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

1、走近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裡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例如:我們在七年級學過的《華南虎》。

2、讀一讀。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怎樣的書?

2、圍繞這本書發生了那些故事?

3、你感受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同學情真、父子情深、生活情趣)

四、品味語言,探究人物

1、文中刻畫的幾個人物,你認為哪個人物刻畫得最好呢?

2、教師進行學法示例,與學生一起品味“爸爸”這個人物形象:

(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3、運用這種方法學生選擇自己認為刻畫得最好的人物,談談文章是如何刻畫人物的,人物的性格及人物的命運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例如:我、二黃毛、喬元貞、老師“弄不成”)

五、重點研討、區域性雕琢,深化主題

提問: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絡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裡指什麼?)

3、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裡“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 (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裡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3、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六、多元感悟,拓展提高

佈置課下作業: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人選一個,在課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七、作業

展開想象和聯想續寫故事,可以是關於喬元貞,也可以是關於二黃毛的。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複述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3、品味語句,賞析課文語言。

4、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獲得人生啟迪。

【教學重點、難點】

1、用自己的話複述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語句,理解句子的內涵。

【學法指導】

1、讀:

自讀法(圈、點、勾、劃)

2、思:

質疑(提問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書嗎?那你們還記得自己接觸的第一本書嗎?(請幾個學生簡單介紹)同學們的第一本書內容豐富,蘊涵著無限的趣味,那麼詩人牛漢的第一本書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跟著詩人一起走進那段往事。

二、簡介作者

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瀆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⑵ 瞭解故事情節。

2、正確朗讀下列字詞: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摻和( ) 枉()讀

3、複述課文:

圍繞著“第一本書”發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試用自己的話複述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

要求:複述時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情節。

四、研讀課文

1、思考:

作者回憶的僅僅是“一本書嗎? “一本書” 可以蘊含許多感情,請閱讀相關語段,用“從──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說說你從文中品讀到了哪些情感?

2、質疑:

賞析了課文內容後,你對書中的語言、語句還有什麼疑惑嗎?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間探討解決.無法解決的請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

五、拓展延伸

學了本文,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瞭解了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六、課文小結

由學生小結本堂課的學習收穫(可從基本知識積累、情感啟迪、學習方法等方面小結)。

七、課後作業(任選一題)

1、當“我”把補好的課本再次送到喬元貞的手裡時,喬元貞會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想像喬元貞的神情、語言,寫一段話描寫當時的情景。

2、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與父親外還有喬元貞、“弄不成”、二黃毛,三人雖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人,在課文提供的材料基礎上,發揮想像,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啟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酷(kù)似,摻(chān),脊(jī)背,枉(wǎng)。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

酷似:極像。

二、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四、學生自主閱讀

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五、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拓展訓練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透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佈置作業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最佳化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誦讀感知,把握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品評語句,領悟作者情感。

3、情感目標:

聯絡生活,培養學生用美好的心靈積澱人生。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方法】

分組合作式教學。

【教學準備】

教案、學案、cai。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課《我的第一本書》。

二、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cai,一學生明確)

1、誦讀感知,把握課文內容。

2、品評語句,領悟作者情感。

3、聯絡生活,培養學生用美好的心靈積澱人生。

三、課文研討

1、完成目標1──誦讀感知,把握課文內容:

學習指導1:

同學們速讀課文,結合課前預習,思考:牛漢的第一本書有一段怎樣的故事?請用概括的語言複述。

明確:略。

2、完成目標2──品評語句,領悟作者情感:

學習指導2:

(小組合作探究,從文章中尋找語言資訊,抓關鍵語句品味情感蘊含。)

探究1:

品評“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的第一本書到底承載了些什麼?

思考:

⑴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總領全文?

⑵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對童年的感覺?一種怎樣的感覺?

⑶哪些語句帶給你同樣的資訊?請勾畫下來。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言人)

小結: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一段苦難的歲月,以及人們同苦難抗爭的心路歷程。

思考:

(學生讀第4,8兩段)

⑴童年的記憶除了苦難還有什麼?

⑵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物有哪些?

