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查報告> 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調查報告3篇

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調查報告

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調查報告3篇

  篇一: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情況調研報告

  我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數量多、分佈廣,在抗禦水旱災害、發展糧食生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一直處於弱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舊的政策體系被打破,新的政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使得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面臨更多困難和矛盾。近年來,圍繞建立新的農田水利政策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近日,我們對全縣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情況進行了調查,實地察看了部分已、正和未改造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走訪了部分農民用水戶協會和農戶,並召開座談會進行了座談交流。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現狀

  (一)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執行情況

  1、隴縣2012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專案

  隴縣2012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專案累計完成改造固殿渠灌區、曹家灣鎮灌區、蒲峪渠灌區3處,改造乾渠渠道13公里,配套斗渠74.5公里,新建改造抽水站4處,鋪設低壓輸水管道24公里。完成主要工程量:開挖土方96158m3,外運土方57816m3,回填土方92440m3,澆築砼8042m3,漿砌石19194m3,鋼筋制安104.04T;安裝抽水站機泵裝置和控制系統4臺套,架設輸電線路2km;安裝管道

  25.97km,其中:安裝φ100上水鋼管1086m,安裝φ200PVC管道3720m,

  φ110PVC管道6216m, φ75PVC管道14952m,砌築閘閥井68座,出水樁437個。工程完成投資1886.39萬元。其中建築工程完成投資1646.05萬元,機電裝置及安裝工程完成投資34.84萬元,金屬結構裝置及安裝工程完成投資9.55萬元,臨時工程完成28.64萬元,費用完成117.53萬元,群眾投勞折資金49.78萬元。

  2、隴縣2013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專案

  隴縣2013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45萬畝,其中新增恢復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改善有效灌溉面積0.45萬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①豐收水庫灌區:包括渠灌與管灌兩部分:渠灌工程維修改造乾渠13km,配套斗渠8km,其中D40U型渠道長3km,D30U型渠道長5km,建築物92座,其中生產橋48座,跌水29座,斗門15座,管灌工程鋪設田間輸水管道31.5km。工程建成後新增改善灌溉面積6500畝。②抽水站工程:新建溫水鎮坪頭村核桃園1#、2#、3#、4#抽水站、溫水鎮溫河5座抽水站和改造溫水鎮甘峪山1座抽水站,鋪設低壓輸水管道37.936km。工程建成後新增灌溉面積3000畝。③機井灌區:在溫水鎮團結村、棗林村、閆家灣村、峽口村及坪頭村新打大口井6眼,維修改造大口井6眼,鋪設低壓輸水管道7.2km。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200畝。④高效節水工程:溫水鎮坪頭村建設高效節水專案1000畝,東南鎮邊家莊地區建設高效節水專案2800畝,主要以種植大棚蔬菜為主,採用大棚滴灌形式進行灌溉,共鋪設管道49.02km。

  3、隴縣2014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專案

  主要涉及東風鎮、八渡鎮和東南鎮3個鎮13個行政村2處渠道灌區,3處小型抽水灌區、2處井灌區。年度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378

  萬畝,改善有效灌溉面積0.922萬畝。按照專案建設要求,我縣2014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委託設計單位完成了工程實施方案,陝西省水利廳、財政廳以陝水規計發(2014)556號檔案批覆,批准概算總投資1931.2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襯砌改造乾渠9km,配套襯砌鬥分渠61.4km,渠系建築物164座,改造抽水站1座,新建抽水站6座,新打深機井2眼,大口井16眼,改造大口井15眼,鋪設低壓輸水管道49.43km。現在所處位臵為節水灌溉專案區,已完成主管道鋪設8km,水源井改造3座,正在進行地面滴灌帶安裝、閥門井施工。

  工程於2015年4月正式動工,截止目前工程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土方開挖0.9萬m3,土方回填1.2萬m3,砼2100m3,砌石3300m3,PE管道鋪設14.8km。已完成投資558萬元。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0畝。

  4、隴縣農業綜合開發段家峽水庫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專案 隴縣農業綜合開發段家峽水庫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專案共襯砌改造南乾渠20.229km;維修改造乾渠跌水13座;新修白牛溝退水1座;新修渠系建築物77座;改造工程管理設施800㎡;環保土保工程,渠道植樹15km;測水量水及資訊系統建設1項。

