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熱門】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熱門】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計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

  科學教學是學生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開展好我校的科學教學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學教學計劃。本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為目的,為我校科學教學成績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養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強學科聯絡,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城鄉教育差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把三到六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目標分別確定為“感知科學”、“走進科學”、“探索科學”。教材將探究過程能力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科學課讓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面對自然和科學現象,透過動手動腦學習基礎的科學知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二、對所教學生的分析

  三年級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透過觀察,該年級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四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在實驗活動中合作意識已經形成,紀律明顯優於三年級。對科學的熱情度極高,熱愛科學,熱愛自然。

  五年級的學生最大的特點知識豐富,很喜歡發明創造,本學期我準備在實驗上加大難度,鍛鍊他們自己動手創造的能力。

  六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因此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具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四、科學特色活動

  (一)科學幻想畫

  1、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適用年級:一、二年級

  2、活動內容:

  低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還可與媒體溝通在報紙上刊登。

  3、活動時間:xxxx年10月份

  (二)明天小小科學家

  1、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透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級:三、四、五年級

  2、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3、活動時間:xxxx年12月份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2

  一、指導思想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習的方式”,科學教學不僅是為兒童儲備日後的現成知識,更應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技能的愛好和智慧才能。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兒童的探索動機,善於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探索情境,善於啟迪誘導學生的集體研討,集中集體的智慧,使他們對自然的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設答案。而科學實驗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在教學中就必須堅持,才能真正體現科學課的目的。在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教學時,藉助課程目標中的“活動建議”,在內容、形式、程式上,把目標融入其中,以科研指導教學,以探究為中心,指導學習活動的開展。

  二、教學要求

  1、認真閱讀《科學課程標準》,在實驗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

  2、實驗課做到開齊、上足、教好,更要讓學生有動手操作的機會。

  3、要及時整理實驗使用後的器材,發現損壞及時記錄。

  三、具體措施

  1、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並認真貫徹執行。搞好實驗室安全與日常清潔衛生工作。

  2、加強科學教學的常規管理,促使教師上好實驗課,在實驗課上大力提倡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法,以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3、加強請示彙報,及時向領導彙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取得領導支援。

  4、加強現有人員的業務學習,注重自身的提高。明確科學課程的要求,重視科學的重要性,上好自然科學課。充分利用儀器裝置,充分利用電教裝置和電教材料(如多媒體、光碟資料等),開足、開全實驗課。

  5、鼓勵教師自制教具,豐富教學材料,充實實驗設施。

  四、實驗安排表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我還擔任六年級的科學課。從上幾學期的學習情況來看,這一屆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地感興趣,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研究氣氛濃厚。但由於一部分學生對科學課的研究方式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絡實際。

  透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於 科學 也很有自己的見解。不是說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嗎?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重點培養。

  二、教材情況分析:

  六年級下學期,將是小學生小學科學課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透過前面三年來的學習,他們已經經歷了許多典型的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裡,我們期望學生們向什麼方向發展呢?進一步開啟他們觀察、研究、認識事物的視窗,引導他們開展相對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就是六年級下冊教材的基本設計思路。在這一冊《科學》教材裡,學生將學習風格各異的建築、奇妙的人體、有序的生態系統、宇宙與航天技術、像科學家一樣工作五個單元。

  三、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四、各單元主要目標、要求

  1、風格各異的建築,認識常見的建築及其結構,建築物的審美。

  2、奇妙的人體,認識人體的組成,消化、呼吸、血液迴圈等系統的構成及其功能,認識生理發育的過程,向學生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衛生教育。

  3、 宇宙 是向學生們開啟的第三個視窗。他們在以前的科學課上接觸的主要是有關地球物質、構造及運動的知識。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參加有關太陽、月亮、星體的觀察、研究活動。他們會觀察月相的變化,做月球上環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擬實驗,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料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利用自己製作的活動觀星圖,在夜晚觀星 他們還將瞭解宇宙的其他知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這些活動將使他們不僅知道不斷膨脹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極具魅力的世界,還會知道探索宇宙是人類前赴後繼的艱鉅事業,期待他們去參與和努力。

