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反思

幼兒教育反思(15篇)

幼兒教育反思1

這是一節幼兒喜歡的音樂活動,不但有好聽的旋律,還是幼兒身邊的、熟悉的內容。整個音樂活動是以打電話的形式來匯入,幼兒的學習來源於生活,打電話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溝通方式,也是幼兒經常在家做的事兒,所以幼兒非常樂意觀看老師利用手偶進行打電話的表演。這個音樂活動是在幼兒已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加上節奏感強的、歡快的音樂幼兒能夠大膽地將簡單的動作融入音樂中,表現積極、愉悅。由於此首歌比較簡單。因此在本次音樂活動中,可以培養幼兒既會唱又能善於表現的能力。能唱準節奏,唱清歌詞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整個音樂活動我採取了多種形式的教授方法,讓孩子在初步學會整首曲子的前提下,又不乏對參與活動的興趣。所以課堂氣氛比較好,也基本上達到了活動目標。

在接下來的活動過程中,我用書中的兩個小娃娃來請幼兒說說兩個小娃娃在幹什麼?他們在電話裡面是怎麼說的?幼兒非常主動、積極地願意上臺來表演兩個小娃娃打電話的場景。然後我就開始範唱,幼兒都非常認真的聽,並且能夠跟著老師打節奏。唱了幾遍以後,有些幼兒開始能夠跟著老師輕輕的唱了起來。理解了歌詞的意思以後,幼兒都基本上會唱了。整個活動,氛圍非常的輕鬆愉快,幼兒學習得非常的快,在最後的表演環節,因為時間的關係,有一些幼兒想要上臺來表演的願望沒有得到實現,但我覺得在我們區域活動時可以適當表演,讓每個幼兒都得到滿足。

幼兒教育反思2

1。參評案例格式應包括:

(1)標題。標題要體現一個鮮明的主題,如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標題有兩種撰寫方式:一是按主題定標題:如"如何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二是以事件定標題:如"鬨堂大笑以後……",以事件定標題最好加上附標題,以明確該案例的主題,如在"鬨堂大笑以後……"的主標題下加上附標題"三歲幼兒的自尊心及其保護"。

(2)案例背景。交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和條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環節,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場景,是提供給讀者瞭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資料,如所在幼兒園(學校)的情況、個人的工作背景、事件發生的起因等。

(3)案例描述。這是整個案例的主體,要選擇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真實事件,進行生動具體地描述,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講明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問題是什麼,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中出現的反覆挫折,也可以涉及問題初步解決成效的描述。

(4)案例分析。點出本案例披露的問題和實質。

(5)案例反思。反思是對所記錄內容的看法的分析,並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反思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深入化。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倡的先進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自己與幼兒的對話、每一個教學環節、自己與幼兒的關係、自己的教學行為方式、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的心態與情緒、自己的專業水平,等等。

幼兒教師如何寫教學反思呢

教學反思是一種透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麼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物件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學活動《沉浮》,教師反思記錄: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上了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師反思: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象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面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於表面。教師的教學反思需要適當的引導。

教學反思說到底是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批評精神。有時,經驗反思是教師個人的一種緘默知識,慣於理性思考的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省和剖析,從而進行自我調控。那幼兒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如何引導教師寫教學反思呢?

一、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後應記錄下來,日後查詢資料,再補充解答。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

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準備一些更復雜的筆,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另外,請個別幼兒為大家演示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實物投影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幼兒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細小的、關鍵的步驟,可以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組會裝的幼兒在組內演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加強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也能夠給這些幼兒帶來自信。還有,在把筆拆開後,要引導幼兒加深對各個零件的認識,特別瞭解圓珠筆裡彈簧的作用。

二、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開課效果不好,教師往往會說"這些孩子沒配合好",這裡面就要反思教師你,你瞭解孩子以及他對於學習相關內容的經驗和最近發展區嗎?活動中你是一相情願還是能顧及幼兒獨特的想法與感受呢?你的提問語言能夠讓幼兒明瞭你的要求和意思嗎?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

【反思案例: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

在開展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的初次談話中,發現孩子們對春天已有一定的瞭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天氣、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幾個方面。有幾個孩子能用優美的語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當問什麼是芽?什麼是冬眠?孩子們則難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去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尋找春天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春天在哪裡》這個主題內容複雜、頭緒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太偏又不利於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於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用分組的形式來滿足不同幼兒需要,幾個線索同時展開,不僅能加快探究程序,而且能相互補充,讓幼兒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思來想去,我決定作這樣的一次嘗試。

公開課《跨越式跳高》教學反思

跨越式跳高,重點是起跳和過竿技術,難點是兩腿的配合。本課是一堂技術教學課,而技術教學課往往有枯燥、乏味這樣的特點。我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教材的遊戲化處理。透過一個個遊戲,將技術的教學滲透其中,既使學生達到愉悅身心、展示自己個性的目的。透過本堂公開課的教學,我發現一堂教學課的好壞並不在於教師如何精彩的表演,而在於學生的參與程度和歡迎程度,對於我們體育學科來講,要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則必須讓學生首先對你所教授的專案感興趣。

因此,在這堂課上,我一改了教學常規,在學習前先激發他們對跳高運動的興趣。在課的準備部分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和棒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達到了熱身的目的;接著運用體操棒原地進行跨越式跳高起跳、過竿的輔助練習,讓學生體會到過竿的技術要點。基本部分共分成三步。一是過高低竿,二是過平行竿,三是過高度不等的平行竿。這樣設使教學計循序漸進,學生能較好的掌握。接下來我再設計了一個遊戲,傳遞爆破筒,同時充分運用體操棒,做到一物多用。也使學生的積極性更高,最後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放鬆。總體看來本節課設計較好,字課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憤活躍,組織也比較有序,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教案和教學中反映的還不夠清楚;遊戲時,老師發現遊戲組織不夠積極應該集合講解,不要一個個糾正。課後許多同事給了我一些好的建議:組織教學要多元化,讓更多的孩子能體會成功的喜悅。每一個建議對我來說都是一筆財富,我會吸收並利用在以後的課中。

透過這次公開教學展示,使我對體育教學的領悟又上一臺階,體育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身體發展,更重要的是透過你的設計達到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學的形式也要多樣性,進一步最佳化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是一門藝術,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功力還欠火候,我希望在今後教學中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來不鍛的修煉和完善自己。

幼兒教育反思3

基於幼兒思維的靈泛性特點,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形象、生動、資訊刺激強、時空寬廣的優勢,透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製作多媒體故事,製作主題小課件,人機互動、自主探索學習等形式,引導幼兒進入想像的世界,為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搭建有效的平臺。

多媒體技術幼兒創造性思維

1、王泉根《皮亞傑的啟示原始思維與兒童文學》

2、未智賢《兒童心理學》

3、1999年《學前教育研究》

計算機多媒體集圖、文、聲、像為一體,其傳輸資訊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動、資訊刺激強、時空寬廣等特點。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我們的教育手段進入了一個現代化的全新時期。恰當地運用這一教學手段,對最佳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效果,尤其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幼兒的思維特點與多媒體優勢的契合

幼兒的思維是一種處於“我向思維”與社會化思維之間的思維,謂之“自我中心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主客體不分,缺乏自我意識與物件意識,不能區分主體與客體,把主觀情感與客觀認識融合為一,即把主觀的東西客觀化,把世界人格化。這就是兒童意識中的“泛靈性”。“遊移在兒童意識中的泛靈論是童話、神話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學依據,是兒童文學之所以特別需要幻想、擬人、誇張、變形等藝術手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小兒科”永遠需要小花小草,蛇郎鹿姑,山精樹怪的直接註腳(王泉根《皮亞傑的啟示:原始思維與兒童文學》)。這種思維特點極易讓兒童產生天馬行空的任意想像,任何一個幼兒只要有契機,都能根據“自我中心思維”馳騁想像,獲得一種富於創造性的獨特感受。

幼兒的這種創造性的獨特感受也需藉助更好的載體。因為幼兒的思維畢竟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兒童都有一定的聯想和想像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在兒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地發揮出來,豐富的想像力並非天生就有的,需要得到培養和訓練。豐富的想像力是透過直接或間接的體驗獲得的,體驗越豐富,想像力就越豐富。多媒體教學聲形並茂,生動形象,色彩鮮明,能以動畫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幼兒面前,化抽象為生動,化靜態為動態,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無疑是幼兒獲得豐富體驗的最有效的載體。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幼兒進入想像的世界,為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搭建平臺

