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四冊教材的開篇語——《生物的命名和分類》。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簡單、必要的生物分類是十分有用的,這也能夠培養他們在今後的學習、研究中更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生物的命名和分類也是本章節《生物的多樣性》的基礎知識,有助於學生對後面知識的理解。

學情分析、設計思想:

本章內容以概念為主,不容易記憶和理解。因此選區大量資料作為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己對生物進行分類,也可以考核學生的理解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讓學生初步瞭解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知道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能力目標:

透過對幾種常見動植物的分類,培養學生觀察、對比、歸類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生物命名和分類工作嚴肅性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解決方法:用舉例說明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難點: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解決方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媒體:

圓白菜的圖片

超市地圖

各種生物的圖片

板書設計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

生物的命名

二名法=屬名+種名

生物的分類

分類依據: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係

等級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

高低

生物分類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匯入

(利用生活實際引起興趣)講述:我想大家一定都跟爸爸媽媽去買過菜吧,那對我我們常吃的蔬菜名稱一定都很瞭解了。提問:那我說一種蔬菜名看你知道不知道是什麼?——連花白思考回答講述:很多同學都沒聽說過吧,看看圖片我想你應該知道是什麼了吧。這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圓白菜。可是這個稱呼也只是北京人對它的叫法啊,可陝西人就叫他連花白。還有很多其他的蔬菜水果也有這個問題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已經被記載的有150萬種,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兩倍於此的物種未被記載,由此可以推斷,世界上物種約有500萬種。名稱的問題在生活中好像不算是什麼小事,可這會給科學研究帶來非常大的麻煩的。演示圓白菜的圖片設問: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思考回答講述:正如大家所說,給它們一個科學、統一的名稱,同時將他們分類,就可以便於科學家管理了。板書: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生物的命名提問:想一想媽媽讓你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你是怎麼找到你想要買的商品的?思考回答演示超市地圖講述:超市裡的工作員把商品都分類擺放了,便於我們快速的找到他們。讓我們來試一試吧提問:請你快速地說出在超市的哪個部位找到這兩件商品,為什麼?思考回答講述:儘管它們的名字很相似,但我們大家能很快找到它們的依據什麼呢?我們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它們不屬於一類,所以要從不同的歸類中找。提問:可是要是沒有這樣生活常識的人在他去超市時怎麼幫助他們呢?告訴他們在哪一類中找講述: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給生物命名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個辦法呢,現說是哪一種再說是什麼。這種命名的方法就是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創立的“二名法”。根據“二名法”,生物的學名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屬名,代表它的分類,第二部分為種名,代表它叫什麼。而屬名和種名都必須使用拉丁文斜體來表示。

我們看看書上第2頁的例子,你總結一下生物的學名都有哪些要求。(屬名首字母大寫)生物的分類提問:我們現在知道了生物的學名是怎麼來的了,那我有一個新的問題了——既然學名是由屬名和種名和在一起組成的,那這個屬,也就是他們的分類是怎麼劃分的呢?你覺得應該以什麼為依據將生物劃分成類呢?討論演示各種生物的圖片講述:大家講生物劃分的時候都考慮了哪些因素?應該有生物彼此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自然特徵上的相似程度,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

瑞典科學家林奈由於在世界上首次創立生物命名系統,因而被譽為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閱讀:請你閱讀P5的“閱讀”,請你說說:

林奈當時把生物界分為了幾個部分?

在他劃分的每個部分裡又分出了哪些更細小的單位?

他的不足之處是什麼?

動物界和植物界

綱、目、屬、種

人為分類,還不夠精確和科學講述:科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也發現了林奈的分類還不夠科學,於是科學家不斷的研究分析,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係將他們做了更細緻的劃分。

我們現在採用的生物分類系統包括七個等級:最高的單位是界,其下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重視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單位的級別越高包含的種就越多。

以我們人類自己為例,我們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現代生物分類的發展講述:我們人類只是動物界中非常渺小的一個物種,而動物也只是生物的一部分而已。19世紀以後,生物學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生物除了有動物植物之外還有一些既不屬於動物界也不屬於植物界的生物。一些研究生物分類的科學家、學者將這個龐大的生物類群進行了分類,但是很多觀點並不統一:從林奈的二界系統到達爾文的三界系統,再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外國學者提出的五界系統,再到我國生物科學家提出的六界系統,總之,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方法的不斷提高,藉助電子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成熟,對生物的分類也是越來越細。我們所學習的是簡化了的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生物結構,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存在並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病毒應單獨建立一個病毒界。結束(開放式結束)講述:我想現在大家對於生物的分類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生物命名的原則和分類的等級和單位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那生物分成的這五類一級病毒都有哪些特點,我們將依次向大家介紹附錄1: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

人為分類法:是人們從自身需要出發,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等方面進行分類,不考慮生物彼此之間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係。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沙生生物。或將植物分為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等。