  4、像科學家一樣工作,本單元主要向學生介紹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教育他們向科學家那樣工作。

  五、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4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四個班的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等。從探究物件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顯微鏡下的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瞭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絡;“我們的地球”主要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物質在變化”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探索宇宙”讓學生透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開啟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資訊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

  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數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資料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

  獲得有關“顯微鏡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質的變化”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10、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六、教學進度表

  單元序號 單元課題 課序 課題 課時 周次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裡的生命 1 1 2 做酸奶 1 2 3 饅頭髮黴了 2 2 4 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1 3 5 單元總結 1

  第二單元 我們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狀 2 4 2 地球的表面 1 6 3 地球的內部 2 7、8 4 火山與地震 1 8、9 5 地表的變遷 2 10 6 單元總結 1 11

  第三單元 物質在變化 1 蠟燭的變化 2 11、12 2 鐵釘生鏽了 2 12、13 3 變色花 1 13 4 洗衣服的學問 1 14 5 單元總結 1

  第四單元 探索宇宙 1 登月之旅 1 15 2 太陽系大家庭 1 3 看星座 1 16 4 探索宇宙 1 5 地球以外有生命嗎 1 17 6 單元總結 1

  第五單元 假設與實驗 1 假設 1 18 2 實驗 1 3 單元總結 1 19 考核 2 20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我共有3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四冊。全冊教材包括了“電”、“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礦物”四個單元,由30多個典型活動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第一單元“電”共9課時,具體包括:電和我們的生活(1課時),點亮我的小燈泡(1課時),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1課時),電路出故障了(1課時),導體和絕緣體(1課時),我來做個小開關(1課時),裡面是怎樣連線的(1課時),我們選擇了什麼(2課時)。

  第二單元“新的生命”共7課時,具體包括:油菜花開了(1課時),各種各樣的花(1課時),花、果實和種子(1課時),豌豆夾裡的豌豆(1課時)。把種子散播到遠處(1課時),萌發的種子(1課時),動物的卵(1課時),

  第三單元“食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一天的食物(1課時),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麼(1課時),吃什麼和還吃什麼(1課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課時),麵包發黴了 (1課時),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1課時),食物包裝上的資訊(1課時)。

  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各種各樣的岩石(1課時),進一步觀察岩石(1課時),岩石的組成(1課時),怎樣觀察描述礦物(1課時)。岩石會改變模樣嗎(1課時),岩石礦物和我們(1課時)。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 教材內容

  1 始業教育

  2 電和我們的生活

  3 點亮我的小燈泡,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4 電路出故障了、導體與絕緣體

  5 油菜花開了、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6各種各樣的花、食物包裝上的資訊

  7花、果實和種子、各種各樣的岩石

  8 豌豆夾裡的豌豆、進一步觀察岩石

  9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萌發的種子

  10 動物的卵

  11 我來做個小開關、裡面是怎樣連線的

  12 我們選擇了什麼

  13 我們選擇了什麼

  14 一天的食物、岩石的組成

  15 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得到什麼

  16 吃什麼和還吃什麼、怎樣觀察和描述礦物

  17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18 麵包發黴了、岩石礦物和我們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6

  一、 學生情況分析:

  1、人數:男生 34 人;女生 23 人;合計 57人。

  2、學生學習習慣: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對科學教學都已經熟悉,與四年級相比,更加的活潑,有更強的好奇心,同時對問題的分析也更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由於我是新接手五年級的科學教學,在此之前也對五年級的同學做了一番瞭解。在四年級時因為參加科技活動,所以學生表現出對活動的喜愛,這是學習科學的有效動力,同時也透過這樣的活動開始初步建立學生自己的探究問題的模式。因此在本學期將會加大對科技活動,包括動手試驗這一塊的力度。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著重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本學期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是由原來的兩個單元合併而成,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將動手操作性大大加強,提升了從“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做模擬試驗收集事實——擴充套件研究認識自然界”這一過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更加註重試驗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外界條件如何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如何適應它們的生活環境?生物活動又是怎樣影響自然環境的?

