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烤麵包

設計意圖:

小班正在進行“真好吃”主題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孩子一邊玩彩泥一邊自言自語:“這是必勝客的匹薩。”、“那是元祖Much蛋糕。”……應該說,他們對身邊熟悉的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積累了一些粗淺的生活經驗;小班後期,孩子對於顏色的認知又處於敏感期,因此,旨在培養孩子對玩色興趣的角度,圍繞“真好吃”主題的脈絡,我預設了這一美術遊戲“烤麵包”:

以各種顏色和熟悉的水果相對應想象,引出整個活動,孩子們會根據自身的經驗,擴散思維:“黃顏色的果醬是檸檬醬,也可能是香蕉醬。”“紅顏色的果醬是草莓醬,也許是紅蘋果醬。”“綠顏色的果醬大概是獼猴桃醬。”有一個孩子還說:“綠顏色的果醬是西瓜皮醬。”……這種用顏色和實物“替換”的想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心理特點,也留給孩子滿足自己大膽想象的空間,無所謂唯一的“標準答案”,只要樂意表達。

我提供的材料是普通的漿糊裡摻入各種顏色的顏料,調勻後與真的“果醬”十分相似,也滿足了小班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生活真實場景的遊戲意願,透過“舀”、“抹”、“塗”、“撕”等各種小肌肉動作的練習,小班孩子精細動作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活動臨近結束時,又加入了小年齡孩子最喜歡的“娃娃家”的遊戲情節——扮演“爸爸”“媽媽”給娃娃吃麵包,再一次滿足孩子的遊戲需要,將自己的繪畫作品轉化為遊戲中的“模擬道具”,從而進一步推動班上孩子社會性角色遊戲的發展。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常見的顏色,說出它們的名稱

2、嘗試在“娃娃家”中運用繪畫材料進行遊戲,豐富遊戲內容

活動準備:

1、在黃、綠、藍、玫紅、白等水粉顏料內調入少許漿糊,盛在小罐裡,每個小罐內放一把小勺

2、用稍厚的白紙剪成兩片連在一起的“切片面包”

3、餐巾紙盒做成的“麵包烤箱”若干

4、各色彩紙若干,淡黃色油畫棒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分辨顏色名稱,聯絡自己生活經驗,想象各種常見的果醬顏色,如黃色為色拉醬、綠色為獼猴桃醬、白色為奶油、藍色為藍莓醬、玫紅色為山楂醬、大紅色為草莓醬、橙色為橘子醬等

二、操作過程:

1、將兩片“麵包”開啟,“麵包”上塗抹果醬:任選一、兩種顏料,用小勺舀少許,四散地放在麵包上塗抹,,再加上少許白色後,把兩片面包合攏。

2、烤“麵包”:用黃色油畫棒在“麵包”外面隨意塗色,邊塗邊說“烤麵包,烤麵包,麵包烤得香噴噴”

3、夾“麵包”:將“麵包”開啟會發現顏色已調和成美麗的淺色花紋,然後撕些彩紙想象成蔬菜、魚、肉夾進“麵包”內。

三、我做爸爸,我做媽媽,抱抱娃娃一起吃“麵包”

第一次活動效果記錄:

週三進行了第一次活動,由於人數較少,時間持續了15分鐘左右,雖然幼兒的參與度很高,興趣也很濃厚,但我還是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開始部分我還是太著急,急於過渡到下一部分講解環節,因此,幼兒沒有充分地圍繞各種顏色的果醬討論,每一種顏色的果醬也只講了一種水果醬的名稱,其實,完全可以放輕鬆一些,讓孩子多講一些果醬的名稱,擴散思維做得還不夠;問題與回應的方式可以再多樣化一些,如:“是嗎?紅顏色果醬是不是隻有蘋果醬呢?”“綠色的果醬除了西瓜皮醬,還會是什麼醬呢?”“白色的是什麼醬呀?”……

其次在講解示範的環節中,我的思路還有些混亂,沒有將“塗抹果醬”的`過程講清楚,結果造成幼兒操作時使用不當,“漿糊”要麼太多漏出來,要麼太少擠在角落裡;其實可以透過形象的兒歌進行講解:“舀上一點點,倒在麵包上,輕輕抹一抹,果醬到處有,合上小麵包,輕輕按一按,開啟瞧一瞧,哇!顏色真好看。”

在示範講解時出現一個亮點,可以在後一次活動中加以借鑑,就是孩子生成的語言——“果醬不能塗很多,否則太甜了吃了要蛀牙的。”這樣就形象生動的解決了塗抹漿糊“量”上的指導問題。

用餐巾紙盒做成的“麵包烤箱”可以事先放在桌上,上面還可以貼上一些“按鈕”“開關”等,更具真實性,可以讓孩子一邊操作一邊自由模仿“烤麵包”的動作,滿足想象。 提供的黃色蠟筆太硬,不適合小年齡孩子,在後一次活動中改換成油畫棒,可以減少操作難度,效果也好一些。等到幼兒塗抹得差不多了,再介紹“撕貼夾心”的方法,這樣,幼兒比較容易接受,比剛開始一股腦兒講完要好,更適合小班孩子邊做邊想的心理特點。

第二次活動效果記錄:

第二批幼兒人數比第一次多了一倍,但幼兒的興趣和參與度還是很高漲,吸取上一次活動的教訓,我在開頭環節裡讓孩子充分談論有關各種果醬的顏色和味道,每種顏色的果醬孩子們都能講出好幾種味道的名稱,“綠色的果醬是獼猴桃醬、西瓜皮醬”、“紅色的果醬是蘋果醬、草莓醬”、“黃色的果醬是檸檬醬、香蕉醬”、“藍色的果醬是藍莓醬”、“橘黃色的果醬是橘子醬、橙子醬”、“白色的果醬是奶油、色拉醬”……這樣讓孩子們充分地講,滿足了幼兒表達的願望,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講解示範;

在示範講解時,我也借鑑了第一次活動中以我為主的介紹方式,而是第一次由我做、第二次由幼兒操作的方法,這樣既能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需要,又可以發現幼兒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及時糾正。同時我省略了“撕貼”夾餡的環節,而是秘而不宣,與操作材料一起投放在桌子上,觀察幼兒是否會使用到,以達到“生成”與“預設”共存的效果。果然,動作快的孩子在塗好顏色後,發現了盤子裡還有一些彩色紙條,就拿了一張放進麵包裡,還樂滋滋地告訴我:“這是胡蘿蔔。”“這是蔥。”“這是辣椒。”“這是雞肉。”“這是香腸。”……有些孩子比較細心,還特地撕成一小條一小條夾進麵包裡,因此,我便“順水推舟”,向其他幼兒作了介紹推廣,這遠比老師單方面的教要來得自然貼切,又容易被幼兒所接受。

結束時孩子們想到了“分享”,於是,他們中,有的把麵包送給聽課的老師品嚐,有的送到娃娃家給娃娃品嚐,還有的走到樓上的班級去送麵包了……整個活動在溫馨的氛圍中自然結束。

總結不足之初,如果幼兒在塗抹果醬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再抓住他們對顏色變化的注意,不露聲色地引導他們觀察變顏色的秘密,就更好了。如“怎麼你塗了藍莓醬和檸檬醬,結果開啟來卻變成獼猴桃醬啦?”幼兒也許就會對“藍色加黃色會變成綠色“的顏色變化加以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