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我的面試心得

我的面試心得

最近這半年都在找工作,而自己的目標都訂在一些大公司裡的職位,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期間有不少面試的機會,有的也去到最後一輪面試,但之後都是杳無音信。我不敢說自己對面試很有經驗,因為成功率不高。但是對於各外企的面試模式是見得不少,感覺是樣樣新鮮,層出不窮。要是把自己所見與朋友分享一下,也算是造福人群。希望對剛出來工作的朋友會有幫助吧。

STYLE="FonT-FAMiLY:"

主要模式:

STYLE="FonT-FAMiLY:"

筆試:

STYLE="FonT-FAMiLY:"

第一種是問答題,有中文也有英文。要看應聘職位的性質而定,如果工作描述上寫著要求英文熟練,那就要做好心裡準備了。英文問卷問題出得較多的是給一段公司業務概況的英文,要求翻譯成中文。這招我在兩家外資電訊公司面試時都見識過,還有一家美資包裝公司除了翻譯這項內容以外,還要翻譯公司的口號和價值觀成中文。(這家當我考完筆試出來,發現答案就在門口的海報上,怪不得我一到門口,還沒看清楚四周環境,就有人熱情地把我迎了進去。)

一般會考你對這家公司的認識,比如你為什麼到這家公司應聘,你知道這家公司的業務有哪些,你的職業企劃是怎樣的等等。其他的問題就是問相關的工作常識,如:你覺得客服是怎樣的一個概念,以及給一些工作上會出現的案例問你怎樣做。我見過兩份工作面試時都有要求按照範例的投訴信,回商業信件給客戶,都是全英的。不過這家公司的工作要求已註明要英文熟練,還需要與海外客戶打交道。

有時候做這個英文問答題,遇到有個別問題不確定、不太會做的,只要能編,還是儘量先編一些內容塞進去。甭管對不對,先填滿了答卷再說。反正他是人手改卷,很多還是現場改,馬上宣佈結果的,我就不信他一個個字地看。這招對於大批人一起筆試並且需馬上篩選出下一輪名單的比較管用。當然,用這招也得看運氣,還是比較鼓勵多看英文書,提高水平。

STYLE="FonT-FAMiLY:"

第二種是選擇題。通常有考英文水平的習題(四到六級),還有過是考數學的。一般數學題很少會考,不過我曾去過一家著名跨國化工企業筆試時就是要考數學題(可能高數水平左右),英文題差不多六級。另外,如果是去一些資訊處理、電子資料處理公司面試多數要先考一些識別題,也就是左邊有一個圖或數字,然後在右邊的四項選擇中選擇一個完全一致的答案。通常題目的量比較大,可能做不完。但不要緊,盡力就行了因為如果你是正常人的話,你做不完,其他人也是一樣的。做這種題表面上是考眼力,其實最重要的考細心,我個人認為做得多還不如少出錯。如果一定要練習的話,可以在家玩玩在兩幅圖之間找不同。還有一家在南沙的某包裝公司,考筆試也是要在兩張單子之間找不同,按照上面正確的那一張,把下面那張單子中的錯處找出來。

不過有某家在天河的資訊處理公司,還要考邏輯題,例如,給四幅圖,大部分相同,只有一點點不同,要你找出其中的規律,並在後邊的四個答案中選擇一個正確的。或者給四個完全不同的圖形,你要按照發展的規律在後面的四項選擇中選一個你認為最有可能的。這個就只能憑直覺了。

STYLE="FonT-FAMiLY:"

第三種是填空題這個還是比較少遇到。我去一家外資電訊公司應聘時做的一份問卷,就問了一些關於手機操作網路、軟體格式之類的.專業知識,要求我填寫出來。據我瞭解,這家公司應該是承包了某知名品牌手機的售後服務中心。所以要求應聘者有相關的專業知識。

STYLE="FonT-FAMiLY:"

不過我覺得,很多專業知識都是入職後培訓時會學到的。其實沒有必要考這些。因為我不是應聘技術人員,只是應聘客服而已。

STYLE="FonT-FAMiLY:"

面試:

STYLE="FonT-FAMiLY:"

一般分初試、複試。

STYLE="FonT-FAMiLY:"

初試就是要介紹一下自己,講一下自己的特長。初試肯定會要求作個自我介紹,有個別還要求用英文進行介紹。所以自我介紹是去公司筆試之前就要準備好的。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準備一下英文的自我介紹。假如到時考官要求用英文講,你就可以輕鬆應對,不要求英文的話就更輕鬆了。這叫做準備充足,心裡有數。如果你不能用英文介紹,那當然你也可以用中文。只是如果對方要求了,你達不到要求,可能會扣分哦。

初試一般會比較簡單,就問些之前的工作性質、具體內容、離開的原因等等。如果是畢業生就只能介紹在學校擔任過的職務、社會實踐的經歷這些了。我覺得學生在校時應該多參加一些長見識的活動。不一定要兼職,能力強的可以擔任校內團體的會長、秘書長之類的,能力沒那麼強的就協助搞一些活動,多鍛鍊鍛鍊自己的能力。我當年長期去老人院當青年志願者的經歷,沒想到在我面試時也增加了一些印象分。我本來是去應聘前臺的,講完了當青年志願者的經歷後,部門經理就決定讓我去嘗試做客服的工作當時客服的職位轉正後薪水比前臺要多很多哎。(其實後來我才知道,在某些外資公司,會比較願意聘請一些有參加志願者經歷的人。這點對於從事客服工作就更重要了,因為做客服一定要關心客戶、有幫助人的熱誠。)

