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追求> 精選精神追求作文錦集6篇

精神追求作文

精選精神追求作文錦集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神追求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神追求作文 篇1

  推開心靈的窗戶,遙望彩霞滿天,來到盛唐兩宋的時代,文人騷客,先賢聖哲們,紛紛傳來人生的追求,猶如暗夜的明燈,應領著我前行。

  劉禹錫在仕途失意後,被貶到安徽,但他毫不在意,寄情于山水,知縣知道後,為了教訓他,將其住房面積減半,但他看到新居那裡依山傍水,岸柳婆娑,寫下了“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這副對聯,知縣看到後又將其遷到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中,但他依舊不改初心,身居陋室,卻感“何陋之有”,寫下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千古名句,他不做追名逐利的鳶,不做目光短淺的鼠,有著高尚的情操。仁為先,德為首,這是他的追求。

  “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的周敦頤身處世俗時,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清漣而不妖”,他不像“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身處世俗選擇了做隱士,而是直面世俗,選擇了仕途之路,在仕途之路上“中通外植,不蔓不枝”,以其潔身自好,報效國家。清廉正直,這是他的追求。

  本該“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清照,卻因國破家亡而“悽悽慘慘慼戚”;本該“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清照,卻因奔波思念,而“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儘管她是“九萬里風鵬正舉”經天緯地之才,但終究還是“學詩謾有驚人句”;儘管她“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但終究還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但是,她用一顆滾燙的追求的心直面困難,不畏顛沛流離,不懼千辛萬苦,不怕苦難重重。心向光明,這是她的追求。

  巴里摩爾曾言“要是一個人還有追求,他就沒有老,直到後悔取代了夢想,一個人才算老。”劉禹錫的仁為首,德為先,周敦頤的清廉正直,李清照的心向光明,都經引領著我前行。我們不能少了心靈的耕耘,不能少了精神的追求,我們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攜手追求,走向生活,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精神追求作文 篇2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閃爍著一顆又一顆璀璨的明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踏入那一方回憶,我輕輕地來到文人墨客的身旁,用一顆赤誠的心,去探索,去思考,他們的精神追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細品劉禹錫的《陋室銘》,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那高雅與淡泊,使我深醉其中。像許多文人一樣,他在仕途上坎坷多舛。被貶至安徽和州縣從事小小通判的他,又被知縣故意刁難,處境艱難,身居陋室。但那破敗的“陋室”真的“陋”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那樂觀豁達的主人眼中,那陋室何嘗不是雅的,又何嘗不及那百畝豪宅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豁達樂觀,高潔灑脫,正如他,劉禹錫,身居陋室仍笑看生活。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走進周敦頤的《愛蓮說》,走近這位北宋哲學家——在追名逐利的鬧市中,守著自己心愛的蓮,守護自己心中的君子。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他堅守自己的純潔自然,不追名逐利,美名遠揚。正如黃庭堅所說,“人品甚高,胸懷灑脫,如光風霽月。”

  如蓮之君子,正如他,周敦頤,如雨後明月,似人間清流。

  千古文人憑藉一陌紙錢,洋洋灑灑書寫自己的精神追求,書寫花一樣的詩篇。

  從“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到“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再到“眼中無一個不好人”的赤子蘇軾……

  文人們墨客的精神追求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值得稱頌。他們不追名逐利,不背信棄義,都如同一股浩然之風,堅守自己高潔的精神追求,令春暖花開,芳草顯翠。

  穿越千古歷史,我不禁為文人的精神追求所感動。不知我可否,再為你們賦一曲清歌?

精神追求作文 篇3

  在印度,當地的公路十分破舊,但教堂卻十分華麗。當地人對此做出的解釋是:路是通向財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神是人們心靈的依靠,它代表的是精神,而財富代表的是物質。可見,印度人對精神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物質的追求。的確,精神上的財富是我們每個人所不可或缺的。

  物質是人們生存的基礎。沒有人能脫離物質而生活。所以,也不能像印度人那樣簡單地說物質不重要。雖然物質重要,但物質也不是萬能的。人們無法從物質中獲得心靈的慰藉。只有物質的生活註定是空虛的。所以我們不應該過於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應該做到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有效結合。