  2.第二單元:《光》

  本單元內容分為兩個板塊,第一板塊是1—4課,是光傳播的特點,第二板塊是光和熱的關係。學生學習從觀察開始,觀察一天中光和影的關係從而揭示光的傳播規律,之後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之上回頭解釋影子的成因,接下來不斷的提升知識層次,開始探究光和熱的關係,在本單元的最後讓學生大上動手來製作太陽能熱水器,對本單元進行實用總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現代科技中有哪些應用?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本單元注重的是透過觀察來推測成因,包括地形的成因和土壤的成因,同時還強調了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在科學探究方面注重學生用文字、圖畫、符號紀錄試驗結果並互相交流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一些自然現象有不利於人類的一面,也有利於人類的一面。

  本單元重點問題:地球表面是誰“塑造”的?它們發生過變化嗎?它們是怎樣變化的?

  4.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本單元內容原本為五.下,現調整至五.上,這一單元沿著“運動和力”這條線發展,以探究車的運動為主體,對力的研究相伴相隨貫穿始終,重點在重力和摩擦力的研究上。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初步瞭解物體運動與受到的力的關係,動手試驗時的準確性上。

  三、 教學措施:

  由於本學期教材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學措施也相對應的做了一些調整:

  1.落實好沒一堂課的知識點以及課標中相應的要求

  2.結合五年級的具體情況對寄宿生和走讀生採取不同的方做到在教學上班級整體的統一。

  3.加大試驗在教學中的力度,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試驗中來。

  4.加大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訓,加強學生動手能力。

  四、研究課題或創新思路:

  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經歷“蒐集→展示→交流→觀察探究→交流總結→家庭作業展示→課堂深化”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實踐能力。

  五、教學時間安排:

  周次

  內容

  第1周~第4周

  《生物與環境》

  第5周~第7周

  《光》

  第8周~第12周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第13周~第15周

  《運動和力》

  第17、18周

  複習、檢測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7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的科學教學工作,這個班的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且思維活躍,能較好的配合老師完成教學工作。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物質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

  2、透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特別是動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對科學探究的認識不夠,特別是制定計劃的水平低。

  6、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三、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教學內容和三年級上冊一樣,也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內容,但在探究重點上卻與上學期有著本持的區別,主要是讓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變化的過程並探究變化的規律。相對於整個的小學科學學習過程來說是一個質的變化。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主要是將一些值得學生觀注的問題如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植物的各個器官與植物的生長和功能存在什麼關係;它們對於植物本身有什麼作用等以風仙花為例進行研究。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主要是以認識蠶的生命週期,進而認識其它動物的生命週期,和認識人的生命週期。

  溫度與水的變化主要是認識溫度,學習使用溫度計,觀察研究水是如何從一種狀態變化為另一種狀態,研究水的三態之間的變化規律。

  磁鐵單元主要是整理對磁鐵的認識;實驗研究磁鐵的性質,瞭解人們對磁鐵的應用;學習製作指南針,加深對磁現象的認識。本冊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確定了每一單元的核心概念和具體概念,並圍繞這些概念的建立組織教學活動,使活動的目的更加明確。

  教學活動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使用了維恩圖、網狀圖、氣泡圖、柱形圖等圖表,使學生在記錄和加工整理資訊,將事實轉化成證據方面增加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有利於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和教學的評價。

  每個單元后設定了資料厙,向學生提供與單元學習有關的資料和拓展性活動,彌補了學生的經驗不足,並提高了教科書的可讀性。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植物生長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條件,都有相應的器官,每個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並具有自己的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人和動物都是不斷生長變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透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並得以不斷延續。

