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徵,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徵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徵,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 ,由學生自主獲得關於生物特徵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匯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裡已學過的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麼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的特徵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裡已經學過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複)從而匯入新課。

學生思考後回答。

2.新授

(1)什麼是生物

教師:你能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⑵生物的特徵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說明了什麼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裡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透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瞭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並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①圖6---7說明了什麼問題?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於應激性,並補充說明含羞草葉片合起並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並思考問題

問題3:①圖8—10 說明了什麼問題?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說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徵?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徵嗎?這些特徵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③假如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①完成課後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才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徵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徵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課,你還有什麼建議嗎?

5、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什麼叫生物

生物具有營養、呼吸、排洩、對刺激作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具備這些特徵的物體才是生物。

三、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澱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並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匯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麼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製造了食物,養活著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可見,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那麼,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的?製造的有機物是什麼?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並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並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並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透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麼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麼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麼把葉片放在酒精中並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麼?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麼?用來什麼成分?其結果說明什麼?

生:小組討論,並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澱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製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製造澱粉。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並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於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於澱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澱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澱粉。透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各小組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透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佈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後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描述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

教學重點: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教學難點:

1、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活動。

2、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播放課件: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生長。

同學們,根據你們現有的知識,你們知道絕大多數綠色開花植物用哪一種器官進行繁殖?

(種子)

師:對。利用種子繁殖後代首先種子需要萌發,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植物種子的萌發》。

CAI展示課題第一節植物種子的萌發同時板書第一節植物種子的萌發

師:老師在課前為同學們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種子(黃豆、綠豆、花生、芸豆、蓮子、玉米、松。)。下面請同學們看看你認識它們嗎?

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圖片。

學生觀察,並且說出展示植物種子的名稱。

師:對,很好。看了這麼多植物的種子,同學們有什麼想法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大小不一樣、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等等。

師:那麼你們又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結構是否一樣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結種子呢?……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好,但因時間關係,我們就先來探究其中的一些問題,其餘的問題,大家可以課後繼續探究。剛才有同學問:不同植物的種子,結構是否一樣?同學們先別忙著回答我,我希望你們透過實驗探究後再回答。

二、種子的結構

師:老師這裡準備了一些浸泡過24小時的種子,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解剖觀察,並且結合以下問題以及課本插圖5-1,將你們解剖好的植物種子粘帖在發給你們小組的紙上!並且將種子各部分名稱標上去。然後請幾組同學上講臺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述種子的結構。

學生準備觀察

師:觀察植物種子,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師:觀察方法:由表及裡,先觀察外部形態,再觀察內部結構。

師:解剖觀察植物種子時請你注意以下問題?

1、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凹陷處的名稱及種子的內部結構名稱?

2、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合稱作什麼?

3、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子葉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4、對於種子本身而言,這些營養物質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解剖觀察(5min)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選擇幾種不同型別的種子)

師:跟大家講得一樣,大豆以及其他豆類種子結構就是

CAI展示大豆種子的結構。

師:我們認識了幾種豆類種子的結構,那有沒有和豆類種子結構不一樣的植物種呢?

學生思考

請同學們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看看它與大豆種子結構有無不同?

CAI展示玉米種子結構圖

學生觀察講述

CAI展示大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異同。

師:1、假如我把剛才的植物種子都煮熟了再種下去,會不會萌發呢?

2、把大米粒種下去會不會萌發?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

CAI展示: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師:大多數種子成熟後,只要遇到適宜的外界條件就會萌發。那麼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條件呢?你能否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來猜測呢?

