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大秦帝國》讀後感

《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秦帝國》讀後感1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敗國,成為一統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麼,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後,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

  從秦孝公贏渠梁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期間經歷六王七次權利的移交,不同時期採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捨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為閼於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說道:閼於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看到這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著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為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揮聯絡群眾的優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法治中去。

  《大秦帝國》讀後感2

  秦帝國,經歷過從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墮落,最後飛灰煙滅。歷史證據幾乎沒有。

  但是孫皓暉先生卻把歷史證據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寫成了大秦帝國這本書,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這本書裡了,我們不得不佩服孫皓暉先生的勇氣。

  故事的開頭就描寫了秦魏河西大戰,秦朝失敗還失去了函谷關,那時的秦孝公斷指用血在碑上刻了兩個字:國恥。如果要收復失地,就要招賢納士變法圖強。他釋出了一道“求賢令”,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過了好長時間,終於遇到了一代變法奇才衛鞅入秦,為秦孝公講述變法,並說明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兩人談得十分投機,秦孝公便任命衛鞅負責變法,他對秦國的田制和其他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衛鞅非常認真處理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剷除老世族的勢力。

  衛鞅變法後,大秦不僅收復了曾經的失地,還抗擊了的山東六國,包括最強大的魏國,衛鞅被封為商君。眼看秦國將要一躍而起,進入天下強國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這位勵精圖治的君主沒有看到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衛鞅也被反對變法的老世族們車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衛鞅的新法,使秦國的強大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輝煌,而是永遠。其實衛鞅的死這裡面也有秦惠文王在幫忙老世族車裂衛鞅,因為他想把秦國的實力拿到手,暫時讓朝局穩定,最後老世族還是被惠文王殺掉了。

  後來,這部小說又生動地描寫了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趙長平之戰、呂不韋棄商從政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直到秦國一統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當然,《大秦帝國》並不是到秦始皇的大一統事業,如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井田制等,孫皓暉在《大秦帝國》中的寫作手法也令人心醉。無論是不同人物的說話風格,就連那麼一點點的想法都有描述。細節部分寫的非常完美,孫皓暉的認真透露到書的每一部分。

  《大秦帝國》如此引人入勝,我花費了上個學期和整個假期去咀嚼消化,而作者孫皓暉為寫這部書,整整十六年,他將自己生命中最珍貴、最年富力強的時光奉獻給了這部書。感謝孫皓暉寫下了這部宏大的歷史鉅著,揭開了說秦政是暴政的假話,也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大秦帝國》讀後感3

  在兩千多年以前,是哪個國度結束了戰國時期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哪個帝王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偉任,是秦帝國,是秦始皇。

  在小時候我還不懂事的時候,我曾經覺得大秦是天下間最邪惡的國度,而始皇帝則是最可惡的君王。但上了高中後,我漸漸的覺得沒那麼簡單,我想象不到秦朝做錯了什麼事,竟要引起天下之人圍攻。後來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大秦帝國,我才瞭解到,人的主觀映像對於歷史的誤解是有多麼可怕。

  在戰國之初,秦國被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都認為是蠻夷之國,不懂禮儀邦交之國,其地位比起楚國還要差很多。直到孝公繼位,發出求賢令,從此秦國舉國上下開始尊敬人才,而後商鞅入秦,力圖變法改變了秦國落後的局面。從此秦國一改往日落後局面,一局成為天下第一戰國。引來了諸多山東士子入秦。如張儀,蔡澤,李冰等。再者,武將也有許多屬於外來的如蒙恬一家等。

  在長平之戰後,天下戰國都落入了低谷,各國都在尋求變法之道,竟皆在模仿秦國的變法之道,單從這上面講就不能說明秦朝暴政了。而且大學士旬況當時也指出說“變法必學秦”,此等話語在史記裡依然可循,難道有錯嗎?