  3、什麼是溫度,溫度是可以測量的;溫度與物體的熱量變化有關;水有三種狀態,三態之間的變化與熱量有關;三態變化,使水在自然界迴圈運動。

  4、認識磁鐵的性質;磁鐵的兩極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變化;磁鐵的用途;用途與性質是相聯絡的。

  (二)、科學探究

  1、種植培養動植物,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和測量,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問題,透過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預測,並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或新的變化,用適當的方式對觀察的現象進行記錄,並用適當的方法處

  理相關資訊,描述所發生的變化,運用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解決問題,獲得問題的答案,認識人和動物的生命週期。

  2、觀察溫度計的結構,會使用溫度計,觀察水的三態變化及其溫度的變化,經歷“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解釋)————————分析、檢驗假設—————尋找新的證據—————做出新的假設??”的過程,完成相對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對水是否可以在氣態和固態之間的轉化進行驗證,對水的各種狀態之間是如何發生變化的進行整理和概括。

  3、在討論和交流中,表達和傾聽、貢獻和分享方法,用簡單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用記錄表記錄實驗,用實驗獲得的證據思維加工得出結論,想辦法解決簡單的磁鐵問題,使用指南針確定方向,製作磁針,合理設計製作指南針。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樹立科學要講求實證的思想;激發關注和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培養堅持性和合作能力。

  2、認識到較長時間堅持不懈進行觀察記錄的重要性;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認識到動物和人的生長變化,生命週期是有規律的,是不可違的;生命週期與環境因素及其疾病有關,養蠶繅絲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值得我們自豪。

  3、認真、細緻的觀測、記錄,認識到觀測資料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觀念,初步建立物質不滅(迴圈)的認識。

  4、培養樂於表達和交流的態度,體驗認真實驗、收集證據,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的科學過程和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體會在探究中學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瞭解我國古代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中,增強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髮展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範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本冊教學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在科學探究方面,本冊的教學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並學習用流程圖、迴圈圖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同時重視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實證意識的培養。例如指導學生學習定量的觀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解釋)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其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六、教學措施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鑽研教材,做好教學準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2、加強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並應用於自己的教學,確保教學的有效、優效。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8

  一、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展,活動時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到生物園裡學生物》、《課外活動》、《文藝匯演》、等4個單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土壤與岩石》單元主要讓學生做土壤成分實驗,知道土壤的結構是由沙、黏土、腐殖質組成;透過實驗認識三類土壤的特點;能設計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等教學內容。《和諧的自然界》列舉一些動物適應環境的事實,知道保護色、擬態、冬眠等保護方式。透過實驗瞭解植物適應環境的特性研究螞蟻和蜜蜂是怎樣傳遞資訊的。懂得食物鏈的含義,理解為什麼要保持生態平衡。瞭解我國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如何保持珍稀動植物的生態平衡,制定計劃開展保護動植物的活動等主要內容。《熱與我們的生活》要求學生主要學習熱的傳遞方式及熱對物體形狀與大小的影響及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瞭解常用的傳熱和隔熱方法等主要內容。《透鏡與生活》要求學生用實驗探究凸透鏡的成像原理及成像規律及應用;做模擬實驗,瞭解眼睛的構造及看物體的生理機能;瞭解近視眼的形成及預防;注意用眼衛生。《地球運動與我們的生活》要求學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形成晝夜變化,做模擬實驗。探究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為的影響。查閱資料觀察記錄月相變化,瞭解月食、日食現象。查閱資料瞭解月球概貌:大小、月表特徵、有無動植物和空氣等內容。《研究與實踐》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教師要適時幫助引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探索精神,從而形成科學精神。主要內容有:瞭解種花的過程;在校園或家庭創設生物角,栽培植物。

  三、教學目標:

  1、探究土壤的成份及特點(如:保水性)及與植物的關係。

  2、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瞭解生物鏈的知識及打破生態平衡的危害,教育學生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