板書二、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學生猜測

對於光和土壤兩個條件,學生如果說出來,沒有人反駁,可以用種子萌發是埋在土壤裡,以及農村浸稻種來啟發學生這兩個不是必要的環境因素。

CAI展示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師:假如讓你來設計實驗驗證這些環境條件是否是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你該如何設計。

請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參照大螢幕上的來設計一個探究實驗,並且指定一人寫在發給你的紙上。再上講臺講述你們的方法。

學生設計(5min),教師巡迴指導。

請同學們上講臺講述。

師:剛才同學們講述了種子萌發需要一種條件的實驗方法,那其他條件或者多個條件綜合起來是不是相類似的?我們可以在以後繼續探討。

種子萌發的條件我們已經瞭解,那種子是如何萌發的?你們瞭解嗎?

CAI播放影片《種子萌發的過程》

學生觀看

CAI展示問題

1、種子的哪一部分結構先發育?

2、胚在萌發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觀看內容,回答。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感受最深、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①會查閱資料以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並進行交流。

②能選取多方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③發展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為。

難點和重點

重點: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成更要從小培養,因此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

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設計複習

什麼是生態系統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什麼是生態系統。

②學生設計: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內容,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一個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生態系統。

①教師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生態系統的概念,注意糾正表達不準確的地方

②教師假設:假設給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設計你周圍的環境及各種生物,那麼你要怎樣設計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態系統維持下去?

生態系統的型別

①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各種生態系統。

②學生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透過影片讓學生來認識所看到的各種生態系統。

①教師引導:你認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①我愛我家。學生分組扮演各種生態系統,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然後向其他組同學介紹)。

②團結協作:大部分的生態系統學生比較瞭解,但有一些生態系統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系統,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透過查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裡獲得知識,體現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③學生詳細介紹幾種熟悉的生態系統,其他生態系統的詳細資料由學生課下查閱完成。

①教師幫助學生分組,鼓勵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幫助,不全面的由教師來引導和幫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①學生分析: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並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學生分析: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麼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①學生在分析聯絡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教師引導學生脫離個體,從整體上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③教師提出假設,讓學生分析,從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學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①學生交流: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②學生以組為單位,在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校園的方案和實施計劃。

①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保護環境的例子,並讓學生想想我們應如何做?

②教師引導學生保護環境,從校園開始,幫助學生制定計劃,鼓勵學生在課下實施。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為以後的生物教學打下基礎,七年級生物上冊《致同學們》教案。

·2、學生初步瞭解生物課的教學流程,以適應以後的教學。

重點和難點:

·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

用具:

·動物彩圖,病例資料,書本彩圖,課件

教學過程:

好,同學們,我們今天上什麼課啊?(生物課)這是同學們上初中後新開的課程之一,相信你們都對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們喜歡生物嗎?生物無處不在,首先,告訴我,在你們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動物,植物,菌類)我們先來看一些圖片。(出示生物發展史)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6億年了,但我們人類的歷史只有一小段,那麼在我們人類出現之前的那段時期地球上有些什麼生物呢?而這些動物現在還存在嗎?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簡單介紹)這些動物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嗎?為什麼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動物之外還有其他嗎?像我們漂亮的校園裡面都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樹,為什麼有的樹能長成幾十米高,有的卻長在地上當地毯來觀賞呢?除了動物,植物,還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生物在我們身邊。大家說一下?剛才我們所說的動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現象,我們書本上《致同學們》那一頁中說到,生物學除了研究這些不同生命的現象之外,還要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生物教案《七年級生物上冊《致同學們》教案》。我們生命活動的規律有哪些呢?像我們常說多喝牛奶會長高,這就是因為牛奶中含有鈣,鈣是我們骨骼中重要的組成成分。我們生物學是農學,醫學,林學,環境科學等等學科的基礎,書本上也舉了好多生物學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們看看圖3中的幼兒預防接種,同學們都有接過種吧?我們為什麼要接種呢?接進去我們體內的其實也是一種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對我們人體無害,但是注入這種病毒之後我們人體就會產生相應的抵抗能力,以後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還有書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紹。)

(學生提出問題再討論解決)

我們生物課是一門新課程,很多同學對生物課的課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現在我提出幾點要求,希望同學們認真遵守:

