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致辭> 致辭寫作為何應把握“四個角度”

致辭寫作為何應把握“四個角度”

致辭寫作為何應把握“四個角度”

  篇一:致辭寫作應把握“四個角度”

  在現代社會中,致辭廣泛應用於節日、開工、開業、婚禮、會議等場合,已成為公文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文體。活動致辭具有篇幅短小、內容互動、語言簡潔等鮮明特點。寫作者在把握這些特點的基礎上,還必須做到善於從環境角度提“高度”,從內容角度挖“深度”,從受眾角度謀“效度”,從邏輯角度尋“準度”,抓住關鍵,多維思考,才能寫出具有一定質量的活動致辭。

  一是善於從環境角度提“高度”。環境是指活動所處於的社會背景或自然環境。寫作者一定要善於從環境角度去發現活動所反映的社會背景或處於的自然環境。比如,社會環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熱點問題,這些本來就“物之感人”,引入致辭之中,如果稍加點撥,便會引起共鳴,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再比如,自然環境裡溫度的高低、天氣的變化、時節的更替、演講地點的方位與環境,即使對這些環境的描述本身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也一定會起到“暖場”的作用,可以烘托活動氛圍,讓致辭具有新鮮感和時代性。當然,活動背景的把握一定要力求準確,一般來講,一定要點明活動背景與活動本身之間的因果關係或者感覺上的相通之處,這樣使用起來才能確保承轉接合不突兀,讓人感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只有善用環境、用好環境,才能讓致辭提升一個高度。

  二是善於從內容角度挖“深度”。撰寫活動致辭,尤其是較正式活動的致辭,致辭主講者有時對具體要說什麼並沒有明確的要求。為此,寫作者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揣摩,自己領會,自己思考。那麼,思考的基點是什麼呢?除了領導意圖、受眾願望,更主要的是縱觀活動本身,從既定主題所包含的內容這個層面來構思。首先要明確致辭的主題,並依據主題的要求來收集材料。其次,要歸納出主要意思,提煉出核心思想,並根據核心思想去粗取精。再次,要挖掘出活動本身的意義及影響。這樣,我們可以杜絕虛假的講話內容、卑微的唯長官意志以及軟弱的唯受眾觀,真正做到從事實出發,給聽眾更直接的觸動和更強有力的感染。最後,在內容表達上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根據參加物件、活動背景的不同,突出重點,詳略得當,表述到位。只有以內容為根本,才能寫出具有深度的活動致辭。

  三是善於從受眾角度謀“效度”。效度即有效性。簡單地說,致辭也是說給受眾聽的。因此,一定要讓參加活動的物件都能聽到、聽懂與自已有關的內容,達到致辭的預期效果。所以,在撰寫活動致辭之前,首先必須明確受眾的組成和大概的群體屬性,切實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我們不僅能夠明確在什麼地方該寫些什麼,不該寫些什麼,更重要的是,能讓一篇致辭具有更強的針對性,產生更明顯的實際效用,更好地體現公文的應用價值。此外,能否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去撰寫,也直接決定著受眾對致辭的認可與接受程度的高低。我們可以從受眾的文化程度、行為習慣、群體特質以及語言特色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說他們聽得懂的話,講他們聽得懂的事,激發致辭者與受眾之間產生良性互動,不斷提升致辭的“效度”。

  四是善於從邏輯角度尋“準度”。辦事情都有一個邏輯問題,公文寫作也不例外。能否運用好邏輯知識,將直接影響文稿的準確程度和質量。即使一個人從來沒有學習或研究過邏輯學,但他也會對“對方”的說話是否具有邏輯性有天然判斷力。尤其是對致辭等篇幅短小的應用公文,如果致辭者講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則很容易會讓聽眾發現其中的“瑕疵”。為此,我們要圍繞三個方面增強致辭的邏輯性:首先,在結構上要嚴謹合理、上下銜接。例如,一篇致辭在結構上必須具備稱謂、主體、結束語等,主體部分一般介紹活動背景、活動意義、提出要求等,各個部分之間轉接必須自然順暢,不能出現遺漏、顛倒等錯誤。其次,在內容上要判斷準確、概念清楚。公文中出現的邏輯錯誤可概括為種屬混淆、交叉並列、定義模糊、標準不一、自相矛盾等,這會讓人覺得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再次,在語言上簡潔清楚、切合風格。現在提倡開短會、說短話,致辭更應如此,不該說的不說,能不說的儘量不說,做到簡潔清楚。此外,不同型別的致辭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例如,在開工、生日等

