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評課發言稿15篇

評課發言稿

評課發言稿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發言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發言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怎麼寫發言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評課發言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評課發言稿1

  教研組是落實學校教學工作計劃、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有力於調動組內老師參與教研組活動的積極性,更有利於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在新的學期,我們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準備從以下幾方面來紮實開展教研活動。

  一、轉變思想

  常聽有的老師這樣說:“搞教研,我哪裡有時間,新課都教不完呢?”還有的老師說:“我們這些教書匠能研出名堂來,還要那些專家幹嘛?”其實,這些教師是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當作展示的視窗,當作作秀的手段,平時沒有認真發現現實教育中的問題,而是熱衷於搞大課題。我們現在提倡“問題教研”。加深老師們對教研的正確認識,理解教研是要發揮我們的群體智慧,去研究我們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在交流中產生更多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並非空洞地、不著邊際的談一些大理論、大框架。同時提倡“務實教研”,使老師們認識到我們一線教師的“教研”,應該是一種“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並非要研究出多麼高深的理論成果,根本不需要走過場,哪怕大家在平時的閒談中也可以進行教研。

  二、理論基礎

  教研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如果缺少先進理念的引領,就可能導致低水平的重複,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勵教師多讀書之外,組長可採用以下兩種較實際的引領方式:一是從著名刊物或網際網路上收集專家、名師的教學課例、教育思想和錄影資料,和組內教師共同學習,這樣雖沒法當面得到專家指導,但也不失為獲得專業支援的一種好方法。二是邀請本地區的“名師”指導語文組的工作,如聽課評課,指導課題研究等等。

  三、集體備課

  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關係,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優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教研組每人主備一至兩個單元,就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緻、深入地備課。每週教研組活動時,按單元由負責主備的老師先講解自己所備單元的整體思考和每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以及教具準備等,其他老師邊聽邊做詳細的記錄,然後全組老師共同商議,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接下來就是個性修改,每位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最後,在集中教研組集體智慧與使用本人個性化教學策略後,效果如何,要及時反思,做好後記,交流總結得失。

  我覺得讓每位老師集中精力備好一至兩個單元的課,提高了每位老師的備課質量,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節省了時間,讓每位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教研組“群研智慧”,做到了資源共享。

  三、聽課評課

  授課、說課、聽課、評課是學校教研的常規工作,也是學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聽完一節課,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淺層次的上課、聽課、評課、經驗總結方面,始終是“就課論課”的形式,而沒有指向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每一次的教研也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樣的教研猶如缺乏靈魂的軀殼,顯得蒼白無力。我們的集體評課要求以一個個鮮活的課堂教學範例為載體,透過對課例的點評和分析,共同提煉出老師們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再合作設計突破的方案並從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提升教研質量。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我們高語組每學期召開一至兩次的校級教學研討活動,可以與課例大教研活動合併,為老師們集體評課提供了平臺。然後組織由下至上的集體評課,即先由各教研組交流評議,再以宣講或“沙龍”等形式組織全體語文老師集中評課,為老師們集體評課創設對話、民主的研討氛圍。另外,在集體評課的過程中,要求人人參與,都要發表自己對本節課的看法。相信集體評課定能聚合老師們的視野,提出並解決了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幫助老師找到了教學研究的方向。有人說:“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是提高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師們在具有濃厚研究氛圍的集體討論中時常迸發出教學靈感,還有的從交流中受到啟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加快了老師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分享,會促使老師們用開放的心態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接納,促進了教師間的團結。

  四、專題研討:

  間周進行一次專題討論,組長安排本組教師輪流做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要提前設計好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要求主題有針對性,能夠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大小話題不限,必須是值得探討的,否則失去意義。

  首先由中心發言人把自己的問題及對問題的想法向大家說明,然後大家輪流發表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想法,最後形成具體有效的教學思想,這是集體智慧的展現。並且由中心發言人記錄,最後整理成文作為教學成果展現。

  相互聽課,評課,交流教案、教學經驗,專題研討,這些應是教研活動中的一些常規做法,透過聽課,相互提高,透過評課,取長補短;透過交流,探索創新。在教研活動中。我們要經常性地組織這樣的活動,提高競爭意識,培養事業心和責任感,特別是向一些“名師“學習,可以啟發我們探索教育發展的路子。追求創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由表及裡,引發我們內心深處的科研興趣。

評課發言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xx八中進行此次共同體活動,我是我校數學教研組組長宋XX,在這次講話中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與我們交流,使得我們在接下的教研活動能更好的改進。

  本學期開學初校長就帶領我們在全校大會上學習了xx縣教育局2號文,回到組內的第一次教研活動就是再詳細研究其中的內容,由我們的包保領導張校長親自帶領我們深入去分析、體會其中的重點地方,然後全組討論交流,由教師自由發言對生命化教育的理解,生命化的課堂究竟應該是個什麼樣的課堂?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的需要?如何能夠激揚學生的生命?我們怎樣去踐行這樣的課堂?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最後張校長做了總結,並堅決支援我們去實踐生命化的課堂。在生命化課堂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學定教”,所以我們組成員達成共識,要先給學生一個很合適的自學平臺,這個平臺既不能高不可觸又不能不在學生的頭腦中激起漣漪,而這個平臺的文字體現就是前置性任務,這也正是我們共同體活動的一個主題。