  3、探究熱傳遞的方式及與人們的關係。

  4、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及眼球成像的原理,教育學生注意用眼衛生。

  5、瞭解地球、月球的公轉及位置關係形成的月相、日食、月食、晝夜產生及對生物的影響。

  6、瞭解生物群落並栽培植物瞭解植物的生長情況及相互間的聯絡。

  7、透過探究、遊戲、體驗、播放影片等手段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透過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與熱傳導有關的實驗、貌相形成及月食形成的模擬實驗、瞭解眼睛的構造及看物體的生理機能的模擬實驗儀器缺少、材料也不好帶,也不好組織,這此是本冊的教學難點,同時這部分內容也很重要。

  五、教學基本措施:

  1、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所教學的每個班,我打算本著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4-6人,每組學習最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最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評,再推薦優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著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於探究的內容、核心內容、重要的內容設計並開展探究式教學,每課進行探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內容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如影片、遊戲等方法組織教學。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老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總之,儘自己最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即不強制學生的學習,也不放任自流,用語言、情境、遊戲等到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科學教學雖然以探究為核心,但其它方法運用得當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運用遊戲、講科學故事、觀看影片等手段,這些手段有的讓學生親歷過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強材料的直觀性,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個學期,我將繼續運用這些方法作為探究式教學的補充。

  3、向其它學科融合

  科學有時向語文、音樂、美術融合,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審美、科學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習土壤,我計劃讓學生讚美土地,學習珍稀的動植物,我計劃在課堂上開展一次即興演講,探究月球,我打算讓學生暢想未來……

  4、教會學生上網查資料、下載並儲存文字、在網上觀看科學影片等。

  六、各單元、各課課時安排(教學進度):

  除《植物向哪裡長》《密切聯絡的生物界》《溫度計的秘密》《凸透鏡》《彎彎的月亮》外,其它都是一課時,每學一單元都要複習、測試,大約要兩個課時。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9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任務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透過本冊教學讓學生透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期目標

  1、總體知識目標

  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說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效能可以分為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元件連線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說明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

  2、能力培養目標

  指導學生運用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物體,認識物體的性質及用途,培養學生質疑、想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熱愛科學。

  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3、教育教學目標

  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能舉例說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說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珍愛並善待周圍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三、教材分析: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

  “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透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透過、光沿著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透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透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資訊與通訊”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透過分析人類傳遞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教學重難點:本冊在內容方面以物質世界的聲光電磁方面的知識為線索,但學習的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透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聲光電磁應用的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讓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四、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教學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

  在科學學習方面的學困生有:張子勇、張帆、邵蘭蘭,他們記憶能力差,反應也較慢,面對以上情況,準備採取如下轉化措施:

  (1)聯絡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採用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教育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課餘時間為其補習,使他們不被落下。

  2、中等生最佳化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3)、加強優生與中等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 優等生的培養

  (1)採用“一幫一、一對紅”的政策,尖子生幫助學困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求共同進步。

  (2)每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提高學習的興趣。

  (3)對尖子生的平常學習,多觀察,多教育,防止他們出現驕傲現象。

  六、改革設想: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七、課時安排

  (一)、常見材料(5課時)

  1、身邊的材料 2課時

  2、塑膠 3課時

  (二)、聲(7課時)

  3、傾聽聲音 2課時

  4、物體傳聲 2課時

  5、自制小樂器 2課時

  6、聲音與生活 1課時

  (三)、光(8課時)

  7、光的傳播 2課時

  8、透明與不透明 1課時

  9、鏡子 2課時

  10、七色光 3課時

  (四)、電(6課時)

  11、電在我家中 2課時

  12、讓燈亮起來 2課時

  13、導體與絕緣體 2課時

  (五)、磁6課時

  14、磁鐵的力量 2課時

  15、製作小磁針 2課時

  16、磁的應用 2課時

  (六)、資訊與通訊5課時

  17、傳遞資訊 2課時

  18、通訊的發展 1課時

  19、暢想通訊 2課時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0

  為了更好地開展實驗教學工作,使我校的科學實驗教學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更好地促進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和實驗操作能力,總結近年來的經驗得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特擬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抓實常規工作和教研工作,積極探索正確、嚴謹的實驗教學方法,並透過開展多層次的新課程理論學習,適時地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課程理念。積極開展以“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為基本過程的實驗教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素養和可持續性發展。同時也積極促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並爭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組織領導:

