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新職業規劃的八個關鍵點待續

新職業規劃的八個關鍵點(待續)



既然是規劃,就要有目標,職業是世俗社會的產物,既然是職業的規劃,那麼目標必然是以社會價值觀為判斷依據的目標,社會價值觀的主流是什麼?中國的古語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這句話可以算做職業規劃的基本原則。

三百六十行,該做哪一行呢,是順其自然?還是收入驅動?還是聽人勸吃飽飯?還是等等其他原因?美國職業發展協會定義了影響職業選擇的八個因素:教育、性格、價值觀、技能、興趣、職場、人脈、經歷。就是這個樣子:

而這八個裡面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興趣,興趣像一臺發動機,不斷的產生力量,改變和調整其他不利因素。

一、興趣是關鍵

不管是選哪一行,興趣都是基礎,任何一行要做到極致,莫不需要漫長的積累和等待,這個冗長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各種困難、意外、打擊等諸多內外可變因素,沒有興趣的支援或者說本能的熱愛,是根本堅持不下來的,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隨波逐流混到退休拉到。

這樣就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判斷興趣所在。興趣不是享受,不是吃喝玩樂聲色犬馬,興趣是人本能所熱愛的東西,是自己甘願為之付出時間和熱情,願意為之吃苦的那個東西。很多“驢友”都愛好探險,但是面對職業探險家所要經歷的考驗,危險,和高強度的專業訓練,多數愛好者都會退縮。在一次次死神的考驗面前,如果不是骨子裡的熱愛,是不可能也不敢以此為事業的。

興趣的發現有人早有人晚,有人可能在工作很久之後才發現自己所做的並非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此時就面臨在生活和自我之間兩難的抉擇。但是與其在一種痛苦中沉淪,不如在另一種痛苦中重生,努力永遠不會太遲。

興趣源於天賦,天賦決定興趣。天賦是什麼?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潛在特質,也包括部分後天培養的,但所有的這些,必定是在少年時期就基本定性的。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謂如此。人的興趣有很多方面,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諸多興趣中發掘天賦;有人善思、有人健談、有人精算、有人勤力,天賦結合興趣準確運用到職業上,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揚長避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與現代的勝任力理論如出一轍。一種天賦能適用到多種不同職業上,例如;有人擅長與人打交道,在補充專業知識後,既可以做管理工作,也可以從事市場營銷類工作;專業知識僅是從業者的硬性指標,而天賦才決定誰是業內的佼佼者。

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人在社會文明中生存,個人的行為必須要與外部環境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力量和價值,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能加快育人速度,讓人成長的更茁壯。但同樣,法久生弊,任何一個大環境時間久了,其弊端、不足的一面就會漸漸顯露出來,充斥到各個角落,如果因此而整天在抱怨蒼天無眼、生不逢時、世風日下等等,那麼不論有多聰明,那麼最終必然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他把時間都用在抱怨和投機取巧上了。

真正有目標的人生時間非常寶貴,沒有時間去抱怨,沒有一絲時間和精力可以浪費在與自己目標不相干的事情上,堅定不移,只專注自己的目標,其他事情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在需要豁出去時,就勇敢的豁出去,沒有任何猶豫;決定去做一件事情,都可輕易不半途而廢,應該堅持不懈,直至達成最初的目標。

必須有如此積極的態度,在人生的一次次考驗面前,才能勇往直前。滿腹牢騷的,優柔寡斷的,三心二意的,每當面對人生考驗時,或者畏首畏尾原地踏步、或者猶豫不定行動遲、或者乾脆投機取巧矇混過關,那麼社會變化越快,人生考驗越多,二者差距越大,直至連人家項背都望不到,最終在職業旅途中,變得碌碌無為。

三、目標是核心

三年內要做A,五年內要做B,十年後要成為C等等這種狹隘的職業規劃是不存在的。社會和歷史變遷的力量不是個人可以預測和對抗的,不論規劃多麼詳細考慮的多麼周全,一旦基本環境改變,依賴的假設不復存在,那麼精密構思的規劃就是一張廢紙。這裡,有必要認清兩個概念;一個是戰略規劃,一個是戰術規劃,前者是長期規劃,後者是短期規劃,沒有準確遠大的戰略規劃,就如人生沒有目標;而沒有具體務實的短期規劃,戰略規劃就變得空洞並且難以落地,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預則立不預則廢,再偉大的目標如果沒有可行的路線,本質就顯得沒有意義。那麼如何既使得計劃在客觀的環境中可行,又經得起環境和形式的變化?直觀來看,需要對趨勢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有準確的預測和把握,但這點很難做到,對於還處於在成長期的人而言,則是幾乎不可能。那麼,能夠為計劃起到核心支撐作用的,就是堅定的目標和價值觀,讓計劃路線隨著環境變化而圍繞著目標變化,堅定的`目標和靈活的方法,才能使路線可行而又不會迷失。

故嚴羽說: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其實豈止是詩,任何事情皆是如此。

當我們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業,豎立了堅定的目標和積極的態度,剩下的事,就是腳踏實地,從一件件小事開始積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四、有所不為

對於任何一行,當我們投入的時間超過一個程度之後,就會明白,入門或許簡單,然而想要精進,則必然只能在兩個方面同時努力,即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縮小研究的物件。舉例來說,很多牛人,在年輕的時候,都胸懷大志,比如著名的史學家顧頡剛師傅,還在初中的時候就企圖寫一本宋史,這種志向其實很深刻地反映了年輕時候的顧師傅對歷史科學認識的淺薄。

而投入的規模很快會遇到物理條件的約束邊界:吃飯睡覺是省不得的,接送孩子陪看動畫也是省不得的,照顧老人孩子更是省不得的,所以只能在縮小研究物件上下功夫,即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精力在個人擅長的領域。

五、意義何在?

人無法脫離社會生存,人的所有理想和目標只有放在社會的大框架內才有意義,那種自詡高遠而又不能落地實現的理想除了滿足大腦的快感,沒什麼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必然能夠給予人們現實的精神和物質的養料,使得整個社會的精神和物質活動可以持續下去。

所以,職業規劃是以現實的手段在實踐中實現著自己的理想或者理念,透過現實的準則、方法、價值,在世俗的社會環境中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考驗自己的精神世界,進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