自然分類法:是利用現代自然科學的先進手段,從比較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生態學等不同角度,反映生物界自然演化過程中生物彼此間親緣關係的分類系統,既符合生物系統發育的原則。這是因為系統發育的親緣關係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所謂系統發育是指任何分類單位的起源,即進化的親緣關係。

附錄2:人科

物種分類:脊椎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真獸次亞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猿亞目)--人科---

分類簡介:體毛退化,身體直立,手足分工,前肢解放出來成為勞動的器官,後肢支援身體和擔任行走功能。大腦高度發達。人次分類地位上屬於人科人屬人種,全世界人類都屬一種,即現代人。人和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他們的共同祖先是1—2千萬年前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進化而來,但又本質上區別於一切動物:人類的手轉變成為勞動器官,能製造工具,有語言,能進行邏輯性的思維和過著社會性的生活。

附錄3:丹頂鶴在動物界的分類地位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

1、說出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

2、說出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其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症

3、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症

能力:

透過課前收集資料使學生初步具有獲取資訊的能力,透過閱讀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團隊精神;透過介紹我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培養民族自豪感;透過“國家為什麼要嚴厲打擊販賣私鹽行為”的討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說出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的名稱和位置

舉例說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說出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其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症

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症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發病率”的調查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為什麼在體育比賽中要禁止服用?(學生討論,交流)

師:在人體內,由內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質,叫激素。

激素調節主要有什麼特點?今天我們就學習幾種激素的調節作用

(二)新課學習:

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麼功能

實驗探究: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

討論:為什麼新增甲狀腺激素的蝌蚪先發育為青蛙?

閱讀討論: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症

師:同學們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嗎?

生:讀課文、討論、表達(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時甲狀腺激素

不足)。

師:對,這幾種病都與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甲狀腺激素是什麼部位產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麼呢?

生:甲狀腺激素是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進生長髮育;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物質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食用的鹽是加碘的,你們知道為什麼要加碘嗎

生:討論、表達[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國大部分地區飲食裡缺少碘,碘不足會引起甲狀腺增生腫大,患地方性甲狀腺腫,食鹽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

師:對。地方性飲食缺碘會患地方性甲狀腺腫。你們知道碘鹽的正確使用方法嗎?

生:討論,表達,交流

師:預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鹽外,還有什麼方法?

生:還可以食用海帶等海生植物。

5、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症

師:講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相關內容。胰島素是胰島分泌的。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島素的分泌有關,你們知道有什麼關係嗎?

生:閱讀相關內容,討論、表達[胰島素分泌不足會患糖尿病]。

師:對。導讀胰島素功能。

活動:佈置學生課後對糖尿病發病率進行調查

師: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島素製劑來治療。

介紹:1965年9月,我國科學工作者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開創了人類合成蛋白質的先例,在生物學研究上有重要意義。

6、簡單介紹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調節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3

一、指導思想:

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人類的生命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人從生物圈中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教學過程中,需要從人與生物圈關係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探究活動,認識人類依賴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都是生物圈的組成部分,意識到生物圈中的人對生物圈應盡的責任。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學習態度也很好,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學生在個人展示階段需要加強管理指導,需要在新的學期加強管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要做到嚴管理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習成績。

三、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使學生學會運用生物圖表、實驗工具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透過測量獲取資料,設計表格記錄和整理分析資料的技能。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進一步培養閱讀理解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展示能力。是半學期工作重點。

四、具體措施:

1、強化管理,針對個別學生要真正瞭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及時鼓勵,多和班主任溝通,培養他們集體榮譽感,提高他們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學習態度的轉變。

2、組織好學生的閱讀、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要強化小組長的管理,提高組內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3、精心備課設計好學案、導案、寫好教學反思。不斷反思教學中得與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4、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4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知識與技能:

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過程與方法:

.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重點:

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難點:

.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蒐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影片、多媒體課件等。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自從人類第一次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登上月球,接連向火星、木星、土星發出探測器以來,至今仍未發現生命。這說明了什麼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

師:對,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對地球的讚美,從中去思考人與地球上生物圈的關係。

生:(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

師:我們人類的各項生命活動都依賴於生物圈,同時人類的活動還影響和改變著生物圈。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人體的結構和生理,並進一步探究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我是從哪裡來的?”這是孩提時代你們向爸爸媽媽提出的問題。也許爸爸媽媽的回答給你幼小的心靈以暫時的安慰,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們又有了新的困惑。從這一節課開始,讓我們共同解答你們的這些困惑。“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呢?”讓我們追隨科學家的足跡來探究人類起源的奧秘。

二、小組討論,探究新課

師:關於人類起源的爭論有數百年的歷史,現在仍有許多問題是懸而未解的。在這方面你們都知道些什麼呢?想了解些什麼呢?