(一)製作多媒體動畫,讓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地進行形象理解,設題解難,從而拓展思維。如在詩歌教學《雲彩和風兒》中創設問題情景:為什麼說風兒真能幹,雲彩多有趣?然後藉助多媒體動畫畫面的風吹雲兒,使雲彩發生各種變化,向幼兒形象地展示“風兒”與“雲彩”的關係,加之優美的配樂詩,讓幼兒身臨其境,直觀形象地感受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並讓幼兒展開互動,想像,用自己喜歡的肢體、手工、繪畫、語言等形式創造性地表達對詩歌的理解,進行詩歌創編。如“風兒吹呀吹,雲彩變成小松鼠;風兒吹呀,雲彩變成大恐龍”……

(二)製作多媒體故事,讓幼兒在立體的故事閱讀中進入想像的世界。運用連環方式的生動形象的一幅幅圖畫,教師進行繪聲繪色的講述,讓孩子進入神奇的故事世界。如製作的《人魚公主》,當老師講到(幼兒看到、聽到)小美人魚游到海面上時,小琳的兩條胳膊在上下襬動,老師問:“你在幹什麼?”“我在游泳。”琪琪也學著小琳假裝遊起泳來。當講到美人魚救起王子後躲到礁石後面時,小琳又遠遠地坐到一邊。老師又問:“怎麼了?”“我躲在礁石後面吶。”虛擬的神話故事,竟然讓孩子們上演了一出出“真實”的戲劇,他們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真讓人感嘆不已!

(三)製作主題小課件,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根據某一主題活動的教育目標與內容,教師、幼兒、家長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訊資料,製成主題小課件供幼兒區域活動時自由點選,從而進行美好情感的教育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如在《我愛將軍縣》這一主題中,由三方共同收集作為紅色土地將軍縣的“紅色”影像資料及相關介紹,然後製成小課件,讓幼兒自由地獲取未知資訊,彌補知識經驗的不足,並從中受到良好的情感薰染。在此基礎上,讓幼兒開展各種自主性創造性遊戲,如模仿導遊解說烈士陵園、將軍園等旅遊景點,用各種積木建構烈士紀念碑或將軍館等。透過這些活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四)人機互動,自主探索學習,也是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如製作的課件《聰聰旅行記》,聰聰過關時,前面有一條小河,河的旁邊有小船、救生圈、木頭和一些樹枝,請幼兒想出辦法,然後再去選擇點選畫面上的工具。幼兒用手中滑鼠不斷探索著過河的方法,成功時歡笑,失敗後又進行新的嘗試,在嘗試與探索中感受快樂,尋找最佳過河方法,較好地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空間巨大,前景廣闊,這裡進行的實踐與探索,也只是滄海一粟。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將繼續發揮多媒體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為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不遺餘力。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思考。

儘管多媒體技術在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無可辯駁的優勢,但多媒體技術畢竟是一種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要求高,製作費時費力。因此,並不能作為唯一的或萬能的教育教學手段而貫穿整個活動過程。學校的相關硬體設施和教師的有限時間和精力是影響和限制多媒體教學的最大瓶頸。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和最有效地利用教師的勞動,以下兩點做法或可緩解這一矛盾。

一是加大對幼兒教師現代資訊科技水平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儘量讓人人都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技術。

二是充分發揮教師的分工協作功能,減少或避免重複勞動,一人制作人人用,人人制作大家用,如此則既能使教師從繁重的課件製作中解脫出來,又能最充分地發揮現有課件的作用。

當然,借鑑和整合相關的網路資源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只是在借鑑時必須有針對性,必須切合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真正做到為我所用。

幼兒教育反思4

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家長所學知識經常會出現斷層。

我家孩子六歲,現在回首過去的六年,我才發現,我的教育似乎也是不盡如人意。跟自己當初的想法相比。胎教、初期教育、幼兒園等等,給她找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儘量支援她的興趣愛好。舞蹈,讓其自由發展。

後來卻陷入一個怪圈,給小孩報興趣班。似乎又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填鴨式教育。

英語的學習也是差強人意,對老師也有意見,但大多數家長的要求放在那,弄的五六歲的小孩子要背單詞,這種興趣班,哎。

小孩子的負擔有多重?大家想象一下,有一次英語課結束後,英語老師公佈完成績後,一出樓,就見好幾個孩子低著頭,聽著不同家長的訴說:“你平常都挺好的嗎,咋考試考91,怎麼回事?”

“你咋那麼沒眼色,沒看你媽………….,活該被罵”等等諸如之類的話。

“我都記住了,可誰知又忘記呢?”我家孩子如是說。我真無語,她是班裡成績最差的,我要訓她嗎?我自己都不知該說什麼了?老師罰抄寫單詞20遍,我是該讓她寫,還是我替她寫呢?真糾結。

幼兒教育反思5

活動設計背景:

我們幼兒園的前面有一條小河溝,我看見受到汙染的河溝水,心理很難受,我就思索要設計一個活動來培養孩子們從小愛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河溝水是否受到汙染;

2、引導幼兒認知人們處理垃圾的一些壞習慣對河溝水的汙染,以培養幼兒良好處理垃圾的習慣;

3、培養幼兒愛護大自然的情操,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怎樣不讓河溝水受到汙染 指導幼兒做環保標誌圖片

活動準備

清清河溝水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 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看看圖片上的河水是什麼樣的。

同時讓幼兒討論:這幅圖畫得是什麼地方,有什麼? 河水很清,裡面有小魚在遊、 還有小蝌蚪在裡面遊, 圖片上的風景很美麗。

二、 那麼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去看看我們這裡的河溝水是怎麼樣的呢?

組織幼兒到戶外河溝去觀察河溝水的情況,讓幼兒討論:你看到的河溝水是什麼樣的?河溝水又髒又臭、全是垃圾和廢棄物、河溝裡的水也快乾了、河溝裡沒有了小魚小蝦!

三、 幼兒回到教室:讓大家一起討論怎樣保護河溝水?怎樣做才不會讓河溝水受到汙染?

1、不往河溝裡倒垃圾,和廢棄的物品,比如;用過的塑膠袋,舊鞋子,舊衣服,不往河溝裡倒糞便和腐蝕物。

2、引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去買東西時,能拒絕不用塑膠袋;

四、幼兒動腦筋想辦法提示人們要愛護河溝水

1、組織幼兒利用廢舊紙箱做垃圾箱,放在河溝邊;

2、讓幼兒製作警示牌掛在河溝邊;

3、讓幼兒繪畫——請愛護環境的標誌貼在河溝邊的牆上。

五、組織幼兒在河溝邊去掛警示牌和張貼繪畫。

但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讓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講講今天的活動,讓他們也加入到愛護環境的行列。

教學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很仔細,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分析了河溝水受到汙染的原因,同時也提出了各種不讓河溝水受到汙染的方法,也增強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幼兒教育反思6

孩子的行為所想到的

這天中午,小朋友的菜是鴛鴦肉,是孩子們喜歡吃的,好多孩子都能很快的吃完,井思源也是其中一個。用完餐漱口後就站在門口,靠在門邊看別的孩子。忽然,他把兩個手撐在兩邊的門框上,笑著看門外的孩子。這時,錢良淇剛好要往教室裡走,見門被堵住了,就用身子往井思源身上撞。可是不管怎麼用力,井思源就是不鬆手。而另一邊的美慧也漱完口,要往教室裡進。只見她走到門邊伸出右手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嘴裡還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音,馬上,井思源就把左手放了下來,讓美慧進去了。錢良淇見了走到門邊,伸出右手照美慧的樣子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同時嘴裡也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音,井思源又立刻放開了左手讓他進了教室。從上面的近乎“惡作劇”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對遊戲的渴望。雖然只是簡單得不能簡單的遊戲規則,他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可能平時,我們看到井思源這樣的孩子會立刻採用鐵腕政策,將他壓制,卻不知這種主觀的做法將孩子的創造天賦扼殺於無形。其實,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透過自己的觀察就會有所發現,待孩子體驗到了這種成功,就容易保持他們喜歡探索,發現的興趣。錢良淇沒有透過而按了門鈴的美慧則能很順利的進來。故事中的井思源在毫無提示的情況下,將自己想象成一扇門,全然不在乎這在大人眼裡可能是一個好笑的舉動。不但重複著同種遊戲同種規則,而且非常遵守遊戲規則。不是按門鈴的就不讓進,這強烈的規則意識讓我不得不為之嘆服,真是不可思議。遊戲是幼兒的天性,教師只要用靈活的遊戲方式一定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兒教育反思7

