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老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老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以下是pincai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園,人格,薄薄的一本書,在每代人虔誠閱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

我們必須“精神的認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是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我對《弟子規》也有幾點體會:第一,做人要東得感恩。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對於一個人而言,而報答的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德陽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到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我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慨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應該怎樣盡到作為子女的孝道,我現在心理自有了答案。

第二,待人接物要有恭敬之心。佛法裡說人有四種思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我常常從電視電影裡看到外國人吃飯前會祈禱文,都是些感謝的話,而且還有感恩節,專門抽時間來想想如何感謝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人要時常懷著感恩的心,念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叫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的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不僅要去學習《弟子規》還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素質,看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比較遠,我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

老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裡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透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透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透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彆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透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 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裡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透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係,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老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幾年前,偶然的機會,末學參加了四川省西昌市一次傳統文化的公益課堂,為期僅3天,卻受益匪淺。也自此成為了末學正式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起點。老師們見面都是90度的深鞠躬,親切有禮。人人手上發一本冊子,細細讀來,朗朗上口,字字珠璣,那就是《弟子規》。

《弟子規》,只有1080字,卻闡釋了人們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這是教育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原則。書裡提到了110件小事,看似簡單易行,但是,真要把這些小事做好,做周全,那就不是一般人了,那就是高人,是聖人,是我們應當學習和效仿之人。

我們學習《弟子規》的公益課堂,選在了位於城郊的農家院落裡,雖然是吃素食,擠地鋪,但是氣氛很融洽,精神很飽滿。每天早早起來,呼吸到泥土的芬芳,看看院落裡的紫茄,紅椒,青筍,藤架上掛著的葡萄串,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清晨是這樣的美麗動人,我們平時真是矇蔽了一雙眼睛,居然沒注意到。

在練習了太極八段錦後,老師帶著全體學員大聲朗讀《弟子規》。每一句話,都象一記小錘,敲打在心上。越讀越精神,越讀越慚愧。

末學今天想分享的,是《謹》的第一句:「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讀到這質樸的'語言,突然驚歎,這時光的飛逝!看看身旁一起學習的家人們,有太婆,有老翁,有壯年,有孩童。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學習《弟子規》,因為每個字句都觸動到心靈深處。多少年來,一直沒有時間來關注自己的真心,只顧埋頭走路,卻忘記了抬頭看天,怎麼會突然之間,自己也從懵懂小孩,一下子就步入中年!時光如白駒過隙,一去不返呀。我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做對了什麼,還欠缺什麼?只有對照《弟子規》,才不會迷失自我。

時間是最公平的,她給予任何人都是一天24個小時,不多,也不少。有多少人在時間的長河中,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也有多少人在時間的流逝中,廢寢忘食,分秒必爭。不同的人,由於對時間的分配與利用的各異,而導致了千差萬別的人生。

「朝起早」。一天的能量,盡在此時。早起讓人思路清晰,從容穩妥。曾文正公說:「做人從早起。」中國民間也提到: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養成早起的習慣,起來之後做做有益的事情,晨練或者讀經,身心健康,大為受益。也可收拾家務,安排早飯,照顧好家人,於人於己都是蠻好。《朱子治家格言》更是把「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當做教育子孫的理論之一。早起,似乎一天可以多出兩個時辰來,讓人安排有序,神清氣爽。

末學有幸在北京誠敬仁教育機構裡學習兩個月。在這片淨土,各位老師同學都很勤學,很上進,充滿正能量。北京的天亮得早,小院的老師們起得更早。經常在黎明出門去教室時,都會看到老師們在打掃院落,認真細緻,遂想起那句話:「掃地掃地,掃心地」。放眼望去,樹蔭下,田埂上,太極館旁,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學者們在默默讀經;教室裡,總有更早到的同學們,在揮毫潑墨埋頭苦練書法。這是一群不願辜負時光不敢懈怠的精進的人們,這是清晨最美麗的風景。

大家都受到這種謙遜好學的風氣所感染,不僅「朝起早」,而且「夜眠遲」。其實,早在唐代,醫家孫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裡就曾提出「晏臥而早起」的養生思想。白天的喧囂繁華已過,夜深人靜時,正好進入到學習的最佳狀態,可將白天未完的事情繼續收尾,並且做好明日的工作安排。無人來擾,可坐思觀心,三省吾身,惟有總結與反思,人才會明理,人生更易把握,未來才更看得清。

「夜眠遲」實在是要把一天中的最後幾個小時充分的利用好,拿捏住。試想一下,如果每天比別人晚休息1個小時,用於學習或工作,那一年不就是多出了365個小時麼,這樣的鑽研精神,這樣的鍥而不捨,有什麼難關不能攻克的呢?甚至「絕不睡在昨天」這句誓言,已經成為許多不甘心的人的座佑銘。

在北京誠敬仁小院裡,師資班和書法班的學員老師們,許多都在自覺踐行著「朝起早,夜眠遲」。早上,有五點就起床的,有四點就到教室的,還有比這更早的。夜裡,無論是滂沱大雨,還是皓月當空,都絲毫不能影響到求學者的學習狀態,靜定生慧。身邊總有這麼多激勵與鼓舞自己的亦師亦友的親人們,心裡真是充滿了快樂與正能量。如有神助,真的不覺疲憊,惟覺時光匆匆,只恨自己見識太淺,吸收太少。

每天學習收工結束時,有時是深夜十一二點,有時是凌晨,與一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同行歸宿舍,總要經過教育家楊淑芬老師的辦公寓所,總能看到還有一盞溫馨的檯燈,透過紅紅的窗簾映射出來。老師都還在工作呀。這暖心的燈光,照耀著無數的天南海北的學子們的心靈,給我們無窮的智慧與力量,難道這就是佛家所說的「點亮心燈」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