課前十分鐘預習,課堂積極發言(佔總分10%)

課外作業按時單獨完成(佔總分10%)

課堂上的實驗課,討論課可互相討論問題,但要保持課堂紀律

實驗課,探究課佈置的準備工作要做好

教學後記:

課堂上學生氣氛還算活躍,對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都很好奇,要注意調節學生的積極性,因為生物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時間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多舉些有趣的事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教學反思:

個別班學生氣氛很沉悶,因為對書本上,老師介紹的熱門話題不感興趣,他們沒有接觸過,要注意調動不同班級的積極性,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1.透過小組的合作探究,闡明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2.結合生活經驗及實驗觀察嘗試著描述種子萌發的大致過程。3.運用對照實驗法設計井完成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4.嘗試用抽樣檢測的方法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重點難點:1.種子萌發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定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2.抽樣檢測時正確的取樣方法。

教學設計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問題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課前培養的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4人小組合作,結合生活經驗,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方案二:觀看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影(或CAI課件),4人小組合作,自主性學習,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引導學生進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並確定問題。播放錄影(或CAI課件),創設問題的情景,啟發學生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方案一:4人小組合作,閱讀並參照課本上提供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組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並思考如何檢驗假設。

方案二:觀察教師的實驗演示,聯絡生活實際,透過合作學習,大膽作出假設。

指導看書,鼓勵學生作出假設,設疑:哪些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對多種假設進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啟發學生調動經驗儲備,進行大膽假設。3.制定計劃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在小組內討論並修訂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然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實驗探究計劃。推測實驗結果。方案二: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圍繞教師的指導提綱,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推測實驗結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個大組,分別針對不同因素(水、空氣、溫度、土壤等)設計實驗方案,探討它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每個大組又以4人為1小組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推出最佳方案,並用簡圖和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4.實驗探究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課下實驗探究,定時觀察,認真記錄種子萌發的情況。提出注意事項,督促、檢查,隨時抽查,適時給予評價,

5.得出結論:

環境條件:逅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方案一:各小組代表描述種子萌發實驗的現象和結果。方案二:觀察錄影,相互交流說出實驗探究的結果。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並進行描述。

6.表達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並進行分析、討論、反思,撰寫探究的報告。方案二:組間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並進行評比。評出:最佳方案、創意、假設、選材、觀察、報告獎等7.本探究實驗成功的關鍵進一步領會“控制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的意義,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設定對照組實驗條件的重要性。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1.探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方案一:根據課本的要求,自主性學習抽樣檢測的方法,課上實驗操作,課下觀察記錄。方案二:看書自學抽樣檢測的方法,合作交流,課下進行實驗操作及觀察記錄。方案三:事先做了這個實驗的生物課外小組同學在課堂上描述實驗的過程,展示實驗的現象和結果,並提出實驗(重點是抽樣)的要求。2.探究的結果:交流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步驟、現象及計算出種子的發芽率。強調發芽率的計算方法。

3.種子萌發自身

條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儲藏豐富的營養,渡過休眠期

方案一:結合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及種子的結構,聯絡生活實際,組間交流,分析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完整的種子、無胚的種子、子葉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種子萌發情況),結合測定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大膽猜測、表達和交流,得出結論。

方案三:演示並觀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條件適宜時的萌發狀況,並分析原因。提示、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觀察、分析對比不同情況下種子萌發的情況,互相交流,得出結論。

三、種子的萌發過程:胚根→根胚軸→一連線根和莖的那段胚芽→莖和葉

方案一:結合實驗觀察,自學看書,小組之間交流,描述萌發的過程,互相補充。

方案二:觀察動態展示菜豆種子萌發長出根、莖葉的過程的CAI課件,並描述歸納。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說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夠產生二氧化碳。

2.說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

3.舉例說出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二、教學重點:

重點:

1.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氣的實驗分析。

3.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難點: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分析。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知道人和動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運動,呼吸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動,那麼植物也進行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提問]:你們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撥出的氣體是什麼嗎?

