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評課稿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評課稿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評課稿1

本節內容是上一節《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後續,目的是讓學生在認識了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去了解許多瀕危動植物的生存現狀,促使學生從內心產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並且知道如何採取措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透過開展學生小組活動,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透過學生周圍的生活例項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和“科學來自生活”的教學思想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為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在授課當中,將教學任務用大螢幕顯示,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去瀏覽網站,進行非同步化和個別化的學習;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和交流。在學習群體中,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真正使學生能夠自主開展學習,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使學生輕鬆地進入到本節內容。整個過程在提出問題、設定懸念,引入課題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讓“要求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要求學”。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請看:(大螢幕展示:圖片:北京南海子麋鹿園中動物滅絕年代順序的石碑和錄影“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大家看了錄影後有什麼想法?

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下面我們師生來一次電視直播討論會。一組同學扮演當地農民,一組同學扮演縣長,一組同學扮演法院法官,一組同學扮演動物學家,一組同學扮演商人,老師是電視臺記者。

“大家好,這裡是實話實說錄製現場,我是實話實說主持人,

組織學生討論

3、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透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教學任務達標分析

教學成功之處:

1、共享課程資源,樹立開放的課程觀

課程不只是“文字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即“體驗課程”,師生同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所以,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白頭葉猴”的內容,師生共同蒐集資料、處理資訊,課上共同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

2、充分體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

本節課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這種行動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個具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體現在課堂中。在師生辯論和協商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面向全體學生,給予了他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空間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

3、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透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活動,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從而加強STS的教育。在扮演、辯論和協商過程中,滲透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學生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參與意識,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到宣傳和付諸於行動上,使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教學不足之處:

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於學生來說,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侷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著差異,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透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但不可否認並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也為在當今基礎教育中我們扭轉“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評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評的課是由我校田老師執教的八年級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鉅使命》。我始終認為,如果一節課在開課之始,師生就抱有熱切的盼望;在結課之後,又長久地沉浸在對課堂的思索和回味中,甚至迫不及待地想進入下一節課的學習,這樣的課,一定是當之無愧的好課,這樣的師生一定飽含熱情、默契和諧、教學相長、共贏共進。而今天,我們就有幸遇到了這樣的課。對於本節課,我將從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教學效果以及問題和建議四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評學生的學

本節課學生的表現有兩大亮點,一是與學科教學模式匹配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習慣,二是基於研究性學習的展示與辯論。

1、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習慣

本節課共有三個學習目標,在聚焦每一個目標開始學習時,學生都會自覺地進入自學狀態,無論是微課的學習,還是對教材的閱讀,都表現的自如,表現的專注。在自主學習結束後,學生會自動進入小組交流狀態,由組長組織進行合作學習。因為是六人小組,為了拉近距離,深入交流,孩子們會站起來圍在一起,而交流討論結束後,學生會用端坐並舉手的方式提醒教師自己的小組已做好了課堂交流的準備。課堂交流階段,發言的學生聲音響亮,條理清楚,靜坐的學生傾聽認真,部分學生能夠提出質疑和補充。這些細節都體現了多數學生具有了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他們已經從初一時的懵懂狀態變成了愛學習、會學習的上進少年。

2、展示與辯論

聚焦目標3教學時進行的分組展示和辯論活動,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也是課堂的高潮所在。六個組的學生代表分別就自己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演講展示,並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這裡,我們必須注意到,這節課的展示是與眾不同的,是意義非凡的。這種基於課前研究性學習的展示,不同於朗讀課文片段,也不同於彙報小組交流成果,它是一種高度融合的作品展示。這種展示包含著學生調查、訪問的每一個片段,蒐集、甄別、整理、歸納的資訊處理過程,撰寫講稿和製作PPT短片的後期創作,凝聚著每一個小組的心血。這種展示蘊含著積極的實踐,充分的準備,熱切的期待,激烈的競爭和相互的協作。

我注意到這輪展示中的一個細節,學生代表在交代本小組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後,會鄭重地報出小組各個成員的姓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樣做會不會是畫蛇添足?經過分析,我認為這樣做是有深意的。學生知道,開展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在參與中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報出名字,是對每一名成員的尊重,也是對每一位成員貢獻的'肯定。這次展示演講和協助播放PPT的學生各有6人,參與辯論的學生多達26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會在課後議論和比較不同的作品和展示,也相信學生會為他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能力在生物課堂上得以運用而自豪,更相信在成功和自信的激勵下學生們會不斷完善自己,發展自己。