  有人說:用珠寶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這其實就是告誡人們要追求精神的財富。精神是促使人不斷髮展的動力,是人們心靈的家園。沒有了精神,人就如同行屍走肉,沒有奮鬥的目標,也沒有前進的鬥志,終日渾渾噩噩地生活。所以,我們要重視精神的建設。一代偉人毛澤東就十分注重對精神財富的追求,他透過讀書來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境界。他曾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但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即使是在重病臨終之際,他也堅持看書。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看了七分鐘的書,他又昏過去了。幾個小時後,他在書香味中離世了。可見,毛澤東至死都不放棄對精神財富的追求。

  然而如今社會,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十分嚴重。一方面,人們刻意地追求物質上的富餘。就有“寧坐寶馬車頭哭,不坐腳踏車後笑”的拜金者的叫囂;也有郭美美之類對奢華物質生活的大肆炫耀。這種浮誇之風充斥著社會。另一方面,人們又不注重精神的建設。據相關媒體的報道,中國人每天讀書的平均時間不足十五分鐘,是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這樣的現實狀況不禁讓人為國家的精神文明狀況擔憂。

  面對這種現實狀況,我們必須強調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鼓勵人們去追求精神財富,獲得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平衡。當今世界,國家的精神文明力量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國家在世界之林中處於不敗地位,就必須加強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

  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間取得平衡,在物質日益充裕的今天,也不忘追求精神上的財富。

精神追求作文 篇4

  “怎麼樣才能在精神層面上更富足一些呢?”朋友問我。我承認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首先我就不確定自己是否在精神層面上富足,又何談為他人支招?思忖良久,回答道:

  “我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去向內心裡增加什麼,而是要從內心裡減去一些東西。”

  “不明白什麼意思。我感覺現在自己精神空虛,需要點什麼來填補才好。”朋友很直接地否定了我的說法。或許,本來,精神上的東西就是無法言表的。那只是一種狀態而已,是主觀意識,不好用某種客觀的存在來代替表達。

  “慾望少一些,空虛就少一些。”我繼續解釋道。其實,連我自己都覺得這個解釋蒼白無力。但現實不是這樣嗎?無欲則剛。若我們心中的慾望沒有那麼多,那麼,不被滿足的感覺就會少很多,進而,大概不會覺得空虛。這是個減法運算。首先,我們要把自己被物慾充滿的內心整理出一些空隙來,這樣,空虛感才能有離去的道路。

  “好像明白一點兒了。但曾經根本沒有精神空虛這種感覺。那時候,一心只想著如何賺錢。但賺到錢後該怎麼生活卻是個問題。而且,現在家庭矛盾也越來越多了。”朋友繼續訴苦。

  “所以,往往可以共患難,卻不可以共富貴。無論是朋友還是夫妻甚至是父母子女。”聽到他的苦惱,我忽然感慨道。貧窮時,大家的需求一致,所以共同語言比較多,從對方身上也可以看到自己身上更多的相似處,因此可以相處得很好,生死與共;但富貴時,大家的精神需求就不一樣了,共同語言自然也減少甚至沒有了,由此相互之間就產生了分歧、矛盾,之前的和睦很可能就變成了爭吵直至最後分道揚鑣。

  的確,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殘酷。當我們物質匱乏時,卻不覺得精神上有所欠缺,我們生活得清苦卻滿足;而當我們物質富足時,卻往往感覺到精神上的貧乏,生活得富足卻空虛。窮而能自得其樂的人和富而能生活得有情趣的人,都是智者。大多數人,貧窮時怨天尤人,富貴時又忽然茫然找不到方向,一輩子都在生活裡掙扎卻並沒有看到生活的模樣,更談不上享受生活。

  其實,我想,物質上的貧窮富貴與精神上的富足貧乏是並不相矛盾的,二者也不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只要我們用心一點去生活,總會找到二者的平衡點,使二者相得益彰。

  做一個生活著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活著的人。

精神追求作文 篇5

  科學精神是很重要,科學精神包括了“新懷疑主義”。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用事實、用科學的方法,糾正錯誤,並且應當有堅持真理的毅力,這就是“新懷疑主義”的解釋。

