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行業就業前景分析
一、行業地位及現狀
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產業定位日趨清晰從上世紀50 年代初期至1978 年以前的二十多年間,我國的旅遊工作一直屬於民間友好往來的範疇,是我國對外交往的一條重要渠道。1978 年至1985 年間,我國旅遊行業處於起步階段,逐漸由政治接待型向經濟事業型轉變。近期釋出的《2014-2018年中國旅遊用品市場競爭格局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指出,進入90 年代後,國內遊和出境遊逐漸興起;旅遊以觀光遊為主,休閒度假遊逐步旺盛;旅遊行業的管理體制,由集權式管理向完善產業體系、管理手段多樣化發展;旅遊業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產業定位日趨明顯,並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政策鼓勵
資料來源:智研資料研究中心整理
2013年11月入境旅遊接待收匯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局,智研資料研究中心整理
2013年11月主要客源市場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局,智研資料研究中心整理
2009-2012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分析
年份 | 旅遊人數(億人次) | 同比(%) | 收入(億元) | 同比(%) | 入境旅遊(億人次) | 同比(%) | 公民出境人數(萬人次) | 同比(%) | 總收入(萬億元) | 同比(%) |
2009 | 19.02 | 11.1 | 10183.69 | 16.4 | 1.2647 | -2.7 | 4765.63 | 4.0 | 1.29 | 11.3 |
2010 | 21.03 | 10.6 | 12579.77 | 23.5 | 1.3376 | 5.8 | 5738.65 | 20.4 | 1.57 | 21.7 |
2011 | 26.41 | 13.2 | 19305.39 | 23.6 | 1.3542 | 1.2 | 7025.00 | 22.4 | 2.25 | 20.1 |
2012 | 29.57 | 12.0 | 22706.22 | 17.6 | 1.3240 | -2.2 | 8318.27 | 18.4 | 2.59 | 15.2 |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局,智研資料研究中心整理
由於我國旅遊資源豐富,人口規模龐大,旅遊業現已發展成一個集食、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多業態產業群,在全球同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及城市化程序的持續加快,我國居民旅遊潛力將加速釋放,我國旅遊業將迎來新一輪的黃金增長期。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 年,中國出、入境遊客規模均有望達到1 億人次,屆時將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國家和第四大旅遊客源國;另外,國內旅遊將達到 28 億人次,居民平均出遊率 2 次/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
2020 年世界前5 大旅遊目的地國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組織
2020 年世界十大旅遊客源國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組織
旅遊消費結構升級,高階旅遊消費需求的比重將有所提升,但由於存在旅遊消費的城鄉和地區差異,旅遊業收入增長的價格驅動和規模驅動仍將並行旅遊業的發展一般會經歷觀光遊、休閒遊和度假遊三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根據旅遊業發展的國際經驗,當人均GDP 處於1,000-2,000 美元時,旅遊業處於觀光旅遊階段,人均GDP 處於2,000-3,000 美元時,旅遊業處於休閒旅遊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內,旅遊業收入的增長主要依靠旅遊人次的增長,規模驅動較為明顯;當人均GDP 達到3,000 美元以上時,旅遊業的發展進入度假遊階段,旅遊業收入的增長主要依靠人均旅遊消費的增長,價格驅動較為明顯。
旅遊業發展階段示意圖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組織
旅遊業的產品範圍非常廣泛,涉及到旅遊消費的“食、住、行、遊、購、娛”等六個方面,可滿足旅遊消費者的不同層面需求,屬於綜合性較強的行業。旅遊行業與其上、下游行業之間關係鬆散。一方面,旅遊行業與宏觀政治和經濟的關聯度較大,具有較高的投資乘數效應,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旅遊業內部各種業務有較大的關聯性,具有較強的相互促進與帶動關係。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人們的旅遊需求也越來越大,旅遊行業的上、下游行業之間的邊界關係將變得越來越模糊,旅遊行業與其上、下游行業之間的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將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