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班主任職業道德的認識

班主任職業道德的認識

我參加了由泰安市教育局師訓科舉辦的《泰安市骨幹班主任暨教師師德建設培訓班》培訓學習,傾聽來自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或本地優秀班主任的講座或事蹟報告,感觸良深。

就班主任工作來講,德育佔了很大的分量,其中很多工作也是透過德育作為載體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德育的對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從另一個方面講,作為德育工作的主要主導者——班主任,自身的德育素養應走在同行的前列。

班主任道德素養內容寬泛,多種素養間雖有差異,又有十分緊密的相通之處。這裡就一些班主任職業道德方面的認識談點粗淺的看法。

平日時常想起,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班主任,怎樣做才算符合我們這個行業的職業道德標準?這個標準規範下的教師言行是否就是《中小學教師道德準則》全部內容?我們知道,遵循這個規範的過程不易被督促界定,那是否可以根據其結果推測出教師的職業道德水準?比如,我們常用班級管理結果來反映班主任的職業道德水準和管理水平,若班級班務自理;若學生為某個目標團結奮進;若學生因班主任管理有方俯首稱臣;若學生為教師的偉岸而心嚮往之;等等。這些情況,極其有利於形成群體步調一致氛圍,有利於一個團體的集體活動效果,這就能夠反映我們的德育是積極向上的嗎?據我瞭解,很多教師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我覺得,這種看法有些片面。

這次培訓學習,加上之前的幾次,首先,讓我真切感動的是先進者的工作態度,可以說他們把整個身心投入到了教育教學中。為了工作,他們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了工作,他們淡化了個人情感;為了工作,他們孜孜不倦地鑽研業務;為了工作,他們以身作則為學生率先垂範;為了學生,他們遍訪“名山”,尋求攻“石”之道;等等,這些所作所為,不正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表現嗎?這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力求做到的。當然,真要達到這種境界,很多教師的腳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其次,也讓我領教了他們工作的實效性。在他們當中,有的置個人健康於度外,與學生打成一片;有的以感情為紐帶,把班級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有的專心研究學生心理,知己知彼,出謀劃策,談笑間班級工作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有的借用職場教育特色,採用勵志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生活熱情;有的苦練內功,借高超的十八般武藝與學生鬥智鬥勇,以道高一尺取勝等等,這些同事所用的“妙招”不盡相同,可管理結果呢?他們都能把各自的班級管理地井然有序,一步一步走在自己為他們鋪墊的大道上。

培訓結束,我著重想了想先進同行的治班之道,總結出三點主要的制勝法寶:

—、管理準則不能脫離本地區域文化特點。

我們國家文化歷史悠久,儒家文化影響比較大,其他文化也不寂寞。可能受地域廣闊、資訊開放程度、認得素養高低等因素影響,在主流文化前提下,不同地域,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處事方法存有區別,有些地區的特色還比較明顯,此地的禁忌言行到他地可能成為正常的交往工具,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外地名師的做法不被理解,可在當地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且卓有成效。縱觀橫看不同文化,有的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有較強的生命力,有的則相反。積極的文化就某時某地來說,可能“水土不服”的現象,而某些積極的文化在某時某地可能左右逢源,大有市場,效力非凡。這樣,一個問題就擺在了我們教育者的面前,在工作中,我們傳播誰?應用誰?我想我們還是要傳播積極文化,靠積極文化來引領市場,影響人類。雖然它可能與市場需要脫節,教育效果微弱,但畢竟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倘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教育為市場所左右,也要設法及時修正,以正視聽,教育者時刻不能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

二、管理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般來說,自然分班的班級情況類似,若有特色,就是班裡影響比較大的幾個學生,對他們的教育就是班主任的管理大綱,教育手法要有明顯的針對性,大有猛藥治頑疾之勢。但,有些“猛藥”,藥效非常,採用這些非常之術可換來一時的安寧,若失去這些猛藥呢,疾患定會死灰復燃。我認為,若要求得一世之安,我們還要利用科學的“保守療法”,即便慢些,也是治本的可靠辦法,切不可逞一時之快,靠火燻煙燎換個“外焦裡嫩”。或者,有的透過人為標準分班,有的班級學生循規蹈矩、成績優良;有的班級學生隨興貪玩、成績較差。對前者,調節好學生的情緒,維護其良好的狀態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對後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熱情,及時關注其行為動向是教師的.首要任務。總體原則,在現有條件下,根據他們的情況確定好的教育管理大方向。

三.管理要本色化——發揮個人優勢

若是看先進者的事蹟報告,我們往往側重於看故事。當我們親耳聆聽他們的報告時,從她們的一言一行,或不經意間的一個眼神,就會感受到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立在了你的面前,你很容易理解他們為何能做出這樣那樣的事,因為你認識了做事人的性格特點。從這些先進者身上,我們不難總結出,他們都利用到了自身優勢,並有效地抑制住了受教育者的“優勢’,導致的結果是,做起管理工作遊刃有餘,得心應手。此雖有“人治”之招,倒有其生存之土壤,待到時過境遷,人們的素質提高到一定程度,也要儘快結束其歷史使命。

基於以上幾點認識,我提以下建議:我們要在認識道德的標準,仔細甄別道德優劣;在工作中即使因某些原因不能實施先進的德育,也不能迷失德育的方向;要客觀認識“教育效果”與德育手段的關係,力爭用先進的德育來引導我們的教育工作,不能僅注意德育的表面效果和階段結果,要立足教育本質,以長遠眼光來看待眼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