9月1日孩子們從適應小班生活後,轉眼進入中班已半年了,其間,班級事務忙碌煩瑣,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凝集著我們的汗水,每份工作都值得去終結和反思。 我們班男小朋友二十四名,女小朋友十六名,其中6名是插班生,融合在一起是一個很大的集體。經過一個暑假,幼兒從小班升到了中班,每位幼兒都能愉 快地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不僅個頭長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張文菁、龔晗陽、夏烊洋等幼兒思維活躍,樂意發言;陸怡淏、周笑語等幼兒能在 老師的引導下大膽、愉快地參加各項活動;朱宇涵、許宸希等幼兒在老師的提醒幫助下也養成了天天午睡的好習慣;金昊揚、周祺皓等幼兒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 高。幼兒在老師和保育員的悉心教養下,良好的情感、態度正逐漸養成,能力、知識與技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現將本學期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加以總結,以 便今後揚長避短,有利於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促進幼兒身心健康。

1、幼兒升入中班後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再是幼兒園的小弟弟、小妹妹了,我們抓住幼兒渴望長大的契機,在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加強觀察與指導,積極鼓勵 幼兒學做自己的事。邵戀雅、江熠琛、陳煜炫等大多數幼兒會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地有順序地穿脫衣服,並會將衣服疊放整齊。冬季來臨,幼兒的衣褲穿多了,便後 整理衣褲對幼兒來說有了一定的困難,我們一方面耐心的給予幫助,另一方面也悉心地進行指導,讓幼兒懂得自己的事情要學著自己做,在我們的努力下,不少幼兒 學會了自己整理衣服,動手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2、我班的錢辰等幼兒是過敏性體質,經常感冒咳嗽;許皓、許宸希長得瘦小,飯量也小;周笑宇體重超出正常標準,屬肥胖兒;王寶勇、金昊揚等幼兒體 質較差,吃飯經常嘔吐。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對於體弱多病的幼兒,在生活上也給予較特殊的照顧,經常留心他們在進餐、午睡時的表現,戶外活動中也特別關 心他們的冷暖,提醒他們多喝水。對於體重超重和不達標的幼兒我們一方面經常與家長聯絡,另一方面在進餐、體育鍛煉等環節積極配合保健醫生多給予關心和指 導。王娟是新插班的幼兒,是個外地生,由於語言上的不同,孩子在幼兒園總是默默的,針對她的情況,我們熱情、耐心地經常與她說話開導,主動了解她的內心, 鼓勵幼兒多與她一起遊戲,我們積極做好家長工作,請家長放心將孩子交給我們,把她的點滴進步及時告訴家長,並提出下一步如何配合教育的建議,王娟漸漸開朗 起來,臉上綻放出甜甜的笑容,能愉快地進餐了,也能和大家一起快樂的做遊戲了。

3、在對幼兒進行生活照顧的同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重視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積極為幼兒提供戶外活動的機會與空間,鼓勵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我 們利用每天晨鍛時間,組織豐富多彩集體遊戲,有計劃地鍛鍊各種基本動作。我們還製作了飛盤、紙芯拉力器等體育玩具,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與幼兒一起追逐奔 跑,拍球扔飛盤,和幼兒一起跳,一起玩,我們的熱情和投入感染了每個幼兒,大家都能積極愉快地參加戶外活動,幼兒的動作更加協調和靈敏。

4、去遠足是幼兒喜歡的戶外活動,在遠足活動中我們不僅鍛鍊了幼兒快走和兩兩手拉手步調一致走的能力,還注意動靜交替,結合主題活動自編了豐富有 趣的遊戲,如:《尋找五彩寶貝》、《快快走和慢慢走》、《玩報紙》、《玩紙板》等,既愉悅了幼兒的身心,又鍛鍊幼兒的各種基本動作。在我們努力下,本學期 幼兒的體重、身高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以幼兒生活為背景,預設、生成主題活動,實施課程整合。

1、我們這個班剛從小班升入,由於年齡特點的限制,自己生成活動機會較少,主要還是

要教師善於捕捉時機,在幼兒周圍熟識的生活和環境中,根據幼兒 的興趣和需要,從他們尚 未明確但有價值的內容中,有選擇的直接提出主題,生成內容來推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本學期我們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遊戲活動、生活 環節和自然現象中生成了《身體暢想曲》、《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各種各樣的蛋》等主題活動,圍繞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積極引導幼兒置身於能產生探索 行為的環境中,及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援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 加豐富和深入。我們引導幼兒做有心人從自己的生活環境裡收集材料,設定班級“百寶箱”,變廢為寶,引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根據需要自由選取材料,使探索活動 更加豐富和深入。

2、我們組織幼兒外出參觀,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在每次參觀活動中,我們都積極提供機會引導幼兒與參觀環境、材料進行互動,充分發揮參觀活動的教育價值。如: 在《豐收的秋天》中,我們帶領孩子走進田野觀看了收割機收割水稻的過程,還去剝了水稻,從中發現裡面是米。活動中我們看到了農民伯伯醃製的蘿蔔乾,寶寶們還品嚐了! 這次的參觀活動是幼兒自己發起的,老師以支持者、組織者的身份參與了活動,對幼兒來說這次參觀活動是一次難忘的體驗。

3、結合主題活動和《開展特色區域活動,推進幼兒和諧發展》科研活動開展自主遊戲,為幼兒提供豐富有效的材料,引導幼兒在自由、寬鬆的氣氛中主動 探索、學習。我們開設了數學區、科學區、生活區、表演區、手工區等多個區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本班教育教學總目標和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有層次的、有 步驟的提出各階段的區域活動目標,自編了不少有趣實用的遊戲內容,經常更新活動內容和材料,幼兒每天都有活動機會和充裕的活動時間,活動中注重引導,不斷 增添相關內容,鼓勵幼兒探索、發現,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幼兒活動的興趣很高。如:結合主題活動《我喜歡的動物》,我們請幼兒收集自己 喜歡的毛絨小動物和圖片,在美工區佈置幼兒的繪畫作品《可愛的大肥豬》《熊貓樂園》,供幼兒欣賞。同時還提供橡皮泥、泥工板以及紅豆等輔助材料,鼓勵幼兒 用橡皮泥塑造動物的形象。在語言區中我們放置了許多有關動物的圖書,讓幼兒自由閱讀。又如:在《圓圓的世界》主題活動中,我們在科學區引導幼兒用各種顏色 的圓形封閉線條裝飾並學習製作陀螺,引導幼兒發現、感受顏色在旋轉時的變化,在各個區域為幼兒提供各

種材料,更注重引導幼兒深入的探索,既豐富了主題活動 又使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 4 、重新認識環境的價值,讓牆面說話。

開學前我們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幼兒佈置了漂亮的活動室牆飾,然而這並沒引起幼兒太多的關注,幼兒似乎早已習慣了由老師佈置的花花綠綠的環 境了,而能讓幼兒參與的僅僅是室外的作品欄或我們留出的一點空間。在《身體暢想曲》主題活動中,我們改變了這種做法,嘗試和幼兒一起佈置活動室環境,我們 請幼兒來當模特擺一個造型,然後把他(她)的動作描繪下來,最後再在身體的旁邊有文字說明身體的部位,孩子們都搶著來做模特,而且能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 達到了我們預設的教學目標,從中我們發現原來幼兒最喜歡的是自己真正參與的環境。在以後的各個主題活動中,我們隨著主題活動的發展,都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環 境的創設,賞識、接納幼兒的藝術表現,引導幼兒體驗動手與創造的樂趣。在我們的主題環境中,有幼兒的手工繪畫作品,有我們提供的材料,也有幼兒收集的圖 片、照片、物品等,更有幼兒的觀察記錄和活動記錄,使我班的主題環境不斷的充實和調整,真正發揮環境的價值。

三、聽故事,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

學期初,我們發現不少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樂意發言,但卻不能安靜地傾聽同伴或老師說的話;看電視、聽故事的時候不能安靜地看或聽,常常會說一些與當 前無關的話題,缺乏良好的傾聽習慣。良好的傾聽習慣有助於幼兒提高語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志品質,我們覺得有必要抓緊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本學期我們利用音樂遊戲、餐前餐後、離園前後等時間引導幼兒安靜地反覆傾聽故事,隔一段時間請幼兒來講述故事,漸漸地,幼兒對聽故事、講故事活動越來越感 興趣了,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也能安靜地聽錄音機裡的故事。在培養傾聽習慣的同時,我們也注重在各項活動中培養幼兒樂意與同伴交流,大膽發言的好習慣。如在 活動中,我們經常引導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操作的過程或結果,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歌曲、樂曲或繪畫作品的感受,對於一些膽子較小的幼兒我們積極鼓勵 他們發言,並在各種活動中要求說話完整,學習用較恰當的語句表達。

