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重陽節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3篇)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1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重陽節當天,外出的兒女們會購買重陽糕,帶回家探望父母。“糕”與“高”發音相同,送糕點寄託了兒女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如果沒有時間回家陪伴父母的,都會打電話問候老人。許多學校和單位也會組織一些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的活動。所以重陽節又稱“敬老節”。

重陽節當天,幾乎每家都會在門口插上茱萸,配上一些菊花。聽老人們說,重陽這天,在門上插這些,可以消災解難,清除瘟疫。茱萸還是一味難得的中藥,無論是葉子還是果實,都可入藥。

重陽節當天,家裡老人們一大早就會準備香火,有的登山去祭拜先人,祈求保佑。有的會去山間的廟宇,拜佛祈禱。有許多地方也有“登高”一說,說是重陽上山遊玩避禍,祈福消災。

過重陽節,當然少不了吃餈粑了。家鄉的人們幾乎每家都會忙著蒸煮糯米,捶打餈粑。鬆軟的餈粑,灑上一些芝麻,配上白糠,咬上一口,軟糯香甜。冷卻後如果油炸,香脆可口,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重陽節的晚上,廣場上熱鬧非凡,大夥們都聚在一起,舉行龍燭會,慶祝節日。老一輩人說,龍燭會主要是為了迎接祭拜山神,驅除趕走瘟魔。還有的年輕人三五個的圍在一起,點放孔明燈,祈禱許願。

重陽佳節,金桂飄香,菊花滿園,賞花飲酒,談笑風生,也是一道美景。許多人們會聚在一起,欣賞著美麗的風景,慶祝著豐收的喜悅。菊花又名長壽花,各地人也會舉辦一些菊花展,所以重陽節,有人也稱之為“菊花節”。

重陽故事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裡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莊 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衝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曆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出生的人命運

1、總論

做事較急性,主動又積極,容易達成目的,發展成功,注意因大意而造成的損失及色情之災。天運五行屬木,一生成功較快。

2、性格

性急且多疑,善於待人接物,喜歡社交應酬,樂於幫助別人,心情樂觀而豪爽,但內心較操勞。

3、意志

意志堅定,能樂觀奮鬥,容易達到理想,一展自己的抱負。

4、事業

受到親友的幫助很多,事業過程能夠順利,少年早達之象。

5、家庭

夫妻圓滿,子女多孝順,家庭幸福之象。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2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重陽節)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重陽節作文:重陽節的六個風俗】重陽節作文:重陽節的六個風俗。……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

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6.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3

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代人們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稱做重陽。重陽節人們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相傳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這一天將有大災大難降臨在你們家。你現在馬上回家,只有讓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個絳紫色的袋子,袋子裡裝上茱萸,然後全家外出登高,喝菊花酒,才能躲開這一場大的災難。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一天,全家外出登高飲酒。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說是這些動物代桓景全家受禍了。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一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一件紅色的盛裝。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讚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豔,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豔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裡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