危害”的內容。)

  8.(1)等到二十歲時(高適)才關注詩歌,憑藉氣質自我欣賞。(3分,及冠、以、自高各1分)

  (2)宰相李輔國憎恨高適敢於直言,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於是(高適)被貶官為太子少詹事。(4分,惡、短、介賓短語、左授各1分)

  (3)(代宗)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準確,用黃門侍郎嚴武代替他讓他回京,任用他擔任刑部侍郎的官職(3分,感、洞明、句意各1分)

  參考譯文:

  高適,是渤海郡蓚縣人。小時候家裡貧困,客居梁、宋,以乞討為生。他性格對權貴十分傲氣,觀察事物有先見之明。等到二十歲時才關注詩歌,憑藉氣質自我欣賞,每吟誦一篇,喜歡被愛好詩歌的人傳誦。宋州刺史張九皋對他的才能十分驚奇,推薦他到有道科。當時右丞相李林輔獨攬大權,對文辭十分輕視,只用對待舉子的'禮節對待他,高適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節度史哥舒翰見了他覺得他很與眾不同,於是上表推薦他做左驍衛兵曹,充當自己府上的掌書記,跟著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極力稱讚他,不久高適又離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祿山叛亂,高適被哥舒翰徵召去討伐祿山,拜高適做左拾遺兼監察御史,仍舊輔佐哥舒翰守南陽。等到哥舒翰兵敗,高適從駱谷向西賓士,謁見玄宗,於是陳述哥舒翰兵敗的原因說:“監軍李大宜不關心軍卒,軍卒吃糧倉的米飯尚且還不夠,想讓他們奮勇征戰,怎麼可能?況且南陽的各路首領都各持權力,難道像這樣打仗能取得勝利嗎?陛下趁此機會向西遷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恥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見。後來安祿山的兵災果然沒有觸及到蜀中。玄宗嘉獎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東起兵,想要佔據揚州。當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適強烈勸諫,認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亂,肅宗聽到他的意見很有道理,於是召見他謀劃這件事。高適趁機陳述江東利害,稱永王必敗。肅宗認為他的回答很與眾不同,讓高適兼任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平定江淮叛亂。平叛後,宰相李輔國憎恨高適敢於直言,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於是被貶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動亂,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劍南自從玄宗還京後,在梓、益二州各置一節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適論及這種情況時說:“蜀地位置偏遠,靠近險要之地,從國家角度說,不可以用它來遏制敵人的勢力,為什麼要用很險要的彈丸小地,使整個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擾呢?”最終他的奏疏未被採納。後來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東川節度使李奐,高適率領本州兵馬跟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打於璋,並斬殺他。唐代宗即位以後,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準確,用黃門侍郎嚴武代替他讓他回京,用他擔任刑部侍郎,後轉做散騎常侍,加封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封給食邑七百戶。高適只乘坐一輛馬車到任,食邑都封存歸還。永泰元年正月卒,贈禮部尚書,諡號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