四、創設環境,提供條件,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1、本學期我班和小(2)班結成“大帶小”姐妹班,我班的幼兒在小班期間一直是大帶小的弟弟妹妹,常常是被照顧的,這學期幼兒升入中班,從弟弟妹 妹的角色一下變成了哥哥姐姐,都覺得自己長大了,幼兒感到無比自豪。每次活動幼兒都會照顧小弟弟小妹妹,主動和他們說話、做遊戲,還樂意將自己做的手工作 品送給弟弟妹妹。本學期我們以大帶小的形式參觀幼兒園,在這次活動中,幼兒會友好地拉著弟弟妹妹的手一起遊玩,上下臺階時會主動攙扶,提醒弟弟妹妹注意安 全,把自己知道的幼兒園的環境講給幼兒聽。在大帶小的中秋節活動中,幼兒非常樂意在弟弟妹妹面前表現自己,自信的講故事唱歌,很多幼兒還樂意將自己的食品 與弟弟妹妹分享。

2、幼兒升入中班,自我中心仍較突出,在集體或自由活動中常常會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很少有幼兒願意退讓。本學期我們將幼兒的社會性培養有意識地 整合在各個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小組合作或想辦法解決爭搶的機會,如提供數量不足的操作材料或需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的小任務等,有目的地引導幼兒懂得輪流玩和 友好合作,有初步的謙讓意識。

五、家園合作,拓展教育資源,讓每個家庭都成為幼兒園的合作伙伴。

1、切實做好常規性的家長工作。為了使家長了解我們的工作,爭取家長的理解與信任,我們積極利用家長會與全班家長進行溝通,在家長會上我們不僅向 家長介紹了本班的具體情況和計劃安排,還結合新《綱要》將我班的課題研究向家長進行具體的介紹,我們提供了一些已開展的主題活動的資料,如:家長在翻閱的 孩子的作品、記錄本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進步,也看到了班級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家長們心中引起了共鳴,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援。為了使家長能經常 性地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我們利用早晚接送的時間主動與每一位家長進行溝通,班級裡的重大活動如需家長配合的,我們都以書面形式通知家長,使家長了解 各個活動的目的和任務。每個主題收發的《快樂成長冊》也是我們與家長進行溝通的橋樑,在家長會上我們向家長推薦了幾種記錄的方法,對家長很有啟發,有些家 長在聯絡本上認真詳細地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有的家長摘錄了孩子的童言稚語和自編的兒歌,有的向我們反饋孩子透過各個主題活動在家的良好表現與習慣等,也有 家長針對孩子的表現向我們請教家庭教育的方法或疑問,我們都儘可能地答覆,讓家長更多的瞭解孩子的發展情況,積極爭取家園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 長。

2、積極爭取家長資源,豐富主題活動。每個主題活動即將開展,我們透過家園櫥窗及時向家長介紹主題活動的目標和一些主要的活動,使每位家長了解班 級正在開展的活動。在生成主題活動《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我們設計“在什麼地方看見過五星紅旗?”,請家長仔細傾聽孩子的語言並記錄,使每位幼兒都有機 會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平時觀察到的知識。在家長的大力支援與配合下,使我班的主題活動得以順利有效的開展。

3、組織親子活動,拉近家園距離,增進親子感情。透過我們的熱情邀請,全體家長參與了家長會這個活動,我們在活動中設計了親子活動“袋鼠跳”,遊 戲中每個幼兒的臉上綻放著歡樂,每個家長的臉上盪漾著快樂,許多家長都說和孩子一起活動做遊戲真開心,不僅鍛鍊了身體,還加深了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六、存在的問題:

1 、個別幼兒挑食,有的不愛吃肉,有的不吃蔬菜,還有的幼兒不吃水果。一些幼兒進餐注意力不集中,速度慢,進餐習慣還有待改善。

2 、在學習習慣上,有的幼兒注意力不易集中;有的幼兒樂意發言,但不愛動腦筋,依樣畫葫蘆;還有的幼兒愛插嘴,回答問題聲音不夠響亮等。

3 、不少幼兒閱讀習慣差,不愛護圖書,圖書破損較嚴重,下學期要加強閱讀習慣的培養。

幼兒教育反思8

摘要】幼兒教學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學人才,一直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文藉助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從幼兒教學實踐出發,反思幼兒教育實踐的相關問題,以借教學人員與人才培養院校參考,在幼兒教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

關鍵詞】幼兒教學;實踐反思;新時期;人才培養

如何解決幼兒師範教育與幼兒園幼兒教學有效銜接,使幼師學生能夠更好掌握幼兒專業知識與學習方法,為勝任幼兒園幼兒新課程的教學服務,做好與幼兒園幼兒教學有效銜接是幼師教學需要研究與解決的重點問題。當然,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首先是要理解“教育銜接”是什麼?從學理上來講,“教育銜接”是指將學校教育各階段相連線,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1.幼兒教學理論層面上

1.1當下幼兒園教育需求與學前教育課程教學體系的分裂

從當下幼兒園實踐教學中可以發現,高校幼兒教育課程中存在諸多不如。首先表現為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上。當前,我國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設定普遍重視學科專業課程設定而輕教育基礎課程設定,教學安排注重必修課,然而,對選修課程重視程度不高,幼兒專業課程所佔比例明顯大於教學類課程比例。教育類課程課時過少,在幼兒課程中教育類課程所佔課時比例小,不能凸顯出師範院校的特性。教育類課程是能夠集中體現“師範性”的課程,是幼師院校的特色,也是幼師院校培養師範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意識主要途徑之一。其教學設定中實踐類選修課、跨學科選修課和教育基礎課都很少,這種課程結構安排讓教師缺乏自由度與靈活性,學生不能依照自己的興趣選修課程,對培養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及其不利。

1.2目前幼兒教師群體對教學研究缺乏認識

從當下,幼兒園教學群體來看,由於種種現實問題,大多數個體更加註重教學,而對教學深入研究不夠。其內在原因可能與當下幼兒教學院校的教學環境有直接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國幼師院校歷來注重理論課程教學、輕實踐課程教學,忽視了理論教學的價值。現今人們對教師能力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除了應具備的組織管理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外,在課程開發、教學研究、教學反思和學習實踐指導等方面也要具備相應的能力。學前教育課程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幼兒專業實踐課程雖然是以學科為中心來設計的,但當前幼兒教育課程設定卻而忽視了實踐課程建設而偏重於理論課程建設。幼兒園幼兒的現行課程經過不斷改革,對健康、心理、體力活動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不斷加強。

2.幼兒教學實踐層面上

2.1幼師院校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實踐實習機會過少

作為一名幼兒專業的教學人員,深感到初到教學工作崗位上的種種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實習、實踐的知識儲備過少。從根本上來講,與幼兒院校的培養有著直接關聯。當下,幼師院校對師範學生學習實習、實踐關注相對較少,以及對幼兒園幼兒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動態等銜接問題關注不夠。高校幼兒專業學生對幼兒學科認識不夠深刻,學習多有盲從心理缺乏與老師的溝通。幼兒師範的學生畢業是需要走上幼兒園工作崗位的,一味地灌輸大學知識,缺乏觀摩幼兒園課堂機會和與幼兒園課堂的聯絡。對幼兒園幼兒課堂講授模式不熟悉,缺乏對幼兒園幼兒課堂的真實感受,對幼兒園幼兒課程改革就一無所知,高校沒有建立起與幼兒園幼兒教學相聯絡的結合點,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這樣不能及時排除學生的顧慮和對的幼兒教學的疑問,對於幼師學生幼兒知識知識的鞏固和教師幼兒教學方式的培養不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於一些野外實踐課幾乎不開,致使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書本知識,不能對所學知識學深吃透,很難勝任在幼兒園開展幼兒第二課堂的職責需要。從培養幼兒園幼兒教師的角度看,與幼兒園幼兒教學脫節缺乏課程內容重組能力,不能適應幼兒園教學的要求。

2.1學前教育教材內容陳舊滯後與幼兒園教學內容脫節

在與幼兒園幼兒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幼兒身心特點、幼兒新時期的特徵、教學養成條件及區域幼兒與區域自然幼兒等課程的一些知識在新教材很少安排。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踐課安排偏少,理論課安排較多。學前教育專業所選用教材都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聯絡密切教材。但是伴隨學前教育課程調整和幼兒園幼兒課程教改,與之課程調整相配套的教材更新換代卻明顯滯後。知識更新相對較慢,新知識、新科技、新的教學方法不能及時被補充道幼師教材中來,現有的教材與幼兒園幼兒新課改內容相比,嚴重落後和脫離時代的步伐,難以滿足當前學前教育教學的需要。幼師教學對幼兒園教學的熱門內容,如:區域自然幼兒、區域經濟幼兒與環境資源保護教學等內容重視不夠,有的幼師學校幼兒專業即使開設了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區域幼兒等這些選修課程,也往往因為課時相對較少,缺乏實踐教學,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講授上,很難與幼兒園幼兒教改進行有效銜接。

結語

作為培養幼兒園幼兒教學人才的幼師院校,能否培養出適應幼兒園幼兒新課程的要求的畢業生,是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的。鑑於當前多數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滯後於幼兒園新課改的現實,如何加大高校幼兒課改力度,做好幼師與幼兒園幼兒改革的有效銜接是今後學前教育教改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要針對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大部分都側重於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卻忽視了忽視專業課,同時,專業課時過多和課程內容之間的重複過多等銜接問題,以及學前教育教材在幼兒學、教育學等缺乏實際價值的理論課程上涉及過多等問題進行關注。

參考文獻:

[1]程秀蘭.幼兒教育本質的規定性及其意義[J].學前教育研究,20xx,(09):3-13.