⑶父親是如何處理我的撕書事情的?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言人)

小結: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父親的深情。

(學生讀第6,7兩段)

⑴喬元貞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⑵作者是如何對待貧窮的小夥伴的?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言人)

小結: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同學的情誼。

(學生讀第12兩段)

苦難的童年還有什麼樂趣?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言人)

小結: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天真的童趣。

探究2:

品評“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思考:作者對第一本書的感情如何?

(學生讀第14段)

⑴作者對書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⑵如何理解“本”?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言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一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就會積澱起快樂而豐盈的人生歲月。

3、完成目標3──聯絡生活,培養學生用美好的心靈積澱人生:

學習指導3:

⑴資料討論:

“超女”與“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

⑵“希望當你們老去,回首你們如花的青春歲月時,既有超女們快樂的歌聲,又有洪戰輝們人之初的真情。”

四、佈置作業

用心去感悟生活的點滴,積澱起快樂而豐盈的歲月。仿照課文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我的第一________________”為題,寫一篇200字的小作文,體裁不限,(詩歌也可以)寫到讀書筆記上。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重點字詞,複述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

3、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過程與方法】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學會思考人生。

2、複述課文,培養表達、概括能力。

3、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的父子之情、同學的友情,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

【教學重點】

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父子之間、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的語言的深刻含義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書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在難以得到精神食糧的本書時候,書的珍貴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本書”在作者的記憶裡是非常珍貴的。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感受吧!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進牛漢

牛漢,現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現為中國作協全國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協會副會長。

2、積累字詞

注意下列字詞的音義

酷似摻和脊背枉讀知書識禮翻來覆去奧秘悽慘

3、整體感知

(1)五分鐘內默讀課文,準備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要求:

①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

②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

③語言簡練生動,表達流暢自然。

(2)讀過文字,深深打動我們的卻不僅僅是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而是與書有關或由書引發的各種情感,請舉例說明文章中表現了哪些情感。

討論、點撥:

①父子情。如父親關心“我”的學習;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外村上學去了。

②同學、朋友情。如:“我”把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半給了家庭困難的喬元貞等。

③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一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一段補敘。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是指什麼?不僅僅指那半本書,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的一次珍貴經歷。它蘊含著生活的艱辛,父子的深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及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2、品味文章語言

(1)自由朗讀課文,畫出最喜歡的語句朗讀,並講講喜歡的理由。

(2)文章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情、朋友之誼深深打動了我們,這些深刻的內容,都是靠深動、形象的語言來表現的。我們再來細細研讀課文,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二)

3、作者和喬元貞是同學,曾經喬元貞考了第一,作者考第二,為何喬元貞最後賣了一輩子小東西?

點撥:體會讀書機會的珍貴,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也讓學生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地思考生活與人生。

總結反思

課文透過“第一本書”回憶了父親對“我”的愛及朋友間的友誼和20世紀初艱難中的溫情,告訴我們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幽默、悽慘、奧秘、翻來覆去”等詞語。

⑵ 整體感知文意,深入把握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

2、能力目標:

⑴ 揣摩含意豐富的語句,培養正確的語感。

⑵ 揣摩含意豐富的語句,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體味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設計思路】

1、誦讀法:

作者永誌不忘的第一本書承載著感人的生活經歷和獨特體驗,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瞭解社會人生,感悟讀書的意義。

2、拓展延伸。

課文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作者深情追憶的“第一本書”所展現的是在窘迫的時代情勢下,對生活與人生的嚴肅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為豐富課堂教學,啟用學生的感悟,運用同類題材的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引申,以拓展學生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聯絡語文積累,順勢導人新課學習。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層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品評文中含意豐富的語句。對比延伸。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

(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

(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追憶。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

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明確:

(投影)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20世紀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55年由於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70年代初,創作了不中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爰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積累下列詞語: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溫厚:溫和寬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思考:

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誌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複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住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⑴ 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⑵ 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⑴ 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麼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⑵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絡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⑵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裡指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⑴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出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⑵ 這裡“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十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方法,“本”這裡指課本,那第一本國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2、教師導學: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絡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探人地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並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第一組同學認為文中展現的父子深情打動人。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後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我”把那半本“悽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問清原委後,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第二組同學深入體味了文中的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鬨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鄰,村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儘管家家都非常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組同學關注文中補敘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語段。人狗合演“雙簧戲”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動於兒童時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惡劣、生活窘迫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十分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實說法。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7

【素質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啟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景引發體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匯入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子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地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是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學生自主閱讀,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第一本課本嗎?你還可以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入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者怎樣的一中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5、品味語言: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⑵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六、拓展練習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透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實際出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佈置作業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隨堂練習。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透過預習自學掌握並積累生字新詞,熟讀課文。

2.透過合作學習來感悟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父子情、同學情、童年的樂趣,以及在苦難的生存條件下苦苦掙扎的生命歷程。

3.品味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透過朗讀,合作探究感悟文字的內涵。

教學難點:透過背景資料瞭解當時苦難的生存條件,進一步深刻感悟主題。

一、談話匯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你讀的第一本書嗎?也許是圖文並茂的畫冊,也許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書,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把它遺忘了,而詩人牛漢的第一本書卻深植在他童年記憶的沃土,它是一盞燈,點亮了它的心房,照亮了他的人生。今天,我們就走進他的第一本書,去感受他所承載的苦難與溫情。

二 預習交流 ,瞭解學情(指名彙報成果並質疑問難)

三 合作探究 ,釋疑解難

(一)提出問題,明確目標

1.大家預習很認真,也提出了很多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我們大家的疑難,好不好?

2.大螢幕展示問題:可是這本書卻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面,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這句話怎麼理解?

(二)重點研析,理解內容

1.提問: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為什麼?(難以忘懷、父與子、難以笑起來)

這裡提出了卜勞恩的《父與子》,這是怎樣的一部作品?

(漫畫畫了父親與兒子的一些事,表現了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

2.這篇課文也寫了父子之間的一些事,主要是寫父親對“我”的愛,現在我們抓住這句話來學習這篇課文。

出示問題:①課文寫了哪些難以忘懷的事?

②哪些地方體現了父親對我的愛?

③為什麼“很難笑起來”?

3.學生朗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

4.彙報總結

①難以忘懷的事都和“第一本書”有關係,回憶了“我”和父親,我的老師,我和同學之間的一些難忘的事情。

父親:藏書、問書、考書、補書、攜子讀書

我 同學:裁書、要書、送書

老師:帶狗讀書

②哪些地方寫出父親對“我”的愛?你喜歡這樣的父親嗎?愛孩子、重視孩子、理解孩子,為了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③這些事情哪些讓你感動?哪件你覺得最有趣?

④《我的第一本書》中有濃濃的父愛,有純真友情,還有帶狗讀書這樣有趣的事,但牛漢為什麼說“讀了它卻笑不起來?”中國當時的農村狀況是怎樣的?

a指名回答(元貞輟學 一生貧困)

(學校條件不好,“我”隨父親去崔家莊小學讀書)

b材料助讀 大螢幕展示:魯迅《故鄉》背景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背景

c提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狀況是怎樣的?

⑤總結:當時的中國農村是貧窮的、落後的、人民生活困苦,許多人掙扎在生存的底線,像喬元貞那樣的孩子,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他們連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何談讀書學習呢?所以作者回憶起“第一本書”的童年生活,很難笑起來。

(三)深入理解,把握主旨

1.大螢幕展示:(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2、齊讀問題。

3、討論交流。

4、彙報總結

四、總結提問,收束全文

1.學習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還有什麼問題?

