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精選4篇)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精選4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導遊,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我們引導遊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導遊詞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精選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洗象池位於四川省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北距成都120公里,東距樂山38公里。原名初喜亭,意為遊人到此,以為快到頂了,心裡歡喜。

  洗象池,明稱初喜庵,有池叫“明月”,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行能法師擴建為寺。清初月正老人砌明月池為六邊形,改名曰普賢洗象池。池邊石欄上刻一石象,狀若汲水。

  傳說普賢騎象過此,必在這池裡洗象,然後才登金頂。池下有“巖谷靈光”四字。入洗象池山門,依次有彌勒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另有客堂、齋堂等建築。這裡海拔2070米,地勢狹窄,因此殿堂也不甚大。

  寺門之上,高懸著“洗象池”匾額,為四川省書畫家趙蘊玉所書。門兩旁的對聯是:臺榭花飛綠樹稠,石橋水隔紅塵香。

  彌勒殿內供奉著彌勒坐像。像高2米,兩耳垂肩,開懷大笑。這尊佛像為彩繪泥塑,1985年重塑。彌勒殿後是一尊韋馱站像,高1.5米,右手持降魔許,左手託山,威武莊嚴。大雄寶殿橫匾為遍能法師所書,門聯為:

  妙相莊嚴,花雨曼陀紛橘彩;

  峨眉聳翠,香焚寶篆靄慈雲。

  殿正中供奉著金身騎白象的普賢像,通高6米。像前是三尊貼金泥塑的坐佛像,高約2米。殿後是西方三聖塑像,貼金泥塑,高約3米,面容祥和,法像莊嚴,塑造精美。大殿兩旁是十八羅漢像,造型各異,線條流暢。

  觀音殿1986年重修,新塑的觀音坐蓮塑像供奉在殿中央,慈眉善目,安詳端莊。藏經樓裡,珍藏著瓷幹手觀音、青銅回香爐等物。觀音殿兩壁還懸掛著20幅觀音化像。

  為了方便遊人香客,洗象池還新修了客房。共擁有床位500多個,旅遊旺季可接納上千人住宿。

  “象池夜月”為峨眉十景之一。昔人有詩曰:“普賢騎香杳何之,勝蹟空餘洗象池。一月映池池映月,月明池靜寄幽思”。描繪了一幅月池象影,天水一色的動人畫面。洗象池海拔2100多米,大氣清沏,看月色特別團欒皎潔,加以冷杉挺拔,柯枝疏朗,無礙月色瀉地。每當長空萬里,遙天一碧,坐於寺前月臺之上,山月朗照,杉影扶疏,清風習習,松濤陣陣,遠山凝妝,眾峰肅穆,令人肝膽澄澈。這種“色相久成空,招白雲還山;猛抬頭見娟娟明月。聲聞何用靜,有青杉繞屋;又傾耳聽浩浩奔濤”的意境,在洗象池以下確是沒有的。

  洗象池還有人們在其它地方難以享受的“猴趣”。峨眉山的猴子與一般野猴區別較大,非但見人不走,還會主動從樹林中鑽出來索食討吃,與人相戲,如同受過馴化一般。

  全山有洗象池、九老洞和牛心峰三大猴群,約400餘隻,每群只一有猴王,其中洗象池一帶的猴子最多、最風趣溫順,每當遊人路過,若被山猴發現,他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鑽出森林。高大的猴王當道而坐,雙目炯炯地注視來客,其餘大猴、小猴、青臉猴、紅臉猴等一蜂而上,圍在遊客身邊要吃的。當你剛把食物拿出來,他們就毫不客氣地伸出巴掌奪過去,沒等吃完就又伸手來討。

  如果你的確沒帶食物或喂完了就趕快拍拍雙手,歉然攤開,或開啟空包給猴子看,猴子們也會乖乖地退到一邊,讓人們繼續走。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洗象池位於四川省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北距成都120公里,東距樂山38公里。原名初喜亭,意為遊人到此,以為快到頂了,心裡歡喜。清康熙年間建寺,傳說古時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賢菩薩騎象登山時,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而以得名。此處屬高寒地帶,雨雪較重,故而其殿矮小,且用鉛皮蓋房,其中有彌勒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由於此地是遊人必經之地,1982年國家投資在寺外新建客舍四幢,成為山中大寺之一。這一帶常有猴群出沒,並向遊人伸手要食。洗象池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特產:竹葉青茶葉、峨眉山靈猴、雪蘑芋、竹筍等。