[2]嚴仲連,蓋笑松.論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1):150-154.

幼兒教育反思9

幼兒園裡每一天早上都有吃點心的時間。週一我照例為孩子們分好餅乾,請孩子們排隊來我那裡拿。孩子依次來拿點心,什麼也沒說。我在等待著孩子們拿到餅乾後說聲“謝謝”。不是我想滿足被孩子尊重的虛榮心,而是想讓孩子學會感謝別人。想借此機會讓孩子們明白,當別人為你做事後就應說聲"謝謝",從小培養孩子要具有感恩的心。餅乾發完了,也沒有一個孩子想到說"謝謝",我有些失落,但孩子畢竟還小嘛。

於是在孩子們吃完點心後我就問孩子們:“老師為你們每個小朋友做什麼了?你們有謝謝老師嗎”有孩子立刻搶著說:“老師幫我們準備了餅乾。”“是嗎,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我順勢問道:“那你拿了餅乾後就應怎樣說呢?”這時聽到一個細細的聲音在說:“謝謝。”我笑著說道:“說對了。小朋友,記住,以後老師給你們發點心或盛飯的時候,在你們有困難得到別人幫忙的時候,千萬別忘記說聲“謝謝”。”孩子們一齊回答“明白了”。第二天吃點心時,我還是照例為孩子們準備好。剛開始時,幾個孩子好像忘了昨日的事,之後潘若妍說了一聲"謝謝"後,每個上來拿點心的孩子都會說聲"謝謝"。我從心裡感到高興。而當孩子們為我做了什麼事時,我也會對他們說“謝謝”。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播種思想,收穫行動;播種行動,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靈深處最美的天使,願天下所有教師能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叩開孩子的心扉,去喚醒這個“天使”,讓感謝成為習慣。到那時,我們的世界就會瀰漫著愛的芳香。

幼兒教育反思10

案例描述:升入大班後,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提高幼兒身體協調性及跳躍能力。我班從開學初就制定12月中旬將舉行一次跳繩比賽。為了讓孩子們更快、更好的學會跳繩,我們事先就以校訊通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請家長為孩子購買兩根繩子一根放在家中練習,一根帶到幼兒園進行練習。跳繩成了孩子們在幼兒園中最常見的運動專案了。鑫磊是個小男孩,每天來幼兒園的時候基本都是晨間活動快結束的時候,當其他的孩子正在整理繩子要休息時他就出現了。那一天又是如此,"鑫磊去拿自己的繩子來練習一下吧,老師好久都沒看見你練習跳繩了哦"我故意這麼說道(還不會跳繩的他自己不急,我到是開始著急起來了)。而他就笑嘻嘻的去拿了自己的繩子,可是他拿著繩子左揉揉右捏捏就是沒有跳起來。我便問他:"你為什麼不跳繩呢?"他嘟著嘴巴說:"媽媽太忙了,一直在玩電腦,沒有教我跳。"聽完他的話,我便告訴他媽媽沒有教你可以自己學啊,老師也可以教你。來,先把繩子甩到自己的腳前方,雙腳再並齊向前一起跳,10分鐘過去了,雖然還沒有學會,但是看到他認真的一甩一跳的想要跳過去,我便鼓勵他再多練習幾下,並告訴他明天早點來,多練習老師相信你很快就會學會的,他笑著點了點頭。

分析:

"過於依賴"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了鑫磊不夠主動比較懶散

的習慣。在家裡,父母對他過於保護,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理,而使鑫磊有了一種依賴思想,媽媽沒教我,我就不用學了的心理思想。缺乏了孩子的自主性及主動學習的態度。

反思:

對於鑫磊的表現應更多的給予信任,幫其他戰勝過於依賴的思想。讓孩子瞭解不是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在媽媽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要學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採取了一同練習和耐心幫助相結合的方法,促使鑫磊克服依賴思想,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鍛鍊自己。在家長方面我也和鑫磊的媽媽以電話的方式進行了溝通交流,他的媽媽聽我這麼一說也很是著急,其實在家中不是沒有教孩子跳繩而是鑫磊不肯好好的練習跳繩,依賴著媽媽就是不肯動起來。為此我和他的媽媽共施良策,促其轉變,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學的、適應鑫磊特點的教育方案。如讓鑫磊每天早點來幼兒園,多有時間參加戶外運動。關注和支援鑫磊有益的興趣和愛好,併為之提供方便,培養他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鑫磊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

幼兒教育反思11

誰都不會否認,幼兒教育應該給幼兒以知識,應該發展幼兒的能力,應該激發幼兒積極的情感。我認為這還不夠,幼兒教育還應讓幼兒感受到幸福。並且,我堅信,幼兒有沒有獲得幸福,是衡量幼兒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標準。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作一種理論上的反思。

1.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幸福是人類的根本追求,人類的一切奮鬥都指向最終的幸福。幸福是主體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同人生的內在生命力量聯絡在一起的。一切與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相關的積極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種外在的恩賜,幸福也不等同於物慾享受。兒童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機體在生長髮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長。兒童來到人世,就開始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入如蒙臺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期。這個時期,不同於他的“生理胚胎”期,也不同於日後的成人生活階段。蒙臺梭利認為,“生活最重要的時期並非大學時代,而是人生之初,即從出生到6歲這一階段。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正是人的潛能,其最偉大的工具,本身開始形成之時。不僅僅是智慧,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精神胚胎期,兒童開始心理建構的工作。這種工作,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展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許的確不能缺少成人的協助,但兒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長大成人。“兒童並非毫無能力,並非須事事依賴成人,好似一隻等待成人灌注的器皿。正是兒童‘創造’了人,沒有一個人不是從曾經經歷過的兒童時代的創造而長大成人的。”“是兒童自己從周圍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兒童用這些材料造就未來的人。”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創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原動力。對於兒童來說,不受任何阻礙地投入到自己的創造活動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把兒童在其內在的巨大潛能指引下的創造、建構活動,看作是對整個人類的建構和完善,是人類邁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創造了人類智慧的所有要素,以及人類所幸具有一切。”對兒童而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幸福的過程,只有當兒童的精神建構活動不斷受到成人的無理阻擋的時候是例外。總之,兒童的幸福是與兒童的精神世界的成長聯絡在一起的。一切有利於兒童精神世界成長的活動,一切與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一致的活動都有可能給兒童帶來幸福。一切違抗兒童成長內在力量的、外在強加的 活動對兒童來說均無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須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種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內藏。所謂真正的愉快是指這種感受是發自兒童內心的,是與其成長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能引發兒童不斷地創造、探究和成長。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當的物慾、無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與幸福無關。

2.幸福為什麼與部分幼兒失之交臂現實生活是否讓幼兒感受到了幸福?這個問題涉及到影響幼兒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受篇幅所限,無法對這個問題作全面深入的討論,而只從幸福為何遠離幼兒、至少是部分幼兒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討論。

首先,我要認定的一點是,許多兒童感受到了幸福,他們生活在幸福中,併為了幸福而生活著。同時,我也斷定,還有許多兒童並沒有真正地體驗到幸福,或者沒有充分地體驗到幸福。兒童有沒有體驗到幸福,不是憑成人去問兒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斷定的。這需要了解兒童的現實生活,瞭解兒童的真實感受,要從兒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長的歷程中辨析兒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為什麼有那麼多幼教專業人士在吶喊“發展兒童的主體性,進行主體性教育”?為什麼會在我們的兒童教育領域中出現“愉快教育”的術語?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實踐甚至某些教育理論中,兒童沒有主體性體現,兒童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沒有得到確認,兒童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感到真正的愉快。進而可以說,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並沒有與兒童內在的不斷萌發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並非所有的兒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會、家長及教師應為兒童真正的幸福而努力,這是一切真正關心兒童健康成長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那麼,在一個美好的社會制度下,幸福是如何與兒童至少部分兒童失之交臂的呢?首先,幸福觀的偏差。教師尤其是家長,經常把幸福等同於物質生活條件的優裕,等同於成人為兒童創設的各種成人認為十分優越的條件。