2.牛漢難忘他的第一本書,不僅是那本書裡蘊含著濃濃的父愛,純潔的友情,上書房的樂趣,還有那童年時解讀不了的生活的苦難與辛酸,正是這五味雜陳的情愫成為激勵他成長奮進的沃土,讓他茁壯成一棵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同學們,請珍惜生活給予我們的點點滴滴,苦辣酸甜,那將是我們成長的不竭動力,會造就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

板書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

父愛情深 讀書樂趣

純真友誼 生活艱辛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第一本書”的深刻意義。

⑵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⑴ 自主閱讀,理解字裡行間的深意。

⑵ 合作探究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 瞭解過去苦難的生活下,“我”讀書的困難。

⑵ 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讀書的好條件。

【教學重點】

感悟“第一本書”的深刻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匯入:

由七年級(下)課文《華南虎》及詩人牛漢匯入。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⑴ 速讀課文,勾畫字詞。

⑵ 思考: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怎樣的書?

3、研讀課文,思考理解:

⑴ 這麼一本普通的書,作者為什麼要寫?而且還是充滿感情的寫?

⑵ 圍繞我的第一本書,作者回憶了哪些人和事?這些人和事中蘊涵什麼樣的情?

⑶ 你覺得這些人、事和情中作者重點要表現的是什麼人、什麼情?體現在哪些事之中?

⑷ 揣摩細節,體會讀書的不容易,父親創造條件給我讀書的英明;體會我對父親的崇敬。

⑸ 揣摩“人不能忘本”的含義。

4、悟讀課文,體驗延伸:

⑴ 讀了文章,你有什麼感悟?

⑵ 在你的記憶中,有沒有這樣讓你難忘的人生的一本“書”?你能說一說嗎?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文意,繼續瞭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

2、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3、啟用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品評重點語句,滲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追憶。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

二、作者簡介

牛漢――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字詞: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摻和( )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溫厚:溫和寬厚。

2、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誌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我的第一本書”是哪一本?

――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國語課本。

(2)“我的第一本書”有什麼不同尋常的經歷?

――“我的第一本書”被我攔腰截斷,上半部分送給了同學喬元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親瞭解詳情後,用白紙幫我們補好內容又裝訂好送給我和喬元貞。

(3)你認為作者為什麼會念念不忘這本書?

――裡面飽含著父子之情:父親對我學習的關心,對我朋友的同情,幫我補寫課本並裝訂好送我和我的同學,帶我去崔家莊小學念……;

也飽含著同學之愛:把自己的書分半本給喬元貞;

還有作者難以忘懷的狗:人狗的默契和難得的童趣。

(4)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5)你讀了作者的故事覺得辛酸,想笑卻笑不出來,很沉重嗎?為什麼?

――生活太苦了,條件太差了,作者那時的生活太可憐了。

(6)你認為作者回憶的僅僅只是那本國語課本嗎?

――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7)作者是懷著什麼感情回憶自己的第一本書的?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課後習題第二題)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辛酸的,沉重的,幾乎天天在生存線上掙扎,當然沒有幽默可言,但是無論多麼的艱苦,孩子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真和淘氣總能讓他找到自己的樂趣,和小夥伴在一起,與小動物們玩耍,回到大自然中去,什麼都會忘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這裡“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裡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五、討論:1、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與前文“父親說喬元貞是個有出息的孩子”相呼應,表達作者對喬元貞的同情,也說明作者認為“知識改變命運”,可是孩子卻沒法上學,再次體現作者在苦難的生活中的辛酸之情。

2、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3、你認為本文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知書識理,關心孩子的學業,溫和善良,理解孩子,樂於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

4、這一本書中蘊含了太多的情感,如果讓你來品味,你能從中品出什麼滋味?

―――甜:同學、朋友之間的深厚的情誼;父子之間親密的關係;人與動物的樂趣

―――酸:艱辛的生活,貧窮的生活環境;學習的艱難;人生際遇的差別

六、課堂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透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七、板書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爸爸對我的關心,同學之間的友誼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課

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上學的樂趣

快樂和夢幻:1跟小動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間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親相處(父子之情)

3同學朋友之情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1

【教學設想】

初中八年級下學期是孩子的知識水平提高的時期,也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良好時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時期,在這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學會感動。因此在進行《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到學生的思想滲透,抓住文章中滲透出的“情”來安排教學。其次,在學習文章的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以讀促寫,學習寫作的技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學目標】

1、識記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把握人物心情。

3、瞭解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感悟作者的內心情感。

4、引導學生從人物思想中受到啟示。

【教學重點】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圍繞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在特定條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課前準備】

1、自讀文章,掃清文字障礙理解生字詞的含義。

2、佈置學生查閱,瞭解牛漢的有關資料,以開闊視野,增加材料積累。

3、回憶自己拿到第一本書時的心情和場景,把它寫成文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生之間交流拿到第一本書時的心情,聽讀學生的小習作。

師:聽了同學們的感受,老師也彷彿回到了那個時候,心中也有許多的感慨,但我卻無法表達出來,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牛漢的第一本書,有什麼與眾不同吧!