生:(學生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想法、觀點)

師:說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請各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課前蒐集的這方面材料。

生:(分組彙報交流)

師:你們知道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麼嗎?

生:森林古猿。

師:對。下面你們觀察幾種現代類人猿圖片和錄影,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下列問題:這些類人猿今天分佈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共同點?

生:(小組合作進行觀察、討論,組間進行補充)

師:當今,為什麼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現代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

生:(小組討論、組間交流、補充)

生1: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

生2:人類不斷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濫捕亂殺和環境的嚴重汙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

師: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別呢?

生:(觀察、討論、交流、回答)

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佈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請同學們觀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圖片,嘗試著描述出它們的生活狀況。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主要過著樹棲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師: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為人類呢?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師:我們對森林古猿的一支轉變成人類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對此是否有什麼證據呢?我們來進一步探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個資料:(課件展示)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5

教案預覽: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教學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②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③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②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蒐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影片等。

學生:蒐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佈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

授課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人類的起源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認識觀察現代類人猿

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

敘述課前蒐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小組之間相互交流。

傾聽教師有關生物進化論與神創論的介紹,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觀看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影片。

透過對比找出現代類人猿與人的異同點。

透過觀察圖片和錄影片,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嘗試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況。

組織交流、評價,並補充。

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觀和唯心觀點的鬥爭。

指導學生閱讀圖書和觀看錄影,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思索、回答,並補充。

鼓勵和引導學生從運動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膽進行想像,並進行適當的補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環境的變化 (地殼的運動導致)

分析課本中的資料,小組之間互相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地殼的劇烈運動,使自然環境發生變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組織學生分析,教師進行補充、糾正。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

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觀察早期的古人類化石,發現並提出問題,根據 書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進化的地位。

小組討論、分析交流: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在形態、勞動、使用工具、語言等方面的變化。

分組遊戲。(肢體表達一句話的意思,體會語言的重要性)

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要點(骨骼的長短、粗細,骨盆的 形態等)並進行分析,引導答疑,樹立進化的觀點。

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很好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 小組討論:

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 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滲透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課後作業:

《同步訓練》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瞭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2、瞭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徵,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透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透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並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2、松的形態結構對乾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松的形態結構與乾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於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瞭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由於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於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匯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麼器官?杏仁又是什麼器官?

2、學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種子後,出示松樹帶種子的雌球果(已裂開)和杏的果實(可用刀剖開),引導學生觀察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麼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

3、組織學生彙報觀察結果,並總結:

(1)松的雌球果並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於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乾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徵,分析松為什麼能適應乾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彙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杆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影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於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後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1、出示錄影: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影,並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影。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7

透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能夠說明根毛細胞吸水的原因,瞭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標

1、透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課題研究,繼續學習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透過對生活例項、實驗結果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根毛細胞適於吸收水分的結構特點,初步樹立植物體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實踐上應用,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都圍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這一知識點,它是解釋根吸水、失水的關鍵,是學習根的水分代謝的必備知識,同時也為今後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水分代謝奠定基礎。只有明白了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和解釋農業生產中經常遇到的灌溉問題。因此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容易的觀察到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現象,而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濃度等。所以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經瞭解,對於這些概念,初一的學生在小學時有過一定的接觸,只是不能準確的進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加強感性認識,以便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過程。

難點:細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觀察、分析、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課中"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內容是中心問題。透過學生參與實驗,把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現象,讓學生由淺入深,並能舉一反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複習提問:

1、根據掛圖說明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和功能。

2、成熟區的生理功能與根毛細胞的細胞特點。

二、講授新課:

(一)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把切好的新鮮的蘿蔔片放入乾燥的培養皿中,並撒上食鹽。透過實物投影展示其變化。

2、提出問題:"為什麼會有水分產生,水分從何而來?"

3、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學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蘿蔔細胞的細胞液中出來的,是因為撒入食鹽造成的。)

4、講解:溶液、濃度的概念。

本實驗中食鹽遇到蘿蔔片上的水分後溶解,就成為食鹽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鹽的多少即是溶液濃度的大小。

5、出示課本61頁演示實驗。(強調:實驗中除一個燒杯中裝有清水、另一個燒杯中裝有鹽水以外,其他的實驗條件都一樣)

6、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觀察蘿蔔條的變化,並用量筒測量燒杯中的溶液量。

7、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面板的結構組成,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面板的排洩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面板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透過學習切實體會面板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並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透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資訊,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顯微鏡觀察瞭解面板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透過對面板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並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透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面板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面板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絡緊密。但由於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洩功能為主線來介紹面板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面板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面板的排洩功能”部分,由於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藉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透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透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透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透過面板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藉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洩途徑,同時引入今天“面板”的內容。

【新課匯入】師:有人說:“面板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鬆的話題開局)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面板的詞句?(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牆;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裡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於面板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面板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麼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麼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面板結構有關!

