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

  相信真的有天才,天才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天性。雖然蘇東坡不斷被小人讒言,但還是不能影響到皇帝對他的喜愛。皇后說每次皇上舉箸不思食的時候就是想看蘇東坡的詩了。古今幾人能做到?我等碌碌無為之輩,常常思索活著是為了什麼。跟他們相比,我們活著是不是真的沒有意義?只是為了人類繁衍?繁衍的輪迴中幾千年會出幾個這樣的人,等待他們為人類的文明增添濃墨的一筆。

  做翰林學士時,蘇東坡常在夜裡深鎖宮中。有一個極為崇拜蘇東坡的,勤於搜求蘇東坡的字,蘇東坡每一個短簡便條若由蘇東坡的秘書交給他,他就給秘書十斤羊肉。東坡已經風聞此事。一天,秘書對友人的口信請蘇東坡回覆,東坡已經口頭回復了。秘書第二次又來請求,蘇東坡說:“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秘書說:“那人一定要一個書面的答覆。”蘇東坡說:“告訴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蘇東坡是個很風趣幽默的人。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2

  他,富有創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羈。他嚐盡百味人生,他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就是蘇東坡。

  自從他考取功名後,他便一直貶官、貶官、再貶官……但無論到哪裡,他都有自己的樂趣,他可以與百姓閒聊,可以研究美食。他的樂觀使他得以笑對各種人生:道德家、作家、畫家、書法家、工程師、農民、佛教徒、士大夫、法官……

  他的樂觀使他嚐盡百味人生,成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該怎麼做?

  我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樂天派,我是學生,是兒子,是運動員,是志願者。每一個身份,我都會以樂觀的心態去細細品味。學生,有習得知識之樂;兒子,有盡孝之心;運動員,有奪冠之熱血;志願者,有助人為樂這愛。

  我願以樂觀嘗人生,品百般滋味!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3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以前如果別人問我,他是個怎樣的人,我可能不會回答。而現在,我會大聲道,“蘇軾就是蘇軾,他是一個活得十分像自己的人啊!”

  以前從未好好了解過蘇軾,只知道他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那些詩,不過是順手拈來,沒什麼深意。讀了《東坡傳》後,我才進一步的瞭解了他。知道了他年少時有光明的仕途,後來一步步被貶,但他從未放棄,始終瀟灑地做著自己。他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卻也不清高孤傲,即使被貶,也甘願與民同甘共苦。依我看來,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

  一生坎坷,多次被貶流放到偏遠地方,他雖難過、絕望,卻從未放棄心中的執念與嚮往。努力使自己的內心接受這一切,認為一切仍然善意美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的內心才是真正的強大啊!

  我只想說蘇東坡,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4

  讀了《蘇東坡傳》後,我覺的他是一個樂天派,什麼事都能開心面對。他還是百姓的朋友,一個詩人、一個酒仙、一個小丑、一個大文學家……

  蘇東坡雖然曾經度過一段風雨人生,但是他卻很開心的度過,這一生沒有一點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開心。不管他走到哪,哪裡的百姓都很開心,他都能和百姓成為朋友。到哪都開心。他有一個大缺點,就是愛說實話,不管皇帝怎麼罰他,不管責任在不在於他,他都沒有半點兒理由為自己辯解。

  當時的皇帝很無能,國家都治理不好。而蘇東坡卻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為我們都看在眼裡。他有一顆博大的心。

  有一個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著肚子度步,他問侍兒們一個問題:“我肚子裡藏了些什麼?”侍兒們紛紛說:滿腹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連稱是。這就是蘇東坡的不合適的表現。然而這又是文豪的可愛之處。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5

  讀完《蘇東坡傳》,我知道了蘇東坡之所以被人們記住,是因為他那樂觀的心態,就算太苦太累,他也總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鬆自己。

  蘇東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寫詩寫詞,詩、詞的每一句話都是蘇東坡的感情。比如:蘇東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蘇東坡常常對弟弟高大取笑,寫下兩句: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大頭。

  這兩句的意思是這樣的,經常吟誦詩句,忽然一抬頭,頭撞在了頭頂的牆上。

  蘇東坡的一生被稱為風雨人生,他經常被趕到偏遠的小城市,做一個小地方官。他被趕到一個地方,他就跟那裡的人和平相處,幫助別人,同時也些出了許多美妙的詩句。

  蘇東坡在哪,別人就因為他的存在趕到幸福。他的快樂能感染身邊的每個人。當他要離開莫個地方時,那裡的村民都會依依不捨。

  我們應該學習他樂觀的心態,無私奉獻,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質!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6

  接連三天,閱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於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裡借書閱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把那本新到手的《蘇東坡傳》給她,千叮萬囑一定要歸還。

