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謠與鄉土散文
雲水謠,是一個很美的地方。
它地處福建南靖縣,離縣城有50餘公里,也許是偏守閩南一隅,與外界有了天然的隔絕,這裡就有了稀世稍有的風光。
雲水謠周圍有山,青黛色的山脊,猶如靜臥的巨龍。這裡的天空,是藍的,雲就飄浮在山頭,天底下,則是縱橫的阡陌。
農耕文明依然在這裡主導,放眼望去,雖是冬季,但田地裡卻種植著各種水果與蔬菜,青青的百香果正掛在架起的藤蔓上張望,冬棗也在翠綠的葉子裡閃著橙色的光,不遠處的甘蔗林也已成熟,葉子就象長劍一樣。
這個原名長教的地方,以土樓著稱,有吊腳樓、竹竿樓、府第式土樓等,土樓風景獨具,而以和貴樓和懷遠樓最為著名。為什麼要建成土樓呢,我想大概應該是因為這裡的主人簡氏,來自中原河南,為了躲避戰亂,或是因朝代更替,遷徙到這裡,黃河兩岸的北方人,喜築土屋,它冬暖夏涼,想必,土樓也是這個原因。
和貴樓地處梅林鎮珍山村,取以和為貴之意,由簡次屏公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神奇的是,它是建在沼澤地上的,在土樓天井的空地上,有節奏地蹦幾下,鵝卵石就會漣漪般的顫動,令人稱奇。
和貴樓天井,有兩口水井,一口清澈,可看到裡面有魚兒在遊(可防水裡有人下毒),可飲用,另一口則渾濁不堪,這可能是在沼澤地打井時不同的構造所形成的.,這些土樓,大都時間久遠,和貴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現在還住著人,讓人不得不感嘆中華建築藝術的偉大與神奇。
和貴樓是四方的,而懷遠樓則是雙環圓土樓,寓意是懷念遠方的親人,告誡子孫後代胸懷大志,更上層樓,它始建於清代1905年,為簡氏十六世簡新喜所建。懷遠樓最值得觀賞的,是抬梁式五鳳樓“詩禮堂”的“斯是室”, 兩邊柱子上的對聯很有意思,上聯是“斯堂詎為遊觀計敦書開耳目”,下聯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課兒孫”,在上廳,又有對聯“書為天下英雄膽,善是人間富貴根”、“世間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謀讀與耕”。在外門樓,也有一副聯“讀書教子紹謀遠,禮讓傳家衍慶長”,橫批是“詩禮堂”,體現了中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涵,證明簡氏家族,確實來自北方中原。
土樓為什麼是方和圓?它應該來源於漢族文化“天圓地方”的陰陽學說,或推演於先天八卦,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遂成天地萬物,另外,圓形建築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採光好,沒有死角。
縱橫其間的雲水謠古棧道是由清一色的鵝卵石鋪成的,有十餘公里長,分佈著十三棵百年、千年古榕,其中一棵最古老的榕樹,樹冠覆蓋近2千平方米,樹丫長達30多米,樹幹底端,需十幾人才能合抱。榕樹是這裡獨特的景觀,長長的須,見證著時光的匆匆,年華的流逝。
水車,也算是雲水謠風景組合的一個亮點部分,有些古老而不知年代的水車,立在水岸,墨色的身影倒映在河水裡,襯托著岸上曾經和現在的繁華——百年老街,各色酒吧、茶樓、農莊、旅社、店鋪……這裡曾是愛情片《雲水謠》等電影的拍攝取景地。
漫長的溪流,嘩嘩地流淌著,到了下游,它們漫過岩石,匯成了小河,河道上,豎著圓圓的石墩,一直到對岸,可供遊人一步步踩著走過去,這裡也有橫跨兩岸的石橋,站在石橋上順著河流眺望,可以看到清亮的河水裡,閃爍著的銀光,以及遠處日漸蒼茫的山,天地之間,一派祥和的氣象。
從懷遠樓返回景區出發地的路上,大概下午二三點的光景,但卻看到在明媚的陽光下,月亮竟然掛在天空,此時此刻,日月同輝,讓人浮想聯翩。
雲水謠古鎮,也是漳州有名的僑鄉。簡氏人從第四世(明宣德年間)至十六世,陸續外遷,他們到南洋的緬甸、新加坡、印尼、泰國,及臺灣、香港等地謀生、發展,每年都有很多後裔不遠千里,回故鄉尋根謁祖。只為,他們是炎黃子孫;只為,人終歸要“葉落歸根“;只為,他們共有一個家,那就是祖國。
雲水謠一日,深感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以及源遠流長,一部雲水謠的歷史,其實是一部中國鄉土歷史,一部鄉土輾轉回歸的歷史,無論是以前的闖關東,還是下南洋,這種濃重的鄉土文化都深深植根於華夏兒女的血脈,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將故鄉的文明,懸系在心頭,一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