  5、灌區農業綜合開發及國土部專案

  2013年農業綜合開發專案襯砌改造林惠渠灌區乾渠5.112km;田間渠道8.244km;新修打機井4眼,維修機井5眼,砂化路7.132km。

  2014年農業綜合開發專案襯砌城關鎮堎底下片區田間渠道

  16.91km;新修打機井8眼,維修機井7眼,硬化田間生產路9km。

  (二)現行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模式

  我縣現行農田水利建設專案全部嚴格執行過程建設基本程式,實行“四制”管理。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專案建設用地及地面附著物清理全部由專案區受益村組群眾完成。

  (三)現行水利工程執行管護情況

  隴縣農田水利工程實行分級管理原則。其他小型灌區由鄉鎮水管站管理,並由農民用水協會組織參與工程的管理執行。機井、抽水站、田間渠道等小型工程交由專案區受益村組集中管理,併合理核定水價,收取水費,用於支付管理人員工資及工程維護費用。

  (四)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目前我縣僅有段家峽水庫灌區註冊成立了3個農民用水者協會,其他小型灌區由鄉鎮水管站管理。

  二、當前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在四川一些地方表現的相當突出。我縣多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但7、8、9、10四個月降雨量佔了全年的60%以上,而需水高峰的4、5月份,降雨只佔全年的15%左右;現有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相當部分是邊規劃、邊設計、邊建設的“三邊”

  工程,至今已執行四、五十年,先天不足加之後天維修配套沒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嚴重,效益衰減。據調查,目前小型灌區渠系水利用係數在0.3--0.4之間,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0%。

  (二)群眾投工投勞不足,嚴重影響著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農村取消“兩工”以後,群眾出工投勞沒有了強制性約束,再加上農業比較效益逐步下降,農村勞力外出經商務工的較為普遍。據調查情況反映,有的村外出打工的男女青壯勞力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連辦喪事出殯也難以找到青壯勞力。多數村外出打工的人數佔到勞力總數的三分之二,留守在家的少數青壯勞力也大都有自己的經營專案,真正務農的微乎其微。由於農村人員大量外出,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經濟落後的山區成了一句空話。很多地方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處於停滯狀態,原有工程也因得不到及時維修,損毀嚴重。

  (三)因產權制度改革不規範帶來的問題開始顯現,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響。調查中發現,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實行租賃、承包、拍賣後,由於合同規定事項不周全、缺乏對經營業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式不規範,有的一賣了之,收了錢就不管工程管的好壞;有的業主只注重經營管理,不重視工程管理;有的業主不履行合同義務甚至違約,棄臵不管;還有的工程運用不合理,引起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背離了改革的宗旨,對此群眾意見很大,甚至引起上訪。

  (四)基層水利管理單位自身能力建設薄弱,急需加強。由於鄉鎮機構改革,鄉鎮水利站併入了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多數過去由鄉鎮水

  篇二:關於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幾年來,在上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我鎮先後實施了城黃灌區專案、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專案、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等農田水利工程實施,極大的緩解了我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缺失的情況,農村水利條件大為改善。但還面臨著很多問題:當前我鎮農村水利設施經過工程專案大規模的建設,總體功能有了一個飛躍,起到了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果。但全鎮農田水利設施面廣量大還存在著很多死角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老百姓希望解決的呼聲很高。下面就我鎮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彙報如下:

  1、工程規劃、建設、管護、資金籌集和投放等情況

  我鎮近幾年透過專案運作,共計拆建、改造泵站145座(全鎮共有泵站205座)、新建硬質渠道46.59公里,拆建危橋43座,新建中溝級排水涵53座。建設資金主要是依靠上級財政資金及鎮自籌資金的方式解決,近幾年我鎮自籌專案配套資金約750萬元用於專案的建設。

  2.農村水利工程功能情況

  我鎮現有的灌排體系始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程建成時就存在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全、質量差等問題,再經過幾十年的執行,早已經進入更新、改造時期。經過近幾年更新改造尚有月三分之一農田水利工程自建成至今沒有更新改造過,相當數量的電灌站年久失修,

  灌渠淤塞,建築物老化損壞,設施完好率低,造成有效灌溉面積銳減,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薄弱。前幾年大規模的河道疏浚及河坡整治工作帶來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河坡整治後關於水土保持的專案沒有能及時的跟進上去,現在我鎮已經有8條中溝出現了嚴重的因河坡倒塌導致河床抬高的現象導致泵站灌溉取水困難現象的發生。針對這種現象我鎮今年投入資金對一號中溝實施生態擋牆工程、東風中溝實施河坡綠化工程,發揮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美化環境、淨化水體的作用。