一、面板的結構

[活動]觀察面板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面板切片,獲得有關面板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螢幕上面板構造圖,辨別面板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面板有哪些結構?

②面板各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後,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螢幕上的面板結構示意圖,說出面板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面板的結構,並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面板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髮層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級第二學期生物教案,歡迎各位老師和學生參考!

學習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瞭解枝條的生長過程。

知識回顧

1種子萌發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______________________。隨後,________發育,突破種皮,形成_____。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結構有哪些?

2、芽的結構有哪些?

3、什麼是居間生長?

自主學習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_____發育成的。芽在發育的時候,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組成,枝條上的_____又能發育成新的枝條。

4、小麥、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透過_____使莖急劇長高。

5、“小麥清明拔三節,新筍一夜成高竹”就是對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當堂練習

《基礎訓練》P15—P18

植株的生長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運用觀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莖的生長過程,並能用相關的知識解釋。

2、讓學生知道年輪形成的簡單過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

知識回顧: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長區___________。

自主學習

(小組完成實驗,按1——3步驟進行)

1、取一段柳樹的枝條,肉眼觀察看它有幾部分組成。

2、用解剖針扎一紮橫切面上的質部和髓,試試哪部分最堅哽哪部分較疏鬆?

3、用手剝一剝樹皮,試一試能不能剝掉,剝去樹皮後用手摸一摸內側有什麼感覺?

探究釋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莖的結構以及形成層的特點。

5、什麼叫年輪?年輪是怎樣形成的?我們怎樣推測樹木的年齡?

6、植株的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有哪些?缺乏時會怎麼樣?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概述土壤裡主要的微生物種類

2.說出細菌的三種形態和基本結構,並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比較結構的異同點

說出放線菌的結構特點。

識別青黴和匍枝根黴,並說出它們的繁殖方式和營養方式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徵及其生長的適宜環境、營養方式和繁殖方式。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係

能力目標:1.學會培養和觀察青黴、匍枝根黴和蘑菇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體驗培養黴菌的過程,並交流成功或失敗的感受

3.認同土壤裡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對生物圈的平衡和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徵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同土壤裡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細菌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展示變質的牛奶,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認識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黴菌 仔細觀察,從實物中獲得有感性認識。 展示大型真菌及黴菌實物。 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請兩個同學講解和演示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提問並解答。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的特點 觀察菌落實物、區分其分佈的特點。閱讀教材。 將課前培養的菌落實物分發給各小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並及時點評並給予鼓勵。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透過對實物、圖片的觀察總結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展示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制定探究活動的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交流活動的計劃及展示觀察記錄的表格

下課後半小時內將在各自環境中已接種的培養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後排的空桌上。 佈置設計探究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設計對照組。巡視和指導、參與設計,及時激勵。

每組發給兩套有培養基的培養皿。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組織教學,情景匯入。 觀看圖片。 展示圖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細菌的發現

閱讀書本知識,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討論,並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用大螢幕展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三種形態;分組討論細菌的大小及結構特點,並與動、植物細胞進行對比,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並進行交流。

請一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就細菌的結構和營養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指導、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間的討論,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人生觀教育。

提示、指導執教學生,並進行補充。

第三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三節 真菌 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 。 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各種各樣的真菌,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思維,匯入本節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

學生根據觀看的課件內容,並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瞭解。 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蒐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資訊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

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養好的青黴和麴黴,注意看它們的形態和顏色。

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

討論:1、青黴和麴黴在形態和顏色上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共同點?

2、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容易採到蘑菇?這說明了什麼?

3、黴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方式有什麼相同的特點? 提供長有長黴的麵包和長有長黴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黴和麴黴以及蘑菇的結構圖,瞭解分們的形態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結構 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瞭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真菌的繁殖 觀察自己在課前製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進一步瞭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及作用,從而瞭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課前指導學生製作新鮮蘑菇的孢子印、指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真菌是透過什麼來繁殖後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能發育成新個體?瞭解真拉塔基亞的繁殖特點有什麼意義呢?

透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

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瞭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

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面板的結構組成,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面板的排洩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面板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透過學習切實體會面板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並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透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資訊,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顯微鏡觀察瞭解面板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透過對面板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並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透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面板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面板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絡緊密。但由於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洩功能為主線來介紹面板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面板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面板的排洩功能部分,由於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藉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透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透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透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透過面板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藉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洩途徑,同時引入今天面板的內容。

【新課匯入】

師:有人說:面板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鬆的話題開局)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面板的詞句?(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牆;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裡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於面板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面板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麼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麼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面板結構有關!

一、面板的結構

[活動]觀察面板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面板切片,獲得有關面板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螢幕上面板構造圖,辨別面板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面板有哪些結構?