  始皇帝橫空出世後,以自己的雄才大略,一統天下,在他上位後幾乎是以一己之力,鎮壓嫪毐,放逐呂不韋,試問有哪個少年在自己十幾歲時做到這種事,數千年來也只有一個康熙,僅僅如此。而始皇帝更被李贄稱為“千古一帝”。我認為,始皇帝被稱為有史以來最為的偉大皇帝一點也不為過。可能有許多人說秦始皇是暴君,實行的是暴政,但試問如果單單只是暴君,是要如何一統天下,不是應該先窩裡反,先被人幹掉嗎,前世的夏桀,商紂都是這樣的。倘若山東六國自己的政治和政策當真如此的清明,光明磊落,又豈會如此輕易的被秦一統天下。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暴秦,苛政,這是可笑之極,倘若秦這是如此,為何又會被荀子大師格外推崇呢?在《強國篇》中,旬況大師做出了最高的評價“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說秦軍殘暴,更是可笑,秦軍有屠過城嗎,沒有。好像只有一直被人們推崇為無上英雄的項羽幹過,十分可笑啊!當代人人的審美竟低得連垃圾都不如,竟然推崇一個以殺人為樂的人為英雄,貶低一個完成天下大一統的偉大帝王。真的是我族良知安在哉,是非安在哉!

  六國被滅的原因現在大多數推崇的都是杜牧提出的“忘六國者,六國也”。杜牧先生說的很簡單,六國為何別滅,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為什麼變法沒有那麼徹底?為什麼不能有如秦國一樣變法如此成功。我想是因為缺乏一個鐵腕的手段。當初商鞅變法的時候,孝公是鼎力支援的,甚至連王公貴族也殺了很大一部分,震驚了天下,連當時隱居多年的老墨子都驚了出來。但是不得不說,如果沒有這次,可能秦國會有如山東六國一樣腐敗,中國的戰國時期可能還要再國很久很久才能結束。

  魏國的李悝變法,雖然成功但並不徹底,只是改變了軍制,而內部的吏治卻沒有多大改變。楚國的吳起變法,因為吳起的死去而破產,楚國恢復了舊制。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因為,不可抗力的外力因素,韓肅侯申不害戰死,從而結束。燕國的樂毅,劇辛變法也因為燕昭王的死去而結束。齊國的齊威王整治肅吏也因為治標不治本而失敗,六國中最成功的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然成功,但卻也只是因為軍力增強,但內部的政治問題卻沒有多大改善。

  惟有秦國的商鞅變法和歷代明君才真正做到了守法護法。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卻依舊支援商君法,拔出了老貴族,真正達到了一個巔峰。

  現在想想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完全是笑話而言。感覺完全是針對山東六國的,因為秦國內部極少人是透過血緣關係得到高官爵位的,秦國的大部分人才都來自山東遺棄的人才,如商鞅,張儀,呂不韋等,惟有白起才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

  我只是想簡簡單單的真正的去看待一個正確的歷史,而不是去抹黑他,這是我從《大秦帝國》裡取得的最大收穫,用一個正確的眼光看待歷史,而不是追隨潮流,聽從權威者的話語。

  讀的不僅是歷史,學的是一種態度。

  《大秦帝國》讀後感4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麼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我覺得讀書貴在指導生活。閱讀大秦帝國於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為人為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後最深徹的感悟之一。縱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讓我們更加重視對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礪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誠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於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穫會更多吧。

  寒假將至,我也會把此書讀給女兒聽。我希望女兒可以感受到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於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國》讀後感5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於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於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造力的。大秦帝國,有著與後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才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後人所忽視的,在後來歷史中所缺失的。

  因此,這些東西,才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為,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造奇蹟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透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為現實,所有的這一切,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大秦帝國》讀後感6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範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於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為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並列爭雄,向天下發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說“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

  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後出治秦之策,後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後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再製定自己的策略,然後再確定崗位。

  這是篩選優秀人才的好辦法:

  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度;

  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

  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境,讓未來的優秀骨幹更加了解基層。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裡,來到這窮鄉僻壤已經自感降尊紆貴,內心期盼著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並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計程車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計程車子們給秦國散佈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