  3、水利站運轉和隊伍建設情況

  我鎮水利站現有工作人員6人(其中正式在編在崗工作人員4人),承擔全站16個村(居、社群)農田水利建設、規劃任務,同時還承擔江蘇省環保科技產業園區的水利工程建設、規劃、預算、監理等方面的任務,自2006年農機與水利合併後,水利站還承擔起了機電排灌執行維護任務。

  4、當前我是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主要矛盾

  4.1、長效管理機制缺失—長期以來,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一直是採取政府號召、政策引導、行政組織、群眾參與的方式,隨著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的外部環境的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應當認真研究,加以規範。建議我市制定出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辦法,透過規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良性投入機制和長效管護機制,明確各地及有關部門的職責劃分,社會組織和受益群眾在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中的地位和義務,形成全社會重視和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強大合力,保證農田水利工程的持續健康執行。

  4.2、執行維護人員缺少—目前隨著老農機人員的退休,我鎮能進行泵站維護的人員越來越少,全鎮目前僅僅剩下一個原農機維修人員,這不僅嚴重的制約了全鎮泵站維護的及時性,還帶來了後繼無人的現象,是泵站執行的一個重大隱患。建議市政府能制定人才培養機制,定期組織技術培訓,保證泵站正常執行維護提供人才儲備。

  4.3、老百姓思想意識消極—現階段泵站所屬主體是村委會,因村各項中心工作較多,村幹部將泵站執行維護工作放在了次要的部位,總要等到水稻種子已經下田才來進行泵站的試執行及渠道清理工作,導致了試執行期間出現問題的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延誤放泡田水致使百姓意見較大;渠道不能及時維護,由於沒有提前試執行,渠道在使用一季後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與解決,導致打水期間渠道出現問題延誤稻田灌溉。

  篇三:關於我縣水利建設的調研報告

  今年中央1號檔案鎖定“加快水利改革發展”這一主題,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大興水利的明確訊號。泗水是山區農業大縣,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於保障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當前,如何吃透上級檔案精神,做好與泗水實際相結合的文章,爭取有更多的專案納入中央和省市的“大盤子”,最大限度爭取上級的政策、資金、專案,全面改善和提升我縣水利基礎設施的水平,成為各級水利部門和政策研究系統研究的重要課題。縣委政策研究室抽調部分人員組成調研組,集中時間對全縣水利設施建設現狀進行了全面調研摸排,深入系統地分析了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實質,為下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科學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一、全縣水利設施建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水利工作緊緊圍繞上級水利工作思路,立足於防汛抗旱、安全飲水、節能減排,認真做好用水、節水、保水工作排程,千方百計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工貿重縣、果牧大縣、生態名縣”建設。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全縣水利系統抓住國家拉動內需、加大水利工程投資的難得歷史機遇,以重點水利專案建設為抓手,加快傳統水利向

  現代水利、民生水利、生態水利轉變,為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利支撐保障。截止目前,泗水縣共建有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117座,塘壩308座,攔河閘5座,截潛2000餘處,機電井1600餘眼,工程總蓄水量2.65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8.5萬畝。

  (一)加快推進各類水利專案建設。“十一五”期間,在財政收入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全縣累計投向水利設施建設專案的資金達4.3億元,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各類水利設施整體水平。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方面,投入資金2.6億元,先後完成了賀莊、華村、龍灣套等66座中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全面提高了水庫的防洪標準、蓄水能力和灌溉能力,有效保障了泗河、濟河兩岸及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河道治理方面,先後治理了泗河城區段、濟河紅旗壩上游段、高峪河、星村河、中冊河、蘆城河、琴柏河等大小河流6條17.4千米,建成了泗張攔河閘和高峪賀莊攔蓄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500餘萬元。灌渠清淤改造方面,投資327萬元,完成了全長20公里的賀華乾渠維修配套加固工程,擴大有效灌溉面積3萬畝;投資152萬元,完成了楊柳灌渠末級渠系改造工程,維修灌渠18.04公里;投資1505萬元,完成了龍灣套水庫西乾渠節水改造工程,大大增強了灌溉面積和抗旱能力。

  (二)大力發展各類民生水利。積極爭取上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專項資金,2005以來累計投入7300餘萬元,先後分三批完成了441個村、40.76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自

