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2篇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1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的風俗: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 家家懸鐘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 夢見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紅無襠褲, 赤腳, 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隻吞下,明皇喝問, 大鬼奏日, 臣姓鍾馗, 即武舉不第, 願為陛下除妖魔, 皇醒後, 瘧疾愈,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影象, 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 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 盛行於吳,越、楚。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藥,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2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英文介紹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國端午節

Dragon Boat Festival (Duanwu Festival) i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農曆的)month every ye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傳統的) festivals in China.

端午節是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Legends(傳說)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節的傳說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legends about the festival, but the most famous one is about Qu Yuan, a patriotic(愛國的) poet in ancient China.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最著名的一個傳說是和屈原——中國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有關的。

Customs(習俗)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節的習俗

1.Eating Zongzi

吃粽子

Zongzi is a kind of food made with sticky rice(糯米) and is wrapped(包裹) withreed(蘆葦) or bamboo(竹) leaves. It has different shapes and fillings(餡料).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people use red jujube(棗) as filling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people use beans, fresh meat, or egg yolk(蛋黃)as fillings.

粽子是一種用糯米制作,用蘆葦葉或竹葉包裹著的食物。它有著不同的形狀和餡料。在中國北方,人們用紅棗作為粽子的餡料。在中國南方,人們用豆子,鮮肉和蛋黃作為餡料。

2.Dragon Boat Racing

賽龍舟

Dragon boats look like Chinese dragons. A team of people row a dragon boat together. At the front of the boat, one team member(隊員) beats a drum to encourage(鼓勵)his teammates(隊友). It is said that the winning(獲勝的) team will bring luck and happiness to the people of their village.

龍舟看起來就像中國龍。一組人一起划龍舟。在龍舟前端,一位隊員會擊鼓給隊友們鼓舞士氣。據說獲勝的那一組會給他們的村子帶來運氣和福氣。

3.Wearing Five-colour Silk Thread(絲線)

佩戴五彩絲線

During the holiday, children will wear five-colour silk tread on their wrists or ankles. It is said that five-colour silk tread can drive away(趕走) evil spirits(惡魔) and protect children from diseases.

在端午節,孩子們會在他們的手腕或腳踝戴上五彩絲線。據說五色絲線可以驅邪,保護孩子們免受疾病侵擾。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節粽子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