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2022清明節氣的來歷及養生妙招

2022清明節氣的來歷及養生妙招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親手點下希望的苗,為你長出幸福的瓜,親手種下快樂的豆,為你結出開心的果,祝你清明節快樂,一生都幸福無憂!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清明節氣的來歷及養生妙招,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的來歷

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清明節期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後。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為逃國難流浪於國外,在即將餓死之際,其隨從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給公子,鼓舞公子戰勝困難伺機日後重整國家。後重返國成為晉文公,遍封當時流亡之臣,唯獨落下介子推。文公記起去請介子推時,他已揹負著老母躲進綿山。文公便命手下放火燒山燒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見子推出來。火熄滅才見介子推和老母靠著大松樹根死去了。文公追梅之餘,規定每年介子推被燒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嚴禁煙火,吃寒食,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來,流傳至今。

(1)掃墓或稱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秦以前就有祭祀活動,而在寒食節之後掃墓,發始於唐明皇。以後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俗。

(2)踏青即春遊、探春、尋春。由於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所以踏青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如福建一帶在二月二,陝西一帶是三月三,北京、東北一帶在五月五,總起來看,是南早北遲。清明踏青歷史久遠,史書亦多有記載。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以畫的形式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以宋都汴京為中心的清明節盛況。

(3)植樹、清明節前後,春陽照臨,春雨綿軟,是植樹的最好季節,有人據此稱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到今日。我國政府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每年的這天,舉國上下,植樹活動蓬勃展開,祖國大地,年年新綠不斷。

(4)盪鞦韆,即揪著皮繩遷移,古人叫做“千秋”。在原始社會,先民們為獵獲食物就發明了這種活動。到了漢朝,漢武帝在後庭所禱千秋之壽,宮女們耍繩戲為樂,為避忌諱,遂將“千秋”改謂“鞦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鍛鍊身體,增強身心健康和腦的平衡功能,而且還能培養人的勇敢品質、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是民間流傳甚廣的一項活動。

(5)清明放風箏,不僅是一件賞心樂事,也是一項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而風箏的製作,本身就包含著美學原理和物理知識。關於風箏的作用,還流傳有許多故事:如春秋時公輸般首創以風箏進行戰爭偵察;楚漢之爭時,韓信讓人坐在風箏上,乘風飛上楚營上空,唱悽婉的楚歌以渙散楚兵軍心。

清明的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蹴鞠和踏青等,下面就有小編來繼續為您介紹清明的其它習俗。

2、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5、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知道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一些禁忌。

清明節的禁忌

1、不適合掃墓的人

孕婦,三歲以下的小孩,剛動手術的人,印堂發暗或眼窩發青發黑的人,重病患者等人群不適合去掃墓。

2、清明節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1)不能選清明節談婚論嫁,更不可選清明節結婚。

(2)若生日是清明節,注意要規避黃色的鮮花,當地風俗若有推遲會提前辦的,應該遵循。

(3)不要在清明節當天去拜訪他人。

(4)清明節自己沒空去祭拜先人的話,不可胡亂承諾,否則當年運勢不會你想要的。

(5)清明節前中後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說法和習俗,有這個風俗的地方當遵守為佳。

清明節氣養生妙招

1、口蘑白菜

材料:白菜250克,幹口蘑3克,醬油、白糖、精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白菜洗淨切成3釐米段,口蘑溫水泡發。油入鍋內燒熱後,將白菜入鍋炒至七成熟,再將口蘑、醬油、糖、鹽、入鍋,炒熟後,放入味精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清熱除煩,益胃氣、降血脂。適宜於高血壓、冠心病、牙齦出血者。

2、韭菜滾狗肚魚湯

材料:韭菜100克、粉絲50克、狗肚魚600克、生薑3片。

做法:韭菜洗淨,切段;粉絲清水浸軟,切段。狗肚魚洗淨,灑少許食鹽拌醃10分鐘。燒熱油鑊,爆香薑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約5碗水量),放下魚,大火煲5分鐘,改慢火煲10分鐘,下粉絲片刻,再下韭菜,煲沸,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撒入少許胡椒粉,亦湯亦。

功效:嫩綠的春韭不僅為佳蔬也是良藥,它有溫中行氣、健胃助肝的作用,在腸內還有消毒作用,故可治腸炎下痢,明代李時珍曾說韭可治“小便頻數、遺尿”,這道湯適合春天養生食用。

3、清炒螺螄

材料:螺螄500克、蔥、姜、糖、鹽、醬油、油、胡椒粉各少許。

做法:螺螄放清水裡,滴幾滴香油養一天,讓螺螄吐盡泥沙;第二天,將螺螄尾殼剪掉,再養2小時左右,洗淨瀝乾備用。鍋燒熱,加油,下蔥、姜爆香,再下螺螄翻炒1分鐘後,加料酒、醬油、糖,最後加一小碗熱水,蓋鍋蓋燒2、3分鐘出鍋,灑胡椒粉、蔥花即可食用。

功效:清明時節,才是吃螺螄的最佳時令,這時候的螺螄口感最為豐滿,肥美,所以,一向就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講法。螺螄性寒涼,有清熱、利水和明目的功效。

4、桑椹白饅頭

材料:桑椹30克,女貞子20克,旱蓮草30克,雞蛋500克,白糖50克,麵粉2000克,酵母粉適量。

做法:將桑椹、女貞子、旱蓮草洗淨,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後,再轉用小火煮20分鐘,去渣留汁待用。將麵粉、藥汁、白糖、雞蛋放入盆內,加酵母粉揉勻,揉成麵糰,做成白饅頭,上籠蒸熟即可。

功效:有補益肝腎的功效。

5、豬肝菠菜湯

材料:鮮豬肝250克,菠菜200克,清湯、麻油、味精、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豬肝、菠菜分別洗乾淨,豬肝切成均勻薄片,菠菜切成段,將清湯放入鍋內燒開後,下入豬肝、菠菜,加入味精、精鹽,待湯再開時,淋上少許麻油即成。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適合肝血虧虛所致的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視力減退、迎風流淚,以及貧血、夜盲症、中心性視網膜炎等而屬肝血虛者食用。

還有五道菜值得在清明節前後食用,不妨來看看它們的做法吧。

6、枸杞田螺湯

材料:枸杞子20克,田螺肉100克,小白菜200克,姜5克,蔥5克,鹽5克,素油30克。

做法:枸杞子洗淨,去雜質;田螺肉清水漂去泥,洗淨,切片;小白菜洗淨,切5釐米長的段;薑切片,蔥切段。把炒鍋置武火上燒熱,加入素油,六成熟時,下入姜、蔥,爆香,加入田螺炒勻,注入清水500毫升,用武火燒沸,加入鹽、小白菜;用文火煮6分鐘即成。

功效:補肝腎,清熱解毒。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同時患有腎病的患者。

7、薺菜豬肝湯

材料:薺菜500克,豬肝200克,鹽、味精、醬油、胡椒粉、溼澱粉、熟雞油、肉湯。

做法:薺菜去根洗淨。豬肝切成4釐米長、3釐米寬的片,放入碗內加入鹽、水澱粉拌漿。焯過置旺火上,放入鹽、肉湯、醬油燒開,加入漿好的豬肝片,撇去浮沫,用胡椒粉、味精調味,放入薺菜煮熟,起鍋淋上雞油即可。

功效:清熱明目、和脾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