②面板各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

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後,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螢幕上的面板結構示意圖,說出面板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面板的結構,並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面板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髮層

真皮

面板附屬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紹生髮層的分裂增長能力時,可引用一組資料來證實:人體整個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換一次,人的一生中總共約要掉落18千克的面板碎屑在介紹經常曬太陽的人們為何面板會變得黑些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髮層中的黑色素細胞。

(2)真皮

師:真皮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看圖),從厚度上看比表皮薄,還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師:真皮內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時閃現這兩部分結構)

教師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臉,再輕輕扭動,鬆開手,看面板有沒有大的變化?(或以一塊新鮮的較厚豬皮實驗,撕、拽、拉)

生笑著同做:沒有!

師繼續演示:這是一張白紙,我把它抓住,再輕輕一扭,鬆開手,大家看看紙產生了什麼變化。

生:變皺了!

師:這說明了什麼?(再介紹《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劉姥姥的面板差別)

生:真皮內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賦予了面板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師:在真皮內我們還可以看見感覺神經末梢和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Flash分別閃爍)它們各有何作用?(透過Flash展現冬季與夏季毛細血管的變化,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識點)

生:感覺神經末梢能使我們感受外界刺激;毛細血管可以透過自身的收縮與舒張來調節體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3)面板的附屬結構

請學生觀察自己的面板,說出面板還有哪些附屬物,再在大螢幕中顯示結構照片。

在對皮脂腺的介紹中,注意補充青春期預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組成

分泌部:由彎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有毛細血管

導管:細長的管道開口於面板表面

師: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夏日的驕陽下呆一會兒就會感到渾身冒汗。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以前人們不知道汗水是怎麼來的?現代醫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真皮內隱藏著250萬個小腺體,汗液就是從那裡被輸送到面板表面的。 (Flash閃現汗腺組成,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汗腺分泌部周圍的毛細血管,並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師演示:將手指按在鏡面上,5秒鐘後移開,發現鏡面上留有水蒸氣,以此證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請學生思考,並講出證據,以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判斷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軍訓時,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鹽漬,汗的味道是鹹的!說明還有無機鹽。

生:烘烤汗液時應該會有臭味散發,說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結合資訊科技,透過Flash動畫來展示,整個過程避免了單純語言描述的蒼白無力,使教師的講述變得生動而形象,學生的認識變得直觀而明晰。)

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當環境溫度較高或人體劇烈運動時,汗腺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毛細血管中吸收了水、無機鹽、尿素等物質形成汗液,再透過導管到達體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討論:請學生分組討論出汗的利弊從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時間4分鐘)。

生:有排洩作用!

生:調節體溫的作用!

師乘勢而問:如何實現的?(將問題深入)

生:汗的蒸發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因此對人體的體溫具有調節作用。

師:(點頭讚許,同時播放Flash汗液的蒸發帶走熱量)除了剛才說到的面板可以透過毛細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調節體溫外,汗液的蒸發也可調節體溫,特別是在人劇烈運動時,肌肉活動釋放的熱量相當於安靜時的10~15倍,此時光靠面板的散熱已經來不及了,並且要是這些熱量不及時散發出去的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騰,這時就要緊急開動全身面板的250萬個汗腺,結果我們會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發帶走熱量。

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那麼出汗有沒有不好的地方?(轉變話題順便進行世界觀教育)

生:大量出汗會使人體鹽分流失,造成熱痙攣,所以高溫天氣裡,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和鹽分。

生:弄髒衣物,要求我們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1

學習目標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並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重點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並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難點視覺形成的過程及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圖片見書P79)

外層______:眼球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中層:虹膜:中層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脈絡膜: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睫狀體:連線_______和_______的中間部分.

內層: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內容物晶狀體:像凸透鏡,曲度可以調節,使眼睛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

2.視覺的形成:

(1)成像: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在視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視覺:外界光線在視膜上成像,感光細胞產生興奮,產生神經衝動傳輸給大腦皮層的神經,形成視覺

二、自主學習、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視眼的原因

由於眼球__________過長,或晶狀體______過大,使物像落在視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視覺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視眼的矯正方法

1、近視眼由於物像落在視膜前方,故應配戴________.糾正。

2、看P82圖4—51,瞭解預防近視應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盤點收穫

師生共同本節課的收穫;師強調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課堂達標

1、眼球的瞳孔、晶狀體和視膜分別相當於照相機的什麼結構()

A.鏡頭光圈和膠捲B.膠捲鏡頭和光圈C.光圈鏡頭和膠捲D.鏡頭膠捲和光圈

2、為了預防近視眼,應該是( )

A.走路看書B.在強光下看書C.不躺臥看書D.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

3、依據“眼球的基本結構圖”回答以下問題:

(1)有的同學沉迷於上,不但影響了學業的發展,而且因長時間近距離注視電腦顯示屏,容易導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復原狀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當於照相機內的膠捲。

(3)某人的眼球結構完好無損,但他也是盲人,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損,導致 上產生的圖象資訊無法傳導到 所致。

五、作業佈置

1、P85--------1、42、預習《耳朵與聽覺》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②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2、能力目標: 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標: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②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教學方法:講解、查資料、分析、問答

教學過程:

一、講授新課:

生:(閱讀、分組討論)東非大裂谷兩側的生 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熱帶 雨林變成了稀樹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師: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古人類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遺體、遺物等。想一想,為什麼在這裡會有這麼多的早期古人類化 石呢?

