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四年級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四年級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四年級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分享給大家,希望pincai小編的用心能給您帶來幫助。

篇一: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平時我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平時花了那麼大氣力去準備的一堂課,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熱情卻並不是很高,課堂也沒有達到我們所預想的效果,而名師的課堂教學都有一種內隱的魔力,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造就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其實形成這種魔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精彩的課堂評價語言。是精彩的評價語言,讓課堂變得更精彩。

“評價”在教學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任何一項工作,如果離開了“評價”,就會失去控制,失去導向,失去動力,失去信心。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運用有效的評價手段,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診斷的功能。實踐證明,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能糾正別人的錯誤;學生的自我評價,能讓學生自己及時反省。藝術性的評價,正在語文課堂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評價會讓語文課堂激情飛揚。評價是學生持續發展的“良藥”。

一、適切評價是學習的“原動力”。

評價要適時,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生成,透過巧妙的評價處理課堂上的意外。讓評價恰到好處。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催化劑”,它對於人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使人因為喜好,而努力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化高效為低效。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學習的最高效益。那麼,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有哪些呢?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學的方法、師生的關係、教學效果、教學策略、對學生的瞭解程度、賞罰情況等。而教學評價語言,正是教師的教學教育理念、對學生的瞭解程度、師生關係的最好體現,適當的評價語言有助於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和諧、進取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且可以更好地樹立教師的威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場合,應該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切忌千人一面,再好的“飯菜”,吃了一年也吃厭了,再好的評價語,如果用在每個人的身上,難免會生搬硬套,學生也會感覺厭煩,這樣的評價語,就如風吹過耳背,留不下一點痕跡。

課堂評價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於適得其反。因此,評價時機應選在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可親、可信賴之時,選在師生情感在教育空間瀰漫之時。

二、發展評價是學習的“助推器”

評價並不是一味的讚揚,一味的給學生戴上不適合的“高帽”,這樣的愛只是“溺愛”,對學生的發展不僅是不利的,還是有害的,正確的、發展的評價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態,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器”。當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被老師突然提問時,他們最希望聽到的是老師這樣說:“不要緊,老師給你一點時間思考。”“剛剛的問題沒有聽清楚嗎?需要重複一遍嗎?”在學生透過思考回答了問題之後,我們應該給與讚許的目光,然後告訴他:“你看,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你就能得到問題的答案。”在表揚的同時,用暗示的方法給學生正確的上課態度的教育,這樣,既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沒有姑息學生的錯誤。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輕易放過,而應該及時讓學生得到正確的指引。“你已經打開了一扇門,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但是,我們還需要一個同學把大家引進門,誰能夠幫助他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更加清楚,讓我們走進知識的樂園呢?”“大家不必急於回答,再讀一遍課文,體會體會。”

如我在教《烏鴉喝水》一課時,課上,我透過的啟發,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透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賈曉宇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著。一語驚人,讓我有些驚慌失措,“你為何這樣說?”我追問。“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著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顯然我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馬上,我後悔了,又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著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同意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麗麗玩過了,他的瓶裡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裡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著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書中只說瓶裡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著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三、創新評價是學習的“潤滑劑”

1、評價語言要藝術化

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曾經說過:“幽默是教學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語文學習化難為易,幽默可以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幽默可以使師生心靈對接溝通。老師笑著看學生,學生就會笑著看老師。”幽默、風趣、創新的評價語言是課堂交往的潤滑劑。同樣,運用幽默、風趣的評價語言也是調節師生情緒、打破課堂沉悶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富於幽默感的語言更容易使教師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緩和師生間的緊張氣氛,也更能使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處理矛盾,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

機智、詼諧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更能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一次聽課活動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我很受啟發,我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我微笑著悄悄地對該生說:“噢,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我覺得這種善意的評價很幽默,同時學生也知道自己該怎麼讀了。課堂上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不注意聽講,或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回答問題時,喜歡重複別人的答案,於是我會說“你認為這很重要,要強調一下,對嗎?孩子們會開心一笑,繼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組討論中,對錶現好的小組,我常借用電視上的廣告詞“你們真是黃金搭檔” 。