檢測預習情況:

1、認讀字詞:幽默 悽慘 奧秘 酷似 摻和 磨磨蹭蹭 翻來覆去

2、交流有關牛漢的材料。

二、整體感知

1、生默讀課文,或快速瀏覽全文,講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提示:語言簡潔,條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瀏覽,思考以下問題:

⑴ 你認為文中的第一本書值不值得寫?這僅僅是一本書嗎?它有什麼含義?

⑵ 和我們比起來,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麼不同?你透過讀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境遇的語句。

明確:

⑴ “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⑵ 描寫“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書和紅薯在我們村裡都是希奇東西。”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貧苦而枯燥的,從而更顯出書的珍貴,是書給了我人生的啟迪。

三、深入探討

師:在大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讀文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哪些問題?大家一起探究解決。

透過學生的發現大體有以下較典型的問題:

1、作者當時是懷著一種什麼心情寫這一本書的呢?透過一本書你還想到什麼?

2、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以文字感人,更應以情打動人,本文情感的抒發是滲透在字裡行間的,通讀全文體會文中描寫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麼?

小組討論,組員作好討論記錄,明確:

1、作者當時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感情複雜,心情沉重,透過一本書,反映出深藏的苦難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更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學期結束,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

“我”把那半本“悽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當問清原委後,父親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外村上學去了。作則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人。

第二是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邊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鬨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儘管家家都非常困難,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卻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一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一段補敘。文中寫道:“課本上的第一個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小學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戶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說‘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說‘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這出人狗合演的“雙簧戲”,應是最好的情境教學吧。確實,當我們讀到此處,忍俊不禁,深深被兒童時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動,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多麼惡劣、生活處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啊!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吧。

當然,“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也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

四、寫作研究和探討

1、聯絡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回大括號裡的問題: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絡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⑵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裡指什麼?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寫作方面有哪些發現?學生小組探討,做好記錄,班上交流:

(提示:結構,內容安排,情感的抒發)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說出於文章的中心有關的看法即可。

五、總結

作者從第一本書中,不僅得到了知識,而且從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價值,上了不同尋常的人生第一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的體會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

六、佈置作業

請你以“人生第一課”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幽默、悽慘、奧秘、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深入把握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

能力目標

1.揣摩含意豐富的語句,培養正確的語感。

2.揣摩含意豐富的語句,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設計思路

1.誦讀法。作者永誌不忘的第一本書承載著感人的生活經歷和獨特體驗,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瞭解社會人生,感悟讀書的意義。

2.拓展延伸。課文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作者深情追憶的第一本書所展現的是在窘迫的時代情勢下,對生活與人生的嚴肅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為豐富課堂教學,啟用學生的感悟,運用同類題材的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引申,以拓展學生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聯絡語文積累,順勢導人新課學習。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層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品評文中含意豐富的語句。對比延伸。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

(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追憶。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

(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明確:

(投影)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20世紀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55年由於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70年代初,創作了不中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爰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積累下列詞語。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溫厚:溫和寬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誌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複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住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麼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絡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裡指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出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裡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十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方法,本這裡指課本,那第一本國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2.教師導學: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絡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探人地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並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第一組同學認為文中展現的父子深情打動人。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後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我把那半本悽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問清原委後,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第二組同學深入體味了文中的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鬨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鄰,村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儘管家家都非常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組同學關注文中補敘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語段。人狗合演雙簧戲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動於兒童時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惡劣、生活窘迫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十分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實說法。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有關語句的含義。

2、體會蘊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學之情。

3、領會知識對於一個人一生髮展的重要性。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一、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幽默:言談、舉動有趣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秘:指隱藏的或還沒有被認識的內容或道理等。

翻來覆去:來回翻動身體;一次又一次。

二、熟讀課文,回答

1、文中共寫到了哪幾個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運到後來分別是怎樣的?