  組 長:李 鵬 副組長:李學權 組 員:科學任課教師

  三、工作措施:

  1、加大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科學教育是小學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學好小學科學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往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形成了以單一文化課為主的形勢,而科學的課程不為教師和學生重視。學校把新課改工作擺到學校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趁此契機,成立科學實驗工作領導小組,加大實驗經費的投入,以此促進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同時加大在學生中的宣傳,在學生中形成正確的實驗意識——實驗是要求我們得出正確結論的同時,追求正確的實驗過程。

  2、積極組織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學校組織教師集體進行實驗教學的備課,同時組織外出參加科學教學培訓,並及時傳達培訓精神。學習課程標準,使全體教師更系統地領悟新課改的內涵,更全面地把握住新課改的精神,更好地投入到日常教學中去。同時根據我校實際,科學老師是兼職的這一情況,對教師進行集體培訓,開展好實驗操作技能培訓,提高教師自身實驗素養。透過教師實驗操作規範示範和教師實驗教學比武,強化實驗操作的正確性和嚴謹性。

  3、做好實驗室資料建設工作,完善實驗室資料建設。完善實驗室資料建設,使實驗器材的去向和流動有憑可依,有據可尋。並且在此基礎上,教師能根據平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驗器材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此做好記錄。

  4、認真落實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學生上科學課的興趣的關鍵所在,對於教材中規定的實驗教學要開足,開好。認真對待學生的實驗,規範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對於個別實驗,學生無法在課堂上開展,或者由於實驗時間過長,無法在課堂上正常完成的實驗,能夠利用課外、課餘時間完成。監督學生完成教學中需要長期堅持的實驗。

  5、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定時開展教研組活動。在本學年的教學工作工作中,教研組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組織開展。一、平時教學工作是否能夠正常開展,如何調整實驗教學工作;二、平時實驗教學時,學生的哪些實驗會出現和設計比較大的偏差的,自己課堂上是如何糾正,以及今後如何改進實驗設計;三、學生對實驗操作中主要存在的誤區,學生對實驗技能的掌握情況;四、對實驗教學的反思和建議。

  四、教學安排:

  三月份:開學前積極採購好各種實驗器材和藥品。各班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實驗計劃和工作措施。成立組織領導,督促認真落實。

  四月份:按照實驗目錄要教學要求開展好實驗教學,完善各種資料。

  五月份:繼續按要求開展好實驗教學,組織好學生的一次實驗競賽。

  六月份:搞好實驗教學,開展實驗評比,做好科學實驗期末複習。

  七月份:收集完善各種資料,迎接複習考試,做好期末總結。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 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三 、學生情況分析:

  1、透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四、 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1課。

  第一單元 機械和工具 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木才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 形狀和結構 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 熱和燃燒 本單元結合熱和燃燒之間的特徵讓學生探索熱和燃燒之間的聯絡及其相關問題,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單元 能量 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主要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專題研究

  情景模擬 科學設計和小製作 討論辯論 科學欣賞

  科學遊戲 參觀訪問 家庭科技活動 科學幻想

  七、教改實驗課題

  如何培養學生探究活動的實效性

  課題提出原因:

  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往往活動的實效性較差,學生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不繫統,良好的探究習慣需進一步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待培養。

  研究方法:

  1、在課堂教學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學會制定研究計劃,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2、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和小專題研究。