  以前學校講公開課都是要指定講課教師的,而今年數學組給全校開了個好頭,沒等學校指定就先在全校做出有關於生命化教育的公開課,之後是每週安排兩名教師授課,不論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教師都會出公開課,透過課堂將各自對生命化教育的理解體現出來,講課結束後,我們及時評課,討論這樣的課堂究竟是不是生命化的課堂,在哪裡落實2號文的精神,我們做的力度怎麼樣,前置性任務的設定是否科學,是否本著簡單、根本、開放的原則,又有哪些地方是不足之處,參看著生命化課堂的理念我們應該怎樣去改進,全組教師暢所欲言的說出自己的看法,有時我們討論到下班了還沒能結束,可是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有怨言,依然在那裡熱情的討論著沒討論完的話題。有的老師說我們數學組的老師是最能幹的,可能他們有所不知我們這麼幹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柱就是一定要打造出生命化的課堂。

  當然想打造生命化的課堂必須有必要的理論基礎,只通過認真學習了檔案和利用每週的集體備課時間來統一學是不夠的,所以要求我們組的教師自行找時間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透過網路或是閱讀學校提供的相關書籍充實自己的理念,在每次的集體備課中我們都要指定一位教師結合自己的理論學習談談對生命化教育的理解,並做好學習筆記,每隔三週要求全組教師結合這段時間的工作寫寫對生命化教育的更深一層的理解以及在今後的工作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在數學組全員開展生命化課堂的過程中,我組也注重培養具有生命化教育意識的典型教師,我對他們進行了跟蹤式的聽課。先透過聽課瞭解她班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再將課堂中存在的不足與她交流,尤其是在前置性任務這一環節上,比如王老師班的學生較活躍,在前置性任務的設定上就可以側重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是將題的開放程度再放大一些,或是透過學科之間的聯絡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各個領域內的運用,旨在讓學生透過動腦思考,激起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又比如:陳老師班的學生層次相差較大,為了照顧中等生兼顧後20%的學生,她班的前置性任務在設定上就要更充分的體現簡單、低入的原則,既要使得學生能夠一目瞭然又要讓學生在發現的這點上體味到發現的快樂,有效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保障他們的後續學習。我們始終認為前置性任務不等同於課前預習,它的題目要清楚明瞭,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或是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要有能讓學生生成的問題。而我在跟蹤聽課中也是更為關注這個前置性任務,看看究竟有沒有體現出那幾個基本原則,還可以怎樣做更完善,課後講課教師寫反思,由我寫出評課材料與他進行交流,之後更換一個班級還講這節課再去觀察效果怎麼樣。 在初一備課組中開展了《加減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同課異構活動,重點就是前置性任務的設定,比如:潘主任課中先讓學生寫出有同一未知數的係數相等的方程組,再讓學生寫出有同一未知數的係數互為相反數的方程組,接著由學生尋找解法,進而讓學生髮現並總結這類方程組的特徵及解法;而江老師的課中先是由一道既能用代入法解又能用加減法解得方程組下手,將未知的知識化為已知的知識去討論。不論是側重哪個部分要求教師都要本著“根本”的原則,抓住知識的主線,找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使得學生能夠完成的大部分的知識點。

  所有的前置性任務在設定上,都要求教師要先熟悉課標、熟悉教材,再展開精心的備課,每週的集體備課就成為我們開展備課研討的主陣地。在這裡我們暢所欲言的說出對問題的看法,往往有時為了哪個前置性任務而爭論不休,比如四月份校長拉練式聽課我組出課的陳老師《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的前置性任務在集體備課時就出現了很多種提法,最後大家共同決定就由一個故事作為前置性任務提出,最初我們也擔心學生的答案太寬泛了不好往回收,但是我們還是相信學生如果能夠在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聯絡的基礎上,將自己放在那個環境中去感受故事的內容是什麼,要說明什麼問題,他們是會找到下手點的。在課後的校長評課中來看,前置性任務這麼留還是有一定優點的,這也為我們佈置前置性任務提供了一種方法。

  對於前置性任務怎麼佈置更科學更合理,如何打造更理想的生命化的課堂這一問題我們還在探索之中,今天為大家出課的黃偉老師是初二數學組的備課組長,他今天講課中的前置性任務就是我們數學組在這幾個月工作中共同探討出來的一個方向。當然我們的探索可能不夠深刻,可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懇請共同體的各位自己家人給予指正。

評課發言稿3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聽了塔耳小學焦宗琛老師的科學課《找拱形》,透過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感觸頗多,受益匪淺,下面,就《找拱形》這節課,我作膚淺的點評,希望能起到共同學習、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透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焦宗琛老師根據小學科學課標要求,設計並執教了六年級科學《找拱形》。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創新,較好地實現了小學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找拱形》是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第四課內容。在第三課“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透過實驗研究認識拱形受力的特點。本課則把對拱形的認識範圍擴充套件到圓頂形、球形、多樣的弧形,試圖引導學生在經歷“解釋圓頂形、球形承受壓力特點”、“推理塑膠飲料瓶形狀設計中的科學道理”、“尋找生物體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動中用已有知識解讀物體的形狀與結構,對弧形結構的物體作出合理的解釋,發展學生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節課優點很多,有以下三點特別值得借鑑:

  一、教師的“引”,讓思維點燃。

  疑問是激起學生進行思維的原始動力。焦老師在匯入時,透過提問,問:我們身邊見過哪些拱形?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著手,認識拱形。師又追問:為什麼在橋的設計建築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麼拱形到底有什麼優勢呢?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思維的動力,為本節課確立了探究的主題。

  我們強調在讓學生“動手”的同時更要讓學生“動腦”,最終內化成一種固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透過猜測後,讓學生想辦法,從球形入手,並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球形結構抗壓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結構上增添的重壓吸引學生的

  興趣和探究的熱潮,掀起本次課的高潮。後面對於塑膠瓶瓶身結構抗壓的結構研究,用各種問題作為引導,同樣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科學表述,讓思維開花。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透過語言表述出來的。準確科學的語言表述才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發展。焦老師在課上十分注重學生對語言的表述。如讓學說生活中什麼地球見到過球形、拱形結構,塑膠瓶身使用到的關於拱形的什麼特點等等,這些不是一次課能積累出來的科學素養,而是在平時科學教學中日積月累的。

  三、教學組織秩序嚴禁,教學層次分明,層層深入,恰到好處。本節課,焦老師從找拱形--索身邊拱形結構的特點、優勢--用實驗證明拱形的承壓特點--分析拱形承壓原因--總結拱形的優勢,見識拱形建築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解釋塑膠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點,一步步深入到學生資助探究,並自己得出科學知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證意識。

  焦老師的課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說建議,有以下兩點,僅作參考:

  1.實驗器材的選擇,與材料有關:焦老師選擇用乒乓球的半球作為球形結構的探索材料,很好用,這裡涉及到關於器材材料的問題,有同學會想到,如果是雞蛋殼的半殼,恐怕就不能承受兩堆作業的重量了。

  2.課的延伸拓展處:探索塑膠瓶使用的拱形特點。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晰、進一步加深對拱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優勢,可以讓學生提前帶一個塑膠瓶到課堂上,每個人就能更明瞭。

  綜上所述,整堂課,學生積極性較高,參與面較大,動手動腦,細心觀察,樂於探究,教師深度參與,及時鼓勵,全程評價,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典型的科學探究課的課型特點。即: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總之,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一節課,對於科學課的學習、研究很有幫助,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大腦,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樣深化了我的科學素養、科學研究的態度。

評課發言稿4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首先在這裡非常的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援,在今天早上能來聽我的課,在裡我向大家很衷心地說聲謝謝!說句非常實在也不怕大家見笑的話,十三年了,用多媒體上課的我只有上過三節,應該算是媒體盲吧!

  在今天的這節課上,根據本人的總結,在沒有意識的過程中意識到了是一節失敗的課,我上的是第三單元語文園地三的口語交際。習作!在整個過程中就本組的大自然的啟示這課文中進行彙報,本人把它界定為彙報課,在備課過程中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匯入,匯入這部分主要是以回顧前面所教過的課,鞏固學生的掌握能力和消化能力,讓學知道什麼是大自然的啟示,大自然啟示了什麼,我們該怎樣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息息相關,怎樣去悟大自然之道的“道”。在上課過程中就以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和一系列的圖片讓同學們悟啟示悟其悟道,知道了飛機裝上雷達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啟示。第二部分出示範文,出示範文是透過觀察圖片得出的啟示,讓學生去發現和老師的點評,由發現到瞭解到掌握。第三部分就是讓學生嘗試完成口頭習作,教師指導。

  那麼在整個上課過程中,本人基本完成了課堂所設計的內容,但是在這裡本人也知道畢竟對這個多媒體的知識的缺乏,所以在課件上弄得不好導致出現了一點點小小的失誤,

  另外就是在界定這堂課時出有些懊惱,造成了在備課上面不夠充分,就像匯入我沒有點明這堂課的課題是什麼?就直接進入了……還有就是在上課過程中覺得有點亂!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課堂氛圍,另外就是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片時不夠到點到位,解析得不夠清楚,沒有中心沒有重點,課堂安排不當,時間顯得比較緊,課上得比較趕,應該算是流水線型課堂吧!

  有句話說得很對教師不能只固定自己只是一桶水,而是要像一條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不斷地傳授給學生,為學生釋疑解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本人會更加的虛心,更加的努力,學習加強自身的素養與能力,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教學態度面對學生,用最好的能力去傳授給學生,用最好的知識感動學生,讓學生學有所成。

  最後,再次感謝學校領導和語文組的全體老師以及聽了今天課的老師們對我的支援與幫助,特別是潘少梅老師、教研組長邱靜雙老師在本人備課過程中的指導。同時,本人非常的虛心懇請和聆聽同事對這堂課的點評和指教!發言完畢!