  不在同一地點工作的同學,畢業之後就如紛飛的風箏,哪還有聚會的時間與機會。於是,如越來越淡的同學情一樣,那本《蘇東坡傳》也就永遠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書在那個還算長得漂亮的同學那,一定也很是孤獨。因為在我看來,那位女同學也許是看不懂蘇東坡的。

  於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說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著我。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7

  第十八章《浪跡天涯》:這一章講述了蘇軾在從黃州遷出後,一年零八個月的遷徙生活,用蘇軾自己的話說,猶如“小兒遷徙避學”。文章記錄的不過是東坡生活中的一些煙火瑣事,卻折射出了他的政治抱負、人生理想、創作風格、生活態度等等。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居高臨下,清高放誕計程車大夫只是一個奔波於柴米油鹽間的凡人。與此同時,我們也從他日常生活與人交往中看出了他的處世態度,看到了他可親可敬的一面,更從他與王安石的話談中看出了他身為知識分子的那一份耿介。

  甚喜美言,恭錄如下:

  歸去來兮,君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著,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這是蘇軾生活情味的真實流露。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8

  東坡,東坡,一位住在東坡上的詩人。號東坡居士此名看似隨意,但又何常不體現了蘇軾的瀟灑與豁達呢!

  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瞬時令我感到即使隔著千年的歲月,也能如此近距離得感受到蘇東坡的一生實在是妙筆。

  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運的。儘管他被一貶再貶,但他卻也總能發現生活的歡樂,也許正是這個不同的機遇,讓他走遍了祖國的半壁江山,嚐遍了世間美味,他從不居高臨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們的生活,下田耕地向農民討教經驗,分享美食,細聽鄉下趣事。如此一比,離別官場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閒。

  李白的一生逍遙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難免略顯苦難,唯有蘇軾最令我敬佩。他是詩人,亦可以是農民,是釀酒師、是學者、是工程師…。。他的無所不能更是啟迪了我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他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般永留千古!

  這是一份橫跨千年的精神寶典。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9

  關於蘇東坡,也就是蘇軾,我們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詩詞在課本上都學過,而且據說美食“東坡肉”是他研製出來的。總的來說,他的.大名,是如雷貫耳的。

  翻開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對於裡面介紹的蘇東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書中提到,蘇東坡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中。父親蘇洵年輕時也不愛讀書,後來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響,就開始決定認真讀書了。剛好蘇東坡的出生,讓蘇洵就萌生了一種和兒子一起陪伴式讀書的想法。

  他教導蘇東坡朗讀,自己在一旁聽,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學習與成長。而蘇東坡的母親對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引導。她給小蘇東坡讀故事,引導他像古人中的聖賢一樣正直,勇敢。後來在對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觀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沒有把當初被貶的私人情緒帶到公事上的判斷中。

  還有蘇東坡的爺爺,他的豁達的性格,讓從小與他生活的蘇東坡長大後也是一種怡然積極樂觀的性格,在事業上的起起落落,讓他能夠有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

  通過了解蘇東坡小時候的成長故事,也讓我更加明白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0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遍,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還記得蘇東坡被蹢嗎?他當時已只不過是一個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著那些黎明百姓,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1

  初識蘇軾,是在宋詞中,浩瀚詞海,他的詩,是最有吸引力的。

  他滿腹才學,年紀輕輕就得到皇帝和文學大家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可見他是幾千年難出的大才子。可在他的詩中,那些華麗詞語、高人一等的傲慢並沒有出現。更多的則是豪放樂觀或簡約輕鬆。但這樣的詩詞,更能走進讀者的心裡,這似乎就是文學創作中更高的境界。

  後來,讀了《蘇東坡傳》,才瞭解樂觀的詩詞背後有多少生活的艱苦與憂愁,但也正是這樣的生活,才成就了一個無法複製的“蘇東坡”。他是個天生的樂天派,被貶黃州期間,他沒有因苦難而消積,反而他人生中的大部分名篇都創作於那裡。他把自己變成一名農夫,過著田園瀟灑的生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就是他對自己最好的形容。

  也許是他過人的才華,也許是他無可救藥的可愛或是對生活的熱愛與享受,造就了他不凡的一生,流傳千古,聞名中外。我們可能沒有他與生俱來的才智,但我們可以勤奮努力,在遭遇挫折時,也可以微笑以待,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美麗光明的人生。

  此世唯一的蘇東坡,他不僅為我們後人留下這些美麗的詩篇,他更是每個逆境中的人的榜樣,教會我們如何對待生活。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2