STYLE="FonT-FAMiLY:"

其他問題就是要看你對這個公司的瞭解程度,如為什麼來應聘、這個公司給你的印象是如何、你知道這家公司的業務有哪些等等。我覺得面試之前一定要把這家公司的底細查清楚,先上這家公司的網站去看看這家公司的歷史、公司的業務範圍(也即產品概況)、新聞、股東等各方面資料。還可以看看與同業相比有什麼優勝之處,如果對方問起對公司的印象時,你能說出這家公司與同行比好在哪裡,那就能給人一個很深刻的印象,證明你很關心這家公司的資訊,也很有誠意想進入這家公司。

STYLE="FonT-FAMiLY:"

複試問的問題大多與初試一樣,不同的地方,我覺得就是在離職原因方面問得比較細,因為這個直接關係到應聘者對於工作的態度,對自己的職業企劃。如果一個人經常頻繁更換工作,那將來找工作肯定會有阻礙。公司培養一個人才是要成本的。我以前在一家外資資訊處理公司入職時,培訓部的就說,公司為什麼要跟員工籤兩年的合約呢因為公司為每位員工提供了3個月的全職培訓,期間員工是不用工作的,公司在這3個月裡投入的(培訓)成本,要在員工為公司工作滿一年半以後才賺得回來。如果應聘者幾個月就換一份工作的話,可想而知,有哪家公司願意請一個會令公司賠錢(培訓成本)的人呢。

STYLE="FonT-FAMiLY:"

而進入了複試這個階段,因為大都是職位所屬部門的主管或經理面試,他們比負責初試的人事部更清楚工作的職責,所以可能會問得比較細,比較具體。例如給一個在實際工作中會出現的問題,問你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看你的應變能力以外,也看你是否具備這份工作所要求的特質,確定你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

我的意見是,去之前先把應聘職位的工作描述和學歷要求看熟,看是否每一項要求都能在自己之前的工作中找到一些相關的經歷,如果沒有又很想去面試的話,就要想想如何去說服面試官你可以勝任。有些人能在面試中很出色的過關,令面試官滿意,不是因為他什麼都懂,而是因為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STYLE="FonT-FAMiLY:"

面試中常問的問題:

STYLE="FonT-FAMiLY:"

請介紹一下你自己

STYLE="FonT-FAMiLY:"

請講一下你的工作經歷

STYLE="FonT-FAMiLY:"

為什麼離開之前工作的公司/為什麼想離開現在工作的公司

STYLE="FonT-FAMiLY:"

你瞭解我們公司的業務嗎,可以講一下你知道哪方面的業務嗎

STYLE="FonT-FAMiLY:"

可以講一下你為什麼來我們公司應聘嗎

STYLE="FonT-FAMiLY:"

你瞭解這個職位的工作職責嗎

STYLE="FonT-FAMiLY:"

你為什麼覺得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STYLE="FonT-FAMiLY:"

你的優點是什麼

STYLE="FonT-FAMiLY:"

你的缺點是什麼

STYLE="FonT-FAMiLY:"

你未來的職業企劃是什麼

STYLE="FonT-FAMiLY:"

以上這些幾乎是每次面試必問的,其他的問題就要看你過往的經歷、工作性質和應聘的職位而定了,不過不同的回答也可能會帶出一些不同的問題。

STYLE="FonT-FAMiLY:"

其他遇到過的問題:

STYLE="FonT-FAMiLY:"

你希望在這裡工作可以獲取什麼

STYLE="FonT-FAMiLY:"

可以講一下你以往工作中最驕傲的一件事嗎

STYLE="FonT-FAMiLY:"

在以前工作中有得到過客戶的認同和讚揚嗎

STYLE="FonT-FAMiLY:"

你在以往工作中遇到最困難的一件事是什麼

STYLE="FonT-FAMiLY:"

面試順序:

STYLE="FonT-FAMiLY:"

有的比較循規蹈矩,像一些電子資料、資料處理外企都是先筆試、再面試、後複試,我工作這幾年經歷過的面試最多是4輪(獵頭公司電話面試-用人單位筆試-初試-複試)。不過傳說有些知名外企,有七八輪面試那麼多,那這個咱也確定不了,因為這些公司咱恐怕是沒能力進去的。

STYLE="FonT-FAMiLY:"

也有不少公司筆試完就馬上在當天進行初試,透過的稍後再電話通知複試。所以去筆試時就要做好面試的準備。

我見過最趕時間的那家,是筆試、初試、複試都在同一天進行,我上午過去,到中午的時候休息,吃完飯再回去繼續,我還很倒黴的排到最後6個。差不多輪到最後六個的時候,已將近下午5點。為了節省時間,是一起面試的。所以那天面試足足花了一天時間。

還有一些路途遙遠,像南沙某外企,筆試是在市區的某人才資源公司進行,稍後的初試和複試就要到南沙的辦公地點,在同一天進行。

ST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