評課發言稿5

  今天,按教研組要求觀看了**溫州市優質課評比其中一節課堂時錄,讓我感受破深,給我一些課堂口語教學的啟示。

  一、採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方睿老師以往承擔低段教學所運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受到老師們一致地認可和欣賞。她熱情大方的教態,悅耳動聽的韻律歌,活潑有趣的遊戲以及美觀新穎的教具都成為她英語課堂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和培養學習興趣的法寶。而這次聽方睿老師的課,同樣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堂課裡,我感覺方睿老師隨著她的學生年齡的增長,變換了教學模式和方法,增添了些許成熟優雅,師生情感和諧發展。比如,課前的歌曲由兒歌變成了同學們喜歡的流行歌video欣賞; 教學設計中少了機械操作的遊戲,更多地引導學生連貫流利地用英語表達他們的思想。

  二、簡單的形式,豐富的內容。該老師的這堂課給我以清晰實在的印象。這堂課教學步驟並不多:歌曲之後老師引導學生談論, What can you see? 接著引出學生不能說的新授單詞,再著說說what do you like? Why?然後再引入課文。但是,老師卻給學生創造了大量的口語表達的機會。在她的課堂上,更多地聽到的是學生的聲音,而不是老師的聲音;更多地聽到的是運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聲音,而不是機械齊讀的聲音。在同學們的口語表達中,也感受到了她的學生有著豐富的詞彙量。這與方睿老師具有新的教學理念以及她平時紮實的教學是分不開的。

  三、夯實基礎知是保持學習興趣的基礎。色彩鮮豔,新穎美觀的教具是方睿老師吸引學生的法寶之一;而這堂課,方睿老師一個課件一張嘴,同樣也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引導著學生大量地進行口語表達。我想,此中不僅體現了她有著較高的教學藝術,也反映了她的學生有著紮實的基礎知識。試想一個聽課如天書的學生,是很難在一個沒有遊戲,沒有五顏六色的圖片的課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我隨手翻看了兩、三個學生的課本,每課都記著老師補充的同類詞彙,每課都有學生回家朗讀背誦的家長簽字。因為有著每天一步一個階梯的艱辛,才能享受明天登上峰頂欣賞美景的喜悅。

評課發言稿6

  三天來,五位老師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為我們展示了一節節教學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示範課,使我們受益匪淺。現在我代表三年級組對本週的五節課做評課發言。

  共同優點:

  1、課件製作精美,直觀,講解清晰透徹,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題型設計由易到難,有梯度,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課既有獨立學習,集體討論,又有小組學習,動手操作等,課堂參與方式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促進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協調發展。

  下面就三年級白老師這三節課進行講評:

  1、一開始就創設了“小猴子下山”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匯入新課,趣味性強。接著透過摸球遊戲來驗證“一定”“不可能”“可能”等問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提出猜想-動手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的探索過程。

  2、整節課給學生創設了積極思維、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氛圍,始終以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使課堂教學結構嚴謹,一環緊扣一環,師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3、課中的律動,貼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說說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學以致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習慣。

  不足之處:

  1、討論部分佔用時間過多,對顯而易見的問題不需要進行討論,應針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

  2、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濃,不能自主的質疑、發問,表達不同的意見,這也是這幾節課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們教者今後要改進的地方。

評課發言稿7

  大家好!我是Xx小學的Xx。我今天做的這節課是一年級《看圖寫話》的期末複習。看圖寫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習慣的重要憑藉之一,為了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並且和中年級的語文寫作相銜接,從低年級就要逐步開展一定的寫話訓練。因為這是一堂複習課,學生已經掌握了“誰幹什麼”的句式,這也是我們期末複習的重點,結合學生的已知,我課件瞭如下的教學步驟:以連一連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鞏固“誰幹什麼”的句式。

  以填一填的形式,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提示把句子寫具體,層層遞進,提高難度,讓有能力的學生嘗試用“什麼時間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的句式把句子說具體。一般學生掌握“誰幹什麼”的句式就達到了看圖寫話的基本要求。同時,我結合大綱的要求讓學生初步學會使用句號和逗號。為每一位學生都創造了可發展的空間。

  以寫一寫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看圖寫話的訓練。因為這是一節複習課,所以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去寫,然後去檢查,教給他們看圖寫話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逐步養成檢查的習慣。由於這是複習課,每個環節我都讓學生進行總結,在教師的指導下,複習鞏固看圖寫話的方法。最後由學生自己小結的基礎上,本著學有所得,學為所用的原則,幫助學生編了一個小兒歌,讓學生在寫作中正確、巧妙的運用。透過這次的做研究課,我的教學理念有了的轉變,課堂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下課件我就結合剛才這節課,談談我的個人體會。我先談談我感覺幾處成功的地方:進入填一填的練習後,我利用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透過比較第一二句話,讓學生知道用上“在什麼地方”使句子更加具體了。再透過引導啟發,由學生說出,句子的開頭還可以加上“什麼時間”就更加的具體了。因為學生掌握的時間只是侷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給出了在“語文課上”,又引導學生自己來說。其中一個學生回答了“數學課上”,我及時透過引導讓學生注意到圖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語文課件,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要“仔細觀察”的概念,同時讓學生明確想象要合理。2最後,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去試著寫出一句話。我就“仔細觀察”這個要點給出了一句話: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裡下象棋。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其中的錯誤,圖上實際是兩個小朋友在下圍棋。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觀察的能力本著“學有所得,學為所用”的原則,我給學生課件了一個看圖寫話的小兒歌,強化了看圖寫話的方法,也變於學生的記憶和運用。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剛才我提到的,在觀察看語文書這個環節時,我應該在學生說出“數學課上”以後,當時就讓學生再來說一說,然後讓其他學生認真聽,由他們自己去發現其中的錯誤,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的同時,還要想象合理。2在觀看課件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多處都出現了“那麼”的口頭語。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刻意的去發現,改正,使得自己的語言更加的簡潔、精練。

