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逍遙遊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

逍遙遊讀後感

逍遙遊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逍遙遊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逍遙遊讀後感1

  一、“逍遙遊”——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遊》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遊”。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遊”。“遊”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聖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執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徵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聖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聖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聖人”。《逍遙遊》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聖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遊”。

  逍遙遊讀後感2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說,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說,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說,人們為尋求不斷髮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自由在哪裡?怎麼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麼不妨靜下心來,漫步於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遊》,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於天際。

  《逍遙遊》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遊》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後,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後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遊》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遊”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於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後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並深入學習《逍遙遊》一文後,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裡百萬裡。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透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於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鬥之動力。

  “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遊》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遊》為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脫時空的天地。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鉤心鬥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咖,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援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暢遊。

  逍遙遊讀後感3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千里也。——題記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遊》: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裡。變成鳥後,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裡,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雲,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藉助風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後,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認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們你們是否憧憬學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後腿,不要讓各種藉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逍遙遊讀後感4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透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一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一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咖,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援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暢遊。

  逍遙遊讀後感5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飢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遊》。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遊》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窪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後,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遊》是一本好書,裡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現呢!

  逍遙遊讀後感6

  讀了逍遙遊以後,我感觸頗大,我想到了人生!

  跟彭祖一比我們的生命就像麻雀與大雁飛翔長度一樣差距巨大。我們豈不是很虧?人比人氣死人啊!會不會老人們都是沒事拿自己和彭祖比把自己氣死的?我們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是麻雀能天天吃到新鮮的小蟲,而不用讓大魚在自己肚子裡帶三個月都爛掉了豈不是一種幸福。

  所謂平凡是真,高處不勝寒也是這個道理吧!再看到後來寫道宋榮子不拘於俗我才知道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不要以為當了村長就是幹部了,上邊還有縣長,市長,省長,主席呢,在往外沒準真有個什麼超級賽亞人什麼的也說不準,所以不要得意洋洋,而是虛心學習,認真工作,貫徹落實黨的政策,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做的每件事都只是回報社會的養育而已,不要為自己的作為而沾沾自喜,那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