  3、開展資料蒐集活動。

  4、科技小製作比賽。

  八、教學進度

  第一週 第一單元 第1、2課

  第二週 第3、4課

  第三週 第5、6課

  第四周 第7、8課

  第五週 第二單元 第1、2課

  第六週 第3、4課

  第七週 第5、6課

  第八週 第7、8課

  第九周 第三單元 第1、2課

  第十週 第3、4課

  第十一週 第5、6課

  第十二週 第7、8課

  第十三週 第四單元第1、2課

  第十四周 第3、4課

  第十五週 第5、6課

  第十六週 第7課

  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 期末複習

  第十九周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2

  一、學情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同學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同學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身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同學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由於同學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區域性同學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同學在活動的時候經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珍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同學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礦物”。 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7個課題,這7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沛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第一單元“電”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同學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透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丈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同學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第二單元“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同學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同學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第三單元“食物”單元透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同學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身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資訊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協助同學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和其變化規律。

  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單元是同學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透過對岩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同學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維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身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同學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加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同學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丈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身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身的假設。

  4、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維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具體措施:

   1、瞭解同學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沛瞭解同學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幹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防止客觀事實與同學的想象混淆。

  2、指導同學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和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協助同學發現觀察物件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同學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同學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同學用文字、資料、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同學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身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同學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同學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同學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協助同學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同學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同學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資訊,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資訊做出科學解釋。

  五、說課稿進度表:

  0301-0305

  1、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點亮小燈泡

  0308-0312

  3、簡單電路

  4、電路出故障了

  0315-0319

  5、導體與絕緣體

  6、做個小開關

  0322-0326

  7、不一樣的電路連線

  單元複習

  0329-0402

  1 油菜花開了

  2 各種各樣的花

  0405-0409

  3、花、果實和種子

  4、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0412-0416

  5、種子的萌發

  6、動物的卵

  0419-0423

  7、動物的繁殖活動

  單元複習

  0426-0430

  1、一天的食物

  2、食物中的營養

  0503-0507

  五一長假

  0510-0514

  3、營養要均衡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0517-0521

  5、麵包發黴了

  6、減慢食物蛻變的速度

  0524-0528

  7、食品包裝上的資訊

  單元複習

  0531-0604

  1、各種各樣的岩石

  2、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

  0607-0611

  3、岩石的組成

  4、觀察、描述礦物(一)

  0614-0618

  5、觀察、描述礦物(二)

  6、面對幾種不知名的礦物

  0621-0625

  7、岩石、礦物和我們

  單元複習

  0628-0702

  期末考試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從如下四個方面:1、有趣的動物2、到苗圃去3、能源與礦產4、環境汙染與保護等來選取與編排的,使學生從動物的生活,植物的生長,能源礦產的分佈、儲存、利用,環境的汙染及保護等來探討與學習。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學生農村生活實際,對動植物的興趣與觀察等較適合本學科的學習與探究,更適合本內容的加強與提升。但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共同探究的合作不能互相配合,只注重動手不注意觀察總結。對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實驗,操作不精密。本學科中學生對汙染問題缺少實際例項以及認識模糊的現象,需要在教學中注意。

  三、教學目標:

  1、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植物的名稱。瞭解更多的動物、植物種類,感受生物世界的紛繁複雜。

  2、知道不同的動物食性、運動方式、生殖方式,以及環境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

  3、知道植物繁殖方式、種子結構、生長規律,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收集現代技術繁殖動植物的相關資料,瞭解一些現代的繁殖技術。認識現代技術手段在繁殖動、植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

  4、瞭解不同生物的生命過程是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意識到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

  5、經歷較為完整的收集資訊-整理證據-分析資料-形成認識的探究學習過程。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6、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能設計調查活動計劃,詳細描述調查目標、調查方法、預設調查手段,設計調查活動表格,完成相關內容記載,並歸納調查結果形成結論。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對建立假設和提出結論的重要性。

  7、透過實踐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基本方法,完成移栽後的觀察記錄,瞭解到移栽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會對植物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8、知道人類利用能源的例項;知道人類利用水力風力,煤、石油、天然氣的探究經歷及其使用、開發。知道能源的合理開發的意義。珍惜有限能源,能結合“亂採濫用”礦產資源現象,提出保護礦產資源的措施。