  評價學生的時候應該在充分給予肯定的基礎上,對其他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評價僅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沒能說出好在什麼地方,就顯得評價的語言過於單調,缺乏新意。我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研究課,實踐經驗不夠豐富,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給我提出意見,幫助我進步。最後,在這裡我還要感謝給予我大力幫助的Xx主任和Xx老師。謝謝大家!

評課發言稿8

  首先,我要說《平行四邊形面積》這節課很難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只是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鐘,而要把1分鐘就能學會的內容上滿一節課,就很難。難就難在探究過程的教學,學生思維的碰撞,轉化思想的滲透。

  本節課,王爽老師是在教研集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精心設計的一節課,與課前的說課環節相吻合。縱觀王爽老師這節課,基本功紮實,環節清晰、流暢;課堂真實,預設與生成均有很好地體現;內容充實,環環相扣。從問題的提出到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鄰邊相乘還是底乘高呢?製造認知衝突),然後透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可以說是一節實實在在的探究課。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抓住數學靈魂,轉化思想貫穿始終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作為這節課的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轉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質所在。王爽老師恰恰將轉化思想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貫穿整堂課。更難能可貴的是使學生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想法:在不能直接計算一個圖形的面積的時候,能不能把它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從而計算出它的面積。這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還為後續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積公式做了鋪墊。王爽老師在滲透轉化思想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方格,感知轉化。

  2、剪、拼操作,運用轉化。

  3、公式推導,還原轉化。

  4、實踐應用,拓展轉化。在比較三條小路哪條面積大時,引導學生觀察,並應用轉化,把三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轉化思想進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學習層層深入

  作為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而小組學習的三個問題也層層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目標明確,化未知為已知)

  2、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有什麼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發現:面積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長方形的長,高等於長方形的寬。)

  3、你得出什麼結論?(學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習題設計由淺入深。

  本節課在習題的選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題是根據公式求面積。(公式的應用)。第2題是已知面積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題是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這是深層次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本質)。第4題則是透過比較三條形狀不同的小路面積,使學生髮現這些不規則的圖形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一步滲透轉化思想,從而回歸本課的主題。用三個詞來概括就是精心、精煉、精彩。

  既然是一節探究課,就要把大量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難免會在探究過程中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探究活動。

  首先,就本課而言,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多於動腦,顯然是對探究的目標不是很明確,建議在探究之前對三個小問題加以強調,必要時組長可以在組內引領,3個問題一個個地完成,達到公式推導這一探究任務。

  其次,數方格這一環節,王爽老師是教給了學生數方格的方法,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顯然是不想讓學生過早地接觸轉化,以免在探究過程中缺少內容。但從實際數方格的效果來看,很多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答案,可見他們大多並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數的方法,而是進行了平移。這說明學生的思想是不應該束縛的,同時也是不能束縛的。這是本節課學生第一次有機會嘗試體驗轉化的思想,應該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為後面的公式推導奠定基礎。

  些許遺憾,但瑕不掩瑜,因為王爽老師很好地展示了一節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奠基課,也是小學數學滲透轉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節課,意義深遠,而在教學中自始至終滲透轉化思想並引導學生能應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方面,王爽老師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來探究三角形面積公式這節課,王爽老師會上得更精彩。

評課發言稿9

  我校開展了以“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率先推進新理念”為指導思想的聽評課活動。整整一個月的聽評課活動讓所有老師都深深體會到: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智慧與能力的提升,更是推進新模式發展的一針強化劑。在張主任的帶領下,十二位老師積極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中,每位老師都展現了自己獨有風采。他們有的立意創新,有的大膽創新,有的勇於突破,彰顯出各自獨特的教學風格。評委、老師全程參與、細心傾聽了十二位教師的語文課,現將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一、聚焦課堂比教學。

  1、參與面廣,效果良好。

  本次公開課活動,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是提前準備、積極備課、勇於參與,運用新型教學裝置來設計課型。教師們不僅對聽課積極性高,而且評課時也是一針見血地進行指導和糾正,給授課教師提出寶貴的課堂教學建議。

  2、“讀”中盡顯語文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而讀就是培養語感最積極有效的刺激。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本次活動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都能以讀促悟,透過朗讀來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或抓關鍵詞句(重點詞語)來反映人物或景物的特點,這點做得非常到位。朱興運、李萱萱、張振貴等老師在朗讀方面充分體現了“以讀促悟、邊讀邊悟”的語文教學理念。每位老師都能帶領學生充分閱讀文字,從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中去感悟課文、感悟人生。“讀”中盡顯語文課堂魅力。