生:可以說明人類的始祖在非洲。

師:化石是最好的證據。請同學們觀察下面這幾幅古生物學家挖掘出的不同時期古人類化石的圖片。你們能發現什麼問題?

生:(觀察、思索)

師:我們來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來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區 別?根據四肢和骨盆的形態,想像一下她的運動方式是怎樣的?(2)"東非人" 用圖中所示石塊做什麼?從石塊的形狀來推測,"東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經具有什麼能力?

生:從"露西"少女的骨骼來看,她的上肢比 較細短,下肢比較粗長,具有粗長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闊,說明她很可能採取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東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顯經過加工,分別呈斧狀和鑿狀,可當作工具來砍砸和削刮物體,由此推測"東非人"在逐漸適應直立行走的過程中,已具有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師:再來觀察"東非人"頭骨化石及復原像, 你們能想到些什麼呢?

生:"東非人"既有現代類人猿的特徵,又有人類的特徵。

師:這說明了什麼?

生:這可能說明"東非人"是處在進化當中。

師:根據上述化石以及它們的遺物,請你們推測一下古人類當時的生活狀況?

生:(閱讀、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東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來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後來由於環境的劇烈變化,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下肢用來支撐體重和行走,逐漸變得粗壯有力;而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巧。

生2:"露西"時代的古人類就處於這個階段。他們能夠使用工具,相當於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禦敵能力都大大增強了。

生3:"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不僅能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師:對。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複雜而精巧的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又促進了腦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而且大腦的語言中樞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更好地交流與合作。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

生:(分組表演)請一位同學選擇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話並告訴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動作把這句話的意思傳給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樣的方式傳給第三位朋友。最後由第三位朋友用語言表達出原意來。

師:透過這樣的過程,原話的意思改變了沒有?由此可見,語言在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語言使我們大家能進行很好的交流。沒有語言而僅用肢體去表達,會產生很多的誤會。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充分而恰當地運用語言。用語言進行交流也是動物與人的本質區別之一。

師:下面在你們觀察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後,請指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漸變化的?

生:(觀察、小組討論交流)

生1:運動方式使人的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勞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不會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製造和使用包括電腦在 內的各種複雜工具。

生3:赤身裸體→懂得禦寒、遮羞。

師:在同大自然嚴酷的鬥爭中,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人類現在被稱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變環境的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的生物。人類是否應與自然界和諧 發展?

生: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掉。人類雖然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但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發展。

師:現代類人猿還能進化成人嗎?

生:不能。現代類人猿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環境,不能再進化成人類了。

師:曹植有首詩,批評哥哥曹丕對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結合本節課,應當怎樣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莖,釜中的豆子對釜底的豆莖說:"我們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急於煎熬我,把我煮爛呢!"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來像手足一樣生於一體之上,所以不應該互相殘殺。

師:那麼,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人類的近親,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員,同樣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利,我們應當加強保護。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生:人類應加大對現代類人猿等各種野生 生物的保護措施,如加強宣傳的力度,貫徹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它們生活的森林環境,堅決制止一切破壞它們生存的行為等。

師:也希望你們能把所說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二、知識小結: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明白了些什麼呢?想到了些什麼呢?

生:(歸納總結本節所學)

三、課外研究:

師: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除了化石以 外,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請你們課後模仿科學家的研究方法,透過查閱資料,蒐集資訊,並與同學交流。

四、作業:P7 : 2、4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動---古人類---現代人類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記敘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並能舉例說明各種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②學會收集、整理、積累、使用資訊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學習用列表法比較、概括、總結知識的方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難點

①用化學方法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

②蛋白質和維生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用具

多媒體、食品標籤、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雙縮脲試劑、蛋白質、滴管、試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二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在地上捲曲等;另一組是現在我國部分兒童少年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為什麼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邁不動腳?大家能不能根據這二組圖片提出問題,且作出初步的結論?

學生提出問題和作出結論:

(1)兩組圖片上孩子體態上的明顯差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可能是營養問題。

(2)這兩組圖片中兒童少年是不是得了營養方面的病?一是營養不良,一是營養過剩。

(3)是不是與生活環境有關?一個生活環境艱難,一個生活環境優越。

總結並引出課題:

是的,他們如此強烈的反差卻是因為同一原因,就是都與營養相關,都是營養方面出現問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學營養。科學營養離不開營養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麼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物質呢?這就是這一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將熟悉的食物名稱及其所含營養物質種類寫在一張紙上,再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負責安排、統計自己小組總共列舉出多少種食物及其成分。在列舉中要求能夠簡單地分出類別。

將各小組統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成分。

討論: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成分?