〖課堂學習〗

一、匯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記敘的六要素,複述故事情節

三、再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書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帶著怎樣的一種感情來回憶有關“第一本書”的故事的?

四、品讀課文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體會有關句子的含義

五、你認為文中的哪個情節最為感人?請找出來,並思考:為什麼

六、文中寫到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還特意補述了喬元貞一生的“出息”

“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是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從中你悟出了什麼?

【課後延伸】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的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個,在課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4

1、學習目標:

⑴ 速讀並複述課文,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⑵ 分析本文的重點語句,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透過分析重點的語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3、教育目標:

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環境,努力學習,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蘊的人間真情。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投影儀。

【課文感知】

本文充滿了作者來自對於苦難生活的深刻體驗和獨特的感受,作者不僅要表現得是作者關於童年生活中關於第一本書的感人故事,而是與書有關的或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感,是上個世紀二三年代遙遠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那份獨特的感受。

【課前二分鐘】

簡介《死魂靈》。(體會果戈理獨特的幽默風格,感受諷刺文學的魅力)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由《我的第一本書》的懸念匯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題目,我們會想到些什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題目)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

設疑:作者為什麼要飽含深情的描繪自己求學來用過的第一本書?作者創作的目的在於什麼?

識記重點字詞:

幽默 悽慘 奧秘 翻來覆去

(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二、複述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組織同學複述這“第一本書”的故事,探討下面的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3、情感豐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讚美了父子之間的深情,還讚美了哪些人間真情?請加以概括,並進行簡要的分析。父子情、師生情、同學情、生活趣味。

三、揣摩與感悟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朗讀文中描寫父親為“我”抄寫、裝訂課本的段落(3~8自然段)。

問題探究:

1、父親看見我的課本,為什麼會顯得那樣的愁苦?

2、父親聽見“我”的解釋,為什麼只是“深深嘆著氣”,而且說“元貞比你有出息”?

四、拓展與延伸

1、閱讀訓練:

⑴ 選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請你用簡明的話語加以概括。

⑵ 請你猜一猜,父親為什麼沒有揍我?其中蘊含著父親的什麼感情?

⑶ 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為什麼?

⑷ 請你想象一下,“我”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元貞的時候,兩個人可能會有怎樣的對話?請你用“我”的口吻寫一段話,表現出我當時的感受。

⑸ 選文中最後寫道“還應當回過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還值得我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請聯絡上下文談談:為什麼說“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

2、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請你在課文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故事》) 。

五、佈置作業

要求學生將課堂拓展口頭練習整理一下,寫成短文。

【課後記】

本文重在調動學生的情感儲備,由於年代相隔比較的久遠,學生對與文章內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我注重從第二自然段的分析使學生能夠整體的感知文章的創作背景,在與學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中,我注重從本文的情感特色入手,注意用情感人,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幽默、悽慘、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瞭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4.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啟用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程式及師生雙邊活動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教師視情況進行補充.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積累詞語。

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悽慘 翻來覆去 溫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誌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複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麼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絡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裡指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裡“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裡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2.教師導學: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絡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深入地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並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奉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說法。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亮色總是會有的,而且是擴充套件著的。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嗎?

六、佈置作業

離別、送別在文學描寫上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描寫離愁、別緒的名篇佳作無以計數,請你寫出三個寫離別、送別的詩句

課後反思:《我的第一本書》。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筆寫來,實際上每一個片段都耐人咀嚼。透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鳴;對於城裡的孩子來說,可能覺得離自己生活相距甚遠,但是可以透過文中所描寫的情境,展開想象,去感悟那個時代的生活境況。總之,在教學中,要注重啟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使學生讀有所感,學有所悟,進而思考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深刻影響──既可以構成對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