  3、新課堂教學模式穩步推進,效果明顯。

  本次公開課活動中,所有教師都運用了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有些大膽地創新和改革。低段教師(一、二年級)已滲透了課程改革的新模式,學生互助合作已正式展開。(周坤改革較優先)。他們還善於抓住字、詞來講授,強化低段基礎,這是值得我們深感欣慰的地方。朱興運老師在教學中技藝嫻熟,教學風格娓娓道來,有如清泉從山谷中蜿蜒而來,令我們老師嘖嘖讚歎。

  4、聽評課強化素質,提升教師業務水平。

  為了使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更好融合,以評促教,教學相長。聽課完畢後,語文教研組還安排了互動式評課活動。全體老師暢所欲言,既肯定了執教老師亮點,又誠懇地提出了商榷之處,使聽課、評課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教學中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

  1、教學中時間安排不合理,重難點不突出。我認為時間安排應有具體規定性(分別是溫故互查5分鐘、設問導讀10分鐘、問題研究20分鐘、鞏固練習5分鐘、拓展延伸5分鐘)。這樣每位教師就做到心中有數,而不至於方向全失。重難點講授應透過每一週教研來實現。(分為三大組:1、2年級一組;3、4年級一組;5、6年級一組)。

  2、獨特教學風格呈現不明顯,喪失了教師的個人魅力。

  由於課堂教學中的每一步都是這樣的,導致課堂的同一性。如何展示個人魅力?現在的教學形式應與過去的教學形式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自身特色為主。也就是把設問導讀中的問題,有意識地設計到你的教學中去,體現有特色的個性教學。設問導讀只是僅供學生預習中使用或設問導讀環節略用一下。這個問題,有待於進一步商榷和探討。

  3、課堂設計過多或不充分,點撥、評價單一、不及時。

  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設計內容過多,從而出現拖堂、講不完的現象。大部分教師評價單一(好、棒等),末針對不同學生實行不同的評價語。有必要加強備課的設計,內容不能太多,時間設定準,多多學習不同型別評價語。

  總之,不論什麼樣的課,都始終把學生成長放在第一位置上;不論什麼樣課堂,每時每刻不忘為師者的責任,這是我們共同追尋目標。前路漫漫,我們當持之以恆,不斷反思總結,不斷求索進取。

評課發言稿10

  《老人與海鷗》描寫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一個真實的故事。課文前半部分透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說話等事例表現了求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透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憾的情。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向人們展示的是老人與海鷗至真至愛的人鳥情。

  這是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怎樣做到長課短教,合理取捨,選擇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是執教者面臨的一個問題。在教學中姜洪霞老師老師對課文進行了大膽的取捨,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簡簡單單教語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教材的處理,新穎而獨特

  上課伊始,姜老師引導學生回憶“老人陪海鷗”、“海鷗送老人”兩個主要內容,引出話題:“海鷗的哪些舉動使我們意想不到”,從而引導學生速讀課文15—17自然段。當學生抓住重點語段體會情感後,又順著他們的思路丟擲話題“老人與海鷗之間到底有著怎樣深厚的感情”“海鷗為什麼會有這些舉動?”再次引導學生複習梳理第1—12自然段,剖析老人對待海鷗的行為,運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更好的感悟老人熱愛海鷗的.深情

  這樣的處理方式體現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原則,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紮實而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二、多種形式的朗讀,營造了書聲朗朗的課堂

  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這堂課的朗讀形式多樣,聽讀、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配樂讀交織在一起,尤其是課堂後半段的教學,書聲琅琅。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透過朗讀去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感情,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三、重點句段的教學,紮實而有效

  姜老師在教學15、16、17自然段時,著實下了工夫,他心理很清楚要突破哪幾個點,並且怎樣落實這幾個點的教學。在選取的文字中,也做到了有詳有略,有主有次。在主要內容的教學中,抓住海鷗的動作細節描寫,讓學生體會海鷗與老人不捨的深厚情感。

  四、利用文字的空白點,進行了有效拓展

  課堂上資料的拓展能激發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在本堂課中,姜老師多次恰到好處地設計拓展的教學環節,比如:對海鷗老人的介紹;在悲傷的樂曲中,詩歌的範讀;以及讓學生想象說話“老人想和海鷗說些什麼?海鷗會對老人說什麼?”這些環節的設計有效地充實了課堂,豐富了學生的心靈,培養了學生想象的能力,提升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

  建議:

  一、關注問題設計的同時關注教師語言表達的準確和可操作性,讓孩子能理解老師的意圖,快速的進入學習狀態 。

  二、“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堂上孩子幾乎沒有動筆,缺少學生批註能力的訓練和片段練習。最後想象訓練可讓學生選擇一幅圖片動筆寫一段話,而不是說一句話,不符合高年段的訓練要求。