  活動致辭,多用富有激情、喜慶的語言;而對舉辦的論壇、學術研究等活動致辭,則要語言準確、樸實;而對清明節祭拜等活動致辭,則要求語言大氣莊重等等。

  篇二:領導講話寫作規則及技巧講座

  說起講話稿,要從會議談起,會議是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的一種經常的'、廣泛的活動形式。聯社領導幹部一年大約有1/5的時間在會議上。開會就要有人講話,講話就要寫稿,講話稿的質量往往決定會議的質量,傳達會議的精神主要是傳達領導的講話。領導講話在傳達政令、布臵任務、指導工作和交流經驗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提高講話稿的寫作質量,文秘工作者迫切需要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成功經驗的借鑑。講話稿同公文是近親,同屬於公用文書,但它不是法定公文,兩者有明顯區別,不能用寫公文的辦法寫講話稿,也不能用寫講話稿的辦法寫公文。講話稿在格式上比較自由和靈活,不象公文的格式那樣統一和嚴格。在內容上,講話稿側重於寫形勢、認識和工作思路,以及對工作的部署和工作經驗的介紹,而公文側重於法規性和政策性的內容,更具有權威性。在語言使用上,講話稿強調口語化,符合講話的習慣。

  今天和大家研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講話稿寫作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第二個問題,講話稿的寫作技巧。

  一、撰寫講話稿的基本原則

  講話稿不同於法定公文,沒有統一的格式,在寫法上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可以說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但也不是一團亂麻,無章可循。只要認真研究和疏理,還是可以找出

  規律性的東西,供大家共同遵循的。這裡,我把撰寫講話稿,概括為五個符合。

  (一)要符合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

  領導的講話以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講話內容必須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絕不能發表與其相悖的言論,這是一條政治紀律。有的人缺乏全域性觀念,從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的利益出發,對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斷章取義,各取所需,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的小動作,這是不允許的。

  在多數情況下,領導講話對黨的政策和上級指示貫徹不好,不是有意抵制,而是由於學習不夠、理解不深造成的。因此,在動筆之前,一定要認真學習吃透有關檔案精神。學不好就寫不好,寫出來也是牛頭不對馬嘴,也不能用。為了撰寫好講話稿,撰稿人應對有關檔案先學一步,領導應允許他們閱讀密級較高、按規定閱讀不到的檔案,並讓他們列席有關重要會議,以領會領導意圖,加深對有關檔案的理解。這不是特殊化,而是工作的需要。

  (二)要符合本地區、本系統的實際

  強調寫講話稿要符合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不是讓大家照抄照轉,搞上下一般粗,那不是真正貫徹黨的政策,而是對黨的政策的消極怠工。黨的政策是管全域性的,而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而且在不斷髮展變化,只有從實際出

  發,因地制宜地貫徹黨的政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的同志寫講話稿不注意聯絡實際,只會在檔案和報紙上抄,文章寫的不短,自己的東西不多,通篇大話、空話、套話。這樣的講話被稱為“通用牌”,這裡講也行,那裡講也行,放之四海而皆準,講的話都沒錯,都能找到根據,沒有什麼風險,也不會犯錯誤,但與本單位、本部門的工作不沾邊,也不解決什麼問題,說了等於白說。說什麼“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同志說過,我寫文章,不大引馬克思、列寧怎麼說,報紙老引我的話,引來引去,我就不舒服,應該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有人寫文章滿篇的毛主席語錄,送到毛主席那裡,毛主席說,都是我的話,我不看了。現在這種遺風在某些單位還比較突出,寫文章自己不動腦子,缺乏創新精神,習慣抄人家的。抄來抄去,還是那碗飯,沒有新鮮感,羅嗦了半天,沒接觸主題,使人聽了厭煩。

  要把問題抓準、抓好,閉門造車不行,也不能憑一知半解就動筆,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情況。透過調研,摸清底數,主要是把工作成績、經驗、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搞清楚,然後再動筆去寫。

  (三)要符合講話者的意圖和身份

  首先要摸清領導意圖,為領導寫講話稿不同於自己寫文章,自己滿意就行。領導講話要反映領導意圖,即反映領導

  對上級精神的理解,及結合本地實際貫徹上級精神的想法和思路。必須讓領導滿意和認可,稿子才可透過,領導不滿意,就要翻工。瞭解領導意圖一靠當面談,就是在寫稿之前請領導談觀點,談思路,談意見。領導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深化,有時談一次不行,可以多談幾次。領導講話雖然由一個人去講,但代表的是黨委、政府,有些重要講話需要整個領導班子集體研究。二靠平時接觸、觀察,揣摸領導的意圖,秘書與領導朝夕相處,時間長了,對領導的觀點思路,要講什麼話,摸得比較清楚,寫起稿子就比較得心應手。三是透過研究會議的主題、內容和出席會議人員的身份,把握領導意圖。有經驗的秘書,看一看開的什麼會,研究解決什麼問題,就知道領導要講什麼話。