二、評教師的教

1、模式運用嫻熟,能力培養得法。從課堂表現看,田李霞老師能夠深入領會新課程理念,熟練運用我校“導學誘思,互動展示”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具體講,一是為學習目標增加了顯性行為動詞“瞭解、知道”,使目標更具操作性;二是能夠聚焦目標實施教學,最佳化課堂教學時間,傾心打造高效課堂;三是堅持問題導學,堅持自主先學,著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四是不斷最佳化小組學習,從細節上提升小組學習效率,本節課有效的小組活動達到三次之多;五是練習設計緊扣學習目標,透過即時記憶和隨堂練習實施鞏固提升。

2、探索微課運用,實施情境教學。本節課田老師透過在導課時播放影片《可可西里》片段、結課時播放歌曲《丹頂鶴的故事》來創設情境,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和共鳴。本節課的課題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鉅使命”,這使命有多艱鉅呢?在導課和結課中,教師選取的資料告訴學生,艱鉅到要付出犧牲生命的代價。為了補充課本的不足,她還製作了微課——“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在聚焦目標1的教學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這不足一分鐘的微課,她整整製作了一個晚上另加一個上午。雖然辛苦,但課堂效果還算不錯。

3、師生關係和諧,教與學高度默契。從整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田李霞老師始終是面帶微笑的,始終對學生充滿了信任和期待。她對學生的評價,滿含著欣賞、肯定和激勵。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些?”的課堂回答中,有一位男生聲音羞澀而低沉,當問清他的答案是“張貼宣傳標語”時,田老師是這樣對他進行鼓勵的,“多好的主意啊,大聲說出來就更好了”。在提問時,她總是親切地在喊學生名字。從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和眼神的交流中,我們更深的感受到師生關係是融洽的,老師是深受學生愛戴的。從課堂的細節看,師生是有教學默契的,很多環節都是靠雙方熟知的暗號溝通,甚至是雙方的眼神在交流資訊。

4、開展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種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的研究性學習,實際上就是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中的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得到更深層次的落實,繼而培養了包括“自理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田老師也許沒有想到,當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的能力遷移到學科學習中,他們將得到多麼巨大的進步。

三、評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可分為顯性和隱形兩種。顯性的效果是三個學習目標得到落實,透過自學課本、觀看課件、小組交流、課堂展示與辯論、課堂即時記憶、課堂練習反饋、結課回望目標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學環節,知識目標得到落實,方法和過程目標得到鞏固,教學模式運用更加熟練,師生關係更加融洽。

從隱形的效果來看,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使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歸納整理、展示辯論能力得到提升,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得到發展,團隊意識和科學精神得到培養,而最重要的是學生更加自信,更加喜愛學習。這種能力也遷移到了課堂的其他環節,除了聚焦目標3教學時進行的分組展示和辯論活動,本節課有16人參與了課堂交流,可以說不少的學生是整節課都處於興奮的狀態的,這也許就是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四、問題與建議

1、問題:如何進一步提高師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從本節課,我們不難發現資訊科技的運用給課堂帶來了深刻的改變,某種意義上說,資訊科技的運用在今天實現了教學工具上的一個質變,誰能夠熟練運用這個工具,誰就佔據了現代教學的制高點。但是,這節課上,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都亟待提升。“如何進一步提高師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成為我們當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2、建議:“兩自”能力的培養,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要以新課程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思想來認識,要和縣局的“三二一”目標(小學培養三種習慣、初中強化兩個能力、高中實現一個目標)相匹配。拿這個班的學生來說,去年我們曾經用過小組圍坐的方式,但沒能堅持下來。為什麼呢?因為學生非常好動,相當多的學生自控力很差,圍坐等於給學生玩耍開了方便之門。但是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們改變了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自控能力得到加強,所以現在我們不但可以圍坐,而且可以有效的自主、合作學習。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分學期分年級制定目標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理能力,初二要比初一強,初三要比初二強。到了初三,我們的課堂不能還和初一一樣群體性活動過多,要比初一多一點自學,多一點小範圍的交流,逐步實現和高中教學的接軌。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