  三、課堂時間的把握因該再斟酌,有點前緊後松,可以在品讀重點段落部分更耐心點,讓孩子充分朗讀,感悟深情。

評課發言稿11

  李老師執教的《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整堂課層次清晰,結構合理,主要教學了第一自然段。在教學中,老師教態大方、自然、得體,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李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當學生還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時,老師趁機讓學生走進文字,去感受、體驗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各種花兒開放所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學會感受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也同時學會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能表達相同的內容。

  當然老師也比較注重學生寫的訓練。在教學中,除了課文中出現的這些花外,老師又出示了3種花,想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仿寫,這種仿寫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體會祖國的語言文字。之後,學生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學著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

  建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李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主要是在體會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寫花的細節方面,老師還沒做到很好引導,學生感悟不深,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突顯出來。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面,教師沒有針對性、激勵性,以致教師的評價評而不導,評而不實,評而不治,評而不全。

  因為是剛從二年級過渡三年級,所以在字詞方面還應加強識記,另外在體會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寫花的細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透過一些肢體語言,觀察想象,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句中有些詞語的意思,我們的老師也不用解釋那麼多了。 比如,在請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時候,可以請學生觀察一大片萬壽菊開放的畫面,讓學生說說這些萬壽菊開得怎麼樣?再請學生說說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會怎麼做,怎麼想,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這樣是不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評課發言稿12

  看了這段教學影片,讓我對何老師的精彩教學非常敬佩,也讓我對小學美術教學產生了很多想法和反思。相對於過於花俏的美術課,這節課時樸實的,是注重實效的,它實實在在的鍛鍊了孩子們的美術技能,培養和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和素養。

  美術課要教給學生什麼?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造型藝術,首先要弄清楚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的教學目的是什麼?不是培養畫家,不是培養特長生,不是美術專業的考前培訓,而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中關於美的素養的一門學科。

  在美術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這個目的被細分成豐富多彩的各種課型,,被分為一個個小的教學目標貫穿在不同年級段的美術課中。

  基於以上因素,授課者在備課中,要想清楚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透過本節課,要教什麼?要讓學生學會什麼?樹好這個靶子,才能在教學設計中有的放矢,刪繁就簡,緊扣教學目標和主題。

  美術課如何教?

  一節課有了明確的目標,下來要思考解決的就是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問題。俗話說,教無定法,在班級授課環境下,受課堂時間的制約,我認為最好選用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去除掉花俏的擺設環節,迴歸到簡單、實用、快樂的高效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好教學活動,讓孩子有極強的表現慾望。一般來說,好的作品欣賞、好的匯入、或者是教師的高效示範展示,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緊扣美術的本體,一定要透過教學,讓學生掌握“術”的問題,也就是最基本的表現方法和技巧。這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也是隻有美術課才能解決的問題。為了讓學生直觀的學習到美術造型的表現方法和表現技巧,教師的示範顯得尤為重要。大氣,直觀,準確到位的示範,不但可以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還能為孩子們接下來的自主表現掃清障礙,使人豁然開朗,眼前一亮。另外,教師示範的過程,本身就應該是一個精彩的表演,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濃厚興趣。

  美術作業怎樣評價?

  美術課一般不會留課外作業,基本都在課堂上完成。評價一般採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幾種形式。但是現在更多的課堂評價都是為了完成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而評價,為了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做出的表面的、膚淺的、倉促的評價,達不到真正的評價目的。美術課的作業評價標準沒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但是不管採用哪種方式評價,都應該要緊扣教學目標,鑑於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的限制,自評的時候可以教師可以給出評價指標和關鍵字,讓學生從指定的幾個方面去談。他評的範圍可以更廣泛,更適合人數較多的班級進行。教師的評價往往被學生認為是權威的評價,所以教師的評價要注意少些定性的評價,多些建議、多些鼓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美術素養都能獲得成長和發展。

  不過,由於時間的緊迫,現在我們很多美術課的評價環節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的評價,這於我們現在班額過大,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所限都有關係。讓我們對美術課的評價和激趣好好探究,讓美術課更加精彩。

評課發言稿13

  陳老師執教的《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了充分地展示。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文字的處理,以人格化的語言呈現在師生面前

  語文閱讀教學,是師生與文字的對話過程,教著把握住這一點,在學習整篇文章時,始終是以"地球母親向我們述說"為線索,來體悟文字的。這樣處理,使學生與文字更接近,使枯燥的文字變成一位母親的述說,人格化的語言,人性化的處理,勢必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情感衝動,使學生深刻領悟文章的內涵,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也是這節課最鮮明的特點之一。

  二、挖掘文字內在的情感,展現給學生人文的關懷

  《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文字樸實自然,寫了較多地球資源豐富的內容,學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後的情感所感染。王老師的教學設計,首先是讓學生反覆地朗讀課文,進行地球樣子的想象描述,讓學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麗,和藹可親。使學生始終沉浸在對地球真摯的愛這種美好的情感之中。透過看圖片、談感受,感受地球的可愛,並且為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地球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後,話題一轉,他在宇宙中卻很渺小,同時又遭受人類無情的破壞,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地球外表的可愛,內涵的豐富,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深入挖掘語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沉浸在語文的真善美魅力之中,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三、自讀自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陳老師在這方面處理的很好。《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它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告誡人們要保護地球生態環境。這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事情,學生很感興趣,聯絡實際,教師安排學生收集相關資料,把收集的資料在課堂上交流、彙報,當然,這也是在學生讀文感知文字內容,又放手讓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陳老師在教授本課時,在深挖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充分體現了課標要求的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比如: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句話,學生在瞭解地球如此美麗、壯觀之後,產生了強烈的對地球熱愛之情。()而後,深情地讀出這句話。在講"地球資源有限"這部分時,教師加強了朗讀指導,使學生強烈的意識到地球的可愛和保護地球的迫切。

  陳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如果在學生對文字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適時增加學生討論、交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文字,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幾個突出特點進行的評述,評的不合理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指教。謝謝!