2、評價的語言要生動

課堂評價要注意語言的生動形象,使評價更富感染力。如在學生取得成功時:“你有一雙慧眼,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後的東西也讀出來了。”在學生迷茫時:“真好,你們真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又找到了一處,還有沒有?”在學生缺乏信心時:“老師最喜歡舉手的同學,舉手的同學是最自信的同學。”這一句句動情的話語,似春風如春雨,催開了學生心靈的花朵,課堂上,學生“小手直舉,小臉通紅,小口常開,小眼閃光。”

①瞬時評價,適時發現,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課堂評價是一種瞬時評價,教師本人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還要引導學生也學習在評價時善於捕捉、把握時機,進行對話交流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溝通。適時性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口頭評價。更重要的一點,評價要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實施縱向評價。考察受教育者個體進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學生個體自身的發展狀況,有利於學生的自我評價反思,調整心態和評價行為,不斷進步。激勵性口頭評價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氣質、特點、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對評價的認同和接受,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在課堂這個小世界裡,讓不同的學生全力投入、盡情發揮,獲得發展。

②延緩評價,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不能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應以鼓勵的行為方式或語言,或提問或實驗,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延緩性評價把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去分析、去論證。每當一種意見提出時,教師都請學生給予評判,他們或分析,或爭論,或同意,自己來處理。在學生解答問題時,教師對學生解答的評價不是按標準答案,而是用語言提示誘發、鼓勵學生髮散思維,激發學生的獨創性。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師根據學生錯誤所在,補充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深入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明確認識,經歷一個自悟自得的創新過程。

如我在教《烏鴉喝水》課將結束時,已往我會讓孩子們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而這次我給孩子們佈置了這樣一個作業:同學們,你能用自己的想象編一編《烏鴉喝水新傳》嗎?明天我們口頭表述,老師相信你們的能力,今天晚上回去研究一下。驚人的一幕出現了,第二天上課開始。我們進行了這個活動,我們班的馬睿彬同學這樣說:

一群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們看見一個瓶子,可是瓶口太小,瓶子裡的水又少,烏鴉們喝不到水。

怎麼辦呢?怎麼辦呢?

烏鴉甲說:“我們去鄉野山村喝礦泉水吧,又幹淨又好喝。”

烏鴉乙說:“不去,不去,山村太遠了。”

烏鴉丙說:“要不,我們去街心公園,喝音樂噴泉吧。”

又有一隻烏鴉等了半天說:“不去,哪兒太吵了,水又不衛生。”怎麼辦呢?怎麼辦呢?

一群烏鴉落在樹上開起了會。

同學們送上了熱烈的掌聲,我也為他的風趣幽默而驚訝與讚歎!我這樣說到: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碰到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就象你們這節課的表現一樣,老師為你們驕傲。”是啊!教師要讓孩子有一顆創造的“心”,就少給孩子“畫”上一個又一個的“方格”,以免它成為孩子學習的“緊箍咒”。應該打破原來“套路”,以兒童般的心態珍視孩子的一些“格格不入”。這時,教師就會為孩子的“童言無忌、異想天開”而叫好。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適當的引導,這樣教師和學生就不會成為“套中人”,彼此都可以在生命的綠洲裡快樂而自由地成長。 在教學中,適時性評價,是激起學生思維的“一劑良藥”,正確運用激勵性評價必將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和無限的生機。

是的,只有把我們的一切教育活動都致力於培養孩子成長的目標,只有把我們的發展性評價理念貫穿在我們一切的教育行為中,才能真正達到教育是為了一切孩子,語文教育是為了更好的培養每一個孩子的語言文字興趣、能力的目的,使每一個孩子都在教育教學中受益,從而讓教育的天空充滿陽光,充滿生機。

篇二:

四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三次對話進行朗讀,並談談為什麼要這樣讀。

深情發自每個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動著課堂裡的每一個人。抓住朗讀這個環節,讓學生讀好,加深感悟,教學效果已經一目瞭然。由此,我感到,文質兼美、情感豐富的文章,不僅要多讀,而且要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這些課上成功做法有三:

一、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強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文章篇幅較短,故事性強,在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之後,教師撇開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動情的文字指導表情朗讀。整堂課教師只設計了兩個問題:

(一)自讀課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二)把感受最深的片斷讀給大家聽,並說說為什麼感動:

這兩個問題給了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最大空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來表達。這樣,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表達,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地給學生以自由

整堂課,學生能自由地默讀,自由地朗讀,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學生自主的投入閱讀實踐,也才會讀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三、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

在學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讀有了一定基礎,但還未完全找到感覺時,教師進行範讀,設身處地,入境動情,給人以忍著痛苦,含淚敘述之感,撥動了孩子的心絃,開啟了學生的心智,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由此可見,教師的範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對於文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神采”、“風格”等,透過朗讀傳遞給學生,可收到以聲示範、以情激情的功效。

篇三:

“糾錯本”就是要求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把平時的學案中出現的典型性錯誤抄下來,“貼上”並整理編輯在糾錯本上。筆者認為糾錯本建立時要進行分類,方便以後的檢視與複習;要定期整理,留下有疑問的題目。糾錯本建立後,要定期翻看,並與老師、同學互相交流,直至將這些錯題完全掌握。糾錯本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是教師改進教學、探索規律、研究學生的重要依據,更是提高學習質量的有效措施。

別嫌這樣的每天積累很煩,但真做了,好處可不少啊。把自己做錯過的題一題題抄在本子上,平時多看看,以後再遇到相似的型別,思考起來的速度就會快很多,效率也會很高的。而因為積累的題目多了,各種題型都被包括在其中,複習時或者要找題目做練習,就不必再翻學案了,直接翻翻糾錯本就行了,有了這糾錯本,翻看起來就更方便快捷。

雖然這糾錯本好處不少,可你也別覺得做這糾錯本很容易,其實,這糾錯本也講究方法技巧呢。首先,要把糾錯本上的題目分門別類地整理好。然後把解題寫下來,時刻提醒自己,使自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接著,就是在一些難題和重點上打上記號,翻看時可以加深一點印象。當然,糾錯本也並非都記自己的錯題,也可以把那些容易錯,自己僥倖做對了或者沒有弄懂的題目記下來,當然如果你對這道題很有信心了,那也大可不必浪費時間抄上去了,只要多去鞏固就可以了。而反之,那些你錯了的題目,你是懂的,只是因為粗心或者一時疏忽而做錯,也不用抄上去了,只要在做題時更加認真仔細就行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抄錯題目,不然可就功虧一簣了。知道糾錯本的不易了吧?

不過,也別把糾錯本當成累贅,想的太複雜,每天利用空餘時間抄那麼一兩道題,效果可真的不錯呢。你如果真正做了,也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且又順帶複習了一遍,一舉兩得的好方法為什麼不試試呢?今天你花功夫做了,說不定明天就有收穫了哦!

篇四: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中的一篇課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個小故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出門時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親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父母親的影響下,也不甘於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的故事。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認為除了講好課文之外,最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去品讀的就是保護弱小,傳遞關愛的行動。

生活中,這種傳遞是存在的,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擁有過這種“保護”也許是因為太普遍了,也許是因為大家感覺到這種保護是一種“應該”。而這種現象和心理在學生中存在的比例並不小。因此,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除了引導學生完成這篇文章的學習任務外,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這種保護弱小的傳遞活動。由文章的引領,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深化和教育,我認為也是老師教學中重要一筆,不可忽略。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讓學生想像自己被父母或者他人保護的事,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說說自己最為感動,記憶猶新的事情。二是引導學生思考著自己如何面對未來新的保護。三是教育孩子們懂得一種感恩,明白愛的存在。因為接受保護本身就有著感恩,就有著愛。媽媽接受爸爸的保護,心中愛著爸爸,我接受媽媽的保護,心中當然愛著媽媽。薔薇花接受著薩沙的保護,同樣也有愛,花也愛著薩沙,這種愛就體現在“森林裡是那麼美好。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母親和孩子坐在草地上聊天,父親在旁邊聚精會神地看書。”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懂得這種愛,珍惜這種愛,傳遞這種愛,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美妙。而成為一個懂得感恩和感謝的人,也應該成為老師教育孩子的目標之一。

由文字開啟一扇窗,讓孩子看到更多窗外的景色,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