2、演示實驗:“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的檢測”

老師介紹雙縮脲試劑和吲哚酚試劑的配製方法。

小結: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吲哚酚與維生素C溶液呈現褪色反應。透過以上演示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方法,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裡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這些食物中含有什麼營養成分嗎?

(1)作出假設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即將檢測的食品作出假設。填入下表。

(2)設計實驗方案

我們已經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所要檢測的食品的營養成分作出了假設,那麼供檢測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這些營養成分呢?請同學們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加以證明。

小組討論: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檢測方法,實驗材料的選擇,設計實驗方案,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預期的實驗結果等。

小結:各小組交流實驗方案,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指導探究方法。

(五)課堂練習

第2課時 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一 、複習提問

1、食物中營養成分有哪些?

2、怎樣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

二、匯入新課

我們認識到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對人體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指導學習。

三、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講解各種營養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約佔人的體重60%——70%,是細胞達到重要組成成分。體內的養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裡才能運輸到身體各個部分。

無機鹽:無機鹽佔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常見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

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營養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缺乏症狀。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類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檢測

2、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

(三大產熱營養素:糖類、脂肪、蛋白質)

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作用

1、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

2、無機鹽: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4、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5、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6、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後記

本節課採用閱讀、實驗活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4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中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透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學任務

本學期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生物學》(七年級下冊)

三、具體措施:

1、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2、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3、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4、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5、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6、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7、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8、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透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9、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四、教學要求

1、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透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4、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5、按學校要求積極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五、教學進度

本學期總課時為22周,初一、初二每週3課時。

教學內容及參考課時如下:

初一生物本學期的內容比較重要、難度也是比較大,重要內容幾乎佔初中生物全部內容的一半,所以初一本學期教學任務就比較重。課時安排如下:要在期中考試前兩週學完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營養》、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氣第三章《人體內的物資運輸》以及第四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內容,留兩週的複習時間。

初二要在期中考試前大概第七週學習完八年級下冊的所有內容,即第五單元《生命的演化》、第六單元《生物和環境》和第七單元《生物技術》的內容,留一週的時間進行考試複習。

初一要在期末考試前兩週學完《七年級上冊》後一半的內容,留兩週的時間進行考前複習。

初一在期末考試結束後就進入對於《七年級上冊》全冊內容的綜合複習,分章節分專題對問題全面提升綜合,以便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以及對知識的應用,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在期末考試的檢測中考個好的成績。

初二要在初二會考之前時間複習《七年級下冊》的全部內容,期中考試之後要對初中的所有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複習鞏固提高,為初二生物會考做準備。彌補初一所學生物內容不繫統、不全面的現實。在複習過程中主要透過練習題來引導學生自主複習,在給學生分析講解練習題的過程中系統地、全面地、分章節分專題對問題全面提升綜合,以便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以及對知識的應用,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最後在會考之前兩個周,要對初二學生進行大量的模擬訓練,我們生物備課組全體教師盡全力、想盡各種辦法,努力使得每一個初二學生都在會考中取得一個良好的、自己和家長都滿意的成績。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脂肪。(重點)

2.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難點)

能力目標:加深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資料處理能力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團隊意識。引導學生關注飲食健康,學會關心他人,關愛生命。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匯入新課

[引言]:引言:同學們在電視、電影、報刊和雜誌上或許看到過,非洲某乾旱地區的孩子們,由於長期飢餓而變得骨瘦如柴、無力行走、只能捲曲在地上。同學們或許也有一些這方面的體會,早上上學時忘了或來不及吃早點,結果到10點左右時,就會感到頭暈、心慌等。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由此可見,人體的生長髮育和進行各種活動都離不開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那麼,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呢?營養物質又是怎樣在消化系統中被消化和吸收的呢?這就是我們在這一章所要學習的內容。

[探究]: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小探究。請同學們拿出課前盒裝或袋裝。

認真觀看,認同人必須攝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維持生命,才能進行各項生命活動。

紛紛議論開來。

實驗: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和脂肪食物的包裝。以上人為一小組針對經常食用的5種食物,提出有關營養成分的問題,並作出相關的假設,完成對5種盒裝或袋裝食物的營養成分的調查。

[全班交流]:每小組選派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討論]:(1)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是否相同?

(2)這些食物的生產原料是什麼?

[播放FLASH]: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想一想]: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哪些能為我們生命活動能量呢?