[實驗]:請一位同學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撥出的氣體,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實驗]: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將100克新鮮的和燙過的蔬菜(沸水燙2—3分鐘)分別裝入兩個不漏氣的黑色塑膠袋中,插入軟管紮緊袋口,並用止水夾夾緊軟管。

請兩位同學分別取一袋蔬菜,將軟管分別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中,移開止水夾,輕輕地擠壓塑膠袋。

[討論]:

1.實驗用的塑膠袋為什麼是黑色?用白色的塑膠袋可以嗎?

2.黑色塑膠袋有的裝新鮮蔬菜,有的裝有燙熟的蔬菜,你們怎樣辨別?

[]:

1.實驗用黑色塑膠袋是為了保證蔬菜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

2.說明植物體只有活細胞才能進行呼吸作用。

[提問]:你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我們的推理一致嗎?

[講述]:透過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植物體的所有活細胞都能進行呼吸作用。

[講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已經被許多科學實驗所證實。

[演示實驗]:將新鮮的植物和燙過的植物分別放入密閉的錐形瓶中(錐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把兩根燃燒的小木棒分別伸入兩錐形瓶中,觀察現象。

[提問]: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新鮮的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錐形瓶中的氧氣,因此燃燒的小木棒伸入時會熄滅;而燙過的植物已死亡,不能進行呼吸作用,錐形瓶中的氧氣沒有被消耗,所以燃燒的小木棒仍然繼續燃燒。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義。

[講述]:植物在進行呼吸作用時,吸收氧氣,分解澱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

[提問]:植物為什麼要進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根吸收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來自於呼吸作用。

[補充]:除了澱粉外,植物還能以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物作為呼吸作用的原料,這些有機物的分解,也能為生命活動能量。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嘗試解讀資料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透過解讀實驗資料的嘗試,學會資料的解讀、座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製作座標圖形。

情感目標

透過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於環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來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讀實驗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

1、植物的生活為什麼需要水?書本P107並補充。

2、書本P108資料分析:

(1)為什麼沙漠上有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麼樣的地方會有較多的植物生長?

(2)錫林郭勒和長白山氣溫相似,植被型別卻不同,這是為什麼?

(3)除了水,影響植物分佈的因素還有什麼?

這些問題在書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找出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

學生彙報討論題答案

對於學生的因答給予,並適時讓學生做筆記。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沙漠地區降雨量少,植物無法生長。降雨量較多,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植物生長。

2、長白山降雨量多,足夠水供植物生長。

3、水不是影響植物分佈的唯一因素,還有溫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資料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說出來比較單調,讓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結論這樣更深刻理解

學會根據資料繪製條型圖

根據小麥的不同時期繪製條型圖,讓學生學會分析

練習: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於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數的生物體內都含有水分,但少數生物體內不含有水分

D、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於植物體吸收無機鹽

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本來打算合併到其他課上,但考慮到後面有繪製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課的重心放在後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製上。前面的內容透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源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麼直接的關係?試著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係,讓學生髮自內心珍惜水資源。後面的練習題很重要,把本課的知識和之間學習過的知識聯絡起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學生也不會覺得難。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目標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②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難點: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設計

生物圈的概念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後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範圍,然後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透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範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範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後進行一次模型比賽。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②教師佈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結果。教師佈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節以活動——尋找教室裡的紙蝴蝶為起點,引入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知識,趣味性強,學生容易接受。教師要補充典型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劃,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指導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模擬實驗的能力的培養。

2.合作學習的意識。

3.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認識生物的形態特徵、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

2.能力目標

透過實際觀察,收集、分析圖文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路,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模擬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劃,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的環境的適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難點:模擬實驗的能力,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本節關鍵

對學生模擬實驗、觀察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有關生物適應環境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師: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舉一個生活中我們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嗎?

