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讚美春天的古詩

一首讚美春天的古詩

聘才網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一首讚美春天的古詩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一首讚美春天的古詩

唐朝詩人杜甫的《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賞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餘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永珍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溼而鬆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閒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控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溼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唐代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賞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讚,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簷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天連影兒也看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春天就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記,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人們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後,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徵著大地春回、永珍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餘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