  9、知道金屬具有容易導電、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延展等共同特點。經歷對金屬共同特點的探究過程,能利用簡單的表格整理實驗現象。

  10、知道主要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知道鋁土礦、赤鐵礦、黃銅礦的特點;經歷對鋁土礦、赤鐵礦、黃銅礦的觀察過程;學會製作礦石標本的方法。樂於參加觀察礦石和製作礦石標本的活動。

  11、知道我國礦產資源的現狀以及如何保護礦產資源;知道物質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

  12、知道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一個由空氣、水、土地和其他生物等共同構成的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體系。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

  13、瞭解人類活動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物質的利用對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確使用物質的重要性。

  14、注意安全與健康,瞭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知道水域汙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意識到人對環境負有責任,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15、能針對不同的問題和需要採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懂得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四、創新教學設計:

  1、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的,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學生學習。

  2、注意培養學生由部分到整體,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究方法。

  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開展交流探究,積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4

  小學科學學科本學年第二學期教研工作的重點是:全面貫徹新課程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圍繞課程實施中的顯現的實際問題的解決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專業指導與學術性、群眾性研討並行,面與點共進。

  小學科學學科本學年第二學期教研工作的的主要任務是: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促進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認真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深入瞭解並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一、加強課程建設,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1、加強課程管理,要引導學校落實和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杜絕違法、違規行為。

  2、認真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讀懂、讀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組織教師開展專題性的學術研討。從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維度,指導教師開展深入探討,從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時代脈搏。

  3、積極參與新教材的培訓。在參加市級培訓的基礎上,利用教研活動和平時的推磨聽課等機會開展教材章節分析、教案設計、教學方法研究和教育資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指導教師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編寫意圖。

  4、根據地方課程資源整合和開發一些較有特色的地方性課程點,如家鄉常見動植物的研究、家鄉水資源的調查研究、蠶桑文化等,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德育的內涵。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教研工作對於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全面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適時召開“學習學科課程標準,改進課堂教學”學術研討會,學好課程標準,把握課改方向,轉變教學行為,增強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2、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型別的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探討自身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式提供條件和機會。

  3、繼續收集科學(自然)學科的教學設計典型案例及教學(片斷)實錄與評析,積極發現、總結、推廣教學第一線教師的教學改革成果。

  三、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嚴格執行學校課題管理的有關規定,實行課題管理責任人制度,加強對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提高課題研究水平;

  2、探索小學科學(自然)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四、改革評價方式,完善評價體系,促進校本課程不斷髮展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

  1、不斷完善小學科學(自然)學科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對評價內容、評價形式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逐步建立學生學業(學生成長)記錄袋,逐步實行質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逐步改變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單一總結性的考核評價方式,著眼於充分全面瞭解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關注個別差異,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

  2、加強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問題的研究,構建符合本地實際、促進教師和學生髮展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本學期主要工作:

  1、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和教學計劃;

  2、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金鑰匙”等科技競賽活動;

  3、積極組織教師學生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相關評比活動;

  4、金壇市科學課程課堂教學評比;

  5、參加市教育學會年會論文和“案例評析”評選活動;

  6、參加常州市科學年會論文評比;

  7、 參加江蘇省教育學會年會論文評比活動;

  8、 積極參加市研訓中心組織的各類科學活動;

  9、學期工作總結。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5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透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型別。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著不同的天體。人類透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汙染的成因,瞭解汙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透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著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透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透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資料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透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援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觀察物件: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蔥、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或其他纖維。

  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實驗材料:火柴、生鏽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澱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鏽、硫酸銅溶液、塗有油漆的鐵製品、小腳踏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模擬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境和我們”單元

  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淨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誌的塑膠瓶、堆肥箱、包裝盒。

  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汙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汙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髮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秘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範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現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

  第1課:學生透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

  第2-3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瞭解。

  第4課: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現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瞭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徵。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並透過查閱資料彙報交流,瞭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影象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為了能將物體的影象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手執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

  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及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透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透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並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彙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成果表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