生:學生會說己家中養的花,要受到陽光、空氣、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響等例子。

師:回答得很好!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們已經知道了,生物離不開它生存的環境,那麼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的呢?生物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呢

生:適應環境,在適應環境的過程又在影響著環境。

師:同學們說的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學案之一:尋找教室裡的紙蝴蝶

師:我們先來玩一個遊戲——尋找教室裡的紙蝴蝶。

師:你從這個遊戲中得到什麼結論?

生:顏色、形態與周圍環境差異大的蝴蝶容易被發現,而與周圍環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發現,這樣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繁衍。

3.學案之二: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幕,1.沙漠中的駱駝;2.沙漠中的駱駝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樹的樹冠——四個圖片資料,請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特點。

生:對圖片1的討論如下:沙漠炎熱缺水,駱駝和別的動物不一樣,它有高高的駝峰儲藏大量的脂肪,當它又渴又餓的時候,脂肪會慢慢分解,變成它需要的營養和水;駱駝平時不出汗,只有體溫達到46℃才會出汗;駱駝平時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來保持體內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個月也不會感覺渴,這些特點是動物對乾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2的討論如下:沙漠地區降雨量少,能生長植物是因為它生活的區域有地下水源,駱駝刺的根長得非常長,而且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因而駱駝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這是植物對於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3的討論如下:海豹是哺乳動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體溫,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發達,可以達到60mm,這是動物對寒冷的適應。

生:對圖片4的討論如下:樹的枝條偏向一側,是長期受一側風向的作用,使得樹冠的形態改變,看起來像一面旗幟,故得名旗形樹,這是樹對風的適應。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對,由於生物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生物在多變的環境條件中表現出多種多樣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和環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了下來,就形成它現在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同學們還能找到生物適應環境的其他例子嗎?

生:動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計”。

生:長頸鹿的頸,刺謂的刺,雪蓮花的葉,沙漠植物仙人掌……

4.課堂

師:(在學生為生物各種各樣惟妙惟肖的適應現象驚歎不止時)告訴學生生物的生存鬥爭是非常殘酷的,或風吹雨打、天寒地凍,或被抓捕,或飢腸惋輔,只有適應環境的,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說,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適應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實生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也在影響著環境。

師:生物的生活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並能影響、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的重要啊!

作業佈置

課本14頁的親自做。

板書設計

第四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尋找教室裡的紙蝴蝶: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教後反思

1.要加強板書能力的鍛鍊。

2.每一節的“生物學觀點”要用板書突出出來。板書要突出、整潔、醒目。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1.瞭解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瞭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3.透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通過了解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透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了解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徵,可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透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本單位。但是動物細胞是有別於植物細胞的。對比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加深對細胞結構的瞭解,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雖然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等動物一樣的營養方式——異養。透過實驗觀察還可以知道,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總結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比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徵的理解。

2.草履蟲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方式與植物的營養方式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彙集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執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後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後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整個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剛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範圍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周圍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結構。教師可以藉助於模型或看錄影片進行講解,說明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多餘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後,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後,經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洩”;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很容易將“排洩”和“排遺”相混淆。教師可以進一步講明:排洩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並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觀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確實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準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液。②教師示範或看錄影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透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後實驗的傳統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本節課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然後,請學生從中取一滴製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製作一張臨時裝片,然後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麼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裡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分佈很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維持它的生命和延續後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和結構。

2.關於草履蟲的形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就是草履蟲,它們喜歡聚集在培養液的上方。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製成臨時裝片。在製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為了避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麼辦法阻止它。為什麼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裝片的同時,可以播放草履蟲形態的錄影片,以幫助學生準確製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可以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說明;也可以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於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可以緊接形態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證明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可以給學生放錄影,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佈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佈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鑽來鑽去的樣子。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