不可否認,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確是影響人生幸福的一個方面,但這僅僅是外在的方面,物質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兒童同樣也是如此。必要的物質條件是兒童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物質條件越豐富,就越幸福。對有的兒童來說,各種圖書的確會給他帶來內心的愉快感受,使他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兒童在眾多的圖書面前無所適從,茫然失措,圖書並沒有給他帶來積極的感受。同樣,有的兒童在鋼琴面前積極而興奮,樂此不疲;但也有的兒童見了鋼琴就煩躁不安。成人經常為兒童在不斷豐富了的生活中沒有感到幸福或沒有出現成人期待的結果而苦惱,這是一種偏差了的幸福觀導致的苦惱。這種苦惱的背後,是兒童的不幸福甚至是由於被迫順從而帶來的苦難。因此,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個體所從事的活動、所獲得的體驗與其生命成長尤其是內在精神成長取得一致,內在的生命潛能得以不斷激發時,個體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所以,對於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的成人來說,瞭解兒童,瞭解兒童的需要和興趣,瞭解兒童精神世界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就是“發現兒童生命的法則”。教師和家長“必須遵循這些法則而行動,因為它們表明了普天下共同的人的權利,”併為兒童的成長、為兒童生命法則的展開提供適宜的而非奢侈的條件。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幸福觀偏差方面,還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經常誤把兒童的“高興”、“愉快”當作幸福本身,甚至在生活和活動中刻意去追求這種‘高興”和“愉快”的效果。在家庭經常能聽家長們廉價的許諾;在幼兒園,經常能看到教師以本應屬於兒童自身權利之一的遊戲作為幼兒學習的獎賞,經常聽到教師在要求兒童“高興地”說和“高興地”唱。其實,在這種要求下,兒童臉上擠出來的“笑容”是短暫而廉價的,也是轉眼即逝的。那並不是真正的高興和愉快,因為它們並不是發自兒童內心,並不是建立在兒童對學習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的,兒童的內在需要並沒有真正參與其中。

其次,對個體需要認識的偏差。個體能否真正體驗到幸福,關鍵在於當前的活動是否與個體的需要或興趣協調一致。在現實生活中,成人經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強加給兒童。有的成人以為,自己需要的,兒童也一定需要。其實,兒童與成人處於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他們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兒童在生命法則展開的過程中,有特殊的需要和興趣。盧梭在其經典名著《愛彌兒》中有一段十分明瞭的表述:一個成年人確實必須知道許多對兒童似乎無用的東西。可是,成人所應當知道的一切,難道兒童都該學、都能學嗎?把做兒童時用得著的東西教給兒童,你可以見到那已是很夠他忙的了。為什麼要叫他去求那也許終生都用不著的學問,而忽略那些足以滿足他現時需要的學問呢?盧梭提出的問題,其實在今天的兒童教育中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家庭教育的內容不斷擴充套件,在每週五天工作制下,還有許多兒童在並不愉快更不幸福地度過他們的“星期六”和“星期七”(對他們來說不存在雙休日);幼兒園課程內容不斷超載,人們只知道往幼兒園課程裡不停地新增內容,從沒有想到兒童的發展是否真正需要這些內容,也從不考慮是否要從現有的課程中減去些什麼、課程的內容對兒童是否適合。人們要在幼兒園課程中注入成人自己為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而需要學習的內容。但兒童不是成人,兒童的生活不同於成人的生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律的世界。兒童世界的主要特質,不是什麼與外界事物相符合這個意義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兒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靈的迫切需要,卻被忽視了。在兒童心靈裡活著的人依然被壓抑著。”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解放兒童。要知道,兒童自有其特殊需要,無視這些需要,就是無視兒童的幸福。

最後,對兒童學習認識的偏差。兒童是怎麼學習的?3~6歲的.幼兒是怎麼學習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幼兒的學習不同於中小學生的學習。幼兒的學習是同幼兒的一日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幼兒學習的內容,也是幼兒學習的過程。因此,除了集體教學活動以外,在幼兒園中,一日生活的其他環節,如飲食、勞動、遊戲、散步、衛生等等都是幼兒的學習活動,也都是幼兒的學習內容。幼兒學習這些內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靜聽,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學習情境中透過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果缺少了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學習,這是現代兒童心理發展理論所明示的。而現實是,幼兒經常地被安置在一個需要端正靜坐的環境裡。在某些幼兒園,幼兒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的手被要求擺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幼兒在動作中學習。但幼兒動作被控制了,難道不影響幼兒動腦嗎?兒童需要活動。蒙臺稜利在50多年前就揭示了這一點:“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如果我們給他這個活動場地,我們將會看到,這些從來不能滿足的使人苦惱的小孩現在轉變成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壞者變成他周圍器物的最熱心的保護者。一個行動和活動雜亂無章的吵鬧喧嚷的孩子,轉變成為一個精神寧靜、非常有秩序的人了。”可見,活動對於幼兒是多麼的重要,活動又是多麼有效地在改變幼兒。是兒童的生命潛能作用影響著 活動的時長及活動的性質和質量,並使兒童在重複有變化的活動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3.幸福是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透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兒童的幸福與成人的作為緊密聯絡在一起,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成人的干預使兒童沒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時,我們也可以認定,成人的努力──朝著兒童生命潛能成長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兒童更好地擁有幸福。我認為,幸福是科學的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這是因為:一方面,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項智慧性的文明事業,它是人類幸福的有機構成部分,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教育是人類包括兒童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類幸福的光輝映照下的偉大工程,而幼兒教育是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幼兒正是由於接受了教育,才促進了身體、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使他能更好地感受並創造幸福。另一方面,教育應包容幸福。當然,全面包容幸福的教育一定是依循現代心理科學、教育科學而實施的教育,是確實有助於兒童生命潛能發展的教育,即科學的教育。科學的兒童教育,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兒童的幸福;科學的兒童教育,其內容和過程應該能夠激起兒童的幸福感受,讓兒童感到滿足和興奮。使兒童教育充滿幸福的關鍵在於“在兒童教育中運用隱藏在兒童內心深處的那些力量”,這“不僅可能,而且必須這樣做”。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瞭解兒童,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一點更重要的事了。”只有這樣,兒童教育才可能與兒童的興趣與需要聯絡起來,與兒童的發展聯絡起來,最終與兒童的幸福聯絡起來。為此,我們熱切地呼籲,兒童教育工作者切實地關注兒童的幸福吧,兒童今天的幸福,就是人類未來的幸福。

幼兒教育反思12

案例:午飯後的時間是孩子們自由的時間,他們會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在這個時候拿出來一起玩。但洲洲卻是個例外。洲洲很珍惜屬於自己的玩具,帶來幼兒園裡,自己不玩時,都會很小心的放進抽屜裡。“我的玩具很貴的,別人玩的時候會玩壞的。”可是別人的玩具也是很誘人,於是洲洲就藏好自己的玩具,很不客氣地拿別人的玩具玩。如果別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還沒玩夠,他是不肯輕易放棄的:“我再玩一會嘛。小朋友不能這樣小氣的,老師說小朋友要大方。”[小孩子常常會有這種利用規則而不是遵守規則的“投機”行為。]如果遇上個大方的還好,要是遇上個“小氣”的難免是一場紛爭。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洲洲再去爭搶的時候都是自己失敗者,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會站在他對手的那一邊,並且都說:“洲洲是個小氣的人。”洲洲委屈,來告狀:“老師他們都不和我玩。”[小孩子都有點“惡人先告狀”的味道,老師則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我一點也奇怪,“是嘛,那為什麼呢?”洲洲撅著嘴巴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給你想個辦法吧,下次要玩別人的玩具時,先要跟別人商量,商量好了,別人就會給你玩了,這個辦法一定有用的,要記住啊。”[堅持正面教育,從幼兒的問題和需要出發,使規則成為幼兒解決問題滿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單純的講道理。同時,教師只是提供策略,問題卻還是要幼兒自己去解決。]洲洲歪著腦袋,似乎明白,似乎又茫然。後來,又幾次的觀察,洲洲要玩別人的玩具,不在這麼理直氣壯了。有時候會忍耐著不去動別人的玩具,而是事先詢問;“讓我玩一下好嗎?”碰到爽快的,就給了,要是不那麼爽快的,就要碰釘子,或是講條件。但至少他不會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共享”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當被全班小朋友當成“公敵”時這感覺不好受。這是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也是個成長的過程。 反思: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教師是有要求的:希望幼兒能夠遵守班級公共生活中的交往規則,當然也希望幼兒會有一定程度的大方和慷慨的表現。我們又將如何將它們轉變為幼兒自己的發展與行為呢? “欲擒故縱”是一個並不恰當但卻非常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說,教師想要提出要求,卻採取了等待、觀察、尊重的方式;不是要讓幼兒來達到教師的目的,而是教師來幫助幼兒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教師的目的如何體現和落實呢?關鍵在於,在幼兒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上,滲透著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影響。 這兒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了教師對於幼兒的信任——相信幼兒是個具有理性的、能夠根據自己利益採取最有利於自己從而也有利用集體的個體;它包含了教師對於幼兒的人格、天性本能的需要、各種天然或許不免幼稚的心靈的尊重;它包含了一種及其可貴的耐心——對於幼兒經驗、能力的耐心和對自己情緒的耐心。 其結果,在教育過程中造成一種平等和諧的師幼關係和師幼互動的過程。在這平等上體現出真正的尊重,也就是民主;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它們的對立面:發展、要求和集中。