  老師講的,書本寫的,並不是一貫正確的。應該有堅持真理的毅力,如果這是真理,不管別人說什麼,我都會堅持真理。上課時,老師讓我們做判斷題,同學們說對,老師就說:“對嗎,到底對不對”。同學還是堅持真理,老師又說:“你們好好看看這道題,到底對不對”,這是已經有同學說錯了。老師問到第四遍,第五遍時幾乎全班同學都說錯。其實這道題是對的,只是老師鍛鍊我們堅持真理的毅力。

  我們要學會質疑,老師說的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老師說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是這句話其實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這時,我們要糾正老師的錯誤,要有堅持真理的毅力。

  不迷信權威,不盲從與書本,不墨守陳規,執著求實,堅持真理,勇於創新 ,這是“新懷疑主義”的另一種解釋。

  我們懷疑不能沒有依據,要有自己的理由,如果覺得老師講的.錯了,我們要站起來說出懷疑的理由。如果我們懷疑錯了,老師在糾正我們的錯誤時,我們加深了對食物的理解。有事我們的懷疑是正確的,它促使老師也去糾正錯誤。

  我們以後在學習中要具有“新懷疑主義”精神,,這樣,課堂就不會變的很枯燥了。

精神追求作文 篇6

  也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給世人制造了這樣一個印象,羅馬是一切路途的終點站。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終點,更是精神追求的最遠端,顯現出羅馬的獨特魅力。

  阿穆留斯發動政變篡奪了王位,為了防止其後代奪權,殺死了自己的侄子,並強迫侄女去做女祭司。不久女祭司竟生下一對雙生子。一隻母狼在森林中發現兩個小孩,不但沒有傷害兩個孩子,還用自己的們大。這兩個孩子長大後領導了亞爾巴龍伽人民起義,推翻了殘暴的阿穆留斯政權。他們回到被牧羊人搭救的地方,在有7座山丘的地方建立了羅馬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來歷,但是不管羅馬是怎樣產生的,總之是漫長的,深邃的,浪漫的和感恩的。

  街道並不寬,兩邊的建築似乎是經受了若干次歲月的洗禮而顯得斑斑駁駁。走到城市的中心,那是最繁華的地帶,不過留給世人的只是殘垣斷壁,也許世界上只有羅馬願意把這空曠的廢墟保留在市中心,巨大的大理石柱彷彿在炫耀著古羅馬當年的宏偉風姿。

  路兩邊沒有摩天大廈,即使有樓房也都不高,也許沒有大都市高樓林立的氣派,但羅馬人陶醉於這城市的陳舊,城市的房屋很多都在百年以上,自有古老的韻味。牆壁上班駁的顏色,以及每一塊花崗岩石磚,都能勾起許多落滿灰塵的往事,於是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影像在心靈的螢幕上閃現。

  在古羅馬城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兩千多年前的著名古羅馬的建築——萬神殿,這是馬爾科?阿格里帕為紀念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奧古斯都遠征埃及的凱旋而建造的。16根巨大的石柱支撐著宏大的古希臘式三角形門頂,牆壁的風格很特別,從下往上漸漸變薄。義大利國王翁貝託一世和他以後十幾位皇帝的骨骸都永遠的藏在這座富麗堂皇的陵墓裡。

  漫長的時間使羅馬競技場淡黃色的大理石磚牆變成了黑色,許多地方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已經頹塌。繞著這座2萬多平方米的露天圓形劇場,只看見無數的巨型大理石拱門和圓柱,於是可以想象當年8萬觀眾在此的喧鬧場面。

  華燈初上,行人接踵穿行在137級石階鋪成的西班牙大臺階上,這樣就到了《羅馬假日》裡的西班牙廣場。這裡是拜倫、巴爾扎克、歌德等大師居住過的地方,濃郁的文化氛圍瞬間充斥在空氣中。緊挨西班牙大臺階下部的是石舫噴泉,噴泉背靠波里公爵的樓房,汩汩流淌的泉水對面是威嚴的海神像,站立在大海貝上,由兩匹駿馬拉著透過凱旋門。泉水從層層岩石的罅隙中湧出,最終匯成巨大的水池。站在噴泉前面,背向它投一枚硬幣,若能投入泉水中,就會有重返羅馬的可能。

  身後是一段漫長的歷史輪迴,古羅馬的建築能夠儲存下來,是一個不需要解釋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