  蘇軾早年成名入仕,看似一路順當,引人欽慕,後半生卻一直於宦途中跌宕起伏。

  在"烏臺詩案“中,僅因為在《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就被奸人所指入獄,接著被貶官黃州。這是蘇軾第一次遭遇不順,但不是最後一次。他一時定是失落鬱悶的,但他是個樂天派,他向官府申請了五十畝荒地,帶領全家耕種,這塊地是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土坡,蘇軾管這塊地叫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而“窮人吃不起,富人看不上”的豬肉,也因他發明了“東坡肉”而流傳千古。

  後來,他又被貶謫到惠州、儋州。在艱苦的環境裡,東坡的筆並沒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態,以著書為樂,並且利用自己自身的優勢,盡全力造福當地百姓。可惜的是,在皇上大赦天下命他復任之時,因舟車勞頓於北歸途中去世。

  我背的蘇軾的第一首詞便是《定風波》。莫金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怎樣的一種豁達?在沒有蓑衣的雨中將竹杖芒鞋,寫出了勝於金鎧寶騎的氣概!我對他最早的認知是美食家,現在更加感慨的,是他的樂觀豁達、幽默率真,永遠對生活抱有希望。

  蘇東坡是我心中的偶像。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3

  夜深人靜之時,開啟夜燈,輕輕翻開那厚重的封面,我想讀完後這本書後一定會受益頗多,果然如此。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首《水調歌頭》跨越了千年,寄託了對月的最高境界,蘇子瞻的才氣,不可否認,那些詩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都出自他的筆尖,他性格直爽灑脫,隨遇而安,一個典型的“樂天派”讓人無不讚嘆,征服眾人。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前半生沒什麼大的阻礙,一帆風順,後因遭小人嫉妒使壞被流放到黃州,可就是在這被流放的期間,正是他的詩詞創作達到了巔峰時刻,其中《記承天寺夜遊》就是途中一首代表作。他的想法很簡單,當看到老百姓受苦,就透過詩詞的形式把當時對變法中的不符合民情的現狀表達出來。即使自己的處境十分困難,可他仍坦然從容,保持自己,詩句裡沒有流露出一絲消沉,體現出一種內心靜心如水的樣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在蘇東坡眼中,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蘇東坡,他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正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嗎?無論你遇到多少次挫折,可還是依然樂觀面對人生,不斷的透過學習來讓自己更加強大,更優秀。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4

  蘇東坡的‘賦’,有別於歷史中其他的‘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富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尤以赤壁賦為最佳。這篇文章雖然在景物描寫方面未嘗著墨過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抒發情感真摯樸實。其中有由今昔對比產生的不盡感慨,卻又不失達觀自適;亦有抒發自己對自然的謳歌,併產生了‘與造物者遊’的超凡情結。

  細細研讀,發現蘇子進行過多次比較:變化與永恆,武略與文才,生存與死亡,並輔以佳句:‘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軸轤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黃州也許是湫隘骯髒的小鎮,但是無限的閒暇、美好的風景、詩人美好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這些合而為一,釀造了蘇子神仙般的謫居生活。

  結語: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間的表現,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間存在於軀殼之中的形式——但蘇子認為那不盡然。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蘇子在他的心靈識見中產生了混合的人生觀——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5

  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的華彩;

  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

  他用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湧的篇章;

  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他將伴我一生。苦澀中遮不住的淡香溢位翠玉般的碧壺,沁滿心田,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也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哀思。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寄予給一杯清茶,被寄託給一輪明月。淡的相思,淺淺的哀愁無需言語,沉鬱便是所有。

  蘇軾是一江碧水,他將伴我一生。掩飾不住內心的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鬢髮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於內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的夢幻中遨遊,在他用詩堆積的象牙塔中放縱。“浮游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結點,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閱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於明白,一切痛苦只是過眼雲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讓我平淡;

  蘇軾如水,伴我一生讓我寧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恆!

  《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16

  說起蘇東坡,人們會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辛棄疾統稱為“蘇辛”。然而,這位大文豪,著實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領軍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蘇東坡不是這樣的,他的詞,特別是他在被貶黃州期間的作品,全都清新脫俗。如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那麼的感人,而且還有一些悽迷之感,實在是無法讓人與豪放聯想,相反,頗有一些婉約派的感覺。

  蘇東坡也會對一些生活小事很為迷戀。比如他在黃州時就創造了東坡肉,並把其來歷和做法記入《食豬肉詩》中。他發明的東坡肉也是我的最愛,實在是好吃,肥而不膩。

  東坡先生是一個一心為民卻不得志的官員。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總能為當地做一些實事,備受當地人民愛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職,總會捲入政治漩渦,然後被人又踩又坑,幾番下來,幾乎不是貶官就是流放。

  蘇東坡,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並不是聖賢,因為做聖賢太累,而他天性活潑,是不可能天天嚴肅的。

  蘇東波,千百年過去了,仍然被人們景仰,並將繼續被後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