  寫講話稿,應先搞清楚講話者的身份,是分管領導還是業務部門的領導,是主要領導還是副職領導。領導的身份不同,講話稿的內容、角度、口氣應有所不同。因此,為領導起草講話稿,就要進入“領導角色”,暫時把秘書的角色放在一邊,時時想到我要是某某領導,要講什麼、怎麼講、講到什麼程度。只有站在領導的角度,才能寫出符合領導意圖,讓領導滿意的講話稿。如果一個會議既有領導講話,又有業務部門同志講話,講話內容要有明確分工。領導是管宏觀的,應站在全域性的高度,側重於講形勢、講認識、講大政方針。業務部門是管微觀的,應多講業務問題和具體的方式、方法問題。

  講話稿還要與講話人在會議上扮演的角色相適應。演一臺戲,有唱主角的,有唱配角的,也有跑龍套的,他們的動作和唱腔應和他們所扮演的角色相適應。開會也是一樣,有的會議,特別是比較大型的會議,有做工作報告的,有大會發言的,有介紹經驗的,也有領導作指示的,這些講話從內容到形式各具特色。工作報告要對過去的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對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進行具體部署,篇幅相對較長;大會發言多是介紹某一方面的情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篇幅一般較短;經驗介紹,應用匯報的口氣,介紹本單位、本系統某一方面的工作經驗;領導作指示的講話,主要是從宏觀上提要求、作指示。

  有些大型的會議,主報告可以長一些,講得全面一些,充分一些,其他人可以少講或不講,如果要講,角度要新,文字要精煉。現在的情況是,有些人習慣講長話,動則幾十頁,洋洋數萬言。有時開會,張主任講了,李主任講,趙主任還講,一樣的內容,一樣的角度,一樣的面孔;有長度、沒力度,有厚度,沒深度,就像毛主席說的“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下面傳達,一天都讀不完,而且把有用的東西淹沒在無用的東西之中,實在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四)要符合與會者的職業特點和接受能力

  工廠生產的產品質量怎麼樣,要拿到市場上檢驗,讓消費

  篇三:淺談領導講話稿的寫作要求

  摘要:領導講話稿不同於一般應用文,具有內容的針對性、表述的口頭性和受眾人的現場性。領導講話稿的寫作是一門藝術,寫作前要領會意圖,收集材料,擬製提綱;寫作中要注意技巧,講究方法,把握好相關要求。

  關鍵詞:領導講話稿 寫作要求

  領導講話是領導組織公務活動的重要方式,是實施領導職能的重要途徑,是總結推動工作的重要載體。領導講話稿不同於一般應用文,具有內容的針對性、表述的口頭性和受眾人的現場性。領導講話稿的寫作是一門藝術,寫作前要領會意圖,收集材料,擬製提綱;寫作中要注意技巧,把握好相關問題。

  下面,就如何寫好領導講話稿及寫作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與大家作一探討。1 抓好“三步走”

  1.1 要準確領會領導意圖。領會領導意圖是寫好講話稿的關鍵。如何領會領導意圖?最好是提前列好寫作提綱和寫作要點,儘量讓領導親自過目,這樣可以拋磚引玉,知道領導想講什麼?什麼方面的工作是這次會議的重點,從而較能準確地領會領導意圖。

  1.2 要詳細蒐集相關材料。一是堅持做好大事記,把自己每天所見、所思、所想以記流水賬的形式記下來,儘量詳細一些,防止“書到用時方恨少”。二是積累重要資料。主要是要對上級的重要通報、會議紀要和一些政策法規性的重要檔案進行整理和積累,特別具有指導性的重要的檔案和資料,應及時影印。三是每天要瀏覽上級和相關單位的網站,充分使用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優越條件,學會從網上搜集資料。

  1.3 要認真擬製寫作提綱。寫作講稿前先編寫提綱,從全域性著眼構思講稿的內容和段落結構。編寫的提綱要思路順暢,綱目和結構清晰,層次整齊,段落銜接要注意邏輯思維,通篇渾然一體,切忌虎頭蛇尾。

  2 注意“七個問題”

  2.1 誰來講?講話稿的內容和語言表述方式要根據領導的職務、年齡和社會資歷而定。如果寫的講話稿格式死板、語言方式和內容千篇一律,會非常影響領導的社會形象和講話效果。領導職務、年齡和資歷的差異性是撰稿時必須要注意的。撰稿人只有區別對待,寫出的講話稿才更加符合領導的身份地位、年齡和閱歷,才能真正體現出領導的管理能力,讓人一聽就知道是誰的風格。譬如領導一貫嚴禁沉穩,講話稿就應該著重理論性,言辭一定中規中矩;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