  洗象池,明僅為一亭,稱初喜亭,後改建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公元1699年)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擴建,因寺前有一小池,傳為普賢菩薩每逢此過,必先浴象,故改名洗象池,又 洗象池 風景稱天花禪院。咸豐、同治年間建觀音殿、彌勒殿、大雄殿。民國33年(1944年)遍祥和尚重建大雄殿。1953年培修,1984年再次維修,並在觀音殿後新建映月樓,又增洗象池建客寮。現為峨眉山全國重點寺廟之一。上行五里,曾有大乘寺,傳為西域阿婆多羅尊者,晉時入蜀禮峨眉山時開建,名化城寺,因以木皮蓋殿,又名木皮殿。再上行曾有明代建立的白雲寺(又名白雲殿、雲壇殿)。

  建築規模較大,面積達3600平方米。屋頂為錫瓦、鉛皮覆蓋。殿內祀觀音、地藏、大勢至。衣紋飄逸,體態端莊。殿宇寓於一片冷杉林中,海拔約2100米。每當雲收霧斂,碧空萬里,月朗中天,萬籟俱寂,宛若置身霄漢。唐詩人李白有《峨眉山月歌》詠贊峨眉月。"象地夜月"素稱"峨眉十景"之一。這一帶又系猴群棲居處,常沿路邊甚至入寺向遊人索食,野趣無窮。

  雷洞坪至洗象池之間的猴群常結隊出沒,老猴居前,態度不卑不亢,遊客行經此路段時最好先備好食物和竹杖(兩手準備),即可取得通行資格。洗象池地熱獨特,古寺一面依山,三面下臨深谷,雲層常在保間浮動。此地海拔2070米,是絕佳的賞月勝地。寺名得自於佛門的傳說,相傳普賢菩薩曾經在這裡的水池中汲水洗浴所乘的'象。遊客可將這裡作為上下金頂的老一個食宿點,洗象池客房數量較多。如果正適農曆的月中,遊客不妨專程到此小住,欣賞天清氣爽、月色如玉的絕美夜景。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3

  洗象池位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峨眉山高山區,海拔2070米,四周白雲縹緲,古木參天,若清秋朗月高照,萬籟俱寂,清光無限,仰望星際,飄飄欲仙。"象池夜月"即是這裡的著名景色。入夜,皓月當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

  洗象池周邊環境清幽,清代康熙年間這裡由一座小庵擴建成為一座寺廟,廟中有一個水池,傳說中是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洗澡的地方。這裡還是徒步登山左線與右線的匯合點,寺廟能夠為遊客提供客房,但條件一般。

  寺廟內有彌勒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等建築,在彌勒殿內還有馮玉祥將軍贈送的楠木椅,椅背上題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誠團結,實現和平”。

  這裡也是峨眉山中觀賞月亮的一個好地方。此外,寺廟周圍經常有一些當地的野生猴子,最好不要去招惹它們。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導遊詞4

  峨眉山洗象池是1983年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位於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鑽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華里,明時僅為一亭,稱“初喜亭”,後改建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禪師(號泓川老人)改建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鑽天坡和寺後羅漢坡道路,並將寺前小池改建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應普賢菩薩洗象之說。相傳普賢菩薩騎象經過時,白象曾經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稱天花禪院。現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客寮等。

  象池夜月是峨眉山傳統十景之一。洗象池是峨眉山賞月最好的地方,這裡大氣清澈,雲垂腳下,每逢夜月當空,清輝無限,月華如玉,若入廣寒。大詩人李白看到這迷人月色有感而發,詠出了:“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千古佳句。

  洗象池是峨眉山八大名寺之一,位於海拔2070米的鑽天坡上。洗象池原名“初喜亭”,意為遊人到此,以為快到頂了,心裡歡喜。實際上,此處離金頂尚有30華里。此處屬高寒地帶,雨雪較重,故而其殿矮小,且用鐵皮蓋房。

  洗象池四周白雲縹緲,古木參天。明末只是一座小庵,僧人在這裡燒茶水以待遊客。清代康熙年間行能大師擴建為“天花禪院”,因寺內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傳普賢菩薩乘白象過此,必先浴象,以後即改名洗象池。清康熙時擴建,從而成為一座寺廟。現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客寮等。

  第一殿為彌勒殿,殿內供奉彌勒佛像高2米,殿後為金身護法韋馱菩薩像。殿兩旁為客堂,內有民國時期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贈送的楠木椅12把,椅背上題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誠團結,實現和平”。

  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額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書。殿內供奉普賢菩薩騎象金身,兩旁為脫紗十八羅漢。殿後供奉西方三聖,金身站立蓮臺之上,高約3米。

  第三殿為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兩壁懸掛20幅觀世音菩薩像,每幅高1.2米,寬0.8米。

  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較豐富,藏經樓上供有一瓷制觀世音菩薩像,帶座高約尺餘,製作精良。同時,還有其它珍貴文物。

  寺周冷杉枝繁葉茂。至寺前石砌半圓形月臺,可看猴於附近嬉戲打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