4.關於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可以與植物對比地進行講解。

教師可以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樣獲取營養的?草履蟲又是怎樣獲取營養的呢?由此來啟發學生理解:自養與異養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並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於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說明,並請學生用高倍鏡觀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最大,哪兒的最小?為什麼?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放錄影說明,特別是排遺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細胞內消化。

關於草履蟲的呼吸,教師可以藉助板圖說明: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透過整個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透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什麼作用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廢物,可以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餘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於草履蟲的排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位於草履蟲身體前後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然後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係如何,運動特點怎樣?②前後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什麼?這樣伸縮的好處是什麼?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透過什麼途徑排出體外?④什麼叫排洩?它與排遣的區別是什麼?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洩的過程:

透過上述小結,可以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絡起來,便於理解和掌握。最後,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怎樣反應?這是下節課討論的問題。

三、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請學生回憶第一課時所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回答:①草履蟲的形態,前端和後端的區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洩等生理過程?①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在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與植物也不相同。怎樣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例如:什麼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樣反應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應有什麼不同?最後,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應,這種反應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效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要比植物靈敏得多(可以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透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結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書:

4.關於草履蟲的生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影,讓學生看清草履蟲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也可以用掛圖或教師自畫板圖進行說明。

草履蟲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分裂生殖。需要說明幾點:①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是橫二分裂。②分裂時,細胞內的大小核先拉長再斷裂,然後從草履蟲身體的中部向內凹陷,最後斷成二個。③在新個體中除各有一個大核和小核外,還保留母體中的一個伸縮泡,並再形成一個新的伸縮泡。④在適宜的條件下,草履蟲一般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次分裂。

5.關於原生動物的種類和特徵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講完草履蟲的生理,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的種類大約有二十多種,我們實驗用的草履蟲只是其中的一種,叫大草履蟲。所謂大草履蟲也是相對而言的,它的身體只有十幾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還有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等,它們都是草履蟲家族中的成員。

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一些是有益的種類,如:太陽蟲、喇叭蟲、鍾蟲等可以做魚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也有有害的種類,如:使人得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得痢疾的痢疾變形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放映相應的錄影,也可以用掛圖說明。最後,教師可以做以下總結:原生動物種類雖多,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徵,即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這些特點也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因此,原生動物也叫單細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小資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約270倍的透鏡,第一個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動物,他把眼蟲描述為“中間綠、兩端白”的蟲子,後人尊稱他為原生動物之父。

2.原生動物的形態變化很大。有原生質隨意流動、形態不定的變形蟲;有結構精巧、宛如雕刻著花紋的工藝品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同一種類可因處於生活史的不同時期或不同的環境條件而改變形狀。個體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間。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紅細胞中的巴倍蟲),大的長達19釐米(如早新生代的錢幣蟲)。

3.已知有30種原生動物直接侵襲人體,至少有1/4的人類因寄生原生動物而患病。每年有3.5億人患瘧疾,在非洲、太平洋群島、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每年因患瘧疾而致死的約100萬人。

土壤原生動物能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迴圈,能幫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質,能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等。

由於原生動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適中、繁殖期短、容易培養、便於模擬等優點,在生物學的細胞、遺傳、生理、生物化學等領域中,它們常被用作實驗材料。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週,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於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並不等於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於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資訊,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於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後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並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後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彙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資訊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係。)

2.涉及報刊有關資訊: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麼?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並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 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麼?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後學習生物知識後解答,並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 學校的溝渠問題,汙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麼途徑最好?

e) 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幹與其他區域的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f) 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麼?

g) 為什麼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麼問題?

i) 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 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透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專案,然後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透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佔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佔15%;知識目標占5%。

課後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課後佈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透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學習瞭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絡、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並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透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麼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淨作用。透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迴圈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之三。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瞭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瞭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裝置,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影裝置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佈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於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裝置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影片段。④以上裝置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於植物範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徵,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雲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雲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汙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於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製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麼?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後,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髮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後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作用,可佈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裡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屍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於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佈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範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製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資訊。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學習目標: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舉例說明植物生長需要的主要無機鹽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學難點: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舉例說明植物生長需要的主要無機鹽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農諺“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請同學們分析這句話的意義,得出水和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再提問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器官是什麼,

二、植物生長需要水

CAI展示問題

為什麼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

1. 你認為一棵大樹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兩者的需水量一樣嗎?

