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大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 大學生

聘才網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大學生閱讀《弟子規》的感想,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一: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她擁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知書達禮,待人以禮,應當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成為人們奮鬥的精神支柱,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文化精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每個人本身的利益最大化成為公眾的焦點。每個人都在追名逐利,追求物質享受,在水泥森林中迷失了自己。

透過閱讀《弟子規》,我領略到了中國文化的深邃和儒家的思想,明白了做人應盡的道理和規範。她教會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

百善孝為先,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文中也首先提到了“首孝弟”,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是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美好的世界來的,我們要知恩圖報、孝順父母,不讓父母為我們擔憂,要讓父母以我們為榮。現在雖然家裡一個孩子的居多,但是還有家中有兩個孩子的,作為有兄弟姐妹的人,應該彼此友愛,互相幫助,因為父母最希望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和睦。而且,在對長輩行事要尊敬,說話要禮貌。

孝是第一位的,只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值得人信賴。透過閱讀,我不僅瞭解到孝順的重要性,也同樣明白了做事要有禮節,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謹慎行事。在當今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不服輸的特點,誰都不服誰,她告訴我只要有恭敬心、約束自己、懂得禮貌,就能在立身處世方面得到和諧。

每個人的本性是善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天使,雖然現代人會因為向災區捐錢而發生一些違背善意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只要謹信之後,就會泛愛眾,及時行善,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用自己的善去尋找良師益友。

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謹慎行事、慷慨行善,這些之後,就應該學文了,在自己喜歡的專業領域中暢遊,充實自己,提高生活品質,是人生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

身在象牙塔的我們雖然沒有走入社會,但是我們已感受到水泥森林生活的壓抑,激烈的競爭導致很多人已忘記自己父母的存在。近幾年來,甚至發生透過法律來解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虎毒不食子”,連動物都有親情,身為世界主宰的我們卻忘記了人的本性,忘記了我們應該乾的事情,物質享受只是暫時的,而親情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我覺得,現代人的發展已漸漸遠離人類真正發展的軌道,整個世界變得冷漠,沒有溫暖。曾記得,小的時候,家裡的門是不用關的,而現在沒有人敢不關門就離開家;曾記得,大街上戴首飾的女士很多,但現在沒有人敢將首飾露在外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同時外國友人也在不斷的關注中國的'一切,中國是禮儀之邦,卻在接受外國人教授的禮儀課,這雖然聽起來很滑稽,但是我覺得現代人開始重視禮儀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希望中國不斷強大的同時,她的人民素質也在不斷提高。

《弟子規》讀後感二: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後感三: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物件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檔案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裡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並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盪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