[講述]:蛋白質、糖類、脂肪是人體需要的有機物。它們既是人體的組成物質,又是人體的供能物質。維生素雖不能量,但也很重要。維生素也是人體生長髮育必需的,要從外界攝取的有機物。

[實驗]: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澱粉和脂肪。

[步驟1]:取1-2匙麵粉,加清水和成麵糰,用一塊疊成雙層的紗布包住麵糰,將用紗布包著的麵糰放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用手輕輕地揉擠。觀察清水發生的變化,討論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步驟2]:把用紗布包著的麵糰繼續放燒杯中揉擠,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並完成書P21表9-1盒裝或袋裝食物調查表。

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本小組的調查表。

積極發言,說出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水。

證實自己的結論。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有七大類,纖維素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

集體回答。

回答出蛋白質、糖類、脂肪是人體內的供能物質。

以四人為一小組按步驟進行實驗。

清水逐漸變渾濁(白色),討論後認為是麵粉溶解的結果。

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質,從紗布裡滲出來時,取出紗布團並開啟,可以看到原來的麵糰變成了一種黃白色的膠狀物質。聯絡有關生活經驗,思考這種物質是什麼?

[步驟3]:在揉擠的過程中,從紗布內向清水中滲出許多白色的物質。這種白色的物質是澱粉嗎?參照書上的圖,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

[步驟4]:取烘乾的花生、小麥種子各一粒,用單面刀片縱向切開,分別將種子的切面放在白紙的不同位置上,用鑷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擠壓。移開種子,觀察白紙上出現的現象。比較兩種種子被擠壓後在白紙上留下的印跡。這說明了什麼?

[實驗分析]: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1234[討論]: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多嗎?

[提問]: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這樣營養物質嗎?

[小遊戲]:富含各類營養物質的食品。

[提出問題]:人類為什麼要攝入這些營養物質?營養物質有什麼功能?

[自學]:書上22-23頁有關內容。

紗布裡剩下的黃白色的膠狀物質是蛋白質。

設計實驗:用碘液來檢驗。滴加碘液後,水變藍色,說明從紗布滲入水中的是澱粉。

花生在白紙上的印跡較透明,是一種油漬,說明花生中含有較多的脂肪。

重溫整個實驗過程,填寫圖表。

積極討論,從實驗中體會到不同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含量不一樣多,如麵粉中澱粉含量多,花生中的脂肪含量多。

透過小遊戲趣味性的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食品中富含的營養物質。

帶著問題閱讀書上,並在書上勾劃。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

蛋白質--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維持人的正常生長髮育。

糖類--也是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我們的主要能量來源。

脂肪--為生命活動能量,多餘的貯存後起到保溫等作用。是我們的備用能源物質。

維生素--維護人體健康、促進生長髮育、調節生命活動等。

[講述]:我們只需少量的維生素,但它是維持身體良好健康所必須的。

[提問]:你能說出一些常見的維生素嗎?

[閱讀]:維生素的種類及功能,(書P23)和(書P26課外閱讀)。

[練習]:完成連線題。

[出示]:佝僂病、壞血病、夜盲症的圖片,進行簡單介紹。

[播放FLASH]:各類營養物質的作用。

[講述]: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中,糖類、蛋白質、脂肪屬於有機物,水和無機鹽則是人體需要的無機物,它們對人體有何作用呢?

[]:水--是一種溶劑、運輸的媒介、調節體溫、排洩廢物。

無機鹽--參與人體的

學生自己進行,並在書上勾劃下重要內容。

脫口說出: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等。

透過連線題了解維生素及其缺乏症。

積極思考,利用平時各累的知識進行回答,同學間相互補充。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水和無機鹽

觀察實驗:食物中含有無機鹽各種代謝活動,是人體生長髮育等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

[觀察]:食物中含有無機鹽。

[討論]:種子在酒精燈上燃燒後,剩下的物質是什麼?

[提問]:幾種重要的無機鹽的作用。(鈣、鐵、碘)

[出示]:便秘的卡通圖。提問,如果便秘,怎樣調節飲食?

[講述]:對,這就要依靠我們稱之為"第七類營養素"的膳食纖維。

[小知識]:人的腸道內沒有消化纖維素的微生物,所以人無法消化纖維素,它是腸道里匆匆的過客,最終混在食物殘渣裡,隨著糞便一起排出體外。纖維素能夠促進胃腸的蠕動和排空,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排便就會通暢,並且減少患大腸癌的機會;還有利於降低人體內過高的血脂和血糖等,從而有利於維護心腦血管的健康,有利於預防糖尿病,有利於維持正常體重。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發現乾的小麥種子燃燒後成為灰白色的灰。

有了前面骨的成分的知識,脫口而出剩下的物質是無機鹽。

透過閱讀和日常積累的知識,說出鈣是強壯的骨骼和牙齒所必需的;鐵是製造紅血球所需;缺碘會患大脖子病。

有過這樣經歷的同學能回答出:可以多吃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

仔細聆聽,開闊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