幼兒園中班教育活動分析與反思:我和凳子玩遊戲

背景:玩小凳子是幼兒園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遊戲,每天他們都與小椅子親密接觸。喜歡用椅子做玩具,從椅子上跳下來,跨過椅子,當馬騎等等。因此本學期,我們中班組選用凳子作為我們的器械操,如何更好的利用凳子完成我們的遊戲活動,使孩子們在合作遊戲中即能互相幫助,又能培養孩子勇敢自信和創新的精神,帶著這個問題,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我和凳子玩遊戲》的活動。

實錄:

結合本班幼兒的特點,利用小凳子我們開展了一次教育活動。“小凳子可以怎麼玩呢?”當我的問題一出來,有的孩子就已經迫不及待站在凳子上往下跳,有的舉著凳子,有的圍著凳子跑,有的爬在凳子上,嘴裡還“駕駕駕”地喊個不停,還有幾個孩子合作把小凳子連在一起當平衡木走……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一個孩子坐著不動,他們玩的不亦樂乎。讓我們來聽一聽孩子們是怎麼說的吧:

幼:我趴在凳子上伸開胳膊我就是大老鷹了。

幼:我繞著小凳子轉圈玩。

幼:我可以從小凳子的這邊跳到那邊去。

幼:我把小椅凳放到頭上練習平衡。

幼:我拉著小椅凳在地上走,象開車一樣……

幼:我們幾個人把小凳子連起來用來爬。

幼:我們用小凳子連起來做成小火車,“嗚嗚嗚……”

他們邊做口中邊唸唸有詞的叫著。

在這樣的探索活動中,孩子們表現了很強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合作能力。而此時我的任務就是把孩子們自己創編出來的各種各樣凳子的玩法串在一起,站著跳,跑s路,跨欄,走平衡木等,當小烏龜來爬等等;整個活動中,孩子們興趣盎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平衡能力,動作的協調能力,而且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

分析與反思:

凳子游戲給孩子們帶來了樂趣,也給了我許多的啟示。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透過與小椅子玩遊戲自由地嘗試、探索、合作,從而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增強體質,同時培養幼兒大膽、自信、勇敢、互相合作、協助的良好品質,真正體現了教育活動的價值。

在一開始我們教師組內的研討時,我們絞盡腦汁制定了各種小凳子的玩法,可是,當小凳子分發在孩子們的手中時,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多種玩法,這是我沒有想到的。《綱要》指出,教師要積極開發幼兒的運動資源。而運動資源的開發,不是靠我們老師的憑空想象,它是建立在孩子的運動發展基礎之上,建立在他們的興趣探索慾望之上,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綱要》和《3—6歲兒童發展指南》,瞭解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喜好和動作發展水平,和孩子一起尋求他們感興趣的遊戲玩法,並給與科學的引導和支援。

另外,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教師在組織孩子活動的過程中,面對淘氣或不遵守規則的幼兒不能給與粗暴的制止,要更好地引導他們,滿足他們的需要,使孩子感受到活動帶來的快樂。

再次,教師要在活動中關注孩子的個別差異,不能“一刀切”。《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徵。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援和引導他們從原來的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綱要》所呈現的發展階段,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兒。”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身體素質和接受能力,對那些動作發展緩慢的孩子我們在幫助引導的同時,不僅要給與他們鼓勵和支援更應該給與他們耐心的等待,等待他們進步的那一刻,使孩子們真正體會到活動帶來的樂趣。

幼兒教育反思13

《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雖然《綱要》所提倡的觀念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裡,但如何將新觀念在實踐中轉化為相應的教育行為,從而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難點。如在一次“從1到10”的唱數數學遊戲中,孩子們最後用雪花片一邊擺放一邊數數,出現了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多種情況:有的孩子將10塊積木擺成一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豎排;有的孩子在裝材料籃子的四個角擺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邊數邊玩等。孩子們的想像極為豐富,數數方法多種多樣,積極性非常高。但是面對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只想到要完成預定目標,而沒有及時調整相應的教育策略和行為,因此失去了與幼兒深人互動的契機。

這次活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當幼兒的反應與教師預設的情形不一致時,怎麼辦?是尊重孩子的權利,順應孩子的需要,及時調整,構建師幼互動活動,還是強行把他們拉回預定的軌道?對照《綱要》精神,我認為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為是貫徹實施《綱要》的關鍵。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捕捉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資訊,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與幼兒積極互動,那麼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提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準備“合作分享真快樂”的活動時,我想在活動中有機滲透數教育,讓兒童獲得有關“二等分”的知識,於是預設了這樣一個彈性目標――“嘗試用二等分的方法解決學習活動中的問題”。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我設定了一個問題情境――用來繪畫的紙不夠用。真實活動時,出現了這樣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紙對摺,開啟後一人畫一半;有的孩子在紙上畫一條線,一人畫半邊;有的孩子兩個人一起畫;還有的兩個孩子輪流畫。這與我讓孩子用對摺分紙感知二等分的設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那將重蹈覆轍。於是,我及時調整了目標和活動內容,鼓勵幼兒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紙不夠用,怎麼辦?經過這樣的調整,幼兒的興趣一直很濃,取得了好的效果。

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教師的計劃有差異時,應該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兒童的行為領先於教師的目標,那麼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反之,若教師的預設目標高於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透過努力也難以達到,那麼教師則應及時降低目標,調整策略。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既是幼兒的夥伴,又是引導者,在參與中支援幼兒的“工作”,鼓勵其嘗試和探討。

本學期開學時,孩子們都同意老師提出的取消佩帶進區標誌牌、以限定人數均衡分配各活動區人數的規則。但在一次區域活動時,娃娃家出現了18個人的情況。孩子們都知道各區只能容納5個人的規則,但他們還是想按自己的意願活動,沒有一個人主動離開,也不知道怎樣解決。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簡單地以老師的身份來指揮幼兒誰該玩或誰不該玩、誰走或誰留,而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在現場的討論中,孩子們認識到人多很擁擠,也不便於活動,最後以不少幼兒的自動離開而解決。現場的問題解決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否也就隨之終止了呢?活動區活動結束後,我繼續引導幼兒討論,商量怎樣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復使用進區標誌牌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從那以後,活動區活動再沒出現類似的情況。在這個活動中,由於老師對班上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年齡特點把握不準確,更改規則後導致問題產生,好在發現問題後,教師沒有自行解決了事;而是以引導者角色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己想出解決策略。

這個事例讓我感覺到,活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來解決。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透過師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係”,達到師幼活動的協同。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關注兒童不關注教師,那麼教師就無法發揮自己作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關注教師不關注兒童,那麼兒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幼兒的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發展的機會,可能實現適當地調整教育行為,從而使幼兒得到適宜的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落實《綱要》精神的重要途徑,只有在理解其內涵並瞭解現狀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透過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前進,才能達到師幼的協同發展。同時,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也產生不少困惑,如什麼才是教育的時機?怎樣才能敏銳地察覺並抓住時機?抓住時機後,應該怎樣及時地調整教師的教育策略才不至於錯過時機……

