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節日

入伏是幾月幾日

2016入伏是幾月幾日

導語:入伏,意味著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2016年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所以2016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又因為,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中伏不是10天,而是20天,所以,中伏為7月27日,末伏8月16日。

三伏天飲食養生原則

1、多喝水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儘可能多食新鮮蔬果

三伏天高溫炎熱,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3.補氣去火

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增大,急需補充營養物質和津液。飲食應以湯、羹、汁等湯水較多、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慾、易消化的膳食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同時,少吃或不吃油膩厚味、油煎的食物,並且每餐進食量不宜過大,應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此外,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

4.多酸多

三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歡吃冷飲,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溼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儘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2016年入伏是幾月幾號?

2016年三伏天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為初伏10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為中伏20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為末伏10天

怎麼樣舒舒服服度過三伏天

1、不要吃冰鎮的飲料及食物

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如果再吃冰鎮的食物或飲料,相當於雪上加霜,尤其是體寒的人,再吃就更寒了。所以,在三伏天裡應該喝熱茶或常溫的涼白開。

2、喝三豆湯

脾胃虛寒者不宜喝性寒涼綠豆湯的可以改為喝三豆湯。對於消化功能不好的人,還可在三豆中加入適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熱健脾的效果。

此外,三豆湯還能祛痘除痱子。

3、夏季熱養生

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4、夏季吃苦

中醫認為苦味食物有補氣固腎、健脾燥溼的作用,可平衡機體功能。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等人體需要的物質,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除煩、健胃等功用。在炎熱的夏季可適當的食用苦味食物。

5、夏季進補西洋參

西洋參性涼味苦,夏季炎熱多汗,易出現疲乏體怠、口乾咽燥、心煩意亂、舌紅尿赤等症狀,可用西洋參泡水飲用或用西洋參與肉類煲湯

6、吃點薄荷

夏季的暑氣容易讓人感到頭重、頭暈。拿幾片薄荷聞聞,或做菜時放一點調料,可以提神醒腦。

7、溼毛巾擦身

夏天對著風扇、空調吹都不好!覺得很熱時,可以用溫水輕輕拍在手腕內側、脖頸、耳後等動脈經過的地方,降低血液溫度。

8、控制糖分的攝入量

糖分在緩解疲勞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喝的過多容易導致食慾不振,讓苦夏症狀更嚴重。熱茶是最佳飲品。它有利於對體溫中樞進行調控,並能強心利尿,使體內多餘熱量隨尿液排出體外。

9、三大時段注意補水

人體在三個時間段容易缺水,起床時、睡覺前和洗澡後這三個時段應注意補水。

2016入伏時間

2016三伏天時間:7月17日~8月25日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為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為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為末伏 10 天

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依照以上介紹,2016年夏至日25天后迎來三伏天。

入伏的含義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三伏天的含義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三庚、三伏

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3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2016入伏時間怎麼算

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既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傳統的計算伏天的方法是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那麼,2016年什麼時候入伏?我們可以計算出:

2016年的三伏天總共有40天,其中7月17日“初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5日“出伏”。三伏天裡要合理作息,飲食清淡,並及時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