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問中醫幾度秋涼》讀後感範文

《問中醫幾度秋涼》讀後感

《問中醫幾度秋涼》讀後感範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問中醫幾度秋涼》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問中醫幾度秋涼》讀後感1

  前幾天,我 在網上無意間發現一本小說,名叫《問中醫幾度秋涼》,被網友評價為繼劉力紅老師《思考中醫》後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醫著作。

  作為中醫學子又熱愛它的少年怎能錯過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說,我便如飢似渴的讀著,三天便將它瀏覽完。

  這本小說透過回憶母親為線索記述了自己當年在高舉科學之旗的父親的影響下沒有繼承母親高超的醫術,隨著後來女兒的問世開始反思中醫與西醫。

  其中我看到好幾處時,是多麼的激動,也許引起我的共鳴,似乎見到了許久未見的故人。

  文中作者開始寫到當年母親以“不讀中醫經典,只記方藥,只能成為庸醫”為由拒絕教自己絕活,後來作者隨著以後的經歷(其中寫到一個教中醫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醫的路)才明白當初母親為什麼不將絕活教給她,明白中醫不知醫理,何以成醫,而中醫經典就是中醫的根,歷代醫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將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醫,此時也才明白我校國醫大師李老師所說的究其一生培養中醫學子,到頭來培養一批倔墓人。

  接著寫到關於借母親及母親的師傅們生前用許許多多的'毒藥對重威病人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來闡釋“是藥三分毒”的不足,說“是藥三分毒”的物件是陰陽平衡之人,若病人,則此“毒藥”(辯證準確和用藥正確後的毒藥)是靈丹妙藥,何來毒藥之說?由此我想起了前段時間一專家給一同學治病所用的桃仁紅花的量遠遠超過常規用量,等病勢下降才降低用量,是的,這不就是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篇裡“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先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的現代版嗎?

  接著又寫到父親在他六十歲時對中醫的態度發生改變,由之前對中醫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為何有如此大改變,可以從他的經歷中找到答案。作者父親六十歲時,背上長了個癰,推崇西醫的他在使用了眾多消炎藥後,癰反而越潰越深,無奈寫下遺囑,後來在朋友的力薦下去找老中醫看,幾劑藥下肚就痊癒,從這件事後他不再反中醫。看到這兒不得不想起名醫們提到的中醫之所以能在飽受挫折後生存是它的療效。

  還有作者寫到她自己曾經患有心臟病,擁有高超醫術的母親也曾患有此病,母親也只能用藥物控制它的發展,後來她想藥物不可能改善,之後她無意中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來到農村蓋房子,不知不覺中心臟功能恢復正常,這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神奇,然而在中醫裡也有此概述人與環境的關係。

  讀了這小說,讓我真的覺得如沐春風,感慨萬千!

  《問中醫幾度秋涼》讀後感2

  《問中醫幾度秋涼》是一本十年前閱讀的書籍,講述了作者從自己老中醫母親的一生和小中醫女兒的進步中窺得的一些經歷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頗有一些想法。

  1、西醫讓人清清楚楚的死,中醫使人自然而然的活。

  作者的父親是個唯物唯科技論者,他總是看不上配偶身為中醫的所謂“神秘治療法”。誠然,現代科技一日千里,聲光電和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極大的提高。從前那些朦朦朧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諸如腹瀉(霍亂)、咯血(肺結核),風寒(流感)等等,現在可以輕而易舉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機制,甚至可以輕而易舉的使用抗生素、手術等藥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癒機體。

  而隨著環境惡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西醫手段更多地呈現出了“照病鏡”而非“治療儀”的一面,花了成千上萬的開銷,讓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長在體內的各種“瘤”、“斑塊”、“膿液”,金錢散盡之後,病人也“心滿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親,在紮實的中醫基礎知識技術之上,靈活運用了中醫“黑箱”的診治特點,因脈而治,應勢而為,儘可能的減輕患者的病患疼痛和醫療花費。當一個個病苦難忍卻又在大醫院束手無策的患者們最終上門感謝母親正確辯證調治後,作者和作者父親才稍稍改觀了對母親的偏見。

  2、西醫需要具體理性的大腦學習,而中醫需要用心靈去感受。

  作者列舉了著名中醫大師文懷沙的一句名言:西醫用腦,中醫用心。

  西醫可以批次生產,而中醫需要靈性和開悟。從事臨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類指南和共識的強大,嚴謹的循證研究拯救千萬病患於痛苦之中。而更能體會萬千病患微妙的個體差異對於統一臨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體質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條件下對於療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對於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親診不同孕婦的喜脈,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穩不驚正常分娩脈象,有的卻是如波浪般充滿旺盛生命力的脈象。每每摸到後者,母親都像品鑑藝術品一樣溫柔和高興。

  科技發展使得人工智慧越來越精密複雜多功能,甚至阿爾法狗都能在圍棋上秒殺人類,但是品酒師、品茶師,聞香師卻還是成為相關價值鑑別的最終決策者,這充分說明不管哪個領域,人類的感覺是無可替代的。

  3、西醫無限分割將人異化,中醫以人為本真正還原人的尊重。

  作者列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老農肚子痛,去某醫院看病,掛號讓他去了消化科,消化科檢查一番讓他去外科,外科又檢查一番讓他去泌尿科,可憐的老農蹲醫院門口號啕大哭:怎麼看個小病還要跑這麼多地方啊?

  可笑過後便是可悲,我們都知道,現在越是大型的醫院,分科便越是細緻具體。用作者的話形容:很多科室的“大專家”、“大教授”,卻並不能獨立的去處理某一病症,這當然能為學科系統化帶來效率,卻不得不反映了現實的可悲。

  作者母親堅決的從醫院辭職,為的就是不讓系統化的條條框框來限制和異化自己獨立診療病患的能力。超倍顯微鏡可以深入細胞分子結構,系統知識也把人體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見,但堆積如山的報告單和疲於奔命的步伐卻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親那裡,他們卻永遠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傾訴,值得信任也可被撫慰身心的人。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實實在在用文字表達了什麼叫“實踐出真知”,中華文明經歷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們內心最難割捨的卻還是那份獨一無二的感覺和記憶,它刻進我們血骨,在生活的驚濤駭浪之中,與我們所有的張惶失措,灰心喪氣和苦難眼淚進行一次次最溫柔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