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風》評課稿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風》評課稿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風》評課稿

  有幸聽了薛餘玲老師的《畫風》這一課,《畫風》這篇文章寫了三個小朋友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風形象地躍然紙上。薛老師按照“想風,說風,畫風,寫風,”這個流程順利完成課堂展示,也讓我們認識了二(5)班這群可愛的孩子,見識到薛老師自然、深情的教態。

  響應之前李校長的提議,優點很多,但是我就摒棄不講,講講幾點我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點:朗讀

  聽了二(5)班的朗讀,確實薛老師在學生的朗讀上下了不少功夫,聲音很響亮,但是我個人不太喜歡這樣太過有感情,太拿腔拿調,太拖了。這樣學生讀得很累,我們聽的老師也很累。這個想法僅僅是我個人的,如果有人不認同,就當風吹過。

  在指導朗讀方面,若能進一步加強對課文中對話的練習和指導,引導讀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就更好了,而不是抓著那個“飄、轉”,兩個動詞,這兩個動詞我們能賦予它什麼特別的感情嗎?我覺得沒有必要吧。

  第二點: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例如主題提升或者延伸時,可以補充“聲音、氣味也看不見摸不著”,如果由你來畫聲音、氣味,你會畫什麼?教給孩子更多的課外的知識,發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出現“書到用時方狠少,”的現象,避免出現薛老師在辦公室一直在強調她班的學生知識面窄啊,沒有想象力。

  第三點:我想講的是主題提升,薛老師把這課的主題提升為:這三個小孩子很聰明,很能幹,能把風畫出來。我覺得這個太浮在表面,太籠統,這個單元的主題就是觀察、想象、發現。是不是可以更具體些,是因為孩子會觀察、會思考、會想象,才能將風畫出來。這也是我們孩子的一個通病,考試卷上經常出現“讀了課文,你覺得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孩子們的答案經常說“聰明”,而沒有說到點上,太過籠統,教師要幫助孩子找到確切的點,培養閱讀能力。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意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不妥,請薛老師見諒;如有可取之處,那是我的榮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