評課發言稿14

  優點:

  美觀、精細。課如其人。這一特色在有序的教學流程、親切的教態和授課語言、美觀精細的板書佈局等方面表現的尤其突出。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既沒有激盪的故事情節,更沒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適合反覆吟誦,在誦讀中感悟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而作為一堂公開課來講,的確很有難度。但是,授課老師還是憑藉自己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有序的流程安排,順利而較圓滿的完成了這堂課的教學任務。

  幾點不足:

  1、讀文章的過程中不要隨意兒化。因為兒化音和本音,他們在表達的意思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嚴格按文章本來的面目去讀,以準確體現文章的原意。

  2、在朗讀過程中要準確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用自己的聲音表現要適度,不要過(用刻意追求的誇張的語氣去讀),不要刻意去表演。正確的做法是:以自己的本音(平實說話時的聲音)為基礎,適度表現文章的情感(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基調,比如抒情散文和說明性的文章其基調就很不同,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現)。

  3、在朗讀過程中要注意不要讀破詞、讀破句,也不要失字、丟字。要準確判斷標點符號在文中的作用,朗讀時準確表現。

  4、在朗讀過程中注意氣息的運用(正確運用呼吸方法,腹腔、胸腔、顱腔整體配合),找自己真實的聲音(平時說話時的音),不要憋著氣讀。

  5、 朗讀時要組織句子(正確停頓,以準確體現文章表達的意思),根據文章表達的意思,確定重音,做法是:從整體上理解文章。朗讀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判斷標準應是:能否給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朗讀應該注意:讀文章不是讀句子而是讀意思。(我的理解:注意文章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朗讀時要體現這種關係,不能割裂這種關係,把文章的一部分部分獨立的做某種朗讀處理

  6、老師對全文邊讀邊問,顯得支離破碎,目的不明確。整節課學生讀得有氣無力。有的學生讀得結巴不流利,未重視單個學生朗讀過關。這是三個較嚴重的問題。

  幾點建議:

  關於語文教學,我還有幾點想法,與大家共勉。

  語文老師應追求什麼樣的本真的語文課呢?我認為:

  1、本真的課堂是真實的。即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是真實的;老師提的問題是真實的,這樣的問題是基於學生學習的需要、源於學生生活的問題。

  2、本真的課堂要樸實。要運用最經濟的手段去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

  3、本真的課堂要紮實。

  4、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有營造濃濃語文味的意識。濃濃的語文味體現在圈、點、畫、批、讀、思中,體現在品詞析句中,體現在對文章的賞讀中。

  5、老師上課要潛入語言文字之中,不能浮光掠影。

  6、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考慮能否在課堂上紮實的落實,不要貪多,以免使每個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都得不到紮實的落實。

  說的不成系統,想到哪說到哪,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謝謝!

評課發言稿15

  在前面聽了朱蘭玲老師的《9加幾》,陳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訣》以及鍾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節課,我要感謝這三位老師,給大家帶來這麼精彩的公開教學課,讓所有的數學老師特別是新教師有這麼好的學習機會,使得我們數學組在課堂教學上有了更高的提升。這3位數學教師,應該說是各自己的教學特長和特色,聽了這3節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次3節課,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訣》一課中,教師先複習8的乘法口訣,從而引導學生編出9的乘法口訣,在熟記9的乘法口訣時,並不是以一貫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要求學生背誦,先是要學生去發現隱藏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在創新性地使用手指記憶法教學生熟記口訣。使學生在探索實踐活動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關注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在《9加幾》及《9的乘法口訣》中,教師都從學生感興趣的 西遊記作為入題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在《合理搭配》一課中,教師以創設老師過生日這一情境,請學生幫老師搭配衣服開課,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數學問題處處存在。這三節課的情境創設都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接下來的數學教學進行了情感鋪墊。

  三、經歷探索過程,培養創新過程

  在《9加幾》這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擺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擺學具,並提示學生怎樣搭配才不會重複,不會遺漏。在孩子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思考、動手、實踐及創新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四、 教師的訓練到位,練習有針對性。

  這三節課都緊緊地扣住教學重點設計練習題,練習形式多樣,透過練習最大化的鞏固所學知識。

  五 、常規教學穩抓不放。

  這三節課是低中年級的課堂,從課堂中來看常規教學這項工作都做的非常的紮實,都能以較強的親和力,豐富的語言和表情,來營造出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得低年級的課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亂。

  總之,這3節課,都上的非常成功,讓公開教學活動目的真正發揮了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