  來水普及率達到90%;妥善做好庫區移民後期扶持工作,(2010)在全縣庫區和移民安臵區實施基礎設施工程13處,完成國家扶持496.7萬元。核定大中型水庫庫區移民共計20689人,每人每年扶持資金600元,累計發放補貼5586萬元,保證了庫區移民的正常生活;加快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先後投資526.6萬元,完成了老寨山、青龍山、紅山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7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三)全面提升水利管理裝備水平。積極釋出實時水雨情資訊、大型水庫蓄水情況、地下水動態資訊等,全方位提高水利服務水平。2008年又投資120萬元,建成了全縣水雨情自動控制系統,實現了市、縣、鄉三級對水雨情資訊的實時監控,滿足了經濟社會對水文資料的需求。加強對河流湖泊水位、流量、水質等資訊的監測和預報,使水文服務更多地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2007年又投資50萬元建立了企業取水自動監測系統,提高了水資源費徵管工作資訊化、自動化水平。特別是在今年年初的抗旱過程中,水利系統各站所把保障群眾生活用水放在抗旱工作首位,加強地下水監測,及時建立了新的應急抗旱水源地,千方百計增加抗旱水源,有效發揮了現有水資源的最大效益,努力把旱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水利設施建設存在問題及癥結原因

  近年來,我縣水利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但是隨著全縣經濟持續加快發展,工業快

  速膨脹隆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現有的水利基礎設施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水利建設滯後的問題日漸凸顯。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程不配套問題突出。我縣水利工程特別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受當時資金、技術等的制約, 標準低,質量差,加上老化失修,致使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先天不足,配套不全問題嚴重。在今年春季持續旱災過程,大部分水庫的灌溉渠系不配套、不完善、“有水無渠”的問題就非常突出。像賀莊、華村、龍灣套、泉林引泉等四處中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4.09萬畝,而實際灌溉面積僅9萬畝。華村乾渠雖然於2006年進行了簡單維修,但是由於田間工程配套沒有跟上,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賀莊水庫灌區由於水庫病險嚴重,自80年代初限制蓄水,目前乾渠雖然進行了乾渠清淤,黨部分乾渠建築物損壞,支渠損毀嚴重,灌溉面積僅有2600畝,為設計灌溉面積的5.1%;泉林引泉乾渠更是基本廢棄。

  二是河道險工險段亟需治理。泗河是泗水唯一的排洪河道,由於兩岸無堤防,防汛防災壓力非常大。雖然從1998至2006年,我縣自籌資金1400萬元斷斷續續對2.6公里的險工險段進行了治理,但是目前仍有中冊鎮故縣河段、高峪鄉崔家莊河段、星村鎮嶽陵河段、黃溝鄉南崇義河段、泉林鎮韓家村等七處河段病險突出,直接危及附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泗河一級支流濟河、黃溝河承接著上游兩座中型水庫的洩水,由於水庫下游河道無堤防,水庫安全洩量僅能控制在

  300m/s以下,給水庫防洪安全造成很大壓力。

  三是水利設施管理簡單粗放。由於農田水利工程投資效益低,資金回收時間長,缺乏吸收社會資金的能力,農田水利工程維護費用缺乏,加上水利設施產權不明晰、維護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水費徵收、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機制尚未真正建立,“重建輕管,只用不管,只用不修”的現象十分普遍,部分水利工程損毀嚴重。

  四是水利專業技術人才比較缺乏。調研中發現,目前我縣水利人才隊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素質上,都與水利工作不相適應。從文化程度來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27人,中專以下213人;從專業結構來看,水利專業204人,佔85%;經濟管理、法律專業等36人,佔15%,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73人,佔30%;從人才層次來看,一般人才居多,專業技術人才、複合型人才偏少,人才缺乏問題已成為制約我縣整體水利工作的一大薄弱環節。

  究其原因,首先是基礎脆弱。泗水是山區農業縣,境內7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而且泗河及其33條支流均為季節性山洪河道,一方面是70%的水白白流走,另一方面是山區群眾缺水盼水。山區、留不住水的客觀現實決定了水資源利用率不高、 “靠天吃飯”的局面依然存在。同時,山區丘陵地區實施水利專案建設的施工難度和成本相比平原地區要多的多、大的多。其次是欠賬太大。長期以來,我縣水利建設投入主要依靠向上級爭取各類水利專案,但是我縣地方財力吃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