幼兒教育反思――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為

《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雖然《綱要》所提倡的觀念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裡,但如何將新觀念在實踐中轉化為相應的教育行為,從而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難點。如在一次“從1到10”的唱數數學遊戲中,孩子們最後用雪花片一邊擺放一邊數數,出現了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多種情況:有的孩子將10塊積木擺成一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豎排;有的孩子在裝材料籃子的四個角擺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邊數邊玩等。孩子們的想像極為豐富,數數方法多種多樣,積極性非常高。但是面對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只想到要完成預定目標,而沒有及時調整相應的教育策略和行為,因此失去了與幼兒深人互動的契機。

這次活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當幼兒的反應與教師預設的情形不一致時,怎麼辦?是尊重孩子的權利,順應孩子的需要,及時調整,構建師幼互動活動,還是強行把他們拉回預定的軌道?對照《綱要》精神,我認為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為是貫徹實施《綱要》的關鍵。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捕捉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資訊,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與幼兒積極互動,那麼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提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準備“合作分享真快樂”的活動時,我想在活動中有機滲透數教育,讓兒童獲得有關“二等分”的知識,於是預設了這樣一個彈性目標――“嘗試用二等分的方法解決學習活動中的問題”。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我設定了一個問題情境――用來繪畫的紙不夠用。真實活動時,出現了這樣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紙對摺,開啟後一人畫一半;有的孩子在紙上畫一條線,一人畫半邊;有的孩子兩個人一起畫;還有的兩個孩子輪流畫。這與我讓孩子用對摺分紙感知二等分的設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那將重蹈覆轍。於是,我及時調整了目標和活動內容,鼓勵幼兒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紙不夠用,怎麼辦?經過這樣的調整,幼兒的興趣一直很濃,取得了好的效果。

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教師的計劃有差異時,應該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兒童的行為領先於教師的目標,那麼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反之,若教師的預設目標高於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透過努力也難以達到,那麼教師則應及時降低目標,調整策略。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既是幼兒的夥伴,又是引導者,在參與中支援幼兒的“工作”,鼓勵其嘗試和探討。

本學期開學時,孩子們都同意老師提出的取消佩帶進區標誌牌、以限定人數均衡分配各活動區人數的規則。但在一次區域活動時,娃娃家出現了18個人的情況。孩子們都知道各區只能容納5個人的規則,但他們還是想按自己的意願活動,沒有一個人主動離開,也不知道怎樣解決。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簡單地以老師的身份來指揮幼兒誰該玩或誰不該玩、誰走或誰留,而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在現場的討論中,孩子們認識到人多很擁擠,也不便於活動,最後以不少幼兒的自動離開而解決。現場的問題解決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否也就隨之終止了呢?活動區活動結束後,我繼續引導幼兒討論,商量怎樣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復使用進區標誌牌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從那以後,活動區活動再沒出現類似的情況。在這個活動中,由於老師對班上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年齡特點把握不準確,更改規則後導致問題產生,好在發現問題後,教師沒有自行解決了事;而是以引導者角色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己想出解決策略。

這個事例讓我感覺到,活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來解決。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透過師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係”,達到師幼活動的協同。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關注兒童不關注教師,那麼教師就無法發揮自己作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關注教師不關注兒童,那麼兒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幼兒的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發展的機會,可能實現適當地調整教育行為,從而使幼兒得到適宜的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落實《綱要》精神的重要途徑,只有在理解其內涵並瞭解現狀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透過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前進,才能達到師幼的協同發展。同時,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也產生不少困惑,如什麼才是教育的時機?怎樣才能敏銳地察覺並抓住時機?抓住時機後,應該怎樣及時地調整教師的教育策略才不至於錯過時機……

這些都是今後需要透過實踐來解決的問題。

幼兒教育反思14

誰來還孩子一份真誠?

片段一:早上孩子們陸陸續續的來到學校,他們都會甜甜的問候我,我也用微笑回應他們。這時候,牛牛來了,他腆著臉對我說:“老師,你知道我為什麼來幼兒園嗎?”“為什麼啊?”“因為我很想你啊!你比我媽媽可漂亮多了。”這個小人精就知道說好聽的哄老師,不過心裡還是暖暖的。

片段二:午飯時間剛剛結束,小值日生們有的拿著抹布幫老師擦桌子,有的拿著笤帚幫老師掃地,大家幹得熱火朝天。這時候,濛濛卻什麼也不幹,還在一邊 “指揮”:“君君,你看這兒多髒啊!快來擦擦這兒。”“琪琪,這兒有很多紙,你快來掃掃啊!”我趕緊去過去問濛濛:“濛濛,今天你是值日生嗎?”“是啊,老師!” “那你怎麼總是站在這兒?”“老師,我站在這兒幫你‘指揮’小朋友啊!這樣他們就不會亂了。”

片段三:“誰幫老師去把你們的小被子抱進來啊?”中午曬得被子該收進來了。“我!”“我去!”孩子們就是這樣勤快,每次都會爭著幫老師,只有小志浩總是坐在那裡不肯幫忙。“浩浩,你來和老師一起抱被子吧!”“可是,我的畫還沒畫完呢?”他為了推辭竟拿出了畫畫本。“你只抱小的好不好?”“好吧!”他勉強答應了。到了曬被子的地方,他東看看,西看看,找了一個最小的抱上就走。我故意抱了很多,裝著很吃力的樣子在他的身邊,可是他卻視而不見。“浩浩,你幫我一下吧!”“你長得那麼高應該抱多一點。”“你看,你不幫我,讓別的小朋友看見會笑話的。”“如果我幫了你,讓別的老師看見也會笑話你啊!”……

案例分析:

孩子是不會騙人的,他們有自己純淨的小天地,可是受社會大環境及其個別家長行為的影響,他們也學會油嘴滑舌,學會偷懶磨滑,並且不為所恥,反而愈演愈烈。

案例反思:

一、注重培養孩子誠實的美德。

老師和家長都願意孩子能夠成為誠實正直的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長卻擔心孩子太誠實了會被別人欺負。誠實不是無能,誠實的品格有助於孩子智力的發展,只有品格上的完善,孩子才能健全地成長,我們家長和老師必須注重培養孩子誠實的美德。我們應事事處處注意以身作則,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應做好孩子的表率,注意用誠實的行為習慣影響孩子。另外,對孩子的過失,不能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壓制的方法,而應鼓勵孩子說真話,以免孩子為了掩飾所犯的錯誤而說謊。對孩子進行誠實品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細緻的工作,我們要利用生活中出現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因勢利導地耐心教育,使孩子養成誠實的良好品質。

二、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和我們的教育活動、遊戲、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幼兒園資源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如:大班主題《我長大了》,目的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讓他們懂得愛勞動是光榮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於克服困難,並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音樂活動《螞蟻搬豆》,讓孩子明白生活在大集體中應該相互幫忙,從而體驗和同伴互相合作的快樂;語言活動《康康變了》,讓孩子們從故事中瞭解到康康的變化,誰也不想做不愛勞動,總是找理由偷懶的孩子。

三、注重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環境,孩子的社會生活起步於家庭,家庭是孩子生活、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結構和氣氛,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及言行,決定著孩子今後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家長會在幼兒的飲食起居關懷備至,而在道德品質培養方面則不盡人意,這就要求家長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使孩子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長。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自己的個性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總之,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上片段情況,和我們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教師和家長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要從生活的點滴抓起,圍繞一個個小目標,不放過孩子身上每一微小的毛病和不足,持之以恆,強化訓練,就一定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教育反思15

一、透過情景表演,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一開始,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景表演,讓幼兒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而不是抽象化的想象,有助於孩子對歌詞的理解。

二、遊戲情節地形象化,促進幼兒情感的激發。

在活動開始,教師將幼兒定位於蛋寶寶,這一角色對於幼兒來說比較熟悉,因此,幼兒樂於表現,從心底裡產生對角色的喜愛之情。其次是教師自身反思的方面:在學唱歌曲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也沒有真正落實到讓幼兒學會歌曲,而是3遍就過,比較倉促,幼兒難以接受,導致後一環節的效果呈現。

第三是對幼兒的反思方面:

我儘量為孩子創設一個寬鬆和諧、自然、有趣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在遊戲中,體驗歌曲的內容。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能大膽地用動作表現。

第四在師幼互動的關係方面:

作為教師,我沒有做完全的干預,而是極力鼓勵幼兒大膽地用動作表現,從而也拉近了與幼兒的距離。在整個活動的設計和進行過程中,我時刻以《綱要》中藝術領域目標為要求,以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為著眼點,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我也堅信,雖然沒有像預期上的那麼精彩,但是透過自己課後的深思及考慮,也讓我明白了很多,特別是對目標的把握以及運用,對孩子的隨機性處理,都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同時,在這次教學比武中,也讓我學到了其他教師身上的優點,我要好好努力,爭取在下一次的展示課中有明顯地突破!