2、玉米在幼苗期和開花結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樣嗎?

圖片:蘿蔔條在清水和鹽水中的變化情況。

1.濃鹽水的濃度大,蘿蔔細胞就______.

2.清水的濃度小,蘿蔔細胞就_______.

即:哪裡濃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裡跑!

水分由濃度小 濃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紅柿,鹽拌黃瓜時會有什麼現象?為什麼呢?

觀察下圖,一段時間後A.B兩個洞中水位將如何變化?

A洞中水位會_____:

B洞中水位會_______.

CAI展示:根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CAI播放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視屏及圖片得出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土壤中有多種無機鹽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要使植物生長的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葉長的繁茂

磷肥:促進幼苗的生長髮育、花的開放、果實和種子的成熟

鉀肥:促進糖類的形成和運輸,使莖杆健壯

無土栽培:能滿足植物對各類無機鹽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適時、適量地施肥使植物體茁壯生長,且獲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鬆土壤,促進有O2呼吸,從而促進根對必需礦質元素的吸收。

課堂: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長需要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合理施肥。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途徑。2.解釋氣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進出葉片的機制。3.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迴圈的作用。

2、能力目標:練習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裝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3、情感目標:認同綠色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學習重難點:重點: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迴圈中的作用。難點: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這裡生有大量的。

2、導管能自而運輸,而篩管能自而運輸。

二、匯入新課

想象“假設沒有水,一棵樹會怎樣?”一分鐘後回答,那麼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是什麼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以小組為單位,課前取一段帶葉的莖,插進滴有紅墨水的水裡,並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取出,你看到了什麼現象?討論完成: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怎樣的?

(二)植物的蒸騰作用1、閱讀p110-113,做實驗:觀察葉片的結構,參照教材第112頁圖3-29葉片的結構示意圖,認識氣孔並葉片的結構。

2、閱讀課本112頁,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保衛細胞與它周圍的細胞在結構上有何不同?保衛細胞的這種結構特點對蒸騰作用有什麼意義?

(2)植物體散失水分的門戶是 ,它的開閉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樣工作的呢?

(三)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迴圈

觀察課本113頁圖,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你能對照圖講一下生物圈的水迴圈嗎?

2、綠色植物在水迴圈中起什麼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沒有綠色植物,水迴圈還能進行嗎?

四、交流展示

五、歸航拾貝

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莖運輸到葉,大部分透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參與生物圈的水迴圈。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迴圈中有重要作用,我們應該保護綠色植物。

六、達標測試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們給果樹剪枝時,往往會發現從枝條的斷面上滲出許多汁液,這主要是( )

A、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B、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有機物

C、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D、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有機物

6、在莖的結構中,導管、篩管、形成層分別屬於什麼組織( )

A、分生組織、輸導組織、輸導組織 B、營養組織、營養組織、分生組織

C、輸導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 D、分生組織、分生組織、輸導組織

7、若將一段帯葉的鮮嫩幼莖浸入含有紅墨水的水裡,光照2—3小時後,取出幼莖橫向切斷並觀察,將會看到什麼現象?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在上述操作中,採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麼? 。

8、溫帶地區冬季寒冷,大部分樹木的葉片會脫落。植物落葉的主要意義是( )

A.減少植物體內營養物質的消耗 B.減弱植物體自身的蒸騰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運輸能力加強 D.使植物體避免寒冷氣流侵襲

4、在移栽植物時,將無色塑膠噴到植物的葉面上,結成一層二氧化碳、氧氣可以透過,而水不能透過的薄膜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學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